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摘抄

2021-04-06 00:35: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摘抄

  《无印良品世界观》是一本由[日]松井忠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一):日本的常识 世界的非常识

  讲述muji海外进军的失败教训和总结出的开店求稳经验。提及了一点育才模式,毫不客气地扔陌生地方 让他全权负责,这个店长是中国人,在日本留学几年,有日本认真精神,国语日语精通,其中国思维是被公司利用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人才帮日本人公司获得商业利益,从经济角度没有问题,民族情感上觉得有点悲伤,为什么中国企业没有这样利用日本员工为企业谋利益?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二):心有灵犀

  无印良品在世界舞台上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1、保持独特性

  2、入乡随俗

  3、确立全球化的三个条件

  1)品牌

  2)商业模式

  3)执行力

  若这三个条件不能同时具备,就无法顺利实现全球化。

  4、永远将成本放在首位

  5、构筑不会失败的机制

  (制作开店的指南书)

  6、让开店节奏适应各地的品牌渗透度

  7、最优先考虑把希望到海外工作的人派到海外去。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三):几点思考

  算是一本对 MUJI 科普的书籍了,读完之后让我有了下面的简单思考:

  1、因为最近对书的设计比较感兴趣,我手边的这本《无印良品世界观》,封皮白色,大大的黑字标题,加上微微泛黄的纸张,的确很有无印良品的感觉。

  2、MUJI 的两项活动中 Found MUJI 既是无印良品的本地化尝试,又是丰富产品线的举措。而 World MUJI 则更像是增加竞争壁垒,让好产品有了「特殊性」。

  3、「无印」的品牌哲学会不会成为 MUJI 产品设计的桎梏,以书中的半圆形晾衣架为例,为了符合自己风格,夹子只能选用乳白色或者半透明的,这样就限制了更合适的设计的诞生。

  4、MUJI 对人才的培养与自身品牌的建设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不敢妄谈这是日本人的国民品质,只是觉得确实让人钦佩。另一方面又不急于求成,每一步都透出一份踏实,也正是这些品质才让它获得今天的成功吧。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四):有生于无

  

摘抄:

1.有时也会遭遇失败,但要通过失败来磨练他人的眼光,并努力成为值得他人信赖的人,这点很重要

2.促使他人展开行动的不是技术也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我想,应该是热情才对吧

对于了解MUJI的理念还是有帮助的,个人还挺喜欢无印良品的,主要是因为挺素的,没有啥logo。

比较有意思的是理念中包含的禅意,“有生于无”,这可能就是在人人都在想怎么把品牌做得更好,更加深入人心,而MUJI可以脱颖而出的原因。一门心思离不开品牌,但却忽略了能够匹配得上相应价格的产品品质,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消费者不是买产品,那是买牌子。

反看muji,因为理念都来自于它的世界观,以至于,不管是管理,商业,设计,服务,或者是其他的方面都服务于其世界观,使得整个产品的流程体系更加统一。所有的东西一旦具有了高度的一致性,就等同于人们都有了一致的认同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品牌。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五):对我有启发的一些句子

  我成为经营者后切实感受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做生意是9成都是不成顺利。《一胜九败》

  与业务有关的知识不应该只让个人掌握,而应该作为企业共同的财产积蓄下来,转化成让任何人都能做到同等水平的机制才是重中之重。

  日立集团每年都会派遣1000名青年员工到海外去,真正走出国门接受文化冲击,这种体验比任何说教都高效,员工可以检验自己是否适合到海外工作,企业也可以以此考察员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是胜任海外工作的一种重要潜质。

  日本人只要依靠协调性和诚实性这些日本的优点决胜就好。模仿欧美人的,并不一定能称为全球化人才。

  并非制造,而是发现。

  在工作中寻找价值和意义,这应该是全世界共通的。

  mujigram对每一项业务都进行了目的和意义的说明,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要进行这项工作,做了那个工作后会有什么效果。

  和民居食屋在中国开店时,曾经教育员工以跪姿给客人递插手巾,却遭到了坚决的抵抗。因为在中国跪姿就意味着臣服于人,基本上跟日本的土下座意思相同。据说因为这个和民不得不从说话时要让视线保持在客人之下开始解释,这才最终打消了员工的抵触情绪。仅仅是命令他们做这个,员工是不会做的。

  发现问题点,自己思考,负起责任去执行。

  去海外赴任前需要准备的东西,那就是国内总部的信息。即使自己只是一届职员,可是在对方眼中,这便是日本公司的代表者。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六):muji是一种生活方式

  认同muji的生活方式是最近几年的事,看看满目朴素精致的商品,觉得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是幸福。淘宝和家居帖中把类似的风格叫做muji风,足以见无印良品之深入人心。

  但本书其实着重再讲muji的运营方式,尤其是海外扩张阶段的实例。作者松井先生负责无印良品海外扩张,主导了进军海外的大部分工作,对于海外运营,有身为无印良品人独到的见解。

  muji的选址、备货、店员培训、店内陈设都会根据海外店的情况因地制宜。以小见大,日本人认真、顽强、勤勉的工作方式,确实值得许多跨国企业参考。书中列举的一些驻扎海外员工的案例,大多是从未接触过海外文化,因为被派驻海外而需要学习当地语言,当地法律法规,和当地的员工、政府机构等部门打交道。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为知晓当地状况的合格员工。

  网易严选其实是参考了muji的质感打造的自主品牌。不过无印良品准备在内地进行新一轮的降价,想必也是为了争夺线下市场。

  回归到书本身,作为muji的海外拓展负责人,松井先生在强调海外工作需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一直在传达muji的理念。less is more也好,侘寂也好,归根结底就是muji所主导的“这样就好”。认同当下的状态,活在当下,精简自己的生活,给物品和生活做减法。不断践行muji的理念之后会发现,断舍离和muji的理念相通,所以会更加审慎地对待物品和生活。不为消费而消费,而是利用现有的物品发挥多种用途。舍弃那些过期的、闲置的物品,为生活腾出更多空间,创造更多可能性。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七):卖的不是商品,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日本的商品一直以质量优、富有设计感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无印良品的商品尤是。MUJI跨国经营的同时,也是文化的输出,在店铺选址和风格与定位上都有其独特的经营理念。近几年,在中国结束了商标的诉讼纠纷之后,其分店的扩张速度非常之快。店内随处可见的“What is MUJI”等介绍品牌理念的宣传文字一直在以微妙的方式向进店的顾客宣传公司的经营理念;接地气的选品(及衍生出来的就地改良款)则间接体现出这家公司对不同市场的敏锐洞察和跨文化意识。在其商品战略中,始终坚持“唯有品质优良,设计完善,经过时间和人们评价的考验而最后留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良品。”而其设计师即使大名鼎鼎也会被隐去姓名,“无印良品”名副其实。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强大,人均收入在不断上升,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及消费潜力增长给许多外国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商机,MUJI也提前看到中国社会的变化,提前布局。以前的日本,大家都拥有“”有一天要开上皇冠车”这样的共同目标,而学生背着香奈儿或gucci的包上学,也是那个时代的反映。现在的中国也流行购买昂贵的奢侈品、花大钱出国旅行,大家都想要一样的东西,想过上一样的生活。那样的市场,只要再成熟一些,人们的需求就会开始多样化和细化。到时候就会进入“以自己的价值观挑选想要的东西”的时代,日本也在泡沫经济崩溃时进入了那个阶段,从而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所有人不再憧憬同一个目标,而是十个人就有十个目标,人们的需求开始细化,独特性开始受到重视。当中国的市场再成熟下去,就会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像MUJI这样的品牌,消费选择也是各自生活方式的彰显。无印良品所推介的并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顾客通过购买MUJI的商品,就能够表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对于MUJI的理念产生共鸣,认为我喜欢这种生活的人越来越多,是MUJI能够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今日之地位的根本原因。

  这本书留下了一句非常经典的企管金句“今后的时代,无法在世界成功的企业,同样无法在国内生存”。我想正是这句话才让MUJI响彻世界,在世界各地都能成功运营的缘故吧。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八):「无印」之思

  1. muji在亚洲和欧洲这两大市场不同的进展策略和速度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积累。在欧洲muji的品牌渗透度像是「每站停车的慢行列车」,而在亚洲却迅速得如「和谐号」。究其缘由,首先,欧洲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骄傲感,对于亚洲的商品文化输出自然不会那么顺畅;其次,欧洲人民对于「符号消费」没有旺盛需求,也并不热衷(这与亚洲新兴体国家的人民是完全不同的),诸如Hermes、Louis Vuitton等品牌欧洲普通老百姓是不会轻易购买的,或者说相比于亚洲消费者,他们有着更健康的消费观(当然这也是由成熟的市场所决定的)。

  2. 最好的竞争方式就是没有竞争者。对于muji而言,销售的产品超过七千五百种,从文具到餐具再到日用品化妆品,涵盖的商品范围之广,让muji没有可以在体量上完全对标的竞争者。

  3. 品牌内核一以贯之的持续输出是很重要的。顾客认同你的品牌成为你的粉丝有了消费黏性才是企业常胜不败的关键。譬如hm、zara、gap,多少有些同质化,顾客不会非哪一家不可,这说到底还是品牌价值输出不明晰。(测试一下:你知道zara和hm是哪个国家的吗?)。风格是建立在理念基础上的。优衣库的品牌概念输出是成功的,在没有知晓优衣库的品牌理念之前,我对于其的定位就是——去优衣库买基础款,而它的品牌理念恰恰是「高品质基础款」,由此看来店铺价值输出非常成功。

  4. 文中提到的任何宣传和为了利益进行的营销/公关/请形象大使都不能以折损自己的品牌内核为代价,深表认同。现在很多的彩妆品牌时常会忽视这一点,在进驻海外的时候为了扩大影响力选不合适的代言人,进行不合适的营销,甚至危机公关时都不妥帖处理,置自己的品牌内核为无物。赤字可以翻盘,而品牌文化一旦打了折扣就很难弥补了。

  5. 「无印」:不公开设计者的名字,且可以让消费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做框架限定(muji的商品很多都秉承着可用做多样途径,对应禅宗里的「空」),是为无印。也重新理解了为何muji的产品售价会略高于同类产品:设计者有时候是大牌设计师,或者一款产品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时间/研发周期,那个价位恰恰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又吻合无印的调性后一个市场定价。

  6. 消费主义迷思:muji提倡不以品牌和设计师名头来吸引顾客,由此来提倡一种质朴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但在亚洲市场(至少在国内),muji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符号」,消费它就成为了一种符号标签,多少也陷入了符号化的消费主义怪圈里。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九):无印良品式的生活

  在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随便逛逛,基本都能看到无印良品的分店,不过很少见到非常热闹的场面,更多的是零零散散的顾客来回走动,或者坐在家具展示区稍作歇息。

  作为一家遵循统一的标准进行全球运营的企业,无印良品的风格在其门店的陈设中可见一斑。店内随处可见的“What is MUJI”等介绍品牌理念的宣传文字一直在以微妙的方式向进店的顾客宣贯无印良品的经营理念;接地气的选品(及衍生出来的就地改良款)则间接体现出这家公司对不同市场的敏锐洞察和跨文化意识。

  当然,我们所看到的都仅仅是表象,其背后有怎样的组织架构或者作业流程,外部人不得而知,包括最近读的《无印良品世界观》和《解密无印良品》都只是打开了小小的一扇窗口。以下分四个模块总结无印良品的经营理念:

  1. 设立标准

  无印良品通过《MUJIGRAM》和《业务规范书》这两本员工手册把整个公司的作业流程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包括一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摆放整齐”的定义是什么等等。把事项切割至最小单元并一一阐明其来龙去脉,可以有效地确保所有员工对流程的正确解读及执行并且摆脱做事凭直接靠经验的倾向。另外,只有设立了完整的机制并逐一订立标准,才能在出现问题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2. 简化流程

  在工作的过程中剔除不产生价值的不必要步骤,可以大大提升效率和投入产出比,这已经是公认的常识了。识别出那些纯粹浪费时间的步骤是简化流程的关键,而对所有任务巨细无遗地列出其“何物、何为、何时、何人”会对找出这些不必要的步骤提供极大的助益。除了流程的简化,商业提案的“一张A4纸”式浓缩也有助提案人理清思路,找到真正重要的元素。化繁为简即是无印良品的核心理念。

  3. 品牌理念

  人在为自己认同的理念工作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因此,作为企业经营世界观的一部分,无印良品只聘用认同公司文化和理念的人才,并且从试岗阶段开始,就会从方方面面向员工渗透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培养出符合公司价值观的优秀人才。有了整齐划一且糅合了当地元素的店面,加上身为品牌拥趸的店员,无印良品出售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正如城市化浪潮除了带来生活水平的提升,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也驱使大批美国人移居郊区一样,人们也从琳琅满目的奢华消费品里,发现了简约的美。

  4. 发现而非制造

  商品都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需求而生。鞋子解决了皇帝无法全城地面铺羊毛的难题;电话满足了远距离通信的需求。如今,物质已经极其丰富,而从浅层次的需求满足到深层次的优化提效,更多是需要发现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体工程学应运而生。无印良品的售价一般比普通大卖场里的同类产品高,其核心竞争力如果是“制造”的话早早就会关门大吉。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且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是无印良品的价值所在。

  总而言之,前无印良品社长松井忠三在《无印良品世界观》和《解密无印良品》这两本小册子里给我们描述了这家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方法论,具启发性之余,在带有鸡汤性质的行文里,也让人隐隐间感受到这位前社长对自己成功扭转无印良品颓势并使其快速成长的自豪感。

  《无印良品世界观》读后感(十):中国品牌全球化何去何从?——后事不忘,MUJI为师

  “成功不可复制,失败或可避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如是说。

  也许吧,成功各有各的不同,失败却不尽相似,但在一件事上,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却都是同样的,那就是——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如何是好?

  相比其它国家,中国品牌“走出去”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中国品牌能从政府和银行那儿拿到优惠待遇和支持,但即便如此,仍然会有70%及以上的品牌在进军海外的路上遭遇了失败,这是为什么呢?有一派观点认为,问题出在品牌自身,即,如何重新创造和提升品牌本身价值才是关键。而这方面,与其说是中国企业能力缺失,倒不如说是经验缺乏。

  好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民族品牌没走过的路,与我们近邻的日本品牌走过,这其中,又以无印良品最为有代表性。

  在《无印良品世界观》一书中,良品计划前会长松井忠三继前作后再次披露了无印良品的海外战略。从英国伦敦的海外一号店到中国成都的世界旗舰店,讲述由一家中小企业起步的无印良品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与宝贵经验,并从产品开发、企业理念和品牌战略、经营机制和人才选拔等方面为企业进军海外,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法。”试问,研究中国品牌的全球化问题,又怎能错过它呢?

  在书中,松井忠三先生提到,要在海外事业成功,必须确立以下三个条件。

  ① 品牌

  ② 商业模式

  ③ 执行力

  若这三个条件不能同时具备,就无法顺利实现全球化,这是无印良品在海外发展事业时学到的。

  另有七种方法,松井忠三先生认为是决胜海外必备,它们分别是:

  方法一 保持独特性

  方法二 入乡随俗

  方法三 确立全球化的三个条件

  方法四 永远将成本放在首位

  方法五 构筑不会失败的机制

  方法六 让开店节奏适应各地的品牌渗透度

  方法七 如何选取适合海外工作的员工?

  看到这,不知道您是不是有些头大——这么多“清规戒律”,我们哪里能记得住,吃得透啊?有没有捷径可走呢?

  别说,还真有!

  “三个条件”,“七种方法”,说到底,其实可以概括为三件事:

  “严控成本”,“入乡随俗”,“标准执行”

  你也许会说,这也太简单了吧?谁不懂啊?!

  没那么简单。

  谁能在确保每家店铺收回了投资成本并实现盈利后,再设立新的店铺?

  谁能不以快速扩张为目标?

  谁能轻易懂得“不经过只要能在三年内消除赤字,就无需从那个地区撤出”的道理?

  谁才能有资格说自己懂得什么是“严控成本”。

  谁能思考到无印良品的罗马字对欧美人来说实在太难发音,所以将其省略成“MUJI”,

  谁能在设计产品时,不要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先到当地去看看,

  谁能理解“世界不存在全球市场,只存在本土市场”这句话的真谛,

  谁才能有资格说自己懂得什么是“入乡随俗”。

  谁能坚持产品在全球都贯彻“空”的概念,

  谁能明白“不依赖于不同国家的习惯和个人经验,而是将业务标准化,必须让所有人都能完成同样程度的工作”有多重要,

  谁能无论在哪个国家,守法、公正、诚实这三点都坚持下来,

  谁才能有资格说自己懂得什么是“标准执行”。

  《无印良品世界观》中,没有大道理,只有一个个鲜明的案例,和一次次宝贵的经验教训。而松井忠三先生写作本书的目的也只有两个:

  (告诉大家)无印良品的海外发展其实存在着鲜为人知的失败历史

  (告诉大家)在世界取胜存在模式,无论哪个日本企业都可实践

  “严控成本”,“入乡随俗”,“标准执行”,日本企业有多少会听的进去呢?不得而知。至少,面临“品牌的全球化”的中国企业,都应该好好都读读这本书,多做思考吧。

  是以为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