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儿童恐惧心理学 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儿童恐惧心理学 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读后感1000字

2021-04-10 02:2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儿童恐惧心理学 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读后感1000字

  《儿童恐惧心理学 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是一本由212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恐惧心理学 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读后感(一):正视恐惧,读懂人生的密码

  

人为什么会害怕?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的问题。不过,要想真正理解并合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原生家庭中,去观察与反思我们的成长过程,以儿童的身份去分析、去研究、去思考。

埃维克罗蒂著《儿童恐惧心理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心理学作品,虽然少不了专业的术语,但是论述的布局却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在列举最常见的儿童恐惧情绪时,我们会发现有些现象真正发生过,在我们这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重复发生,但是我们并不是因为成年了,懂了更多科学知识,见识了更多的社会现象,就能消灭恐惧,只不过以另一种隐晦的方式加以掩饰。 最令我们恐惧的也许并不是书中所列举的三十四种现象,而是恐惧本身。恐惧作为一种共同的心理体验,它所意味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不一致的,也许是可以命名的胆怯,也许是无可名状的复合情绪。如何做到科学而有效的区分,我们赞成埃维克罗蒂所提出的涂鸦与绘画——作为取代、甚至超越语言的符号系统——总是能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解决儿童恐惧,责任在于家庭,而非父母。父母虽然是为儿童创造生存条件和环境的第一责任人,但自从儿童有了自己的五官与四肢之后,他就不仅在身体上与你分离,而且在精神上与父母疏远。 害怕被抛弃,是因为我们是群居生物,正如汉字的“人”,虽然笔划很简单,但是意义却深刻,没有互相理解与支持,我们是枉为“人”。面对这种困境,我们需要的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从依恋对象处找根源,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思维方式。

害怕身体接触,从表面上看,是否能有权利做出逃避群体的选择是关键,但实质上却得出了南辕北辙的结论,它的指向仍然是对“人”的不当定位。身体接触,在拥挤的环境中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换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这种现象仍然存在,那只能说明他正是以否定之否定的心理去渴望他人的关注与理解。 与社群恐惧不同的是,害怕水、害怕高空等现象往往是生命体的本能。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成长期的儿童,对这类现象是完全可以接纳的。趋利避害,才能活得健康、活得长久。在成长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出现刺激,才能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与行动意愿。

  《儿童恐惧心理学 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读后感(二):我们无法避免孩子的恐惧心理,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摆脱它

  

人生来恐惧,没有一个人会无所畏惧,只是每个人面对恐惧时的表现不同而已。《儿童恐惧心理学》让我们在点滴细微的表现中发觉孩子的恐惧心理,试着去了解它,进而引导孩子正视恐惧、摆脱恐惧。

在没看这本书前我从未想过在孩子细微的表现中会透露着心理变化,并且一直认为当孩子面对恐惧时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紧张、恐惧的表情,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发现在孩子细微的表现中透露着太多的信息是我从未注意过的,相信许多的家长和我一样犯下了同样的错误。

《儿童恐惧心理学》是一本聚焦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它的副标题是“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通过对恐惧与情绪来源的描写来判断孩子的恐惧类型及表现,这些恐惧情绪会在儿童的绘画和涂鸦中体现出来,只要了解了孩子恐惧的来源,便可以用爱来引导孩子走出恐惧的阴影。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儿童的情绪可以概括为9种心理类型:易激动、多愁善感、胆怯、戏剧性、暴躁易怒、压抑的焦虑、凌乱的焦虑、冲动的焦虑和无兴趣。从这9种心理类型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情绪多种多样,他们并非是单纯的无理取闹,而是因为无法释放、无法缓解的情绪暴躁、焦虑,这也是儿童时期叛逆分子尤为突出的另一种体现。

当我拿到书不经意间翻看时,正巧瞄到了孩子绘画时握笔姿势透露着轻松或紧张信息的那一章节的内容,曾经以为是孩子太小无法将笔握紧而用的姿势,其实是孩子紧张的表现时,我震惊了。我十分懊悔对于孩子恐惧情绪的疏忽,让孩子一直在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同样也庆幸看到了这本书,让我可以通过孩子的涂鸦与绘画发现他的恐惧情绪。

儿童的涂鸦和绘画可以反映出他们内心最常见的恐惧情绪,比如有的孩子会怕水、怕虫子、怕被抛弃、怕黑暗、怕权威、怕上学、怕失去父母的爱等等,他们的这些恐惧情绪都将体现在涂鸦和绘画当中,我们要在绘画中判断出他们的恐惧情绪来自哪里,并引导他们摆脱此种情绪。

他们无法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的性格特征都可以在绘画中体现出来,而我们父母所需要做的便是认清绘画中透露出的深层含义,读懂他们的恐惧情绪,并结合书中简单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按照书中给出的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恐惧情绪的方法来有效地引导、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恐惧情绪。

绘画不仅仅是打发时间,涂鸦也并非毫无意义地涂抹,它们是进入儿童内心世界的钥匙。

  《儿童恐惧心理学 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读后感(三):别让孩子那些无法言传的恐惧,成为他在人世艰难跋涉的启端

  

别让孩子那些无法言传的恐惧,成为他在人世艰难跋涉的启端

翻开小学开始歪歪扭扭写日记的时候,我心里蓦的就是一阵悸动,重新追溯那些过往,不知道你是不是也会心疼,而我,有点心疼我自己,比如里面写的《山村老尸》、“七叔很厉害”、迷魂阵、转圈圈……那时候,文字还不够熟练的我,真不知道是怎么记录下这些只言片语,那些恐怖的镜头也许在心里已经有了阴影,即使是长大之后看福尔摩斯探案集,或者看柯南、金田一,恐惧,其实依然潜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深夜回想,那些可怕的记忆在成年的我看来,已经非常幼稚可笑了,只是还是牢牢记住那种战栗的感觉。

而让我心疼的是,假如这份恐惧的阴影笼罩在更幼小的我,还不懂得用文字表述的我身上,那么我会怎么表达这种恐惧呢?我想,也许只有涂鸦了,所谓《儿童恐惧心理学》其实也是基于此的,幼小的孩童还不懂得用语言流畅地表述,也不能如成年人一样勇敢地把恐惧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觉得只有胆小脆弱无能的人才会畏惧。他们唯有的是稚嫩的表达和凌乱的描绘,而阴影下的那些恐惧,也许从来没有被大人们重视过,我们会把对客体的恐惧投影到真实环境中,却难以引来大人的关注,更难以真切地表达。

想象这样场景,就真的很心疼当时的自己呀。

所以呀,学一点心理学还是很必要的,尤其是对那些尚未懂得表达但是已经知道如何去用涂鸦来表达情绪的孩子我,我想还是值得一看的。比如像《儿童恐惧心理学》的凌乱封面,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甚至看起来就是一次毫无章法的胡乱涂抹,其实,隐喻的往往是真实的内心世界,隐秘的那些往往就是在这里呈现出来的。而这些往往是我们所疏忽的,那么,我们想靠近那有效稚嫩的小心灵呀,我们必须首先懂得有哪些东西,比如“恐惧和情绪”这一章,更多的是理论上的分析,告诉我们,从心理学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怎么了解孩子,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者,可以简要描述这是必然的,也自然可以表达的更加贴切而准确。看了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源自于未知,而未知衍生出来的重重情绪,其实就是内心的真实呈现,在这样的情绪表达中自然就显得真切的了。

接下来告诉读者的是心理的类型和恐惧的情绪具体有哪一些,比如压抑、胆怯、多愁善感、冲动、焦虑等,这些情绪在孩童身上呈现,我们统一都认为是“幼稚”,但是在孩子身上,其实真的千差万别,比如像我在这里看到这幅凌乱的图景,在这里看到的其实是未知和茫然,然而对比了一下这里呈现出的孩子特征才知道,“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原来,颜色的差异和各种情绪还是有相关的,而这些线条在孩子的心理其实,总是投影各种情绪的,在这里所见的各种感觉才是孩子真正的心理折射。那时候看了之后真的去做了一个实验,孩子如书里所言,绘画的颜色交错,但是圈划的点和线却是交错的,让我心里突的一下,仔细询问才知道,今天小朋友抢了他的五彩笔,让他心里有点不舒服,即使老师已经安慰了他也批评了小朋友,但是他还是觉得心理不舒服。呵呵,见微知著呀,总得感受才好呢。

最后一部分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划分出来很细致的各种分类,而且给了许多事例,在做了图景分析之后才告诉人们,这里潜藏着哪些东西,比如绘画人类,长画的人物代表着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个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比如爸爸妈妈,在小孩子的世界里离他最近,自然给予最多的关爱,作者详细列举了各种恐惧情绪,害怕被抛弃、害怕水、害怕高空、害怕攻击性……每一种都有对应的涂鸦可以参照。还别说,我真的去尝试着去试试让孩子绘画,结果他绘画的人是哥哥,为什么呢?因为天天在一起打架抢东西,但是同时又用了不同的颜色,因为他太小,还没办法和哥哥对抗……各种细腻的小心思还是蛮有趣的,

其实,稚嫩的儿童对绘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这个世界也存在着天然的未知和恐惧,不受限制的涂鸦表达,其实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的讯息,涂鸦就是一面镜子,可以在艺术之外提供一扇门,让我们窥探到孩子内心的景观,体会孩子面对的未知和迷茫乃至恐惧,理解得更多,那才是爱的模样吧。也许我们无法直接交流,但是,涂鸦可以给我们一扇窗,让我们与孩子走得更近。

  《儿童恐惧心理学 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读后感(四):当孩子说怕黑夜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孩子都会怕什么?

怕上学,怕黑,怕和父母分开,怕巫婆,怕医生,怕水......

有的恐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比如对医生的孩子,几乎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怕医生,因为医生会打针。但当年龄大一点的时候,这种恐惧便会慢慢消失,直到完全没有。

然而,有的恐惧却会在忽视下,可能越来越强,最后影响到生活。

《儿童恐惧心理学》这本书,便很全面的介绍了这样一种情绪,并且还给出了不同案例的具体解决办法。

这本书的作者心理学家、教育家埃维.克罗蒂和心理治疗师阿尔贝托.马格尼合著的,在这本书中,他们用简单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指导父母如何从儿童的涂鸦和绘画中“读懂”他们的恐惧情绪,并如何帮孩子克服这些恐惧情绪。

1、什么是恐惧情绪

在生活中,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恐惧,所以,除去“病理性恐惧”,“生理性恐惧”是正常的。

而儿童的恐惧情绪,是一种有利的自我保护机制,如《儿童恐惧心理学》书中所说:恐惧情绪可以激发儿童做出一些反应,以保护自己受来自外界的潜在危险带来的伤害。

比如说,孩子会怕高,那他就不会爬到很高的地方,这样便避免了从高处摔下来的可能性。

但凡事都有度,过了便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恐惧情绪也是一样,当孩子的恐惧情绪过度后,就会变成病理性恐惧。

所以,在孩子说自己害怕的时候,大人不要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你已经长大了,应该不怕了”等等这样的话。

虽然小孩子的恐惧情绪,在大人眼里是很难理解的,比如怕黑,怕某些动物,怕自己幻想出来的各种形象等等。

但我们依然要根据恐惧情绪的强烈程度来区别对待,不要让这些恐惧情绪给孩子和父母构成困扰,影响到生活和学习。

2、恐惧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孩子会出现恐惧情绪,除了心理结构的原因外,和外界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家庭环境。

有一个孩子格外怕黑,只要天一黑,便不会出去玩,甚至还会要求家长把屋子里的灯都打开。

父母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怕黑,也没有去探究,只是觉得孩子是胆子小,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孩子依然很怕黑,那些曾经一起怕过黑的小朋友都敢玩到天黑才慢悠悠回家了,他还是一到天黑就缩到家里。

直到几年后,孩子才告诉父母,自己怕黑是因为奶奶讲过的故事。小时候,他是跟着孩子的,晚上不睡觉的时候,奶奶便会讲很多恐怖的故事给他听,为的就是让他听话,加上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那些故事带来的情绪太深入了便一直都影响着孩子。

3、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恐惧情绪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低估恐怖情绪,会觉得孩子不过是大惊小怪,事实上,当家长不能很好的察觉到孩子的恐惧情绪,智慧让孩子在孤单中失去信心,更难摆脱恐惧情绪。

察觉孩子恐惧黑暗的方法很简单,比如孩子不愿意关灯,或者一定要和父母睡等等。

在《儿童恐惧心理学》中,还介绍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

比如怕黑的孩子,会画出这样的画:

害怕雷雨的孩子,会话这样的画:

《儿童恐惧心理学》的作者认为,孩子的绘画和涂鸦,是呈现给我们的一本没有词语的词典。这本词典里,没有约束,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所以,这样一种“教育游戏”,是孩子为父母提供的一个走进他们内心的机会。

4、面对孩子的恐惧情绪,家长可以这样做

面对孩子的恐惧,很多家长会不由自主去讲道理,其实,这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即使孩子明白你讲得都对,也无法靠自己的意志去控制自己的这种恐惧情绪。

比如孩子怕黑,给孩子讲“那些是你想象出来的”这样的话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倒不如帮助孩子打破黑夜,可以让孩子开着门睡觉等。

《儿童恐惧心理学》的作者在书中说:“同理心是帮助儿童释放紧张情绪的有效方法。”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恐惧,或者把自己小时候恐惧情绪分享出来,并告诉孩子自己当时是如何克服的。

当然,并不是每个爸爸妈妈都是沟通高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一个爱抚,甚至是具有参与感的眼神,这都可以安抚孩子的紧张情绪,让孩子不那么沉浸在恐怖中。

其实,大人的恐惧情绪,也会感染到孩子,所以,在帮孩子克服恐惧情绪的同时,也要记得回望自己的内心,也帮自己变得更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