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行为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2021-04-13 02:08: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行为心理学》是一本由约翰·华生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一):个人想法

  关于性格,思想,情绪并没有过多的涉猎,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的本能或者人的动物性。书中观点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部分,通过研究引起人类流口水的不同刺激,论证人类情绪是通过长时间的非条件刺激形成的。这些情绪仅仅一种器官的反应,并不包含人的思想。和这些器官的反应相比,人的习惯更有主观性,有逻辑。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二):我们能战胜恐惧吗?

  读到第五章,学会战胜恐惧的时候,我想到了小时候我本来不是很怕狗的,起码不是见到狗就不能动的地步,但是小时候一次和姐姐在一起遇到了一只狗,姐姐在不停地哭,最后我也跟着哭,从那以后我一见到狗就浑身僵硬,动也不敢动。这就是书中说的“一个没有对物体产生恐惧反应的儿童与已经对物体产生恐惧反应的儿童在一起时,他的行为无疑会受到后者的影响”吧。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三):散乱的演讲稿

  不太清楚译者是根据什么版本翻译过来的,开头兴趣很大,看着看着发现整体散乱,都是些浅尝辄止的观点,应该是一些演讲稿或文献的整理。

  后来仔细看了看,整本书,没有作者序,也没原著说明,版本,更没有参考文献。实在是粗糙。

  不好。既然翻译就翻译一个经典的原著吧!何苦浪费大家时间.

  封面还写了哥伦比亚大学推崇的心理学普及读物,呃,这实在是噱头了。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四):感想—转载

  用60%的笔墨去否定其他理论,用30%去阐述自己理论各种名词的意义,书中有用的发人深思的莫过于婴儿的实验,这确实是在人的维度上影响最少的阶段,理论的核心是刺激—行动,习得性与非习得性,以及情感的流露都是后天的比较是内脏等器官做出的转移性反应。反对一切唯心论的观点如“内省”。反对柯南道尔的话也可以理解为他对福尔摩斯那种神乎其神的面部动作观察的嗤之以鼻,在他看来,面部或者动作举止的观察去判断一个人的心理不是一件容易达到的事,需要长期跟踪,即使这样,也有很大的失误概率。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五):看不惯福尔摩斯的华生

  内容更像是一页一页的日记以及演讲稿拼凑而来的,比较杂乱和啰嗦,用60%的笔墨去否定其他理论,用30%去阐述自己理论各种名词的意义,书中有用的发人深思的莫过于婴儿的实验,这确实是在人的维度上影响最少的阶段,理论的核心是刺激—行动,习得性与非习得性,以及情感的流露都是后天的比较是内脏等器官做出的转移性反应。反对一切唯心论的观点如“内省”。反对柯南道尔的话也可以理解为他对福尔摩斯那种神乎其神的面部动作观察的嗤之以鼻,在他看来,面部或者动作举止的观察去判断一个人的心理不是一件容易达到的事,需要长期跟踪,即使这样,也有很大的失误概率,他否定福尔摩斯那种神乎其神的能力混淆了大部分读者对行为心理学的理解认知。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六):人和环境的正确关系

  这本书是100多年前出版的,主旨思想是“环境决定论”,什么的环境决定你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由此作者得出结论“环境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不能说不对,只是有点偏颇,作者完全没有考虑人类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强大的自我意愿。不是只有环境对人类施加影响,人类和环境其实是相互影响的,比如当一个环境对人类施加消极影响的时候,人类不是只有被动接受,人类是可以选择拒绝接受环境的影响的,我拒绝我闪躲我逃离这个环境,我可以自主选择对我有积极影响的环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自己主动选择什么样的环境, 我个人的成长完全按我个人的意愿发展。 比如我想成为医生,那我高考填志愿就报医学类的。 比如我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我就与快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来往。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主动选择什么样的环境 ---- 我主动选择的环境再反过来影响我是什么样的人 这才是环境和人类的正确关系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七):管中窥豹--行为心理学

  对于心理学小白来说,理论是新颖的,但是观点的连贯性和深入阐述较弱,每一篇似乎都是浅尝辄止,应该不是华生关于行为心理学的专业著作。

  行为心理学,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在行为心理学家眼中,人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外部输入刺激(S),人体器官就给出反应“R”。S-R反复实践就形成了习惯。人对各种事物的喜怒哀乐是如此,人学习语言、思维、使用工具亦是如此。不过是一种习惯。对于华生来说,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他总能想尽各种方法让婴儿对某方面特别“天赋”。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就可以将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要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要想深入了解行为心理学,还要学习其他更专业的经典书籍。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八):读行为心理学后感

  行为主义理论作为华生所研究的心理学基础被概括为刺激S和反应R两个术语,他认为,人类的遗传本能以及情绪、语言、妒忌、恐惧等外在的表现并不是由传统心理学中的意识所控制,而是因各种外部或内部刺激而出现的习得的反应和非习得的反应,前者跟巴普洛夫的理论很相似,短期内实验可以清晰可见,而后者则需要长时间的跨度刺激才能慢慢养成,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书中举例用手习惯是由于狩猎时代左手要举盾护心,而右手负责攻击、投掷等复杂动作,久而久之,便演变至此。 书不厚,一天半就读完了,有点遗憾的是书中很多的实验经不起推敲,在婴儿身上进行了大量的刺激-观察-反应-结论,但婴儿的各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身体机能的快速成长成熟导致,这就使得实验结果缺乏说服力,在书中作者也反复提到研究人类幼儿阻力重重,这些实验也仅仅只是实验,举例强大完善的数据库还有很大的差距。 华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我能够抚养刚出生的婴儿,直到他们三四岁,以便于持续地观察他们。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九):SR理论

  行为心理学所揭示的事实令人震惊,无法相信或者不愿意相信。就好像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贵族打死不承认“人和猩猩是近亲”。人类学家提出人类祖先来自非洲,白人打死不相信“我他妈是非洲人后裔”。华生提出人所谓的天赋能力与基因无关,富人打死认为“老子是靠自己努力打拼得到现在的一切”...

  创始人华生最有名的的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你给我一打生理健康的婴儿,我可以任意将他们打造出政客、律师、科学家、商人、乞丐、小偷,而不论他们的基因遗传,或是养育着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人在各种情形下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以及各种习惯,思维方式都是环境影响下逐渐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而非遗传或本能。”

  在行为心理学家眼中,人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外部输入刺激(S),人体器官就给出反应“R”。S-R反复实践就形成了习惯。人对各种事物的喜怒哀乐是如此,人学习语言、思维、使用工具亦是如此。不过是一种习惯。对于华生来说,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他总能想尽各种方法让婴儿对某方面特别“天赋”。

  这本书让我的认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一读。

  《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十):行为心理学2

  种种原因没有看过第一部(后面会把1补上)直接看的第二部,号称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开山之作。

  作为一个心理学小白来讲一讲读下来的感受整书主要是从个体的行为去研究这些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原理,首先是探索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个体的一些反应,为了探索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本书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机体构造,紧接着是探索愤怒情绪,恐惧心理,爱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内涵,紧接着对新生心里,习惯心理还有思维方面进行了心理学阐述。

  全书主要是以实验的形式探索行为背后心理学原理,作者强调刺激的作用,应用巴普洛夫的反射原理,讲述小艾尔伯特实验验证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其他就是讲述了华生的个人经历以及其对美国心理学的贡献。

  可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华生的一些理论是有局限性的,甚至可以说有些偏激。过于强调在外的影响,忽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同时对于利用婴儿完成大量应激行为的实验,我个人也并不是特别赞同。

  不过全书对于一个不了解行为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入门吧。一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都是可以映射出心理动机的。由于全书以婴儿角度来探索,所以对于幼儿养育还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

  附录大篇幅介绍了华生的生平和他的理论以及行为心理学的发展。书中有些实验很有意思的,如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实验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