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冷战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冷战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2 01:50: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冷战经典读后感有感

  《冷战》是一本由[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冷战》精选点评:

  ●有部分刪改,也是意料之中

  ●这么近的历史,却这么陌生

  ●想看第二遍。

  ●写书不好像充军一样,急吼吼成什么样子。无论交易谍影谎言真相都好像马克沁机关枪一样一发打过去就没有了。

  ●平装版只得2星,裸脊、软封套、再生纸,最讨厌的东西集合在一起,内容又是比概论还要概论,简称:概概。用最讨厌的事后诸葛亮的口吻,天真地问道:为什么是西方世界最终赢得了胜利???沈志华懒得理会,并扔过去一吨前苏档案。。。

  ●26万字的篇幅去写冷战,算是比较薄的一本小册子了。但是作者的文笔也没有让它成为匆匆略过的通史,而是抓住了许多关键的细节。对斯大林、戈尔巴乔夫的刻画要好于对西方世界领袖的描写。然而这本书始终是充满了“胜利者”的倾向性,缺乏对冷战成因和体制的深刻思考,对冷战相关思想的关注不足,使得这本作品缺乏高度的思想性,成为一本平庸的非虚构作品。而且也没有所描绘的那么“扣人心弦”。译笔不错。

  ●加迪斯倾向和立场太强烈了,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对抗不免让人觉得都是些陈词滥调,还是文安立的书读来舒服

  ●基本对冷战期间涉及到的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有了详细的说明,其中着重刻画各大国及牵涉国之间的博弈过程,算是对冷战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有个建议是:既然是科普书籍,最好有个时间线嘛……

  ●这本不厚不薄的书或许不能告诉你在冷战的几十年里都发生了什么,但至少可以让你知道这几十年这个世界都大概发生了什么。

  ●还是有点偏美

  《冷战》读后感(一):这本书评价普遍过低

  我觉得作者思路清晰,叙事也很有条理。介绍了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弥补这段时期的盲区足够了,但是他把朝鲜战争的中国描述成有攻击性的。与历史八年级下教科书观点不符。还有一处,中共内战时期美国帮助国民党。他在书中说,美国早就认清国民党是赢不了的,只是迫于国会援华集团亲蒋势力才帮助的。这像是在为美国辩护。

  《冷战》读后感(二):了解历史,珍惜当下

  之前对于冷战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上那简短的2页介绍,读过本书才深度的认识了这段历史,我们的世界曾经处于多么恐怖的军备竞赛中。所幸这些超级大国的领导人仍存有一些理性,没有轻易地动用那些可怕的武器,否则今时今日将不复存在。与历史相比,我们生活的时代实在是太过于安逸了,以致于我们从未思考过家国之事。我们只能想到自己,身边人,身边事。

  《冷战》读后感(三):历史即现实…

  政治始终是丑陋的。历史即现实。

  作者加迪斯的讲述,简洁而又真实。当年各个国家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合作策略的真相,都被一一细数并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段全新视角下的冷战历史,是填补认知空白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人类从未走出自己的意识局限……

  宜阅读并收藏!宜阅读并收藏!宜阅读并收藏!宜阅读并收藏!宜阅读并收藏!宜阅读并收藏!宜阅读并收藏!宜阅读并收藏!宜阅读并收藏!

  《冷战》读后感(四):冷战,输?赢?

  这是一本简略得当的冷战简史,疏朗的行文保证了文章详略有序、主次分明。

  冷战作为非自发却不可逃避的重要历史时期,深刻影响现世代,是人类对不同社会组织形式的对照实验和不同政治理念的直接竞争。

  东欧苏联剧变不应简单的归结为共产主义理论的失败,而是一种以机械思想理论指导战略造成失误而引发的崩溃。反观美国,以胜利者之姿一家独大,反而使其在国际政策上失去了冷战时期的灵活和创造力,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包袱。这种保地盘、保势力范围的做法,与苏联何异?

  冷战还带来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遗产。没有被导弹吓到的政府却被意识形态的软文明手段征服。冷战后意识形态武器已成为各国间斗争的主要手段,动荡了整个国际社会。未来国家间的热战可能越来越少,军备竞赛的小冷战可能时常出现,意识形态暗战将成为主要颠覆手段。

  所以本书带来的是关于冷战的思考,却难以只限于冷战。

  《冷战》读后感(五):读后感

  很喜欢甲骨文系列丛书,当从豆瓣查阅到其高评分时,迫不及待地便阅读起来。 冷战,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是两个国家的斗争,苏联与美国为争夺世界领导权和话语权开展的全方位的竞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便开始喷薄欲出。当然,这是作为胜利者的美国人的书,到处是对美国的美化,对政策的辩解,对苏联的看似客观叙述中却表达出来的必然崩溃的宿命的解释。尤其是最后,更是对戈尔巴乔夫的嘲讽。 美国以自己的自由、西方的自由标榜为民主,却也不计手段资助反抗社会主义政府的抵抗组织,哪怕所谓民意的暴力活动。当然,苏联亦不干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冷战的初期是意识形态之争,但发展到后期则已成为国家利益之争。美国人的理想就是民主,字里行间的自豪。苏联呢,起初应当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但到了后面,因经济的停滞造成国内矛盾挤压,最终所有的目标都已让位于现实,这不得不说让人寒嘘。

  全书抓住了冷战的脉络,把关键的节点、阶段进行了打通,让阅读者对冷战的框架能够有一个清晰地掌握,但是,更为深层次的内容并未见得。于我而言,也只能将其看做是美国冷战胜利的宣传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