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恐惧心理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恐惧心理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7 00:2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恐惧心理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恐惧心理指南》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滕·乌尔默著作,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心理指南》读后感(一):恐惧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情绪,它永远都不可战胜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便是一部恐怖片。

恐惧,似乎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始终,恐惧于世界的未知,恐惧于命运的无常,恐惧于天灾的不期而至,恐惧于战争的烽火连天。

即使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一生的时光,也时常隐藏在恐惧的阴影之中,恐惧考试失利,恐惧上班迟到,恐惧股市崩盘,恐惧失业破产,恐惧欢乐的稍纵即逝,恐惧注定的老之将至。

这些恐惧,让我们心神不宁,情绪低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破坏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与这些恐惧抗争,试图忘却它们、逃离它们、摆脱它们。

然而,这些恐惧却还是鬼影幢幢、如影随形,随时都可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嘲笑我们的懦弱与胆怯。

那么,我们真的无法摆脱恐惧的困扰吗?美国的女性极限运动员克里斯滕·乌尔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她在《恐惧心理指南》中指出,没有人能够抛却恐惧,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感受恐惧。

克里斯滕·乌尔默曾赢得过美国高山滑雪全国锦标赛冠军,涉身滑翔伞、攀岩、攀冰和赛车等运动,户外运动界推选她为北美洲最佳极限女运动员,而她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十位最有可能死于滑雪的运动员之一。

因此,克里斯滕·乌尔默对于恐惧这种情绪,以及对面对恐惧肾上腺飙升的那种感觉,十分熟悉,并且也具有自己深入独特的见解。而她将这一切,写入了《恐惧心理指南》,告诉读者恐惧是什么,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恐惧。

恐惧只是我们身体里的一种情绪

在人类的历史中,对于恐惧,我们总将它放在对立面上,希望能够击败它。比如甘地认为,恐惧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曼德拉则说过,勇敢的人是战胜恐惧的人。

但是,在克里斯滕·乌尔默看来,恐惧只是一种情绪,它是我们最古老的感觉之一,与我们的身体共存亡,从我们出生,一直到死亡,从来都不曾离开。

正如她在《恐惧心理指南》所形容的,身体是一家公司,有一万名员工,其中,非理性大脑是董事长,思维头脑是首席执行官,而恐惧,则是公司中的一名员工。

这一万名员工,在我们身体这家公司里,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创造出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不过,这些员工中,有些让人喜欢,比如快乐、欣慰、幸福、安逸;但也有一些员工,却令人憎恶,比如忧愁、痛苦、悲伤、悔恨,当然,也包括恐惧。

这些令人憎恶的员工,让我们的生活布满阴霾。不过,我们要明白,它们并不是坏员工,这只是它们的职责而已。

所以,它们根本就不是我们的敌人。何况,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击败它。

恐惧是不可战胜的

恐惧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妄图战胜恐惧,就如同妄图用手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椅子上拎起来。

因此,我们永远都无法摆脱恐惧,就像我们无法摆脱呼吸、无法停止思考、无法阻挡住血液的奔流、无法压抑住心脏的跳动。

而且,对于恐惧,当我们将它作为假想敌时,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必然的失败,还可能导致人生的崩溃。

因为,在对抗恐惧的过程中,我们由于无法取得任何胜利的战果,便会慢慢地陷入绝望的恶性循环。

因为,在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中,我们也许会认为是自己无能,缺少能力与勇气,从而产生自卑感;也许会认为我们的失败,是他人的过错,从而怨天尤人,指责别人乃至整个世界;也许会深深地坠入恐慌与焦虑的深渊,无法自拔,无法逃脱,以致彻夜难眠。

甚至,因此患上抑郁症、强迫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疾病。

因此,克里斯滕·乌尔默在《恐惧心理指南》中说,你越想逃避恐惧,就会越发恐惧;你越想逃避愤怒,就会越发愤怒。

这也好像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实验,那就是:在接下来的10分钟内,你该如何不去想一只白熊。

恐惧是用来崇敬的

在《恐惧心理指南》中,克里斯滕·乌尔默给出了一些练习的建议,希望读者能够从正视恐惧,逐步进入崇敬恐惧的阶段,从而让恐惧来协助我们,而不是阻碍我们。

她认为,崇敬恐惧具有六点好处:

1.令人强大:因为恐惧是内心无法磨灭的情感,只有真正对待它,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

2.令人睿智:倾听恐惧的声音,与倾听内心、直觉和本能,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确保安全:恐惧的产生,就是源于我们对安全的需求。当恐惧让我们感到难受的时候,往往就是需要我们采取安全措施的时候。

4.令人认清事实:没有恐惧,我们对于事物就会缺少深度知觉。所以,很多正确的决定,恰恰是因为恐惧而做出的。

5.让人意识更加清醒:恐惧能够让人融入当下,可以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知觉和本能。

6.令人获得更多的能量:恐惧是情感的燃料。在做任何事情时,如果在其中添加一点点恐惧,将会更有干劲,也因此更加强大。

因此,正如克里斯滕·乌尔默所说,恐惧并不是我们的障碍,它是我们的财富和盟友。

而她的这本《恐惧心理指南》,便是为了让恐惧转变为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美好体验之一。

  《恐惧心理指南》读后感(二):《恐惧心理指南》:和恐惧谈一场恋爱

  

有人说:人之所以会感到恐惧,因为面对的事情是未知的。然而,《恐惧心理指南》本书中则说:恐惧其实人体“安全与危险对抗”机制,是与生俱来的智力。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存活、进化,取得成就的基础。

读了这本书之后,应该承认,从前对恐怖的所有认知都是错的。作者克里斯滕·乌尔默,是一位12年都被评为世界最佳女性极限滑雪运动员,北美洲最勇敢的女性运动员,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引导师,一直热衷于研究恐惧,帮助人们探索内心的恐惧。

《恐惧心理指南》本书不仅代表了克里斯滕·乌尔默,更是恐惧本身的现身说法。作者以一个使者的身份来传达:面对恐惧,我们应该积极拥抱它而不应总想着战胜它或是逃避它为核心点。

本书分四个部分,十二章节来向我们展示了与负面情绪相处的另一种方式。不得不说,是时候重新审视恐惧了。

恐惧与生俱来,拥有古老的历史

恐惧的英文是“Fear”,翻译过来是:看似真实的错误迹象,也就是说,恐惧是个骗子,你要防范,要挑战它。

所以,很多专家学者会教,怎么克服,怎样远离,但仔细想想会发现,所有摆脱恐惧的方法,不过是暂时平复了你的情绪。

神经精神病学家凯瑟琳·布朗洛维指出,恐惧由大脑颞叶中一处名叫杏仁核的结构进行调节。而杏仁核是最早发展出的脑结构之一,是大脑中最强大的部分。

伴随着早期人类的出现,杏仁核就开始统领人类生活。也就是说恐惧跟着杏仁核沾了光,不仅拥有了古老的历史,而且与人类存活和进化息息相关。

恐惧是一种古老的情绪。

人与动物不同,多了一个思维大脑

恐惧是所有动物都具备的生存本能。塞思·戈丁曾说:为什么小鸡会要过马路?因为非理性大脑让它这么做。而非理性大脑就是杏仁核。

只不过动物的链条是即时反应:非理性大脑——情绪——行动,是简单的生存反应机制。人类比其他动物多了一个额外的步骤,叫做思维头脑。

思维头脑的职责就是思考这些情绪和情感,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会投射到思维头脑这里,它引导我们的生活,调动我们的喜、怒、哀、乐,还有爱、恨、情、仇。

思维头脑就像一个棱镜,所有一切透过它去解读,它创造出来的东西变成你对自己的认知,变成你的自我意识。最后,变成行动。

因此,人类链条是延时反应:非理性大脑——情绪——想法——行动。

我们试想一下,人类站在高处,是有情绪的,如果没有思考跳下的后果,也许会无所畏惧地往下跳;面对强大对手,只有情绪,但产生了不顾一切的想法,也许会毫无理智地去战斗,然后被打败,最后死亡。

当情绪出现时,思维头脑会努力去解读它,所以,你不仅在感受和经历情绪,你还在思考它。

这也是大多数专家鼓励并支持让人思考恐惧,将思维头脑作为“解决”恐惧的良方。也是大多数关于恐惧的书把重点放在讲解科学事实和思维头脑上的原因。

然而,作者克里斯滕·乌尔默认为不管是科学理论还是思考,人们在解释恐惧的能力上是有限的。这两种方法根本毫无意义。

恐惧的遗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活着就是一场恐怖且卑微的冒险。但是没有人关心它或是关心它想要表达什么,一切的一切人们只关乎思维头脑是如何看待恐惧的,只关乎思维头脑要表达什么。

其实上,思维头脑只是替恐惧发声,它绝对不是恐惧本身。恐惧也许并没有那么坏。

转变:和恐惧做朋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从制造问题的固有意识中常常无法找到解决方法,所以必须要学会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

人对恐惧总是负面的认知,无数励志的书籍和讲座其核心就是告诉你:恐惧让你身心俱疲。然而,恐惧只是一种情绪,你所有对恐惧的认知是思维头脑演化出来的。世界上所有人都有共同的渴望:尊重、信赖、爱与关注。情感也是一样,它们也渴望从主人身上得到这些。

恐惧是所有负面情感的主要成分,它让人感到害怕的本质不会改变,不会平息,也不会消散。放下控制它的想法,和它做朋友。

也就是说,享受而不是战胜恐惧才是迎接挑战的正确方式。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试图控制思维头脑,或是禁止让它发声,控制思想如同控制自己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么做的结果是有多么的糟糕。

释放思维头脑,让它顺其自然,回归本性,将精力专注于其他的重要事情上,是最简单的方法。

在《恐惧心理指南》中,克里斯滕·乌尔默给出了一些练习的建议,希望读者能够从重新审视恐惧,逐步进入崇敬恐惧阶段。

她认为,崇敬恐惧具有六点好处:

1.令人强大:因为恐惧会让人更具有力量,与它合作才能产生真正的能力。

2.令人睿智:倾听恐惧的声音,能让你变得很细腻和智慧。

3.确保安全:恐惧的产生,就是源于我们对安全的本能需求。恐惧一直是人类得以存活的关键。

4.令人认清事实:没有恐惧,我们对于事物就会缺少深度知觉。所以,很多正确的决定,都是因为恐惧而做出的。

5.让人意识更加清醒:恐惧能够让人融入当下,让直觉和本能可以全神贯注。

6.令人获得更多的能量:恐惧是情感的燃料。让人全速前进,去往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写在最后

《恐惧心理指南》本书,将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个公司,公司内部有一万名员工,5000名“坏员工”,5000名“好员工”,每个员工,都应各尽其责。也是作者一万种智慧游戏的本质。

而面对古老的恐惧情绪,我们无需讳言,更无需用所谓“勇敢”去掩饰。只需要百分之百彻底融入恐惧和人生的情感流动中,拥抱它,亲吻它。

  《恐惧心理指南》读后感(三):被拒绝、丢脸面、没勇气、怕风险,被各种恐惧吓破胆,2招化解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被太多问题包裹。未知、迷茫、担忧,早已被各式各样的“恐惧”吓破了胆。

我们害怕未来,害怕风险,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害怕被批评,害怕着一切未知的世界。如何打破心魔,无所畏惧的生活,已然成为最重要的事情。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恐惧”。

《恐惧心理指南》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克里斯滕·乌尔默。乌尔默的身份极为特殊,她不仅是一位心理引导师,帮助个人或团体解决有关恐惧的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位极限滑雪运动员,在15年的运动生涯中,乌尔默有12年被评选为世界最佳女性极限滑雪运动员,还曾被票选为北美洲最勇敢女性运动员。可以说,她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恐惧为伍。其中让乌尔默一举成名的事件当属那次面对25英尺高的悬崖,以40英里滑雪时速完成的纵身一跃。

《恐惧心理指南》这本书中,作者详细论述了我们对于恐惧的错误认知,并指出了恐惧以及其它负面情绪的本质、作用和价值。作者的观点很明确:面对恐惧,我们不应该去试图战胜它、逃避它、抑制它,而是应该选择拥抱它,去感受和体验整个恐惧过程,直至激励自己、为我所用。

下面,我们从“恐惧的误区”、“恐惧的本质”、“如何与恐惧相处”三方面着手,系统的认识“恐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恐惧的误区

对于恐惧,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逃避代表着自己性格上的软弱,只有强大内心、鼓足勇气战胜它,才是真正的强者,否则自己就如懦夫一般。

这样的做法也许有一定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与恐惧的不断“对抗”过程中,极其耗费精力,而且还可能遭受进一步的反弹。

比如拿“天黑”举例,很多小孩都非常害怕天黑,理由也千奇百怪:有的认为晚上会有看不到的东西出来抓自己;有的认为自己就是单纯的胆子小,一到晚上就又孤单、又恐惧。

通常遇到这种情况,普通小孩会钻到被窝里;扑到父母怀里;又或是大声喊叫,给自己壮胆。这种逃避,或者与恐惧斗争的方式,或许能解决一时之需,但并不能够长久奏效。

企业家伊隆·马斯克小时候也有过害怕天黑的经历,而他的做法则高明得多。马斯克回忆道:“小时候,我非常害怕天黑。但是后来我了解到天黑只是可见光波长范围之内没有光子。接着我想,如果因为没有光子而感到恐惧会显得自己很愚蠢,之后我再也不害怕天黑了。”

现在,我们是时候打破对“恐惧”的误解了。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描述:如果你感受到恐惧,那意味着你正经历所有具有感知的生命体一生中都会经历的一种自然且普遍的情感。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

我们无需把“恐惧”看成是恶魔一般,不是被它吓跑,就是想把它击倒。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做,恐惧感都不会完全消失,它将会伴随着我们一直到终老,我们需要正确看待“恐惧”了。

恐惧的本质

在《恐惧心理指南》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恐惧的本质,以及它发生的整个过程。

位于脊髓神经顶端的两个杏仁核大小的神经中枢,我们称之为“非理性大脑”。随着生命体的不断进化,非理性大脑不仅负责传递情感信息,它还具备防范任何潜在生命危险的作用。可以说,非理性大脑与人类的存活息息相关。

然而,非理性大脑也有其弱点,那就是不能分辨危险程度。比如,表白心爱的姑娘怕被拒绝;求职时怕遭闭门羹;公开演讲,紧张到手脚哆嗦;遇到陌生人,不敢开口问好。似乎所有事情,在非理性大脑看来都犹如坠入悬崖一般令人畏惧。

除此之外,非理性大脑还会负责与产生不适感的身体机能沟通,创造出恐惧,增大这种判断。比如,当你被一只熊追赶时,理性告诉你这只熊将会吃掉你,你需要迅速逃跑。但同时如果有恐惧产生,你对这个判断将会更加确信,跑得会更快一些。

也许你会说,遭遇猛兽袭击和生活中遇到的其它事情并不可等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思考,难道理性就不可能战胜恐惧吗?

确实是这样,我们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但即使是如此,权威、群体、教条、自我信念等因素都会让我们犯错。

保住你的工作,别想着休息,小心被他人抢了饭碗;别想着创业,还是踏实干吧,创业失败率太高,太可怕了;上次演讲搞砸了,看来我天生不适合演讲,被起哄的情景让我丢尽了脸,以后再也不演讲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智慧、亲朋好友建议、自我信念等因素不断占据着我们的大脑,恐惧感却从来没有消失。

原来,我们并不那么容易能做到理性。

如何与恐惧相处

“非理性大脑”不善于分辨危险程度;“理性”又常常受限于权威、传统智慧告诉我们的。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看待恐惧呢?又该如何与它相处呢?

有两个建议:

1、理性分析危险等级,对风险精准评估;

2、把失败当成一次科学实验,降低恐惧感。

理性分析危险等级,对风险精准评估

毫无疑问,公开演讲、面试求职、被女神拒绝、与陌生人打招呼,这些与死亡相比,它们并不是我们不可承受的失败。虽然“非理性大脑”在极力劝阻我们不要这样做,但是即使这些全部朝坏的方向发展了,又能怎么样呢?

对于创业失败这个风险,企业家伊隆·马斯克解释道:“有时,人们过于畏惧创业了。真的,如果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你不会饿死,也不会被冻死,能有多糟呢?”

可承受的失败与风险,我们有什么值得恐惧呢?

把失败当成一次科学实验,降低恐惧感

有人曾问神秘家萨古鲁,如何克服恐惧呢?萨古鲁说:“要产生恐惧感,你需要过度想象,不产生恐惧,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恐惧是因为你在创造一些根本没发生过的事情,发生在你头脑里的事情。在现实情况中,可能99%都不会发生。”

确实如此,我们大多数恐惧的事情,仅仅只存在于想象中,只是我们在自己吓自己罢了。如果大脑停止制造这类画面,恐惧感也会瞬间消失。

但是,如果现实世界中大脑想象的恐惧事件真的发生了,又当如何呢?不妨我们把所有失败都当成一次科学实验吧,置身事外审视自己参与实验的失败,而非个人的失败。

俗人都说爱迪生失败了700次,爱迪生则认为自己只是成功证明了700种错误方法无法制造出电灯泡来。

当你下次再怕被拒绝时,不妨试着说:“我只是想找到如何表现才能被别人拒绝的方式。”

结语

了解恐惧,直面恐惧,拥抱恐惧,原来它并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

  《恐惧心理指南》读后感(四):从极限运动员的无所畏惧分析得知,想要“战胜”恐惧就得与恐惧的和平相处

  

“The angel of the Gap”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东部的南头半岛,这个海洋悬崖闻名于世不是因为其绚丽的风景,而是因为众多人选择在此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悬崖成为了那些想要结束生命的人的“喜爱”之地,据估计,每年大约有50名来自澳大利亚各地的人在这里纵身跳下。2000年以后,尽管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在悬崖附近的栅栏处安装摄像头,但再高科技的产品也抵不过一句温暖的问候。于是,Don Ritchie选择50年的时间在自己有生之年里住在了悬崖附近,对每位前往悬崖边缘的人温柔问候,就这样,Ritchie数年来总共挽救了160余人的生命。

活着就是一场恐怖且卑微的冒险!终其一生,我们不过是想要找到生命的意义,自身的价值,只是漫漫人生路,难免会磕磕碰碰,遭遇挫折。于我而言,我佩服那些看近悬崖峭壁的人,因为恐高的自己尚未到达悬崖,就已经望而却步,不敢向前了。我害怕空旷无垠的大海、害怕脚下空无一物、更害怕一不小心失足掉下去。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恐惧心理指南》,方知自己害怕的是理智边缘的崩溃和疯狂。

恐惧心理指南评价人数不足[美] 克里斯滕·乌尔默 / 2020 /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克里斯滕.乌尔默创作的《恐惧心理指南》中提到,恐惧与生俱来,不可能被攻破也不可能将其打败。一直以来,我们接收到的观点都是我们需要战胜恐惧,抑或逃避恐惧;但在作者克里斯滕眼中,这伴随一生的恐惧并不会被我们打败,相反,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积极面对恐惧、正视恐惧、拥抱恐惧。

被誉为北美洲最勇敢女性运动员,克里斯滕.乌尔默有着15年的户外运动经历,一次次突破自我完成极限滑雪运动的同时,被认为是“战胜恐惧”的第一人,但克里斯滕深知成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打败了恐惧,而是在于自己直面了内心的恐惧。《恐惧心理指南》是作者克里斯滕.乌尔默结合自身经验,从独特的角度切入,让我们深入了解负面情绪,尤其是恐惧的来龙去脉,不仅为我们阐述了我们对恐惧的认知误区,还为我们提供了消化负面情绪的方法—拥抱恐惧、与恐惧握手言和,这样方可真正缓解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何为恐惧

凡有他物,必有恐惧。 — 美国哲学家肯恩.威尔伯

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单细胞的变形虫遇火就会往远处移动,即使那时的自己没有四肢也没有大脑,但依然能够凭借本能远离危险。《恐惧心理指南》一书讲到:“五亿年前,现代人类大脑的一部分—杏仁体在鱼类中出现;大约两百万年前,伴随着早期人类的出现,杏仁体开始统领人类生活。”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杏仁体位于脊髓神经顶端的两个杏仁核大小的神经中枢,它是大脑中最小且埋藏最深的部分。但即便“幼小”,也依然是大脑中最强大的部分。作者克里斯滕倾向将其称之为“非理性大脑”,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也向外界传递我们的情绪。回想我们的生活,是否出现过对他人行为评头论足;是否出现过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是否出现过深挖细节刨根问底……种种行为在作者克里斯滕看来,都是非理性大脑占据了主导地位。

《恐惧心理指南》书中强调,作为人身体一部分的非理性大脑,传递的不外乎是“这里有危险,不能去;那里太吓人,别尝试”等信号。即使有冷静的思维头脑来处理这些情绪,但我们常常不能用思维头脑冷静分析。举例来说我们打算去蹦极,倘若高度太高,设备看起来又有点陈旧,这时非理性大脑就会陷入恐慌,向你传递非常强烈的恐惧信号;即使思维头脑会跳出来分析种种,有工作人员的陪护、有相关设备的保护等等,但我们极有可能听从非理性大脑的建议,放弃蹦极。

非理性大脑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但情绪各式各样,为什么我们会被叫做恐惧的情绪折磨呢,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要战胜恐惧呢?在解决恐惧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恐惧究竟为何物。

《恐惧心理指南》提到,恐惧深深根植于细胞里,它起源于大脑中最古老且最强大的那部分。人一旦获得生命,恐惧便随之诞生,恐惧已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贯穿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但从古至今,我们对待恐惧的态度过于统一,要么压制要么逃离,从未思考或是关心过恐惧究竟为何会出现、以及它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作者克里斯滕讲到,人类抗拒不愉快事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占据了我们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我们要么无视、抛弃、要么克制。但仔细回顾就会发现,我们在抑制恐惧的漩涡中反复,看似这次成功战胜了恐惧,殊不知恐惧会在另一个地方“揭竿而起”,再次冲击我们的生活。不仅恐惧会循环往复的出现,我们在压制恐惧时还会出现诸多的心理压力。《恐惧心理指南》强调,被克制的恐惧就像是抛弃在地下室里的杂物,看似安静,实则蓄谋着下一次的“突围”。周而复始,情绪日渐负面,愤怒冒头,过度的情绪化让我们手足无措,自我批判,整个人陷入指责的思维怪圈中,更甚至,还会产生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

拥抱恐惧

从制造问题的固有意识中常常无法找到解决方法,所以必须要学会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世界。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在自己已有的认知里,心理治疗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治疗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袒露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过好在效果显著,接受治疗的人往往可以用更好的面貌迎接生活。因此心理学家宣称通过治疗能够让人摆脱困境,但《恐惧心理指南》的作者克里斯滕却认为,心理治疗通常只会让人一直深陷其中,最终难以脱身。治疗师会让人不断讲述并思考问题,而这样一来只会让思维头脑形成更加稳固的观念,如此反复,改变不了被治疗者内心的困惑。

因此,《恐惧心理指南》一书另辟新径,将目光集中在恐惧本身、集中在人类对待恐惧的态度上。作者克里斯滕更是以茶道文化为例,建议我们做一个空荡荡的敞口茶杯,将杯中原有的信念、习惯、想法、观点等认知清除,因为只要有这些,我们在接受新颖的事物时,但会出现先入为主的偏见,让整个茶杯变得浑浊不清,看不清本质。

因此,我们必须调整,调整我们对恐惧的认知,调整我们对恐惧的态度,调整我们解决恐惧的方法。《恐惧心理指南》书中讲到,想要处理与恐惧的关系,可以把与人相处的方式运用起来,推己及人、推己及恐惧。与人相处时,我们希望可以互相尊重、理解、信赖;同样的,在对待恐惧时,我们也应该信任并关注恐惧,练习与恐惧相处,这样恐惧才不会被压制,更不会“卷土重来”。

作者克里斯滕强调,“我们没有足够控制思维头脑的能力,我们也无法控制恐惧、害怕或是任何一种情感,我们更没有能够凌驾于任何思绪之上的能力”。因此别以为自己能够放下任何一种情绪,恐惧练习的目的不是放下,而是接受。举例来说,如果我们饿了,我们不会放着食物不吃。我们要做的,是感受饥饿的感觉,就像我们感受恐惧带给我们的感觉,顺其自然迎接恐惧、拥抱恐惧。

探索未知并不是要发现新大陆,而是要拥有一个全新的视野”。 —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

现在我们推翻过往的观点,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情绪、看待恐惧。作者克里斯滕建议,我们可以先从身体开始,检视流动在身体里的各种声音,观察这些情感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请注意,思考情绪是一回事,经历某种情绪又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们不要只停留在思考层面,而是要成为自我身体的管理员,别再压抑情感,让情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恐惧心理指南》一书强调,负责体会情感的是身体,思维头脑负责思考,所以为了感受到恐惧,我们必须停止思考恐惧,随后再允许自我与身体对话。

我:你好,你是谁?你:身体。我:你的职能是什么?你:我负责感觉和感知,还有输血、呼吸、消化等。我:你现在有什么感觉?你:我好累,浑身上下都觉得累;我还很饿,几乎没有力气了。我:要怎么协助你?你:我需要睡觉,需要吃点好东西,需要被人关爱,需要被人重视。

别着急,对话可以慢慢练习;也别担心,《恐惧心理指南》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与恐惧沟通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情绪来了就让它来,既来之则安之,感受情绪变化,感受身体变化,慢慢来,花些时间,接纳恐惧、感受恐惧、亲吻恐惧、敬畏恐惧。

作为一名滑雪极限运动员,作者克里斯滕每一次极限运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克里斯滕正视了恐惧情绪,用作者克里斯滕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整个无所畏惧的过去都是因为恐惧和愤怒”。《恐惧心理指南》一书的出现,是作者克里斯滕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告知大众:恐惧永远是成就伟大的深层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将恐惧情绪转化为促进自己前进的燃料能量,不过这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不再想着排斥恐惧、打败恐惧。

失眠已成为都市人的常态,压力和焦虑更是困扰人类的梦魇。阅读《恐惧心理指南》一书之后方才明白,压力过大和过度焦虑竟是受到了压抑的恐惧,失眠归根结底来说都是恐惧情绪在作祟。

我们虽然会尝试各类方式来让自己放松,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解决的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来说,还是需要我们直面恐惧,拥抱恐惧。下回,当我们再次失眠时,不妨将其放出小黑屋,跟恐惧谈一谈,要知道,恐惧并不是在迫害我们而是在帮助我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