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力》读后感锦集
《共情力》是一本由[美] 亚瑟•乔拉米卡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共情力》读后感(一):共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选择
共情当然重要,出世的心态,悲天悯人的胸怀,是会活的更圆融,但个人能力的提高,成就的获得,价值的显现是不是就要被消减了?当然作者所说,这些都是当代这充满竞争的社会带给大家洗脑的价值观,但人与人是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可以有多样的,还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吧,理解理解我的,共情共情我的,不难为别人,不勉强自己。 认为除了一些病态的,大多数人共情水平的高低到不是能力,而是选择吧。
《共情力》读后感(二):我的幸福我掌握
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步伐越来越快,工资增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和通胀速度人们往往过度工作,未来的社会如此不确定,焦虑、不安、失眠、郁闷这些情绪时时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睡眠不足,疏远了朋友和家人,在迷茫和困惑中渐渐忘记了当初的理想,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能让我们不再迷茫?于是,我们的健康和个人关系开始出现问题。乔拉米卡利博士在《共情力》中提出的帮助人们缓解压力的方法务实可行,读完本书,读者将能够找到在社会繁杂压力的包围下取得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心态,找到自己的幸福。
《共情力》读后感(三):当我们面临生活中的压力该怎么办,也许共情力能帮到你
最近薛之谦被李雨桐爆出骗财骗色的新闻传的到处都是,薛之谦苦心营造的上进青年的形象马上崩塌,且不论这件事情到底是真是假。假如我们也面临这样人设崩塌的这么大的压力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共情力》读后感(四):共情如何消解压力?
❤️选择读它是因为做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共情力和洞察力。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如何用共情力来处理压力,讲的和我想了解的不太一样。而且今天读书状态不好,作者叙事结构也很纷乱,以至于我完全没读明白,共情力如何对抗压力。
喵喵哭泣。
《共情力》读后感(五):共情力
什么是同理心
1.愿意理解他人。
2.有能力理解他人。
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同理心(共情)?
1.压力
2.焦虑情绪
3.愤怒
如何培养同理心?
1.学会倾听。
2.不断地学习与思考,才能消除偏见,提升认知能力。才能有能力去理解他人。
如:由于偏见及认知能力差,我们会歧视同情恋,因而在此时,我们没有能力去
理解他人。
为什么我们需要同理心?
1.达到共情我们便能与所爱的人,达到有效地沟通,有效地沟通才能缓解我们的压力。
2.对他人产生共情,我们产生更多的爱,爱能让我学会去关心他人及了解自己。
3.共情有助于我们处理、解决各种冲突、洲际冲突、国家冲突、国家冲突等。因为共情我们能够扩大我们的感知能力,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我们遇见的另一个人或组织是如何想的。
《共情力》读后感(六):《共情力》亚瑟.乔拉米卡丽
只是因为好奇为什么说觉得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而进来看完了这本书。书中包含了对压力的解释,压力的形成,压力的消逝和共情能力的培养。
其实压力本身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看待压力、如何应对压力,并且还要清楚了解压力带来的潜在影响。在生活或是工作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压力,但不应影响到健康和亲密关系的维护。平衡点的寻求是非常重要的,而共情能力则能帮助减少压力。
共情和同情是不同的。
同情心是你将另一个人的经历理解为自己的某种经历,而事实上,你并不清楚你们两者的经历是否真正相同。
而共情是对另一个人的情感做到感同身受,我们需要时间来了解事情的真相。共情是客观的,它产生的基础不是假设,而是事实。是客观的。它产生的基础不是假设,而是事实。
看了这本书以后有两点是比较明确的。一是倾听,二是自我认识。倾听他人的见解,了解事情本质;懂得换位思考,进行自我认知。
大部分的内容还是非常认同的,但是其中一个所以追求真我将会很大程度减少压力的观点,我却不完全同意毕竟完全真我的追求和实现需要巨大的勇气,无形中也是压力。但是不管如何,看了这本书,可以学习如果与他人沟通,如何倾听。这一点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非常重要。
《共情力》读后感(七):共情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
这本书讲如何运用共情能力+认知行为疗法实现缓解压力。 我想它所指的是一方诉说(得到倾诉需求,被理解需求),一方倾听(被需要,获取存在价值)。这个过程两者产生密切的连接,进入一种专注或者心流的状态。 而专注是可以暂时抽离思绪让自己精神状态得到缓解的,从而实现减压。 所以减压可能是需要做一些行为:能专注+带有奖励反馈(尔后不会产生负面情绪)。 那如何算是带有奖励反馈机制的呢? 你觉得做完后是有收获的,大脑是会分泌多巴胺的,是感受舒服舒适的。 犹如许多人刷微博抖音,只是当下被大量信息麻痹的,当然也算是一种消遣的方式。 但如果事后觉得反而增加了信息焦虑与压力,那说明并没有奖励反馈。 而去爬山去运动,出了一身汗,觉得今天运动了,身体舒服了心情好多了。 所以不管是做什么行为,例如研究菜谱,整理东西,练字,瑜伽都是可以的。 但其实这个奖励反馈,是主观认知与定义的,就像有些人并不会觉得刷微博抖音后会感受到焦虑,甚至还很欢快的给闺蜜分享了。 而作者提到的共情认知行为疗法,首先得区分同情与共情的差异,同情是存在一定假设的,是一种预判,当你知道一定信息后产生的自我感官上理解,比如书里提到的例子,你知道一个人失去的爸爸,你忽然感同身受的觉得她很可怜,没有了爸爸,产生了很多的情绪反应。 但实际上对方很小父亲就离家出走了,对方并没有太多爸爸的记忆,所以也没真的那么多情绪。而共情更多一种了解客观事实的存在,是一种深度的融入,真心的倾听对方,去理解对方。而认知行为疗法则是从认知上脱离一些认知扭曲,从错误的消极的认知倾向里走向更为客观与积极的面向中去。
《共情力》读后感(八):共情力研究权威首创“共情-CBT疗法”
《共情力》的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不仅在行业内是个研究共情的专家,他本书就是个具有超高共情能力的人,这使得他成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将故事的人,在作者看来,共情力是一种能够理解别人的独特经历并且能对此进行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减压至关重要。
《共情力》这本书不是一上来就甩出各种学术名词,然后用学究的口吻的来给你灌输一些看似高深单很晦涩的知识,亚瑟的文笔让我想到欧文·亚隆,他就像一位坐在你旁边的长者,又像一位擅长剪辑的导演,一个个故事充沛、饱满,一个个人物鲜活、生动,而这些故事和人物都是他亲自遇到的,或者来自他的来访者,这些故事有些是情侣之间的争吵,有些是想要取得工作业绩却又为不得不出卖灵魂而内心不能平静的人,有些是因为自己的某一特征而为外界所取笑的人,有些是拥有噩梦般童年或者创伤经历的人……总有那么几个,让我感觉是在说自己。
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他深刻剖析了种种压力让现代人活的特别累的现状,他提供了一种特别有用的工具,即增强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来进行情感的锻炼。也许很多人觉得目前主流心理学派中最为认可和有效的疗法就是CBT(认知行为疗法)了,然后作者觉得,CBT只能从认知方面来矫正我们扭曲的信念,而且咨询效果也没有从情感方面入手的疗法来持久。而共情能力论刚好是对C B T 的强有力补充,这种观点让他首创了一种共情CBT的新疗法,跟随着书中的故事和练习之后,我感觉自己整个人变得更加平和了,在遇到各种人际难题时,共情力也成了我的铠甲和盾牌,这使我有了看到关系的新视角,无名的焦虑和恐惧感也少了很多。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感受,似乎离我越来越远,一种轻快愉悦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拥抱着我。
《共情力》读后感(九):共情缓解压力
这本书研究的问题是用共情认知行为疗法来调解压力。
下面将根据书中章节标题来简单汇总践行共清理的方法,需注意的是,后面的章节似乎并不全是方法,有的仅仅是在说明实践共情能够达到的效果,也就是共情的意义。可能这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真本书“鸡汤”的原因吧。
1.学会共情地倾听:爱可以消释压力
在倾听过程中,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去听,要克服自我为中心,要放弃使用“读心术”,外在的成功不能弥补情感上的缺失。
2.灵魂的药剂:如何产生让人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
与人打交道时要全身心投入,透过表面看事情的本质,身心合一。
3.自编的假象:用认知行为疗法看清真相
对自己的过高期望引发紧张和压力,以成就作为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是扭曲心态的表现,如果身边有具备共情能力的人,用爱能够纠正扭曲心态。
4.认知行为疗法实践:对抗个性化和指责的认知扭曲
个性化就是认为自己是导致某种行为的原因,但实际上那件事跟他毫无关系。为某个不在自己控制内的事情而错误地承担了责任。给予和接受共情能够为我们清醒思考打下基础,也是创造并维护恢复原力的重要因素。
5.认知行为疗法实践:对抗消极的自我对话,结束压力的恶性循环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头脑中消极的自我对话,然后用客观的态度还原真相
6.认知行为疗法实践:如何与成就瘾作斗争
认为只有功成名就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和尊重,结果越来越偏离事实,甚至带来对失败的巨大恐惧。通过共情,可以带来对自我的真实的综合的评价,维系长久的亲密关系。
7.擦亮眼睛:换位思考,不带偏见地感知真理
偏见和歧视导致偏离事实,只有共情交流,才能真正理解对方
8.情绪学习:永远不会痊愈的伤害
对于过去的伤害,不再关注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而是关注自己做对了什么。与有共情能力的人敞开心扉,解决伤痛。
9.共情能力、自我照顾和幸福感
通过锻炼和健康饮食等方式来对抗压力。
10.给予的力量:给予和善良如何使内心恢复平静
多做好事,实践善良
11.我就是我:真诚是如何抚慰灵魂的
做真实的自己
总结: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费力,书中主要是用案例法来说明实践共情之后人们的改变,对于如何培养共情能力并没有细致的介绍。但总的来说,还是给了我一些启发,因为我面对的一些压力书中都有介绍,而且描写比较准确,比如说对自己、对过去会有一些错误的判断,造成扭曲的认知,而这样的压力又会无形地持续地耗费人的精力和能量,所以书中把这些情况都列出来了,使我能够反观自己,调整自己的认知,还是有所收获的。
《共情力》读后感(十):共情力
这本书看之前只是想学会所谓共情,好像还是没有学会什么是共情。
但是如果我跟着书中的指导认真的去做,绝对可以升华我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本书中有很多能帮助个人自我觉察的内容,还有大量心理咨询师的技术,满满都是干货,看完电子版打算买实体书回来收藏。 “创伤后成长”,或者说,因为失去而得到。一旦我们从最黑暗的日子中重新恢复过来,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就大为不同。
这段时间的幸福感高的盛况空前,看到这句话才理解。 只有当我们变得富有同情心,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时,我们的内心才将收获一直寻觅的平静和幸福。 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
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共情是人类根源于基因的一种天赋:共情并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关注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来努力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感受时,我们能够产生更好的共情。只有当我们练习如何更好地倾听,与对方感同身受时,才能不再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 所处环境如何、与什么样的人进行交往并不能决定我们如何感受,也不能决定我们生活的发展方向。真正能起到决定因素的是我们如何感知、理解、思考和看待我们的经历。 所受到的这些伤害都被大脑储存在情感中,这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以防止在未来你还要面对类似的伤害。
然而,这种对痛苦记忆的积存可能会导致某些特定后果,也就是亚伦·贝壳所说的消极模式。
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或青少年时期所拥有的一些不好的记忆,会成为他成年生活的消极因子,而这些消极因子在他遇到压力之时,就会被集中和放大 如果你都没有意识到它,你是无法治愈它的,而且那些你没有真正意识到的,会一直从内心深处控制你,逐渐溃烂,并不断摧毁你和周围的一切。 人们经常把悲伤和失望混作一谈,但事实上,失望是人为了回避悲伤而产生的一种替代情绪。 如果你曾被人妥善照顾、被人看作独一无二且受尊敬的人,那么你会学到如何处理复杂的情感问题,并且发展出很强的社交能力。
相反,如果你曾被人忽视、不看重、批判或虐待,那你很可能会为了保护自己摇摇欲坠的自我认同感而去责备他人、苛求完美,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施加给别人,不够容忍他人……这些都会引发很多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敌视、憎恨、恐惧、羞耻和内疚等。 “享乐型适应”,即我们通常为幸福设立一个点。当我们的生活经历某种改变时,我们的幸福水平可能会上升或下降,但是最终我们会在改变的环境中重新回到典型的幸福水平上。 “成就成瘾”,即相信让外表变得更完美、提高你的社会或职业地位就能够获得别人的爱、尊敬和幸福。 自动化思维”是直觉的、不由自主的思维,反映了你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
它们跟情感学习有关,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扭曲,会无意识地发生,而不管客观事实如何。 当处在压力状态中时,我们会渴求吃甜食或者高热量的食物,以此释放压力。
让情况更糟糕的是,在压力状态下,我们的身体将保存脂肪。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会改变我们对饱腹感的感觉能力,减缓我们新陈代谢的速度,使我们渴求更多含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压力激素和导致长期性身体健康问题的炎症是联系在一起的。 回避型或焦虑型的个体通过假设出一种群体——无论是种族、宗教还是其他方面——来支撑他们自己的自我价值。 善良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因为当人类感到安全的时候,我们会更和善地相互对待。对我们文化的侵犯、恐怖主义的威胁、校园和工作场所欺凌的增多,都会导致恐惧。恐惧引起焦虑,而焦虑将导致扭曲的思想。 “当我们面对困难的生活选择时,我们如果能牢记我们是谁,就几乎可以马上减少大量的压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些内在的能量,这些并不体现在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里,也不在我们身处的环境里,而是体现在我们的本质——每一次在特定情况下,我们表现出的那个真正的自我。 如果你想要好好对待自己和别人,那就必须得诚实做自己。如果我们每一天都保持着我们真实的自我并根据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来生活,我们将会提高我们的幸福程度和自尊,同时显著地降低我们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