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怪屋》观后感100字
《鬼怪屋》是一部由大林宣彦执导,池上季实子 / 大场久美子 / 神保美喜主演的一部喜剧 / 奇幻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鬼怪屋》观后感(一):《鬼怪屋》片尾两首歌曲都找到了。
这是片尾那首用日语唱的歌曲。
这是片尾那首用英语唱的歌曲。
《鬼怪屋》观后感(二):好多美女,一点不恐怖啊
我靠,77年的日本影片就这么靓啦!那时国内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开头阳台那幕好梦幻啊。木枯(池上季実子 饰)父亲的女朋友,即将是她继母的那女的(鰐淵晴子 饰)是日澳混血儿,好漂亮。另外那7个女生大都很漂亮,青春的肉体,让人很鸡动。特别是那个会kongfu的穿着内裤女生(神保美喜饰)。那个姨妈(南田洋子 饰)是个鬼,有点可爱的吃人鬼,三浦友和饰演姨妈年轻时的情人,在二战战死的日本鬼子,哈哈。在这片之前看到瞿颖演的《危情少女》,也有白猫和八音盒。也许有的东西特别适合恐怖片吧。猫妖真够绝,把六个少女全杀了,留下被姨妈附身的木枯。好像来找木枯的后妈也要死了吧。南田洋子和池上季実子竟然片尾有露点,哇哈哈哈。。可惜要是大家都露就好了!(我好邪恶)
片中那首钢琴曲还有女声日语歌很好听。
《鬼怪屋》观后感(三):觉得是金色的少年记忆,看这部电影就像做了一个怪梦
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豆友的评价是怪味粥,的确,很怪味,表现手法略显童话色彩,画面和配音让这部电影给我一种美好的感觉,电影通篇的色调都显得美丽且不真实,我不知道是不是老电影的缘故,总觉得这部电影是回忆,只有回忆里才会有这样的色调。片子从始至终都没有一般恐怖片的压抑感,女主角老是让我联想到佐佐木希,不知道为什么,然后其他的女生都很漂亮,如果强迫我去理解这部电影,我想应该是纪念我们曾今怪味、奇异的少年时期,在那样的年龄里,大家都有奇怪的想法吧,害怕鬼故事、对未来异想天开、想去冒险、向往爱情等等,如果要我去理解这部电影,我想说,少女之死是童真和梦想的破灭吧,只是他们破灭的方式也是那么的奇异,哈哈,真的喜欢电影的音乐,电影的画面、也喜欢那个怪怪的姨妈,然后我只能说是很有趣的电影吧。不过看电影时想到另两部电影,《人鱼朵朵》和《生命无限公司》,也许都是带童话色彩的电影的缘故。总觉得看这部电影就像做了一个怪梦。
《鬼怪屋》观后感(四):太牛逼了!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很多镜头可以学习 拼贴艺术 演员做作的表演,给人很强的故事感,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就是故事,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方式 几个猜测 钢琴食人具有性意味 或许这部片子有厌男的隐喻?反白马王子童话,反英雄救美,反女子依靠男性无尽等待…尤其是西瓜就很有女性象征,吃西瓜也和吃青春女性的意味,最后男人全部变成香蕉也是 fanta和oshare有一些百合味,最后fanta在幻觉中依靠在oshare怀里,只有她没有惨死的血腥镜头 对青春、结婚的执念让姨妈与房子融为一体成为吃人恶魔,这是不是一种女性主义观点?在反对这种传统女性意识 最后来房子的后妈也将要结婚,除在姨妈当时的状态,画面是她被烧死,也是在反对婚姻? 最后台词: 即使是身躯已经腐烂了,你也会永远活在其他什么人的心里,和那个人对你的爱一起。正因如此,爱情故事,总会被人一再提起来,这样你爱的人就会永远活下去了。
可以说是姨妈的独白了,感情的执念,生死观,人对于感情的眷恋让这样的故事循环往复
《鬼怪屋》观后感(五):好热闹的电影
7个姑娘下乡被鬼怪姑妈吃掉的故事。
感觉片子的风格很特别,但也许是我老电影看得太少了。从水井里捞出来的人头咬了妹纸的屁股;被床单枕头夹成了木偶人;人在挂钟里被搅成血水;化妆时被上了身;被钢琴夹死;因为没了眼镜掉进血水里淹死;被吊灯吊起来吊死;芬达妹纸的结局就留给我们想象了。死的画面就整个四肢乱飞,一截一截一截。
还有那悲剧的男老师到最后都没找到那鬼怪屋,淹死在香蕉堆里。他在一路的经历也算有趣,从一出门就倒霉不断,完完全全屌丝一枚。先是不小心摔倒,屁股卡在铁桶里,驾着小玩具车上路,遇到堵车被路人吼,饿得不行在路边吃了一碗面:好吃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接着碰到买西瓜的胖大叔,两个人开始搞笑。 ‘你喜欢西瓜吗’ ‘不,我不喜欢西瓜’ ‘那你喜欢什么’ ‘我喜欢香蕉’ ‘啊,香蕉’西瓜大叔随即化成骨头。‘香蕉,香蕉’男老师瘫倒在了车里。
看了整部片子,我就感觉自己被木枯妹纸惊艳到了,漂亮的秀发,成熟优雅的打扮,最后连胸部都露了~简直美呆了。
这就是个奇异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有点意思。
《鬼怪屋》观后感(六):Indescribable
正如Criterion在介绍里说的一样,这是个indescribable,没法描述的电影.乍看上去这是个恐怖片,一群年轻人出去玩结果住的是个闹鬼的房子,一个人接着一个人地消失,甚至于连每个人的性格直接就用名字透露出来了(比The Cabin in the Woods早多了).
然而这既不是血浆横飞的恐怖片,也不走悬疑,反派早早地就被透露,从头到尾连吓人的地方屈指可数,如果不看表现手法单单看剧情,这剧情简直老掉牙到爆.
你要说它奇幻,什么空手道少女开挂,桶在屁股上拿不下来,人变成一堆香蕉,少女yy自己是小公举来救她的骑士是男老师的桥段,的确怪异而且还莫名地喜感.
如果硬要给这片下个定义的话,大林宣彦融合了恐怖片,喜剧,动作片,情色片,奇幻电影的许多传统元素,加上假到爆的布景,夸张的表演,极其不真实的打光,炫技一样的剪辑和时不时的出戏,透出的却是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驾驭能力,整个观影感受就好像在看一部黑帮片,火拼的时候除了主角所有人像阿三附体一样开始跳了起来,然后画风一转,主角穿越还被丢到了西部片里,之后画风又一转主角拯救了世界.
然而大林宣彦就是拍出了这么一部电影,一部绝对奇怪到难以想象的电影
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片太tm好看了
《鬼怪屋》观后感(七):1977年的鬼畜
影片结束后,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女主露点的那一幕。那一幕出现的恰到好处,就像是在踢了一场足球赛后喝上冰镇的可乐,就像是从高速的过山车下来到松软的草地,让我想起了三池在拜访者Q最后的处理。
那一幕确实很美,女主也很美。但是,看老电影有一个坏处,那就是不能喜欢上片中的演员,因为她们现在要么已经是老太婆,要么已经死了。
这是一部1977年的电影,影片中凡是功夫少女打斗的画面,全都是用鬼畜来处理的,可以说是我看到的最早的鬼畜。比现在流行的那些作品超前了几十年。
影片不管从布景,还是情节展开,都有着那个年代的特点,就是简单直接,几乎到了可以称作简陋的地步,尽管如此,对于氛围的渲染做得却非常好,不算是青春也好,诡异也好,都表现的很到位。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比现在的很多电影要强。
本片还有一个非常棒的地方就是音乐。音乐从头到尾,贯穿了影片,配合上影片夸张的表现力,有时候,会给人在欣赏舞台剧的感觉。
一连串惊悚的高潮过后,影片在最后回复了开始华丽明亮的风格。一首优美的曲子,一段美丽的MV,给本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美中不足的是,本片犯了一个很多类型片都会犯的错误,为了推动情节,无视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比如,明明已经有人失踪了,明明有人见鬼了,却没人引起重视,这样显得不太自然,对表现力有一定影响。
《鬼怪屋》观后感(八):迪斯尼儿童剧效果的恐怖片
脑洞满分,脑洞满分,脑洞满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可没有剧透脑洞哦,请放心食用)
不足之处呢也有,首先是结尾,太莫名其妙了,感觉后妈的mv是硬凑上去的,其实这样的猎奇片没有结尾也无大碍啦。其次是一些没有必要的露点,以及影片中女孩们从汽车上下来后出现的天空幕布,这块幕布在后来东乡老师出现时也出现了,我不知道这是穿帮还是导演刻意的安排。
现在就来具体的谈一谈这部电影吧!
影片一开始温馨轻快的音乐就出现,给人一种与鬼怪共舞的惊喜感。随后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奇妙的镜头和画面,例如延迟画面,可爱的特效,莫名的滤镜,回顾照片时镜头推进到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从而造成的恐怖感,在回忆姨妈过去时采用的默片模式镜头对眨眼少女的停留,女主扎小辫是左右摇晃的镜头,都极大的吊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再谈人物,表白姨妈和空手道少女!相比之下女主的存在更像是个鸡肋,虽然漂亮可看得人云里雾里。还有后妈,原本以为已婚妇女的到来会破除结界,没成想竟然成了百合向,最后有没有狗带我也没有看清楚,丝巾差评,吹风机差评。另外女主妈妈这个人物也是失败的,开头中无论是照片里的与后妈风格相似的白衣女子还是女主打扮成妈妈的样子还是姨妈与妈妈合影中姨妈对妈妈奇怪的神情在后半部分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cult片的标签并不意味着宛若智障的情节,因此影片的前半部分远远强于后半部分,后半部分大有玩崩了以及“观众朋友们我已经编不下去了这情节你们凑合着看”之感。不过这毕竟是导演的处女作,一不小心玩崩也是很正常的啦!(ps.姨妈跳舞真是太可爱辣,白头发加特技完胜马桶台某城有木有╮(╯_╰)╭)
下面就谈到这部片子我最喜爱的部分-----闻所未闻的恐怖脑洞啦哈哈!每个女生(除了女主)的死法(可能并没有死,只是我们的幻觉而已(;′⌒`))简直前无古人哈哈哈,在这个恐怖片套路得快让人呕吐的时代,这样的脑洞实在是小清新得让人欲罢不能!!这里就不赘叙这些脑洞啦,想看的自己去看吧。(ps.东乡老师的死法简直了2333)
“小盆友,你这么圆乎乎的,看起来真的很好吃呢。[笑]”
《鬼怪屋》观后感(九):夏日陆离的迷梦
《鬼怪屋》是一部Cult片,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与其它超现实主义艺术形式一样,超现实主义电影也追求梦境一般荒诞怪异的表达效果。
日本导演擅长造梦,比如今敏,比如宫崎骏。而在营造梦境氛围这一点上,《鬼怪屋》的导演大林宣彦无疑做得很好。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这部电影都让人相信这就是一场夏日的迷梦。
视觉上,散发着腐朽陈旧气息的老宅与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女孩胴体,营造出一种不和谐的美感。咬人的西瓜,吃人的钢琴,跳舞的的骷髅,眼睛发光的猫,......这些色彩斑斓,荒唐又暧昧的意象通过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剪辑拼贴在一起,让你永远想不到下一刻会出现什么。那些毫无逻辑的场景切换与怪异反常的各种事物,都加深了影片的梦境感。
听觉上,影片几乎从不间断地播放着背景音乐。除了代表夏日的蝉鸣以外,还有音乐盒发出的清脆乐音、钢琴弹奏出的神秘谱曲。情节舒缓时你能听到有呻吟般的梦呓,情节紧张时你又能听到各种尖叫与哀鸣。这无疑也从另一种感官层面上加强了电影那梦境般的迷幻感。
这部电影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剧情过于简单以及少女们的行为不合逻辑,然而当把这部电影看成一场梦后,我觉得这恰恰成了《鬼怪屋》的亮点。试想,有谁的梦境不是这样毫无逻辑的呢?又有谁的梦境充满了思维缜密的复杂剧情呢?
导演大林宣彦无疑是个达达主义者,他与一切传统艺术美学针锋相对。他崇拜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但他说,电影怎么拍能让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看了特别生气,他就怎么去拍,一切都要跟这两位大导演反着来。所以《鬼怪屋》虽然表现手法超前另类,但艺术层面上却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在那个反理性,反艺术的思潮盛行的年代,这样的作品无疑是迎合时代需求的。
Cult片受众注定是少数派,接受它需要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所以《鬼怪屋》注定只能成为一小撮人的挚爱,而大部分人难以接受甚至厌恶。但这一场波云诡谲、光怪陆离的梦境无疑是值得五颗星的。
《鬼怪屋》观后感(十):在无脑cult的外壳下这个片子更大的意义在于涵盖了大林宣彦几十年都没有放弃过的战争叙事啊hhh
先看过大林宣彦之后的片子才可以看出一些这部年代久远的cult中的指代啊。。
特效的廉价粗劣从来都不是大林宣彦在意的东西,毕竟到了《花筐》他也没进步多少hhh。而且说实话这不是年代的锅啊。同时期寺山修司的诡谲神秘偏偏就是用精致之至的画面来呈现的,更何况同年欧美还有《阴风阵阵》呢。至于为什么,我觉得他大抵是故意的。
看起来是美式气质的一群高中女生回到乡下姑妈家,然后被早就死掉了的姑妈给一个个“吃掉”的无聊套路,其实在故事的嵌套上暗示了一些微妙的东西。
诚然一一探究大林所有的搞怪设置的深意是什么未免太难也大概会显得过度解读了。比如贪吃的少女的头颅替换了放在井底冰镇的大西瓜;爱收拾房子的妹子被劈天盖地棉被夹成了洋娃娃被塞进布满齿轮的古董钟里边一下一下地榨出飞溅的鲜血;爱弹钢琴的女孩子被钢琴吃掉了剩下五个断掉的手指继续在钢琴上弹着姑妈哼唱的旋律;最好看的女孩在三面镜前被姑妈夺走了年轻美丽的脸。。。若是非要一一做出什么有深意的解释怕也是很难的。
但我还是放不下故事里显然故意设置的那些形成互文的元素。身着白无垢的姑妈至死孤独等待着被战争“吃掉了”的恋人归来。她的执念变成了穿着嫁衣的鬼怪将少女们光洁丰盈的青春满溢的身体给一个一个“吃掉”的设置本身就有着微妙的宿命感。
少女临死前念念不忘的也是“约好了会来”的东乡老师,与姑妈等待的约定了归来的恋人的映衬。而被怀春少女(特摄片一样粗劣的)的幻想塑造成“白马王子”的东乡老师不过是个看到卖西瓜的大叔突然变成一堆白骨时吓得灵魂出窍,精神恍惚地念着“拔娜娜”变成了一堆香蕉。。。的懦弱无能之辈。
女孩依偎着被姑妈附身后穿着白无垢的女主赤裸着上身的身体,呢喃着“妈妈”安静地死去。那一幕又像极了三池崇史的《拜访者Q》。
女主对死去母亲的怀念,显露无遗的恋父情结,父亲新娶的女人有着明显的欧美人特质的五官让她陌生而厌恶。
被附身的女主在少女们提到“东乡老师是她的飞行员”时喃喃着“ひこうき”脑海中是战斗机低低的擦过天空的轰鸣和遥远的爆炸声。
若是只看到了些想象奇特制作粗劣的“死法”,其实就和火车上的少女们笑声连连地谈论起于战争与老电影色调的过去的悲剧,却无法看见在母亲结婚的那天,姑妈和母亲并排拍照时,照相机的快门咔嚓一声,白光闪过,零点一秒间闪回的关于战争的记忆,是一样的。
人物的指代什么的我自己觉得还蛮明显的,但也有多重复杂的解释在里边的感觉。大林宣彦总是给人一种每个人在不同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中是不同的喻体的感觉,因此我觉得一一对应着讲又未免太穿凿了。。。不过我很确信这个片子在深度上,绝不是简单的可以和同时期量产港片三级鬼片可以进行类比的东西。
以及大林监督可真是喜欢“少女与死亡”这种题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