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只是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只是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10 00:5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只是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只是孩子》是一本由[美] 帕蒂·史密斯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是孩子》读后感(一):rain

  没有力量评论。暂作标记。

  生命融化,直上云天。

  勇敢呵,小同学!触动心灵之爱,何必扭扭捏捏。毋要逃避,不做迷梦,坦诚相伴。心曲郁结,推迟无期。

  纵然形离,神识遇合。Where hunger is ugly, where souls are forgotten Where black is the color, where none is the number And I'll tell and speak it and think it and breathe it And reflect from the mountain so all souls can see it

  《只是孩子》读后感(二):切尔西旅馆的两个孩子

  朋克教母Patti Smith平淡地讲述传奇回忆,那个70年代传奇的纽约,那个每打开一个房间都是一个新的宇宙的切尔西旅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只是个孩子的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两个孩子立下誓言照顾彼此,爱情这个词似乎不适合形容他们之间的感情,他们是彼此创作灵感的源泉,是两个终究没能走到一起的人,但即使在罗伯特年轻的生命走向终结的时刻,一个怀着死亡,一个怀着生命的他们,还坚守了他们年轻时的诺言,两个孩子,相互看顾。他会在紧张中突然抬头看见她而露出孩子一般的微笑,即使在面对艾滋缠身死亡的痛苦,他看见她,还依然露出了他孩子般的微笑。他走以后,她穿着黑色的裙子,走在白色的天空下,灰色的海水边,而天空的云彩中露出了拉斐尔色调的受伤的玫瑰,她想,这一定是他画的,有朝一日她会看见这个一生相信自己牵着上帝的手创作的男孩子画出的天空。

  《只是孩子》读后感(三):艺术家的生活,真是超乎想象的自由奔放

  只要无关专业书籍,对于闲书的选择,向来都十分随意。

  看这本书的时候,既不知道作者帕蒂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她开篇提到的罗伯特是何许人,全书看下来,唯一知道的名字,大约就只有兰波、魏尔伦和鲍勃迪伦。即便对摇滚或者先锋艺术什么的一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对本书的阅读体验。

  很难概括书里都写了些什么——相比由此而来的思绪和感想,思绪流动的迅速、感想转换的复杂,话语是多么贫瘠而笨拙。除了感叹一句“艺术家的生活,真是超乎想象的自由奔放”以外,还能说得出什么?一无所有、朝不保夕的生活都不见得是不幸,甚至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都不能再做为依据来简单的判定好或者坏,正确或者错误。

  帕蒂的自传仿佛是在严丝合缝的墙壁上开了条小缝,从缝隙里瞥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此前从未想象过,两个这样了解彼此、经历过生死患难的人,最终却会选择和别人相伴一生。大约真正的灵魂挚友,便是帕蒂和罗伯特这样吧。

  《只是孩子》读后感(四):我爱魔鬼

  3《只是孩子》帕蒂史密斯写的一本她与罗伯特的自传,作者受曾经的恋人罗伯特临死之托,把他们年轻时的日子通通写了出来。里面写了他们俩的相识相恋,从一名不文到分别成为行业大咖的艰辛路程。罗伯特,一个叛逆的男孩,追求成为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做过牛郎,嗑药,做小首饰,画画,摄影。在其的人生中,帕蒂是她最爱的人,是最亲密贴心的朋友。罗伯特为了艺术的发展,深入探索天主教的两极,至善的天主与至恶的撒旦。他选择了后者,他用黑白照片来表现性,sm,畸形等主题。然而他的身体在艺术达到最高成就时也因身患艾滋而烟消云散。帕蒂是一个有着中性魅力的朋克女孩,沙哑磁性的声音,带她从读诗会到成为朋克摇滚教母。她亲身参与了那个朋克年代,然而她却不高同性恋,不吸毒。帕蒂喜欢读书,在任何困境下都会追求自己的自由。在我看来她才是罗伯特真正的精神来源,罗伯特自称是撒旦,其实只是撒旦的影子与仆从。我也喜欢过一个类似帕蒂的女孩,她是黄山歙县人,又小又白,有一副很好的嗓子,长的像孙燕姿一样可爱。我爱魔鬼。

  《只是孩子》读后感(五):跳起舞来

  如果这本书被拍成电影该多有趣呢!帕蒂和罗伯特简直天生一对,找一个灵魂契合的人一起追寻梦想真是最幸福的事!最好的伴侣确实是相互欣赏,鼓舞,称赞的,因为你们在彼此眼中还都只是孩子,孩子无论做什么尝试又有什么好被指责的呢,毕竟他们都还只是孩子。

  追求艺术的人,他们的心灵是绝对纯粹的,也是单单凭着对艺术的热爱驱使着他们做了很多疯狂的事:四处为家,去博物馆二手书店接受各类艺术作品的熏陶,结识各类艺术之友畅谈天地……这些他们都做到了,无时无刻不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是艺术造就了他们,他们也同样赋予了艺术新的生生命。

  虽然他们的生活是没有禁忌的,看起来糜烂又腐败,每天充斥着大麻带来的迷幻和酒精带来的快感,日复一日,没有停歇,但同时,他们不同于常人的一点,是他们同时还在创作,还在追求美,这是最打动我的。

  循环播放着这本书里提及到的音乐,好听极了,摇滚音乐带来的畅快不分年龄和年代,它也同样感染着我。

  《只是孩子》读后感(六):读JUST KIDS有感

  语言纯朴且诚实,字里行间我能看到那两个青年不羁无惧追求艺术的修行,从窘迫到辉煌的生命旅程。 从当年因未婚先孕而被迫辍学,19岁的patti没有选择堕胎也未因此过早为母,而是决定将孩子生下来并托付有能力的家庭。而后外出投靠那些献身艺术的朋友,带着成为一位诗人的梦想。寻友受创无奈的她试过在街头过夜,在书店兼职,甚至因为饿的不行答应了一场有风险的约会。幸好,那位曾二度出场的青年再次出现拯救了她,两人从朋友到恋人再到亲人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两人的情感,事业与命运相互交织纠缠,其中长达20年的分不清是友情、爱情或是亲情的情感之强烈之真挚令人无不生羡。 可以肯定的说,若当年没有遇到Robert,Patti或许将永远无法经历从诗歌到绘画再到摇滚的探索,或许她会成为一名不红不火的作家或默默无闻的诗人,但绝与“摇滚教母”拉不上边。另一边,若没有Patti作为Robert的缪斯,他或许早就在毒品和牛郎生涯里迷失了自我甚至失去性命。 但无论如何,这俩人的结合以及后来在切尔西酒店的经历都为彼此的生命增添了浓重且至关重要的一笔。他们的传奇是互相造就互相成全的。 但无论成就之有多大,他们依旧是当年广场上的孩子,纯洁勇敢且乐于为自己的玩具(作品)赋予鲜活的生命。

  《只是孩子》读后感(七):最好的陪伴 感谢有你

  读完这本书,第一遍读完觉得不是很彻底,主要是因为错综复杂的人名,又接着读了第二遍。 帕蒂史密斯用她将近整个青春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是,在有限的青春里,选择和你同行相伴的人很重要,这种力量真的可以影响到人的一生,不管是爱情还是友情,即使这两种感情还可以在特定的时期内相互转换,你看有多么神奇?

  相伴于多年的感情,走到人生最后的阶段,剩下了很多暖暖的回味。毕竟,我们的生活需要这种仪式感。

  另外,听从自己的内心,内心会告诉你怎么去做,该怎么坚持,就像在告诉你:你一定要去做。就像帕蒂那样,融入自己想要融入的环境,气场会慢慢让你接近你想要呈现出自己的样子。

  这本书,女性可以认真读一下,要知道,身为女人,努力起来,执着起来的样子,会把男强于女的封建概念打磨的一点儿不剩,残渣都没有。

  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家人,有朋友,有恋人,随着年轮的增长,可能他们就像飞逝的流星一样,在你的生命中划过了一道耀眼的行线就消失于际了,但留下来的确是带有温度的感动和成长,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感恩于这些可爱的人。

  书名很有意思,只是孩子,确实,我不想长大,一直做小孩,挺好的。

  致敬我们的朋克教母,伟大女诗人,帕蒂。

  《只是孩子》读后感(八):我们拥有共同的蓝晶

  垮掉的一代,相互扶持,切尔西酒店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顾生活的艰苦,乐此不疲;苦难也许真的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绕不开的路径;他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想要做什么,做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什么

  atti说她必须碰壁,然后去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这句话也鼓励着我;我看到她和罗伯特一起挤在狭窄的空间创作,一个人把展览的内容讲给另外一个听;两个人互相鼓励,相互照应,just kids,我怎么不会被这种场景感动呢,我看到他们一起去跳蚤市场淘东西,看着他们一起去旅游,一起吃甜圈圈,一起画画,这些场景都是我梦寐以求的!

  我看到patti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我要写诗,我爱朴素的物件;摇滚对她来说并不是最初的梦想,只不过提供了她表达的另一种方式

  我也佩服罗伯特,每换一个地方他都要改造一番,比如在墙上刷漆,自己制作物件装饰房子;更令我佩服的是,他有一种执着,他相信自己,他认识到摄影作品的价值,并要公众也接受这种艺术价值,他敢于探索别人不曾触摸的或者忌讳的领域,对自己性的双重身份的困扰,对同性恋的认知,把自己作为作为艺术理念的实验,就如书中所说,上地在握着他的手

  他们是上帝眷顾的两个孩子,坚持与勤奋是艺术创造必须具备的!

  《只是孩子》读后感(九):欢愉之上

  只是孩子的时候, 我们会不断遗忘彼此,又会相互记忆。

  如诗的语言和大段的名词使我惊艳眩晕,去往月球。这种感觉在读毛姆的《寻欢作乐》时也曾有过。叙事清淡而深情的口吻,使得一切反叛看起来都顺理成章,自然无比。

  天空中飘满露西的时候,适合相遇。笑得很温柔,有种软绵绵的亲近感。在一些时刻相遇比在另一些时刻好得多。回忆中的东西总是带着一种奇妙的重合感。

  我们选择下作的事情,是为了达到某种内心的崇高,这种微妙的情感,在书里甚至没有价值评判。看无用的诗歌和画册,想要做个艺术家,这就是颠沛流离的源头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饥饿或者贫穷,挣扎着,背诵诗歌,创作绘画。真正的艺术家需要什么呢。总需要一些偏执和脆弱,如果没有,就需要一些幻想和发狂。

  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似乎在做很私人的评价,但我总觉得好的艺术要能给人以震撼,真实似乎不是艺术,美也不是艺术。艺术似乎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欢愉和悲痛,来源于一种情绪的敏锐和波动。

  我是一个才踏入这扇门的孩子,在追寻内心和外界的平衡,有时觉得很难得到。我们在做的似乎是不让这个世界来同化我们。 帕蒂问“艺术是为了什么?” 她回答“为了上帝。”

  《只是孩子》读后感(十):舍不得放下舍不得结束

  

忘记哪里看到的 忘记怎么就选了这本书

我不认识帕蒂· 史密斯 所以一点背景认知都没有 一开始很文盲的以为是小说 当发现是真实人生后激动的放不下书

只是孩子

只有孩子才有的眼里有光 灵魂也炙热

罗伯特 真的好像不管什么东西放在他身上都邪恶不了 S情不了 我相信 爱情不分性别 我相信灵魂伴侣 他们俩就是最好的证明

是有多勇敢才能一直做自己 是有多毅力才能不放弃 是有多才华才能真绽放 是有多少爱 才能独自忍受病痛

灵魂伴侣 不一定是以爱情和婚姻为结局 才是完美 哪怕隔山隔水 依然心意相通 讲着彼此之间才懂的语言 甚至不需要语言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都懂 可以唇枪舌战又不伤对方情感 是激励是扶持 是让彼此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我想我终于知道了今天下午为什么突然感觉到孤独。独居了这么久 从来不觉得无聊和孤单。

我想我是太羡慕帕蒂和罗伯特了。

我想我会在更加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再读一遍的。

6.MAR.2021

IN UA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