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了情》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不了情》经典观后感集

2021-04-12 04:3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了情》经典观后感集

  《不了情》是一部由桑弧执导,陈燕燕 / 刘琼 / 路珊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了情》观后感(一):有感

  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就这样结束了?

  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喜剧的收尾,所以对这样一部开放式的结尾,多少有些不适应。

  刨除年代和背景问题,这部电影称得上是一部好电影。

  虽然没有看过张爱玲的书,但是编剧的功力确实很厉害。在细节的处理上,真的是很深入人心。不论是男女主角那见面那会,对于陌生人之间男女之间的羞涩的把握。以及整个电影在为碗筷埋下的伏笔的收尾,最后男主拿着两幅全新的碗筷来到女主空荡荡屋子之中的那种心情。还有很多很多~

  还有其中的笑点和悲伤点,拿捏的非常准确。即使在今天的我们来看这部电影,也能引起大家的欢笑。

  对人物的心态变化的把握也很到位,一步步的心态的变化。

  《不了情》观后感(二):不了情

  已经忘了原著的细节,只记得那淡淡的情愫,那份无奈的滋味,电影版显得略为仓促,那份欲说还休的惆怅没有弥散开来,家茵爸爸的戏份过多,转移了戏剧重心。

  当时的陈燕燕发福的真是没边儿了,尽管主创很贴心的用宽松大衣给她包裹了起来,但是就算这样,电影中的陈燕燕没腰没胯还没胸,只有虎背和熊腰,连嘴角那颗代表性的痣都带着一股中年气息,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在挑战他们的审美观,他们在阅读张爱玲原著的时候,绝对想不到这个凄楚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竟然不是一个身着旗袍玲珑有致神情忧郁的花样少女。

  还是有细节是很见剧作者的功底的,比如剧中道具“花瓶”的前后呼应,两代人婚姻关系的呼应,家茵同身体内另一个自己的对话,都别具匠心。

  《不了情》观后感(三):桑弧·张爱玲:双剑合璧

  桑弧和张爱玲的合作之一……这部电影的细节彰显了二者的默契,细节也见识了张爱玲的细腻,开场换票子,是主人公二人的邂逅,你会发现女主人公尽量不接触男主人公,而是通过售票员,这是张爱玲对闺秀描绘的一种傲娇,在后来,两人的暧昧和挑逗是大胆的,刺激的,比如象征意味的分梨、碗、香水瓶插花的桥段……又比如二人谈起男方的婚姻,前景是有棱的窗子,这预示着他们深陷道德、婚姻的牢笼,却无力出逃……影片的叙事是平淡且乏味的,但是却无比流畅和迷人,这便是张爱玲讲故事的技术……陈燕燕让我们发现了那个时期的审美,似乎性格和教育是最为被异性重视的,而陈的表演并不过于做作,在同期电影中也是难得的……电影的结局是女主人公选择了自我放逐,这似乎是对主流价值观的一种顺从,然而,不了情,那么故事其实远远没有结束,张爱玲留下的是更多的可能……张的故事中,男性通常都如此片,比如企业家,大户人家等,这也是张爱玲生活环境限制,她洞悉大户人家的尔虞我诈和男女一切细微感情,但是,她却不懂庶民的生活……

  《不了情》观后感(四):没开始就结束吧

  不了情。

  虞家茵走了,回头看,那段情好像也只是一个美丽的洋泡泡。

  夜晚的阁楼里没吃完的年糕,没说完的话,还有打碎的香水瓶。

  多少年后再想起,或许只有这细枝末节了,还有那天的电影。

  一切来的太仓促了,那个愤慨封建婚姻的实业家只是暂时来躲避应酬和空虚的。

  他说的话现在听来太像土老板哄骗小秘书了,我和家妻性格不合,没有感情,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不了情原是张爱玲的首创,那部《新不了情》的源头便在此。

  只是,新不了情深情苦情,癌症和失意的作曲家还有那首久唱不衰的“回忆过去,痛苦的相似忘不了,为何你还来波动我心跳...”,盗了名字、赚了眼泪。

  考古再看张版的不了情,对于有妻室的胡兰成,或许张爱玲应该和虞家茵一样当初就一走了之,不予理睬的。可是,停不了的爱情还是让她深陷了。

  破了的香水瓶里那朵花枯萎了,不过几日。

  窗外的街道依旧喧嚣,那时的老上海鸽子还很多,在上空盘旋。

  男主人的言语里没有要追回女主人公的意思,这一段情就这样吧,没开始前就结束吧。

  是为不了情。

  《不了情》观后感(五):1947《不了情》

  虞家茵因朋友范秀娟没有按时来戏院看戏便把戏票卖给了陌生男子夏宗豫,家茵由范秀娟介绍到一户人家做老师,这家的男主人因工作经常不回家,女主人则常年在乡下养病,女儿亭亭非常寂寞。一天,家茵发现夏宗豫原来就是这家的男主人,经过相处,夏宗豫对家茵产生了感情。虞父早年抛弃了家茵和母亲,现在他找到家茵让女儿给他介绍工作,家茵拒绝了他,虞父竟然宣扬女儿和夏宗豫有暧昧关系,夏太太听到传言很快...

  影片中夏对虞的感情:一是偶遇产生情感,虞把票让给夏,虞帮夏挑送给女儿的礼物;二是虞对小孩友善,亭亭对虞亲近,虞照顾亭亭到感冒痊愈,虞把围巾拆了打围巾给亭亭,送亭亭故事书等,身上有母性;三是会缝补,会做饭,身上有妻性;四是这位女性身上有自主性,她不愿做第三者,不愿成为依赖他人丈夫的女子

  虞家茵的离开是一段“畸恋”的结束,更是一个女性的成长。

  影片中一场关于占卜的戏,很有意思。还有关于头上“螺”

  影片中虞父是一个坏角色,但这个坏角色真的很出彩,让人恨得牙痒痒。

  影片中阻隔这段畸恋的原因有三:一、可恶的父亲;二、一个病体的妻子;三、自己母亲所受遭遇。这里面很出彩的是描写了家茵的挣扎,很有女权

  影片最后那副碗筷,以及托朋友送给亭亭的手套,以及在晾衣绳上被吹破的那只风筝,别有意味。

  《不了情》观后感(六):不了情

  这是选修课上老师给放的片子,很早的老电影,1947年拍的,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我很惊讶的便是在那种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爱情电影,真的是一种惊喜。这部电影是张爱玲自己编剧的,桑弧导演,据说他们当时还有过一段感情,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当时的那种黑白电影,能拍到这种地步,我觉得已经很好,虽然演员们的表演方式都比较夸张,女主角也有点不尽如人意,但是电影本身真的很好,其中的缺陷只能是时代因素。

  我想说的其实是其中很真挚的感情,虽然有着婚外恋的外壳,但是其实应该看到的还是爱情本身。我一点不觉得女主像是小三,我所理解的小三,是为了男人的钱或权势,带有卖身意味的迫切进入男人生活中的女人。在这部电影里,男女主角是有着很干净的感情的,在双方相爱之后,也并没有做任何越轨的事情,男主角在向女主角表白之后也没有说想要包养她,而是希望自己能尽快和妻子离婚才会和女主角在一起,女主角也是一样,她承认了自己的感情,但是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两个人必须在一起的事情,而是尽力压抑自己的感情,甚至最后选择离开。我们都不知道爱情会在什么时候来临,只是爱情来临的时机不对,但是依然是爱情啊。

  比较喜欢的一幕,男主角去了女主角的家里,因为之后气氛的尴尬加上话题有些敏感,她便匆匆离开,但是之后却去了剧院给女主角打电话约女主角出来,那种激动的爱情,有点颇似现在的言情剧,但是却感觉很真实,因为想见面,所以就得立马见面才行,不然今天可能就不会好过。遗憾的是最后结尾感觉有点仓促,毕竟女主的离开是正确的,如果非得拍出男主角赶去码头留人的话,不免会陷入俗套,直接走掉反而显得干脆,遗憾的是女主的决定下的太快,立马就决定离开了。但是这也更证明了他们是相互喜欢,对于女孩来说,如果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他,但是如果喜欢的是一个人的金钱权势或者是外貌等等外在因素的话,反而才会愿意甘愿做姨太太也要留在她身边。他们不是因为女主的自尊心而分开的,而是因为这份感情很珍贵,不该把它给弄脏,所以才分开的。

  《不了情》观后感(七):如今毫也不过时的撩妹技巧

  

张爱玲首次创作的电影剧本有《不了情》和《太太万岁》,有点遗憾没买到后者的票子。一张票十块钱,淘票票会员还可以优惠四块! 《不了情》拍摄于1947年,陈燕燕饰演的女主角身材颇为臃肿,刚开始看的时候真的难以带入。如果是现在拍的电影,女主角这身材估计要被骂死了?毕竟前阵子不是还有女明星被人说因为胖所以不适合跳舞么? 男主角风度翩翩,也很幽默,后期混熟以后时不时还会撩一下女主角。我特地把他们甜甜的对话做成了海报!

两个人一开始是在国泰大剧院邂逅,后面女主角给男主角的女儿做家庭老师,故事由此展开。 男主角和原配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和女主角渐生情愫,但是一直比较克制彼此的感情。如果是现在拍的电影,估计这种"小三"情节会被骂上热搜? 张爱玲笔下的原生家庭总是不完美,女主在这点上倒是有点像樊胜美,自己的亲爹总是来各种添乱。 PS: 最近正好去了海口的电影公社,里面也有国泰大剧院,但是和电影里那个一对比,简直就是现实版的买家秀和卖家秀。原版的大剧院真的要气派很多!

  《不了情》观后感(八):张小姐的《多少恨》桑弧导演的《不了情》

  小说原名《多少恨》,里面有这样一节“虞老先生(女主的父亲)起立相迎道‘你干吗老这么恨?’”是的,女主角虞家茵对父亲有恨,张爱玲也有。小说虽然以没有成功的婚外恋为主线,真正要写的还是恨,恨得爱都不能成,是为悲剧。

  电影《不了情》相当忠实原著,女主人公虞家茵最终选择了干净地离开,虽然心痛,但这是童话一般不现实的正确选择,这保存了女主的完美无瑕,唯有在故事中才能成行。

  在《小团圆》中导演见九莉(张爱玲的原型)未及看完便走出影厅,有些失态地拦在楼梯口,“没有怎么糟蹋你的东西呀?”,可见桑弧的用心。被称为净化版的《不了情》是哪里不让张满意呢?或许就是女主的完美,于是少了些不可言说的心理曲折吧。意向挑剔的张爱玲的母亲到觉得不错,大概唯有情场老手才能分清故事与生活的边界,艺术的美化无需较真。而且堂皇的影院、欢乐的战后气氛也能让老名媛有短暂重回光荣的微醉吧。

  影片也好,小说也罢,虽然并不是张爱玲的重要作品,但还是有很多张的影子。虞小姐是独立的新女性,这从小说开篇她不向阔朋友借钱即可看出,因为了这份独立才能够做出最终的远走选择;片中的泼辣旦姚妈是随太太陪嫁来的老妈子,这跟张的经历颇谓一致(《小团圆》里,她是韩妈的事业)。只是原小说《多少恨》中倒不是这么写的;1947年,张爱玲刚从与胡兰成的关系中大病初愈遇见了桑弧这跟救命稻草,写得是女方果断退出的婚外恋故事,不知当时小报如何评价;爸爸和女儿的温馨场景是女儿给父亲剪指甲,这被用在了老师帮女孩子剪指甲的温馨场景;作为在情感破碎的家庭成长的孩子,甚至因继母(姨太太)的出现而更加糟糕的生活,这一节是虞小姐对女学生多有怜惜的共鸣点,也是张爱玲与两代人物三位一体的情感投射。翻版命运是这一曲伦理爱情小调唯一堪称结构的设计……

  小说写得很场景化,很多对话以及画面感甚至不乏套路感(手中的被子落地)的动作细节。说到底影片只是叙事而未能形成隐喻,一场场悲欢离合浅浅地浮在那里,还不能称其为故事。这便是彼时中国电影以及世界电影的发展现状。也是张爱玲本人巅峰时期的创作环境以及文学纵深了。

  《不了情》观后感(九):那镜子不久又要如月亮里一般的荒凉了

  他与她热恋时,对她说:爱不等于同情。 她离开他时,却是因为怀抱了一颗生为女子的同理心。 「不了情」的故事并不特异,其打动我之处,在于一个女子的坚硬和柔软。 她记得她几次见他,隔着仿云石的结构,隔着雪的珠帘,隔着贴着雪青手帕的玻璃,一来二去,他风尘的眉目和温柔的情话便轻易消解了异乡人的寥落。她明知他有妻室,却身不由己地被卷入爱情的漩涡之中。他大她十岁,却说她像他的大女儿;他收藏沾了她香水味道的手绢,在破了的香水瓶子里插上一支洋水仙;他同她一道食年糕,就着她仅有的饭碗……本以为只是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因着命运的巧合而几度遇见,情丝于是如那纤细的柠檬黄绒线,萦迂纠结。

  她不敢给他留道别的信件,她说自己软弱。因这软弱,所以真实。这恰恰是女子特有的感性和柔软。她爱亭亭,因此不愿她也遭受家庭破碎的痛苦;她更怜悯他的妻子,亦深味保守的家庭和社会给予女子的迫害。所以当她选择离开,正是她久为爱情烟云所蒙蔽的意识、良知、声音焕发之时,以此赋予一部爱情片更为新异的女性视角。内心柔软方可生此同理心,于煎熬悲伤之中自我创造,家茵即是。她有一般人具有的心魔,她盼过他妻子死亡,也曾暗自揣度青春的资本。幸而最终从情感和理智的斗争中挣脱出来的她,获得了更为可贵的独立。反观远逝的爱情在两性关系中曾扮演的主题性的角色,不过是令她从被引领的一方走向主动和自觉的路径罢了。而在这过程之中迸发出的矛盾、零乱以及不稳定,正如伊莉格瑞抨击以"同一性"逻辑框定女性的论述。

  片中有一处颇可玩味。当夏太太误会她已经失身于他时,她愤怒地声称二人之间只是纯洁的友谊。私以为家茵对这一说法的厌恶,不仅在于受人误解的不快,更在于她对道德与贞洁相连这一逻辑的敏锐探知。她忠于道德法则,却拒绝让性事背后的男性中心价值观成为道德评判的标准;若非如此,爱情则不仅作了道德的敌人,而且成为了两性关系的廉价附庸。事实上,从她拒绝为自己的父亲求取药厂的职位,以及对乡下母亲老去的悲叹之中,观者自能嗅到她对于女性不公乃至于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的本能憎恶。但她的另类在于,我们可以想象一方面新的思想知识使她敢于应对和反击,但另一方面家庭、时代和传统又塑造了她的保守和懦弱,令她讳言于性欲经验。女性作家自身的笔触集中于微妙的心理世界,对身体语言的回避不知是出自本性还是来源于男性话语的遗留。

  在波伏娃的论述里,女性曾是绝对的他者。而家茵在一段危险关系里的醒悟,恰似片末洋水仙被丢弃的隐喻,爱情的诱饵终将幻灭于对内心的追问和探索,不论自我身份建构的代价是带了多少的挣扎与泪水。

  "嗳,我自己的心只有我自己明了。"那镜子不久又要如月亮里一般的荒凉了。

  《不了情》观后感(十):多少恨

  一九四七年张爱玲初次编电影剧本,片名《不了情》,当时最红的男星刘琼与东山再起的陈燕燕主演。寥寥几年后,这张片子倒已经湮没了,张觉得可惜,所以根据这剧本写了篇小说《多少恨》。

  今偶得之,甚欢。阅毕,欢悦尽失,耿耿无言。

  不想过多纠缠于情节本身。这种男主人与女家庭教师的题材其实已经泛滥了,不管是19世纪的桑菲尔德庄园里简·爱仰面对罗切斯特说的那一句:“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还是某本已记不得名字的网络小说里男女主人公那秋水明眸眼波流转。总之,觉得这种场景设置有些刻意,难免雕琢。虽然,小女子我也总不免心向往之。

  《简·爱》是我第一本读过4遍以上的书。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他们根本看不进去。我只能说,我一直一直以为书和人是有缘分的。再好的文字,无缘,也渗不进你心里。和爱情的道理一样,不必过分我执,还有下一本书,还有下一段风景。扯远了。罗切斯特是第一个让我心旌摇曳的男性形象。后来的飘、魂断蓝桥、罗马假日、卡萨布兰卡大抵都缘起于此。只是简·爱的爱情,浓醴亮烈,深入到女权主义思想,上升到超自然的力量,炼日熔金,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后终是得了那一份恬淡安然。

  宗豫和家茵不是。张笑吟吟地看着这对男女,知道他们兜兜转转也逃不开她的“魔掌”。“多少恨”,注定了这繁花落尽后的长恨一梦。相较于勃朗特,张的文字到底矜持,仿佛隔岸观花般娓娓道来,最后戛然而止,曲终人散,一地苍凉,难言难尽。宗豫原是能说的,在家茵家里可以,在国泰戏院可以,在她寄住在他檐下的那段日子里也可以......可是说了又怎样呢?她有如此这般的父亲、他有如此这般的妻子,她母离异的阴影更是早早注定了她的选择。言及此,不得不说,张的这篇实在不是很精致。起课、分“梨”,太过露骨;还有礼品店的偶遇有太具有戏剧性。剧本到底是剧本。

  所以这场邂逅难于深刻。他负气离开的一刹,不会想到日后他与这个女人只能相忘于江湖。会忘的,他们毕竟只是点到为止,互赏互惜,爱还没有渗到骨子里吧。世间的邂逅大多演变成了如烟往事。烟视媚行、心意缱绻,终因默默无言,淡了,远了。然后每每回望也无从考证,既不能酣畅淋漓的痛,亦不可歇斯底里地喊,还常常隐晦而不便与人说起。只能在心里悄悄把她/他埋了,黯然凭吊。

  原来缘起缘灭尽是一瞬间的事。安意如说,隐秘一生的长相思,是属于爱情最初的神话,长相守,是最后的。那些能够一辈子风生水起的佳侣,最令人艳羡。但世间到底相思无尽,相守寥寥。更多的,像是网里不经意游来的鱼,善意把玩一番后,又凌波微步结网前行。错过了就也只能放了,不管是错的人,还是对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