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毁书籍经典读后感有感
《焚毁书籍》是一本由[美]贾森·默克斯基(Jason Merkoski)著作,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焚毁书籍》精选点评:
●18-12匆匆翻过,数字化阅读大幕已经开启,阅读的质感变的轻快,阅读的触感变的枯燥,阅读获得感变的轻薄。
●凭借书籍、语言和讲故事的能力,我们进阶成为高于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 ——贾森·默克斯基
●结合《必然》中的《屏读》来读,比较有意思。数字化不仅没有造成书远离它的本质,反而让书更靠近它的本质。电子书天生具有可以“链接”的优势,所有的书籍都将链接起来。书将变成一个动词,被人批注、评论、分享、改写、链接等等。
●特别好~
●强迫症患者无法忍受的编辑校对。给人一种感觉:局部仿佛初稿。比如P220“电子书将为语言的极速变化电子书加速了语言的极速变迁与演化” 比如P072“该段译文改为”这都是什么鬼?内容上有诸多可取之处,如果你能忽略编辑校对问题的话。
●第一次读科技人的书。虽然 Jason 在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的爱书之情,且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不过再诚挚的感情,也很难增加这本书的重量。可能是一本读起来很顺畅,里程碑还是比较勉强。
●光从排版和校对来看,足以证明这本书完全没有出版纸质书的必要。中文版把作者附上的互动链接全部删掉了,削弱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过没有关系,作者是个自相矛盾的人,对阅读未来也缺乏想象力。但我依然写了一篇近3k字的书评,也是醉了。
●2020.01.07 值得一读, 记忆的方式越来越便捷, 记忆的内容却愈发脆弱。 2019.10.23 1.书好不好另说,这个编辑是真的绝了, 乱码?语句不通?什么情况? 2.作者的视野是真的广阔。 但随笔这东西吧,说到哪算哪,金句频出,但让人无聊的话也不少 3.【印刷术的发展就是一个降低耐用度与提升便捷性的过程】 我觉得现在很多东西的发展似乎都可用这句话涵盖。
●书籍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一直问的,很遗憾,书中没有答案。
●喜欢看书的我从来没想过图书的未来是怎样。虽然很早就入手了kindle,却没想过它背后的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群专注的人,为了书的本质,为了思想的传播,灵感四射的一群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我完全被他们的热情信念和感染力折服了。
《焚毁书籍》读后感(一):本书是删减版,有大量重要内容丢失
这本中文版是删减版。出版社把作者附上的互动链接全部删掉了,使中国读者无法进行本应该有的扩展阅读,内容的残缺不全造成损失。
[原文]每一个章节后面所附的书签,都回顾了一种让我们回味却累赘的书籍元素,它们在电子过程中将怎样被影响、转变甚至淘汰。在每一篇“书签”的末尾,你都会看到一个链接,你可以点击进去与我继续交流。[/原文]
《焚毁书籍》读后感(二):广告册一本
焚毁书籍,忘了是从哪里刷到的一个书名,很显然名字很吸引人,为什么需要焚毁书籍?
去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豆瓣给了七点多,个人认为着实高了,换我给个三四分就不错了。
我可以理解一个kindle的创造者之一对kindle的热爱,但并不能理解,将这份热爱写得跟广告册差不多。全篇文章类似散文,文笔也未见可细思处。一边说kindle着缺点,一边圆它的缺点。一边说着优点,又表示有一些小瑕疵是无可厚非。这样介绍半天,倒不如直接上手一个kindle摸索来的快。电子科技爱好者可以考虑看一下,只是估计,会没什么耐心翻下去。
整书翻阅一个小时,前五分之一是读的,后面耐心全无扫的。扫完自我怀疑:我有kindle了为什么要翻开它。
《焚毁书籍》读后感(三):我仍然不希望纸书死亡
本书作者Jason Merkoski曾在亚马逊任重要职位,参与了电子书的技术研究,也是前三代Kindle开发团队的成员。书中畅想了电子书革命的伟大爆发以及阅读的未来,偶尔重重的踩纸书几脚。前面看得我真是心情澎湃,是被气的!我们在说一件东西有多好的时候,一定不要攻击另一件东西,千万要记住,不然会被打的! 一件事情的发生必然与一个时代的潮流联系紧密。任何个人都抵挡不住这汹涌的洪流,我不否认作者是个有脑子的人,他预想了许多数字时代可能的未来,也许有很大可能。但仍然阻止不了我深深的吐槽——他自称是个藏书家,但却在想象让其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书籍逐渐变得苍白、褪色、奄奄一息、凄然死去的样子。他在枕边有20多本打开的纸书,却能捧着kindle读电子书津津有味。甚至设想一本本书被机器肢解,扫描进电子书的未来。我想这不会是个骗子吧! 另外,忍不住吐槽一下书的结构。内容(前面,后面有点分不清)按照电子书的发展线展开,每章主线后加了有关纸书的元素。所以有时候看到刚说完电子书优于纸书,书签部分又回忆纸书的温暖……总之读着有点分裂。 抛开个人因素,作者也在现实的基础上,呈现了一个可能的数字化的世界——很智能。互联网在飞速运转,世界上最后只有一本由超链接沟通的书也有可能。令人心痛又客观存在的事实——可能不是纸书与电子书的竞争,而是人类文化大规模数字化与现实世界的竞争。而关于电子书仍然只是刚刚起步,有太多东西需要完善,有太多大好宏图需要开展。 我并不希望纸书死亡、消失。但不敢说我保证、我相信。谁也无法预知时代的洪流涌过后会带走什么……
《焚毁书籍》读后感(四):此书是个纯粹个人主观看法的随笔集
这本书是作者作为曾经的kindle核心团队成员(大概团队中高层),一个相对的书虫。夹叙夹议回顾了,看到他参与Kindle的一些过程以及他对于电子书、以及其他娱乐方式的一个宏观看法。 在作者的定义中,阅读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所有的视觉接触。在阅读的未来方向上,做出来有两个论断,我个人认为都有待商榷: 1. 电子书会必然大范围的取代纸质书,纸质书只会偏安一遇。 2. 电子阅读会升级进化为,类似于游戏一样的互动更强的存在。 抛开以上两个宏观的大问题不谈,有一个作者在结尾提到的小命题,我认为对于个体和家庭层面很重要——就是专注阅读的极端重要性。事实上这些东西在我阅读的《掌媒》那本书中,提供了关于人被手机掌控、时间注意力极端碎片化的后果的论证。 ”在视频和游戏中,体验措手可得,无需开动大脑,但这本身是一种倒退,如果可以将想象力视为某种大脑中可以屈伸的肌肉,那么弃子不用会使他弱化萎缩。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个哲学问题。 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将长期存在,至少对于喜欢想象是阅读的特定人群而言。因为在视觉听觉方面,书籍天生不如其他媒介层次丰富,才更需要调动更丰富的想象力来补充细节。这是一个很棒的反馈循环,你读的书越多就需要得更多,就越不会满足于淘宝感官剥夺想象力的娱乐消遣,阅读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很难戒掉了。 只要读者习惯了想象力高度参与时引发的深层共鸣就很难自拔。这是一种个人意志力注意力专注力一起上阵的个体行为。阅读发自内心,消耗能量,却让人受益匪浅。阅读是一份取之不竭的礼物。你要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在你阅读的东西上。”
《焚毁书籍》读后感(五):不懂卖书的极客不是好读者
在产品发布之前,Kindle是一个深藏在加利福利亚实验室的秘密,开发团队不仅要瞒着家人,就通过机场安检也得格外留神,因为安检人员可能会发现这款革命性的产品。遥想古登堡用新的印刷术印刷《圣经》,半个世纪后的电子书革命似乎更令人兴奋。至少对开发团队而言,这种兴奋足以让他们彻夜难眠,Jason Merkoski就是其中的一员。亚马逊在纽约舞台宣告了Kindle的诞生,这位麻省理工学院也大胆做出了“焚毁书籍”的预言。
电子书的出现,让我们怀念纸质书了
《焚毁书籍》一书的内容远没有标题那般惊世骇俗,只是探讨了电子书革命和阅读未来。不过在当今这个产品发布会比产品还要重要的时代,对科技概念的适度炒作无可厚非。判断电子书在科技史上的地位虽言之尚早,但Merkoski已经洞察到了发生在阅读革命的意义:阅读是一种技术主导的体验,阅读文化也会像所有技术一样发展变化。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蔡伦的造纸术、毕昇的活字印刷,只和我们的文化自豪感相联系。我们习惯于只把电子书的发明看作是科技革命,而纸和印刷术作为曾经的发明创造,早已被贴上“文化遗产”的标签。
当电子墨水代替了印刷,当互联网代替了实体书店,曾经的技术革新蜕变为读者的情怀。我们怀念翻开纸质书的那阵书香,与即将倒闭的实体书店郑重道别,不过如是。从前,我们的祖先在纸发明以后,依然使用简帛抄书以示尊贵。如今,对每年读不到5本书的国人而言,纸质书如同当年的简帛一般,其意义远不在功能性上。纸质书是一种实体寄托,给少有读书的国人以精神安慰。
抛开情怀,电子书的出现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红利。相信没有人比文学研究者更懂诗与远方,就连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也感慨电子文献给检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他坦言,如果现在重写早期的著作,唐诗研究或许会大为不同。而亚马逊的商业逻辑更愿意相信,权力在不断更迭将向着更了解技术的一方转移。Merkoski预见我们以后谈论电子书将不再加上“电子”二字。作者对Kindle普及前景的自信来自这样一组数字:电冰箱自发明到进入美国半数以上家庭用了83年,电视机用了15年,互联网仅用了10年。可以推断,人们对科技创新的接受时间在不断缩短。亚马逊乐见这样的趋势,因为对亚马逊来说,Kindle首先是一个商业问题,其次才是科技问题。
Kindle还是iPad,这是一个问题
正如吉列剃须刀的盈利来自刀片的销售,而不在于刀架的创新。同样地,Kindle阅读器相当于剃须刀,而亚马逊网站上的电子书则相当于刀片。Merkoski借用了“飞轮”这一科技术语来分析Kindle的商业之道,“飞轮”是在飞速旋转中不断积蓄能量,在商言商,能量的积蓄转化成了利润。亚马逊期许人们在购买阅读器后,也会购买电子书。Kindle的阅读器和电子书销售利润进一步保证了亚马逊以更加低廉的价格推出升级版阅读器,令更多读者入手这款革命性的科技产品。阅读器和电子书的双动力驱动,令Kindle的“飞轮”旋转起来。
不过,亚马逊清楚地意识到,作为内容的电子书才是真正的长尾产品。Kindle绝对不满足于只做一部电子阅读器,而是要抢占一个兼容所有书籍的移动阅读终端。Merkoski甚至认为,iPad在阅读功能上很大程度依赖Kindle。的确,我们可以轻松在iOS、Android和Windows平台上使用Kindle阅读软件,乐享跨平台的阅读趣味。Kindle的跨平台解决方案也为其积累了可观的用户规模,使得读者间的相互交流和连接成为了可能。“阅读2.0”时代是Merkoski所畅想的美丽新世界,在他看来,阅读的新特色应该是更加符合人类社交天性的社会化行为,电子书也可以逐渐承载动画、互动、小测试来获得点击量。与此同时,亚马逊也将开启阅读的民主时代,让任何人都可以对书作评论,而其推出的Encore平台甚至可以利用网上顾客评论发现销量不佳的书和有潜力的作者,大有取代传统的编辑之势。
新的阅读方式不仅是动态的,还是互动的。然而,大英图书馆和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的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蜻蜓点水”、“相互核对”和“飞速阅读”。美国历史学者Anthony Grafton观察发现,超链接与搜索引擎反映了人们对待文本的态度——仓促、肤浅、剥削与个人主义。亚马逊大可无视这些论调,但却不能忽视Kindle的相对优势。2016年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手机成为中国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的新兴媒介,位列其后的依次是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如果Kindle要在中国市对阅读进行互联网2.0升级的话,那么亚马逊恐怕不是国产手机品牌的对手。
早期的Kindle用户经常被问道的问题是:既然可以用iPad看书,为什么还要用Kindle?我的亲身体验是,Kindle阅读器可以令人静心读完一本书,而要体现“阅读2.0”时代所带来的美好,诉诸iPad可能更为明智。Merkoski也亲身验证了一款专用电子阅读器的必要性,在用iPad进行阅读时,他也不禁从电子书跳转到浏览器、社交账号。于是,作者不得提出一个前后矛盾的观点——阅读从来不是一项社交活动!只能说,他意识到Kindle的竞争优势所在。多线程任务导致了注意力失焦,而单线程阅读的守拙,恰恰成了我们生活缺少的安宁和冥思。
书籍,没人能写好的未来史
由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大洪水记录板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这块刻满了楔形文字的粘土板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伊拉克古城。有朝一日,电子书也将会成为数千年后的出土文物。对这些电子化的文明遗产的命运,Merkoski的态度出奇地悲观,他预言没有人可以挖出北卡罗来纳州苹果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并恢复电子书的数据。纵使云端保存的确为防止书籍数据丢失提供了解决方案,却没有解决数据可读的问题。1966年美国月球探测器所绘制的月球表面地图被保存在磁带中,40年后,科学家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寻找能够播放这些磁带的仪器。这一事件让Merkoski相信,在我们的文化里,无论是否数字化,媒介的持久性都欠佳。
除却明末文渊阁失火的极端情况,即使在电子书时代,我们也不能保证书籍的持久可读性。Merkoski也许不愿谈及,出于商业考虑,制作和发行电子书的机构会像亚马逊一样建构起一个个“围墙花园”,让其源代码互不兼容,间接增加了电子书未来消失在电子世界的可能性。象牙塔内对电子书的态度十分谨慎,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Robert Darton是谷歌图书搜索计划的亲历者,他宁可增加研究型图书馆的采购量,也不愿相信谷歌将来会为后代利益而收藏图书。毕竟,谷歌只承诺了传播信息,而不是无限期保存文本。
“我们每个月都有所长进,有点像是在热浪滚滚的人行道上,用蘸水的刷子画自画像。可能你刚刚画了自己的半边脸,地上的水迹已经开始褪色蒸发,因此你永远也完不成。”作为Kindle开发团队的一员,Merkoski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每一位奋斗在电子书早期阶段的人所经历的改变。在书中多次出现的前后观点冲突,侧面反映了给预测书籍的未来并非易事。
图书领域向来是一块飞地,在人们心目中,书籍既不能完全技术化,也不能完全商业化,Merkoski所说的内疚心理也许可以解释人们这种对保留文脉的心态。正因如此,Merkoski对电子书革命和阅读未来的论述也不得不及到这种社会心理,在技术革命、商业模式和人文情怀中求取中庸之道。麻省理工学院、亚马逊和阅读革命,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论述中完成了一次高开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