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早中晚茶》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早中晚茶》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9 03:3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早中晚茶》经典读后感有感

  《早中晚茶》是一本由[日]长尾智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早中晚茶》读后感(一):。

  日式生活小文,看目录很喜欢,质朴简单的名词,如盐,面包,香料,锅,橄榄油等等,都有大大的想法能写出一篇文,但只有少数有共鸣,所以摘抄的不是太多,但是学到了细微观察、热爱生活、细腻的心思,浮躁的时候安静看一看,有助心平气和,发现平淡中的美好,哪怕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本书像一碗素热汤,虽然没什么大菜在里面,但是温度够暖,喝完身体能热乎一些。

  《早中晚茶》读后感(二):。

  日式生活小文,看目录很喜欢,质朴简单的名词,如盐,面包,香料,锅,橄榄油等等,都有大大的想法能写出一篇文,但只有少数有共鸣,所以摘抄的不是太多,但是学到了细微观察、热爱生活、细腻的心思,浮躁的时候安静看一看,有助心平气和,发现平淡中的美好,哪怕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本书像一碗素热汤,虽然没什么大菜在里面,但是温度够暖,喝完身体能热乎一些。

  《早中晚茶》读后感(三):生活是用来阅读的

  非常简单、温情的小书,作者把生活中的食物、食器艺术细分开来写,言辞温切,篇幅精简,疲劳的时候读很是疗愈。

  乍一看是描述吃吃喝喝的小书,从细节上看却到处都是作者本人对于生活很个性又风趣的体察。吃饭,也可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一百个人吃饭就会有一百种对生活不同的体悟,而作者正是把当中最独到的个人思解提炼出来,每一篇都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彷佛可以闻到作者在熬草莓果酱时的香味,很美好。

  《早中晚茶》读后感(四):即便不够耀眼,也要有永不消散之微光

  向表姐推荐这本书,看完之后,她在工作日就给我发了一条长长长长的微信: “妹,书今天看完了,精细,精美,精彩,感谢分享。刚看到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书会有利润么?读过之后也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第一反应、作者为什么会出书、文字背后强大的支撑是什么。或许我曾经的生活里太缺少物质,致使我对任何事的第一反应都与利有关,但仔细一想好像也不是特别的想得到什么。我确实从来没有很认真的去对待生活,比如用心地吃一餐饭、饮一杯茶、选择一件器具......或许正如我想不明白你为什么喜欢上这行,到目前至少我更没想明白我自己。” 诚如所说,这本书里细细碎碎,记录的都是对厨房里那些小物小事儿的所感所思。没什么了不起的,字里行间却异常雀跃:做果酱呀、买水壶呀、砧板的保养呀、菠菜根怎么吃呀、白色的餐具如何搭配呀.....整本看下来,仿佛打开了一个巨大宫殿里的所有门窗,听见食物在锅里咕嘟咕嘟煮得正欢儿,看见原木架上密密匝匝的盘碗,闻到厚厚一摞小薄饼的麦香。一切都充满了动态的鲜活感,一切都值得拿起来细细琢磨一番。 在读这本书时,我每每钦佩于作者能够写下如此生动的日常,但更佩服的,是译者和编辑对文本的细腻打磨,使每一处字句都精准地呈现出它本来的柔韧弧度,无一不体现出经手它的人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在躁动的日子里,只有甘心把时间交予过这些琐碎的人,才能体会到如此细节的精妙,并乐在其中。而我自己,也正因为曾经拥有、如今渐失,才倍觉惊喜和珍贵。 当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时,我们加紧节奏赶着去看世界的大与美,时常忘记停一停脚步,嗅嗅路边的小野花。渐渐没再想为了封存时令忙着酿酒熬酱、也不会为了款待三两旧友而精心择选食材和餐具、甚至没工夫就着好夜色为自己做顿可口的饭菜。便利的商超、迅捷的交通、课程表似的日程和太多未竟之事催促着人们快走,但现实是,想要的未来还未来,就把自己先搞丢。 说到底,好好生活不止是一种天赋,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能力。 人心太复杂,想得到的太多反而不知所求。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无法璀璨如明星,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努力在自己的小日子里熠熠生辉。因为—— “根本没有需要以日常生活为代价,去战斗守护的东西,应该守护的正是每天的平凡生活。人们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应该被重视的,它不应该被其他任何事物侵扰,哪怕是战争。”坚持做珍惜瞬间小幸福的人,才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理想的人生。

  《早中晚茶》读后感(五):生活的哲学——隐藏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

  “不谈恋爱的日子里,我成天在家里煮汤。——安东尼” 终于放了年假,和母亲一起上超市买菜时,她总是精挑细捡——年糕必须选有弹性的;蛤蜊要选活泼的;辣椒要选根部还没有松垮掉的;做糖醋排骨挑上好的猪里脊做;醋一定要选镇江产的老字号……她一边选菜一边问我的生活怎样,突然她猝不及防地问我一句:“你看这个小金桔,手感比较厚皮就厚,皮薄的才甜,你平时买水果吗?”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我一个人生活时犯的一些错误。我很少做饭,很少买菜,别提买水果了,我几乎有四个月都没有吃一个苹果,因为我经常忘记提及去买。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那种在保持清醒和即将进入梦境之间,我常常想明天早上中午晚上吃什么?然后想起母亲经常打电话提醒我买一些水果,然后我想,一定要买水果,一定要买水果,一定要买水果……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吃水果了,买水果给自己吃应该是自己照顾和爱护自己基本的事吧,可我第二天早上我就忘了。直到有时候路过瓜果小贩的摊子前,我又才发现自己没带钱。一个人生活之前,我总是想自己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可是真正当我一个人生活时,却总是活得很粗糙。 我开始把一些容易忘记的事,一条条的写在本子上,提醒自己该做的事。1.早上上班时记得买水果;2.多喝水,即使不感觉到渴;3.多吃有机蔬菜,自己多动手做饭……母亲打电话经常提醒我的生活习惯,记得买柚子和梨子,柚子和梨子降火;记得买……我开始变得爱听这些絮叨,有时候我想她的生活是不是会无聊和寂寞,成天照顾父亲之外,就是打扫家务和思考下一餐做什么。比起我,母亲更懂得生活的方法。不管买什么做什么,她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见解。有时候我只是希望能有着一份自己的生活态度,把简单的生活过着自己喜欢就行了,喜欢上买菜时慢慢选材的心情,也就不会在再厌倦做饭而去选择叫外卖,每天为三餐为焦虑。有时候我想,也许我需要的只是像母亲那样,不是学会习惯,而是喜欢上考虑吃什么、做什么的一种心情。从这些生活的琐碎中堆积生活的经验,生活的智慧,也便由此而生了。 日本人在我眼里很会生活很重视生活的质感,这与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最近几年在日本流行起来的“极简”主义,都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反应。日本料理研究家长尾智子的《早中晚茶》就一日三餐中那些日常小物侃侃而谈,读来却多了几分生活的精致。也许活的太糙的我在这本书中读出了很多生活雅趣。作者长尾智子注重生活的质量,从“食”都要细致思虑,四季三餐,一粥一碗,都能感悟出有温度有深度的见解或思想,我从这本书中窥见的是生活的智慧,来自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之中,对待饮食如此认真,细腻,简单的事物却有着不简单的发现,一日三餐也变成了一件最令人期待的、最幸福的事,可谓生活的哲学。 然而这些生活的智慧正是从生活经验中的堆积、探索、发现、实践中慢慢得来的。作者从一些调味品中发现它们在料理中的用途——柠檬柚子或者橘子的皮可以肉类食品中去腥;香草置于肉类中可以提味;生姜丝放在汤中既可以保温又可以消毒……想起小时候在家里吃柑橘,用手掰开一片片柑橘片,手上都是一股桔子的清爽,姥姥总是觉得这些柑橘皮大有用途,扔了怪可惜的。就把我们吃的柑橘皮一片片收集起来,装进一个干净的玻璃罐子里,用来擦厨房里沾满油渍的器皿,有的则晒干,装在小香囊里挂在床中。在作者的随笔中,我仿佛能找到很多和过去共通的东西,日本和中国的饮食习惯文化差别不大,毕竟都是东亚地区。也许味蕾是最固执而又重情的器官,一旦某些味道和特定的记忆连结在一起,别的食物就再也代替不了记忆里的味道。所以就像作者在做这些相同的食物时,总是想起过去在各个地方尝过的味道,或甜或咸,或松或软,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和情绪与这种味道连结在一起。 正如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中所言: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早中晚茶》读后感(六):对生活的热爱从对食物的态度开始

  

对生活的热爱从对食物的态度开始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 用心处理食材搭理厨房的人,总归不会是一个消极生活的人呢❤

  刚开始看这本书我刚生完孩子,没有怎么开始做家务,觉得有些枯燥烦闷没有意思,看到“早”的一般就搁置了,后来陆陆续续看了几小结,依旧没有提起兴趣,知道我产假结束开始上班,在家里鼓捣各种食物,给宝宝做各种辅食,开始对菜刀、锅子异常热爱的时候,才懂了作者的“情”

  再拿起这本书,我用了很短时间看完,当然,也有几天,一方面工作太忙,一方面要照顾宝宝,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看完,但依旧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

  作者在处理每一位食材、每一位配料、每一个水果都如此用心,的确用了不同的锅具做出来的菜味道就会有所不同,家里有一个煲汤的砂锅,之前只是用它来熬一些甜品,直到有一天,我试着用它做了排骨玉米莲藕汤,整个香味飘散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不像之前用平时用的小锅做出来的,飘出来的似乎只有水蒸气。当我真正用心做饭之后,才和作者有了高度的共鸣。

  但之所以给了4颗❤,一方面是因为书后的小彩蛋如果能放在前面我会觉得更好,但转念又想,小彩蛋的惊喜不就是坚持后喜悦么;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仁者见仁,喜欢的人会有共鸣,无感的人会觉得乏味。

  我再没用认真做饭之前,就偏爱各种杯子和碗具,但远没有达到作者的水平,后来开始认真做料理以后,开始对各种厨房用具偏爱,不同的用具达到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说白菜,醋溜白,白菜切的形状将直接影响这道菜的口感,饭店里的偏向于块,炒出来很好吃,而我偏向于丝,做出来不同于饭店的自己的醋溜白的味道,老公家人很喜欢吃。

  想想目前我生活的地方,一个生活水平三线快四线的城市、物价水平远远超过一二线城市的地方,身边的人想作者这样的比较少,或者说知识热爱漂亮的锅具,但没有真的爱上厨房。人们现在似乎追求的东西就是赶紧吃饭,吃个饱饭,可能对菜怎么放,放在什么样的盘子里并不是很有兴趣,大概和我们生活的水平和状态有关吧。

  之前看过孤独的美食家,里面男主人公的职业就偏向于此,感觉在中国这样的职业并不是很盛行,但却感觉很好,因为每天和美的东西打交道,心情一定会很好吧。

生活中不乏美的事物,关键在于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多么老生常谈的事情,但我还是想感慨一下,繁复的生活,需要你去身体力行的制造乐趣,就像治愈了很多豆瓣评分9+的电影《小森林》,一个人的日子一样可以过得很精彩,说句题外话,小森里面最爱的一句话“气候也是味道的一种”

  现在的我,做饭、洗碗感觉都很享受,虽然很累,但当我看到我整洁的厨房有一种很释然和开心的状态,昨天晚上整理了被宝宝弄得一片混乱的家,整齐的码放的他成箱的尿不湿,坐下来喝杯热茶都是一种享受,外出的时候碰到不错的面包店,会进去买一些看起来不错的面包点心,有的时候会失败,有的时候还是很成功,现在挑选的水平一点点在提升。

  空白的餐坐上铺上一快花纹雅致的桌布,摆上可爱的花瓶和小灯,整个气氛都会与众不同,虽然养了孩子家里难免会乱,但有那么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地方,还是令人安心。

  如果你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同时也很热爱厨房的人,那我9颗❤推荐你,因为你会找到一种舒服的共鸣!

上午好❤

  《早中晚茶》读后感(七):谢谢你,让我不再错过生活的美好 ——《早中晚茶》译者手记

  如果不是因为翻译任务在身,我怕是不会特意翻开这样一本书,来听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絮叨这些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的。 还是学生时,我会偶尔拿着一本凯鲁亚克到学校附近的咖啡馆,点上一杯咖啡,在mp3里放上自己提前选好的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德彪西,呆坐一下午,喝两口品不出好坏的咖啡,翻两眼似懂非懂的书,装作大人的样子。我曾坚定地以为这才是完美复刻书上写的电影中演的该有的追求生活品质的样子。至于那些柴米油盐,厨间琐事,在我眼中,则是自带浓浓的油烟味,俗气而又不值一提,自然敬而远之。因此,很多年,我都以“除了吃,对料理一窍不通”为荣,以为这恰恰可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和不食人间烟火。 因此,我罕见的没有在留学期间学会做饭,忽视了近在咫尺的闻名日本的海鲜市场,将钱一股脑儿的献给了速食杯面,速食意面,速食汤,速食餐厅。看到当时的男友驱车跑半个城去精挑细选做东坡肉的材料再拿回家花一晚上兴高采烈地料理,也不过暗暗在旁嗤笑而已。回国后,妈妈有时会苦口婆心一下,让我自己学着做做饭,有利于自己的生活。每当此时,我总是看着满街奔忙的外卖小哥,然后一笑置之。 一个偶然,我开始翻译这本书。草草一看,倒是真如作者自序所言,是货真价实的“生活絮语”——怎么可能有趣……原来随便絮叨絮叨也是可以出本书的……编辑推荐的时候加上镇静助眠这一条是不是更加好卖——好吧,以上是我拿到原著草草翻看以后最真实的想法。但已然是自己的活计了,就要硬着头皮认真地译下去,去感受,去体会,去和作者的文字好好地聊一聊。 就这样,之后几十个日日夜夜,我每天都会对着作者的文字,看着她一步一步地精心熬制草莓果酱,看着她别出心裁的将番茄切块后淋上橄榄油冷藏,看着她专心致志自得其乐的给蔬菜洗“半身浴”,看着她煞有介事地研究怎样有效利用经常被我们扔掉的蔬菜的茎部;有时也会和她的文字一起去到巴黎街头尝尝埋在砂糖堆中松软可口的甜甜圈,去到旧金山近郊的小店闻闻咖啡的醇香,听听打奶泡的声响,去到盖朗德和雷岛尝尝那里风味各异的盐,去到唐津看看集市上附近居民特享的海货……不久后,我沮丧地发现,我居然,被这些随处可见的柴米油盐,平平无奇的絮絮叨叨,不知不觉地攻略了。一部分是因为无法抗拒美味的食物,更多的是因为,不忍心忽视生活中不应被忽视的美好。 而我们的作者,恰恰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还能将生活的美云淡风轻,若无其事地告诉你。仿佛某个寻常的午后,偶遇路旁一位不起眼的阿姨,不经意的和你闲聊了几句,告诉你一些听上去并不稀奇但却新鲜的事情。黄昏将至,你们道别,各走各路,但莫名其妙的,你就是心情舒畅,就是会看着夕阳微笑,就是想回家试试阿姨刚刚传授的美食妙招和生活智慧,然后美美睡上一觉,好像明天要面对的那些烦心事也并没有那么面目可憎和不可战胜,虽然烦心事依旧是烦心事,而且一件也不会少。 这时再回头看看作者在自序中说的这段话——“烹饪,乃至每日的生活,不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絮语堆积而成的吗?……将每日的絮语整理成册,为喜爱烹饪的朋友填充小憩饮茶的时光,也算多少有些意义吧。”不禁觉得,我们的作者不免有些过谦了。没错,她是在说烹饪,在说美食,也会提到盛放美食的器具,提到采买食材的集市,但字里行间,更多流露出的,是对饮食无处不在的细腻与柔软,对生活隐而不发的热情与挚爱。她循着自己有限的足迹,用文字带我们探寻着世界各地的饮食生活,又以极为亲近日常的口吻向我们述说着世界各地人民在饮食生活乃至生活中凝聚的平凡却又惊人的智慧。 现在,兴之所至,去喝书中提到的桑德利亚酒时,我虽依旧品不出什么好坏,但却不自觉的对这杯凝结着生活智慧的酒多了一份关注与亲近。匆匆走在上班路上时,也偶尔会为逛早市的老奶奶提着的漂亮的手编菜蓝驻足。再回想起曾经不惜舟车劳顿只为好食材的前任,也不禁会心一笑。因为成品的味道确实不错,而那些藏在烹饪与美食中的时光,好像也成为了遗失的美好。 我不想再拣起那句红遍文青网红朋友圈,并且百分之九十会和加了滤镜的美食照片一起出场的“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去绑架大家歌颂生活歌颂美食。哪里有那么多的不可辜负。不过不太完美的译完这本书,我大概能明白,烹饪,美食,漂亮的餐具不会让你升职,不会让你加薪,不会让病痛瞬间消失,也不会让你转角遇到爱,但至少可以提醒你一下,好像生活也不尽是烦心事,也有一些触手可及的柔软与美好,细腻与温柔。而这些最真实平凡的唾手可得和理所当然,却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视,默默掩于岁月。然后我们绞尽脑汁,自觉风景看透,却写不出一句光阴的故事。 愿一碗热汤,足以温暖你一个晚上。 对了,猜猜我译完这本书以后进厨房了吗?猜猜你读完这本书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