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锦集
《五角大楼之脑》是一本由(美) 安妮·雅各布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一):读安妮·雅各布森 《五角大楼之脑》
DARPA现在风头正劲,读读这本书知道,DARPA的研究其实历时很久,付出了多年的努力。
34 冯诺依曼留下一部未完成手稿《计算机与人脑》,他预言有一天计算机将会思考。
68 对于月球回波的探测,导致了对于苏联的误判。
AR15的研制。
115 GAN很适合做兵棋推演,从而对于整个战略局面进行判断。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二):第六章提到
美国海军队战队航空中队的 Frank H. Schwable (书中误作 Frank S. Schwable) 被俘后,公开承认美国在朝鲜战场使用细菌武器。美国当然极力否认了
看了下维基百科的介绍,对于美国到底有没有使用细菌武器,史学界存在争议。不过,美国确实考虑过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后来在越南战争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那至少曾经考虑过在朝鲜战场使用细菌武器我想也不足为怪。另考虑到美国跟日军731部队的暧昧关系,我倾向于相信美国确实使用了细菌武器。当时志愿军也确实是以美国使用了细菌武器为前提来做应对的。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三):似勘误
前半部分4星,后半部分3星 明显能看出不是一个人译的,因为错误的频率很不同… 1. P76 Para8 Line8 “带点粒子”应为“带电粒子” 2. P82 Para3 Line6 “中央情报局” 应为“联邦调查局” 3. P150 Para1 Line5 “Ellsbeng”应为“Ellsberg” 4. P183 Para1 Line5 “溪生战役”应为“溪山战役”,后同 5. P190 Para2 Line8 “parallel”在计算机领域应译为“并行”而非“平行”,后同 6. P210 Para7 Line3 为了看起来像汉语,删去括号 7. P285 Para3 Line7 “100美元”恐丢了“万” 8. P306 Para1 Line1 “国防机场”应为“国际机场” 9. P306 Para3 Line1 “马牌”应为“悍马” 10. P308 Para1 Line5 “无担保”实在是机翻 11. P332 Para1 Line5 “assault rifle”应译为“突击步枪” 12. P340 Para1 Line3 “Major”是否该译为“少校”? 13. P376 Para6 Line3 “channel”应都译为“通道”而非“信道”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四):擅长底线思维的美国人
美国人信仰科技的力量,他们从骨子里信奉科技和能力能够创造奇迹带来美好,他们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幸运的是他们的社会演绎打造出了一个出色的能够给予有能耐有天赋的人最大程度改造世界的平台。他们是厉害的,是高效的,他们的科技和生产力全球第一,国力全球第一,军事制造能力全球第一,这给予他们在更大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地球改变世界的实力与想法,于是乎更是在要将全世界设为假想敌,而自己能够妥善应付,并且最大限度减少自身国家和民众损失的理想的设想下,他们开始越来越依赖于一直给予其力量的科技。
这本书中从冷战时期开始就介绍DARPA一直以来引领的研究课题,可谓高级至上,非有强大国力支撑难以给予其如此庞大又理想充沛的资源平台,任由天赋的人肆意狂想。当然,研究成果要在实战中进行检测,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只是给予美国人以信心和新奇的感受,离他们想要实现的理想化目标相去甚远,但是也让其他国家的人见证了科技实力的差距,赞叹国人的厉害之处。关于对未来的预测和准备,没有人比美国人想的更多做的更多,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现在已经厌倦,已经疲惫于现实,必须在未来设置一个假想敌让当下的自身变得有危机感,所以他们一直用底线思维去思考去准备去实践,动辄与世界为敌。
我不愿多讲这部书中谈论的各类高科技和他运转的历史过程,虽然它让我赞叹不已,敬佩万分。我只是对美国人现在就像一个拥有魔法科技的慵懒的人,充满猜疑地端详着身边的伙伴,一旦有人打扰或者可能会干扰其享用最爱的乳猪和拉菲,对其每天中午清理胡须使用的膏的生产量表示担心,他就变得不开心,变得暴躁,开始要向身边的伙伴们发难。他的全部精力似乎都在研究那个科技魔法球上,他认为那是他获得幸福快乐获得别人赞赏与服从的根本,但是却忽略了身边的伙伴的情绪与看法。魔法球不是万能的,如果认为它是万能的,就会成为他的奴隶,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也让自己调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何谈快乐与价值?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五):近现代科技发展与战争演变的幕后推手
提及DARPA,估计了解的人不多,但是说起美国五角大楼则是无人不知;提及DARPA的成果,知道的人更少,但是说起计算机、互联网、GPS等实用技术则无人不晓。
DARPA的全称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它是美国国防部下属的行政机构,负责研发用于军事用途的高新科技。DARPA自1958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国防部核心研发部门。
与其他军事研究机构不同,它尽管每年拥有约30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但不从事具体科研工作。DARPA项目经理和主管将科研项目外包给防务承包商、学术机构或者其他政府组织,然后推动科研成果向军事应用领域转化。DARPA的使命是引领军事科研革命,保持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压倒性技术优势。因此,自DARPA成立以来,始终是是世界上最强大、最高产和最神秘的军事科研机构。
对于如此神秘的机构,外界很难一窥究竟,只能从媒体上的只言片语中加以猜测。毕业于圣保罗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妮•杰克布森是写关于战争、武器和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政府秘密的一个调查记者和畅销书作家。
为了讲述DARPA的故事,采访了包括总统科技顾问、DARPA项目经理和科学家,神秘且高度保密的贾松科学家小组成员、舰长、上校等在内的71位与DARPA有直接关联的人,编写了《五角大楼之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不为人知的历史》,还原了DARPA的历史,讲述了埋藏在历史事件和科技发展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DARPA故事。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六):从 DARPA 想到 Google 与国防部之争
DARPA 的前身是 ARPA,最早研究核战争,后来因为争议被国防部收编,才成了 DARPA。
这是一部很少见的流水账,详细记录了 DARPA 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期间经历了美苏冷战、越战、朝鲜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等等,一口气读下来(实际内容 392 页)相当有时代感。
作者 Annie Jacobsen(安妮 · 雅各布森)应是与多国情报界有相当多的来往,书中对各个年代涉密人员的访谈内容多到眼花缭乱。但作者本人并未呈现鲜明的政治观点,更多是较客观的记录。Annie 作为一个女编辑,能挖出这么多军事科学领域的猛料,让人叹为观止。
她到底是如何收集、整理如此之多的材料呢?不去情报部门可惜了。
联想到近期 Google 内部发生的争议。因为 Google 与美国国防部签了 900 万美元的合作计划,将 AI 技术用于军事化应用,引发 Google 许多工程师、管理人员的抗议,甚至辞职。
但这些技术宅显然是矫情了。殊不知,今天承载无数爱与和平的互联网,也是 Google 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 Internet,其前身正是 ARPA 为了对抗核战争而开发的去中心化计算机网络(ARPANET)。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真正的科技大革命,往往都伴随着军事领域的先发刺激。
所以,人工智能虽好,但它早期的杀手级应用到底是啥?看看近期获得天量投资的这些 AI 企业,其领域大多与人脸识别、安防、监控等有关,就显得与 DARPA 之流如出一辙了。
虽然本书中的一些史观,不一定经得起全面细致的推敲,但 DARPA 作为一个独特智库的案例,相当值得研究。总体来讲,本书推荐阅读。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七):DARPA:人性与科技的赛跑
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战争、暴力、冷酷和死亡,从冷战、越战、伊战到反恐战争,DARPA主导或推动了无数军工项目,对政治环境和世界局势走向产生影响,杀害或拯救着普通民众的生命;一条是关于科技、探索、进步和创新,从计算机、互联网、基因工程到人工智能,DARPA在不经意间触发了这些足以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事件,产生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那么DARPA究竟代表着恶还是善,人类做出的选择将导致毁灭还是繁荣。
作者没有试图在一开始就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耐心地用5大部分25个章节描述DARPA在二战后为了从科技层面建立相对对手绝对优势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做的种种努力,经历的失败和取得的成果。不可否认地说,参与创立和发展DARPA的人无疑是当时这个星球上最具超前意识、创新能力和坚韧毅力的精英。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参加过二战的军人,战后经过美国顶级高校的学习,拥有遍及自然工程领域方面学科的博士学位,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持续学习能力。正是他们当年的远见卓识才催生出了今天遍地开花的科学成果基础和技术创新机制。
然而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无时不在主宰这批精英智力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核武器既可以用来结束战争也能毁灭人类;导弹防御系统既可以约束好战的敌人也能激发恐惧引来本可不必发生的战争;人类社会调研方法既可以用来重建无序社区也能沦为佐证战争合法性的可耻帮凶;人机联结技术既可以帮助伤残军人重返正常生活也能被改造成更加无情冷血的杀人机器。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表现良好,没有发生足以毁灭人类的核战争,拥核国家之间仍然维持着小心翼翼的恐怖平衡,恐怖分子似乎只在偏远的地方投放简易爆炸装置,人类的基本伦理也在约束着仿生人和自动杀人机器的诞生。但在书写出以上这么多做过去几十年隐蔽在公众认知背后的惊人事实之后,作者在第26章还是无法回避开始时最基本、也最让人担心的问题,那就是二战以后的美国军工利益集团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主导着这个世界,并将人类带向什么方向。
也许今天人们所品尝到美好的繁荣滋味都会在未来的某天被一颗违背所有人意愿但又遵循大家制定好因果逻辑而爆炸的核弹带走,不留一点痕迹;也许诸多生物学家依据对基因学科的最新理解,在经历了夜以继日的实验之后又将曾经见证了人类理性力量胜利而灭绝的瘟疫重新释放出来,留下无尽哀怨;也许人类在广泛采用无人控制和人机控制技术带来巨大生活便利之后又发现日益增长智力的机器族群和人机合体生物为原本意义上的人类留下越来越少的生存空间。
时至今日,我们无从武断地去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也没有理由阻止这个进程的发展。但公众绝对有必要深入了解正在发生着的这一切的真相,甚至有必要参与那些被有意无意隐藏起来的幕后决策,一起决定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身为一个实地调查的非虚构类作家,安妮·雅各布森在本书中显示出了突破禁区的道德勇气和抽丝剥茧般的叙事能力,第一次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原本隐隐可知、但又无从考证的世界,指导着更多有志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从正确的地方出发,不断地反思那些看似正确但包藏着利益和欲望的谎言。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八):19年读书计划之三
19年读书计划之三。最后一周出了个小短差,靠来回飞机上时间啃完了这本五角大楼之脑,一月份读书指标勉强完成。感觉一个月读三本书的压力好大,真不知道那些一年一百本、五十本的大神怎么做到的。 五角大楼之脑,这个脑就是DARPA,整本书按时间为轴,从冷战核威慑时代开始,记录了 冷战,越战,海湾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等各个阶段DARPA的主要项目,包括后来广为人知的互联网前身的APRANET项目,GPS,电子围栏,隐形飞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等,都发源于DARPA的研究项目。 整本书打7分,谨慎推荐。我自己感觉好的方面: 1、有比较多的美帝军事研究项目秘闻,作者应该是下了功夫采访了不少人拿到了不少料。 2、作者几乎不带立场,基本算是旁观者角度阐述,除了最后对人工智能武器的担忧。 3、翻译还算通畅。 感觉不太好的方面 1、整本书基本算是个流水账,时间轴串联着一个个小故事。正因为作者不带立场,没有观点,不偏不倚的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没有总结归纳,只有一个个项目的平铺直叙 2、军事信息太浓,如果不太关心军事,可能会觉得乏味。 主要收获: 1、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中文翻译成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最后两个词project agency翻译没有达意,却揭示了DARPA的核心功能,只有120名左右的项目经理,只是project agency,具体研发工作发包给国防承包商,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 2、我最好奇的问题有两个,一是DARPA的项目是怎么从idea到正式立项的,从国防部到DARPA的项目立项机制是什么?书里没有写。第二个问题是,这120个项目经理是如何管理数目庞大的项目分包商的,包括项目目标和进度监控,保密管理,多个分包商之间的协作等。 3、第二个问题,在第五章里贾松团队成立的那段有一些涉及,贾松团队是由大部分大学教授组成的只服务于DARPA的防务咨询顾问机构,却和官方刻意保持着距离,甚至不允许DARPA人员参与自己的年度研讨会,理由是远离五角大楼的官僚主义。就是这样一个非军方的组织,在负责高度机密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研究。 4、另外一个细节,在第一章比基尼岛氢弹实验中,六枚氢弹中五枚来自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一枚来自利弗莫尔实验室,而利弗莫尔就是杜鲁门启动氢弹项目时专门设立的,用来和洛斯阿拉莫斯竞争的。 5、而利弗莫尔实验室本身又从属于加州大学放射线实验室,就在伯克利旁边40英里。整本书里,DARPA承包商很多人员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军方服务但又不从属于军方,人员经常流动,有助于不同观点碰撞和激发,又和军方、政府官僚组织保持距离,不同分包商之间又有竞争。 我觉得这是美帝最NB的地方,记得以前看F22的研发过程,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同厂家的方案PK,从一开始的七种气动模型,到后来的两种样机PK,到最后选中洛马(洛马中标后选择波音协作是另外一回事)。把竞争机制玩的这么纯熟,应该算是美帝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吧。 6、书里利弗莫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约克有一句话,如何让一个科学家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就是让他与同样聪明的人竞争,这是美国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就是这个约克,在苏联57年人造卫星上天,美国一片慌乱担心被苏联赶超,设立APRA(后来名字前加上了Defense)负责美国军事高科技项目时,成为了APRA的第一任负责人。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九):终于有了一本像样的介绍DARPA的书
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注重解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怎么推动美国国防乃至全世界历史的,按照非虚构类标准,写的也不错,做到了生动,客观,即便作者是个傻白甜,但没有极端自由派作家那种预设立场的弊端,而是记录下了一份客观样本。
本书介绍了一大堆牛人的个人简历和他们的故事,比如氢弹之父特勒,冯.诺依曼,还有最早揭示电磁脉冲杀伤效应的克里斯托菲洛斯等等等等,美中不足的是,一些人名翻译没有按照国内多年习惯,比如核战略学者赫尔曼.康恩,给翻译成了“卡恩”,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名字还没反应过来是谁,再读了几段才想到就是康恩,70年代起,军内就已经内部出版过几本他写的核战略方面的书。
总的来说,这书闪光的地方非常多,很多问题都拨乱反正了,比如麦克纳马拉防线的传感器,以前都是讽刺挖苦,说美国花了那么多钱都是脑洞大开搞没用的,砸下去30亿刀也没能切断胡志明小道,被人嘲笑很多年。看了才知道,其实我们当代很多实用科技都是得益于当年那些疯狂计划的遗产,当代无人战争,智能作战系统的概念,最早提出理论并实践的就是麦克纳马拉防线那些传感器。很多当代生活方式中最日常的东西,互联网,手机这些不必说了,就连魔兽世界这类联网的网络游戏东都是DARPA最早研发的基础技术。
尊重专业知识,鼓励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将创意做成产业,法治保护所有人,这才是美国能有DARPA,而集权体制绝无可能复制的秘诀。
作者一如既往的“傻白甜”,但这本书比她上一本“回形针”行动更现实、接地气一点。从书里的描写,读者能看出当年美国自然科学界,社科界,政府,军方在越南问题上多么无知又刚愎自用,多么以己度人,我们作为世世代代习惯成王败寇史观,长官意志就是根本大法,习惯了丛林法则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东方生存哲学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东方人,很容易理解越南社会的很多问题,在他们那个习惯私产保护和法治、限制公权力、社会自治的世界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精英阶层的人,都没法理解越南社会的一切。比如书中讲了DARPA雇佣兰德的人用社会学去分析越南农民为什么参加越共,作者褒贬的两派,个人觉得都是有明显问题的。
作者书里有个明显漏洞,能反映出美国今天的史学界大多数人对越战仍然多么无知而自满,作者郑重其事的写道,因为吴庭艳兄弟被杀,南越中央权威崩溃,然后战略村垮台,然后北越才开始向南越渗透并出现胡志明小道——他们竟然不知道59年北越政治局的决议,不知道那一年北越明确确定最终武统的目标,以及要内外两条路争取胜利的策略。所谓内部的路,就是激活黎笋布置的骨干并派人到南方去搞统战、搞革命,打游击和统战、和平斗争结合;外部的路就是北方出兵出钱出枪,成立长山部队,利用老挝柬埔寨边境地区渗透南越,一方面输送干部、武器、物资支援南方武装斗争,另一方面,有必要时甚至派成建制北越正规军换衣服过去扮演PLF游击队。胡志明小道的起点,无论政治意义还是现实意义,都远远早于1963年吴庭艳被杀——这一切,北越官史都自豪的承认了,21世纪的今天,美国竟然还有人在张嘴胡说,胡乱谴责一气。他们从根子上,还是和作者这个傻白甜一样的认识,认为越南农民参加游击队是因为“社会不公”,是为了不惜牺牲自己去为更好的未来战斗。真是呵呵呵,南海百万船民冤魂只能笑而不语……
《五角大楼之脑》读后感(十):美帝之脑
关于作者
安妮·杰克布森,《洛杉矶时代》的特约编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专门研究和撰写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政府秘密的非虚构类作品,2011年出版的《51区:美国的绝密军事基地未经审查的历史》和2014年出版的《回形针行动:把纳粹科学家到美国秘密情报计划》都是当年大卖的非虚构类图书。2017年凭借这本《五角大楼之脑》入围普利策奖。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通过采访多位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前科学家们,还与多达71位与当下 DARPA 直接相关的人员深入交流后,系统研究了各类内幕消息、独家专访、私人文件和公开备忘录等资料,以相对中立的立场撰写完成。这本书一共有二十六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 DARPA 自1958年批准创立起开展的重大项目,又进一步按照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发展,把这二十六章分成了 “冷战、越战、不是战争而是经营、反恐战争和未来战争”五大部分,第一次为读者揭开了 DARPA 的神秘面纱。
核心内容
通过本书描绘给我们的这些军事科研项目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DARPA 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预见能力的科研机构,他们只要想得到,就敢去试验,从来不会害怕付出失败代价。也正因为秉持着这种理念,DARPA 始终站在人类科技前沿,它不仅定义了当代以及未来的战争形式,甚至引领了人类科技的发展方向,直接参与创造了人类的未来。
一、 冷战的开始催生了 DARPA 的创立
伟大的冯诺依曼将“囚徒困境”的分析框架引入到美苏军备竞赛中,得出的结论是两个超级大国不可能采取合作办法,争取最优结果。更有可能的倒是想办法为自己寻求次优结果,因此,核军备竞赛永远是一个先发制人的游戏。所以,为在军事技术研发领域保持领先,五角大楼设立了“高级研究计划局”,也就是 ARPA。
这个 ARPA,就是 DARPA 的前身,负责人造卫星和太空项目,也会研发各种“未来武器系统”。创立当年,ARPA 就提交了一份名叫《应急计划》的绝密文件,假想了苏联对美国本土发起核打击前后的情形,这份文件后来被人称作“末日剧本”。为了应对这个假想,他们又发起了匪夷所思的“太空盾牌”项目,除此之外 ARPA 还主导实施了“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研究了如何通过“洗脑”来进行行为矫正和意识控制等等各种常规研究机构不可能开展的项目。可以说,自创立之日起,ARPA 就展示了它惊人的潜力、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强大的容错能力。
二、越战使 ARPA 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
ARPA 在越战时期变成了 DARPA,D 表示以后只研发防御性武器。DARPA 为了针对“胡志明小道”研发了耗资庞大的“电子隔墙”项目,虽然项目在这次战争中失败了,但战后军方意识到它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全新战场概念。正是电子隔墙的大规模投放试验,让人们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触摸到即时通信这个概念。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应用控制和反馈系统理论,它甚至还为日后有关因特网和人工智能的设计思想打开了视野。而这个项目也再一次证实了我们一开始所说的,在 DARPA,即便是失败的项目,也为人类未来的科技发展开拓了道路。
三、越战失败后 DARPA 却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阶段,DARPA 发明了因特网的前身阿帕网,这是 DARPA 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的战场指挥和通信系统的研究,DARPA 建成了阿帕网系统,发明了 TCP 传输控制协议和 IP 互联网协议,由此新的计算机节点可以不断无缝接入阿帕网系统。DARPA 还开始引入生物学家,设想运用科技从内部改造战士,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壮、聪明、有耐力、不怕疼。这一时期的 DARPA,已经变成了一个负责科学幻想的部门,不仅如此,他们还投入了巨大资金去实现那些科学幻想。
四、911事件让 DARPA 进入了反恐战争时代
反恐的核心在于情报,为了提高情报筛选能力,DARPA 发起了“完全掌握情报”项目。在 DARPA 的推动下,美国的监视监听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美国人民也逐渐意识到,如此下去,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暴露在联邦政府面前,他们的隐私权会因此受到严重侵犯。因斯诺登泄密事件而暴露在世人面前的棱镜项目,就是来自 DARPA“完全掌握情报”项目的一部分。
五、DARPA 为未来战争所做的技术准备
DARPA 设想的未来战争,首先包括一支完整的机器军队,这个军队里有无人机、地面机器人、无人舰艇、外层空间无人机。这其中有些是机器,有些则是合成的半机械生物。除了那些可怕的杀人机器,DARPA 的研究甚至能够控制人们的思想。他们设想能通过控制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催产素”,发明针对本国和敌国人民的故事系统,最终不用一枪一弹,只要讲讲故事就能战胜对手。
金句
1. 对有些书,我们要像一个优秀情报分析员,善于去粗存精,寻找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鲜知识。
2. DARPA 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源于 DARPA 科学家们惊人的创意和能力,更源于 DARPA 允许失败的文化,这也是 DARPA 跟其他研究机构最不一样的地方。
3. 如果你去看看 DARPA 做过的项目,你可能会觉得它简直是个科幻部门,在 DARPA 主事的那些科学家们,个个也都像科幻剧中的科学狂人,他们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有不可思议的预见性。
4. 今天,我们着迷于好莱坞大片的科技想象力,可是如果你观察过 DARPA 历年来的研究项目你就会发现,那些想象实际上多半来自于 DARPA 科学家们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