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100字

2021-04-14 00:0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100字

  《世界科幻杰作选》是一本由[美] 迈克·雷斯尼克 / 姚海军 编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科幻杰作选》精选点评:

  ●「致风暴海湾」和「天使般的外表」完全没眼看。没看原文,但怀疑有几个地方翻译错了,「十二秒」里面的「框架」不会是「帧」(frame)吧?「致风暴海湾」里「直接代码行」应该是「直通线路」(direct line)?还是有几篇不错的。

  ●最喜欢《我心中的乔治亚》

  ●哇这本真对我的胃口!杰作虽然不至于,但是雷斯尼克的选文我真喜欢!就像前言说的,雷斯尼克的文的特点不在于科幻设定,而是在于细腻情感。于是他的选文也偏重这一点啦(题外话,比起他的《基里尼亚加》,个人也超推荐《奥杜瓦伊峡谷的七个故事》的《游子还乡》)。比较喜欢其中《我心中的乔治亚》《熊发现了火》《悬停弧线球》《追赶太阳》。特别是第一个,初看看不出作者想写什么,但随着剧情发展不仅揭示出L.D.的秘密,更为主角的追寻指出了方向,挺棒的哈哈哈~当然这篇也是比起科幻设定,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在其中占据的成分更大。不过也有些比较模式化的故事啦,比如《天使般的外表》这篇就感觉特别模板,仿佛暑期科幻培训班教出来的流水线作品,剧情老套人物也老套……

  ●第一篇下来感觉不同于中国作者的作文 当第二遍再看时便觉得有一种异样的爽感…

  ●最喜欢《追赶太阳》,爱死了由人类的坚毅造就的奇迹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不得不承认,我无缘成为科幻迷。

  ●很浓厚的人文关怀,科幻小说因此而更为生动。

  ●人文软科,熊发现了火真的非常深邃

  ●杰作?

  ●翻译很渣。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一):7日阅读7段读感

  第一日阅读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二):短评不能评论,所以改成书评希望能和看到的人自由讨论

  评价必然是主观的,但我自认是一个心态比较包容的比只看过三体要略微高阶一点的科幻迷。

  两篇必看,错过是你的损失:

  《熊发现了火》,极软,近乎严肃文学。以美国中部地区一个中年白人男性的视角展开,用第一人称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却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出尘味道,独特的笔触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这篇文章很打动我,但又说不上来是那一句话或者哪一段最让我有感触。我相信不带偏见的去读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是一篇极为优秀的短篇,至于是不是科幻已经不重要。

  《追赶太阳》看似与前者完全对立,极为硬核的细节与干巴巴的文字,我甚至怀疑现在的读者还能否接受这种风格,但是读完后让我找回了第一次接触科幻作品时的感动。没有类型小说一路火花带闪电的刺激,没有悬疑小说扣人心弦的气氛。平平淡淡的文字甚至读起来有点吃力,紧张的情绪犹如潜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显露出来的不过九分之一。这种风格几乎为时代所淘汰,看一篇少一篇了。

  余下几篇:

  《我心中的乔治亚》是精品可以一读,但是科幻的成分不多,甚至有一点卫斯理的味道。

  《我买的不是这玩意儿》很短可以看一下,不会太浪费你时间。

  其他几篇长的,作者写得很卖力但说实话就那么回事,没时间可以不看。《艰难抉择》没意思,不必冲着罗伯特索耶的名头去看不然你会失望的。《光》剧情与设定两方面都是被写烂拍烂的东西,收进杰作选实在有点牵强。《首份合约》就是个小品级的点子,故事还没有好好展开。《十二秒》的点子不错,但是文笔或者翻译不行(我倾向于认为是作者笔力不足),故事写得支离破碎,剧情和人物的情绪有点脱离,看得我云里雾里,最后也没有深入挖掘这个好点子。不看也没损失,喜欢的朋友推荐去看一部日本漫画《 最高机密 》。《悬停弧线球》在我看来是一部作者不打算好好写故事一心投机取巧的作品(不过有些人确实喜欢),看得出这个选集在风格上非常包容。我的评价是没什么意思,和科幻关系也不大。有点像练手作品,作者锻炼了一下自己在科幻中描写社会和人性的技巧,获许刘慈欣该学一学。。。《德雷克方程式预评估》,大手子的作品,但是读起来很无聊,核心的观念还是比较震撼的可惜我早就领略过了所以没什么感觉。《被遗弃的世界》,相似的主题早就写烂了,我读起来毫无感觉。《希文太太唯一的女儿》,毫无悬疑的侦探+爱情故事,没什么亮点看了浪费时间,相信我。《致风暴海湾》,这么说或许有点刻薄不过我认为也是一篇浪费时间的小说。看小说也是要花时间花精力的,我觉得花力气看这个不太值。不过蛮有美剧的味道是真的,说不定有些人就好这一口,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选取时的标准,我猜两位主编在尽力收录更多风格的作品。《天使般的外表》抱歉昨晚看的今天就没印象了,不推荐。《当托马斯·杰弗逊一人用餐时》和《我心中的乔治亚》差不多的精品,我不太喜欢这种写作方式但不能说故事很烂。点子不错,有启发性,尤其我想到任何人在任一时刻的所作所为都有可能被一堆人盯着,就止不住地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暗夜中的美》,看得出作者写得很卖力,字很多故事很长,尽量合理地安排了剧情,描写了很多人性与社会的内容。但是总的来说没什么看头,不过是把其他领域的小说或者纪实文学里的东西拿过来换一层科幻的皮。

  总体看来这个选集风格很多变,质量不高,三颗星是给那两篇面子。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三):首份合约、当托马斯·杰弗逊一个人用餐时、被遗弃的世界

  琳达·顿恩的《首份合约》讲述了外星人来到地球与人类签订合作协议的故事。几名外星人奉命乘坐飞船前往地球,却在着陆时发生爆炸。几个人类把受伤的外星人带走后,开始恶意审讯,企图借此逼迫外星人放弃在地球建立工厂的事宜,从此撤离地球。后来,人类政府解救了外星人,并处罚了肇事者。而被俘的外星人因为对人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成为了外星派遣到地球的代表,从此永生地为他厌恶的人类服务。

  在这篇小说中,外星人可以通过语言、改变皮肤的颜色和释放不同的气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们眼中,人类只是“三分之二个”哑巴而已。但是,来到地球与人类相处后,这些外星人才发现,人类原来不仅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衣着、肢体语言等来进行表达或伪装。的确,人类并没有外星人预想的那么简单。我们可以笑里藏刀,也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就连我们的衣着,不同的质地和做工都是传达不同身份地位的语言。

  外星人把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通过肤色和气味展示出来,他们活得很简单、很真实,但却输给了懂得伪装的人类。这其实也并不是谁对谁错的事情,每个社会都有其相应的规则,相应的成员也必定会为了生存而做出适应。很庆幸,我们生活在还算安宁的时代,依靠着安定强大的祖国,还有自己祥和美好的家庭,所以不用为了适应可怖的环境而被迫做出负面的适应。

  克莉丝汀·鲁斯克的《当托马斯·杰弗逊一个人用餐时》讲述了未来世界的人类穿越时空研究历史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实时历史学的教授。实时历史学是门新兴的科学,人们可以通过时间旅行回到重大的历史时刻进行研究,亲临现场,却不会被观察对象所察觉。但是有一天,主人公却发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竟举行了降神会,这些向来谨慎理智的人物怎会相信邪魔鬼怪呢,这让她不禁怀疑,实时历史研究的时间穿越手段,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对历史无害。她后来也的确发现了一些证据,并召集其他科学家一同开始研究。

  时间旅行一直都是很吸引我的题材,而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交集就更是增添了传奇的色彩。这种真实与虚构的结合,总是亦真亦幻,给人无限遐想。故事中的未来人类利用时间旅行技术,身临其境,实时研究历史,他们都认为这项技术不会让研究人员与真实历史产生互动,而且研究对象也看不到他们,所以不可能改变历史、引起蝴蝶效应。但是,确有证据证明一部分历史被改变了。诚然,回到过去亲临现场研究历史确能为我们提供更丰富、更全方位的参考。但是,如果那要建立在破坏历史的基础上,那这一切是否又真的值得呢?在面临这一关乎人类历史的重大问题同时,主人公也面临着内心的道德拷问。研究人员随意窥探历史人物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对他们隐私的侵犯吗?的确,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在未来被随意观看。逝去的人同样应享有基本的隐私。

  所以,在面对新技术的同时,人类仍然需要谨慎冷静、权衡利弊、目光长远,不让科技葬送了人类的未来和良知。

  凯伊·凯尼恩的《被遗弃的世界》讲述了未来世界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四处暴乱,主人公被迫逃到海上的垃圾回收船的故事。纳米机械海洋垃圾回收船上,小女孩和外公相依为命。这艘船名叫诺拉,对它而言,一切多余的氯化联苯、聚氯乙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和塑料颗粒这些都是坏东西,需要把它们变成降解物。在小女孩看来,诺拉对她很好,会利用纳米机器人为她制作衣服,还会用金疙瘩给她做成扣子。但外公却总是说诺拉没有生命和感情。外公离去后,小女孩只有独自在海上生活,她学会了照顾自己,学会了躲避海盗。最后,诺拉带着已长大成人的女孩来到了海岸边的一个人类聚居庇护区,它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小说,虽然没有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情节,但却像涓涓细流般滋润心田。

  纵使小女孩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但外公却把她保护得很好,从不给她灌输“死亡”的概念,只给她说那是去睡觉了。另外,虽说诺拉只是一艘没有生命的船,但它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女孩,给她制作的衣服还具有救生功能,遇到水后还会自动充气。为防止女孩在颠簸的海浪中摔下船,它不断建高围栏、加固船身,还一直为她搜寻着陆地上的庇护所,最终平安送她来到陆地。

  所有这些,都会给我一种错觉,仿佛诺拉真的有感情,真的是在关心着女孩。但是,理智又告诉我,诺拉只是按照既定程序来执行这一系列操作。或许,这就是作者想达到的效果吧。或许,人工智能的“生命”的确可以拥有生命,甚至感情。又或许,这一切只不过是人类的主观臆想罢了。

  《世界科幻杰作选》读后感(四):中规中矩也不乏亮点的科幻选集

  印象中,这本书算是国内第一部中外合作出版的合集。最开始看到名字的时候,以为会是坊间Master Classic的中文译文选集,猜测编辑会是David G. Hartwell, Gardner Dozois, 或者Jonathan Strahan诸位的老司机,而实际上是老妖和迈克搞得中外合资版本。不是那种以前传统中文译文的套路——找个现成的选集本子直接翻译(很多年前出过David G. Hartwell, Gardner Dozois的Best SF系列,前者出过一本,后者出过2套(上下册/套)),因为译文质量的问题,坊间评价也仅仅是中规中矩。单纯从个人爱好来说,自己是十分喜欢选集的,就像逛小吃街,各种口味天南海北,都能尝尝,这一点和长篇相比最大的优势。中短篇的劣势在于SF圈里还几乎找不到类似莫泊桑这种境界的作家,所以大部分还是靠的点子取胜——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靠点子而非靠戏剧冲突来完成作品。长篇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展开情节,这一点在罗伯特.海因莱因的长篇以及罗伊斯.马克马斯特.比约特的长篇中最为明显。眼前这本小说,确实出得有点低调,但是出现的名字确实有点震撼的,和Master Classic的配置如出一撤。当然最让人感到惊喜的就是,偶像查尔斯.谢菲尔德的《我心中的乔治亚》,单凭这篇文章这本书就已经俨然值回票价,更何况大咖云集的这个选集,确实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公正地说,并不是每一篇都是那么精彩,值得让人津津乐道,发挥几乎都是中规中矩。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依旧保证了SFW一贯的品质和出版质量,老妖和迈克的合作,也希望继续给力,每年都能出一本这种中外合作的科幻合作选集, 对当下的中国科幻译介是有好处的。目前国内出版过的最好的科幻选集,没有之一,依旧是幻想文库的《大师的盛宴》。

  关于没有中文文章选录的问题,个人观点是,这几年国内各个出版社各大图书公司把能出的都出得差不多了,而且每年吴岩老师的选集也都是国内的拔尖之作,和国外科幻短篇选集相比,国内的科幻选集目前算是可选性非常多了。作为丰富译文市场的一本选集,老妖和迈克继续将这个选集集中关注在海外科幻短篇,应该是值得推荐的。

  如下为这些故事的读后感,仅仅一家之言。

  1.《 艰难抉择 》 这不是罗伯特.索耶的水准,更像是他给Nature的Future专栏写的的小文章。关于“政府”的定义和人类社会的演化最终形态,无论是点子还是故事,都太弱了几乎没有任何展开的东西。这篇文章有刷脸的可能。

  2.《我心中的乔治亚》偶像的名字和作品质量的关联性依旧在这篇小说中得以体现。作为典型科学家和科幻作家的两者混合体,查尔斯.谢菲尔德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如此自由的相互切换和游走,这实属难得的。小说的叙述风格依旧和他的扛鼎之作《末世》类似。文章写得极为隐忍,文笔也相当隽永而深刻。从分析机到外星人再到人类情感的关联性,彼此之间相互成就。可能在查尔斯心目中,南极的乔治亚就如同香巴拉一样,是属于他心目中的终极圣地。五星推荐的一篇文章。

  3. 《熊发现了火》 ,这篇小说写得相当老司机。不温不火,平铺直叙。想起当年克利福德.西马克在《星际驿站》中的那种调调来。这种乡村风十足的写作风格想来在圈内不是很讨巧的,受钢铁范技术控的科幻洗礼多年的审美训练,让艾米丽.圣约翰.曼德尔的《第十一站》这种主打温情科幻的作品,在坊间的评价也是极为两极化。喜欢这篇小说的童鞋,强烈推荐艾米丽的《第十一站》。

  4. 《光》 ,年轻的叛逆和激情,以及年老的按部就班和习以为常。前者内心的不安和一直孜孜不倦寻找激情青春的安放之地,而后者显得更逆来顺受。《微光之城》的海洋版本,类似的作品休.豪伊用了更长的篇幅在《羊毛战记》整个系列来集中体现这种末世后的再度重生。科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让人类相信自己的局限性,相信人类的渺小和不堪一击,但是更让人类相信在那些昏暗的背景中,终究会存在一盏灯照亮前面的路,在那些漫长的黑夜之后,终究会看到旭日东升后的万丈光芒。

  5.《首份合约》,不同气味代表不同情绪,外星人外包工厂和人类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流的一个小故事。想起以前在SFW看过的一个中篇,生物通过拨弄乐器发出不同音频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绪。

  6.《十二秒》,“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科幻侦探故事,写得很紧凑,但是科幻点子和故事有点脱节。字数有限,写得也算是非常精彩了。

  7.《悬停弧线球》有意思的设定,尤其是文章中用不确定的量子态观点去解释为什么弧线球会悬停的解释非常好玩。“薛定谔的棒球”,哈哈~整个故事围绕一颗突然定住了的棒球展开,讲述了几十年间发生在这颗棒球身边的流水账一样的事情,而最后这颗球突破了量子态从悬停精致变成运动最后恢复到正常状态,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但却在那个守候答案许久的棒球裁判心中,稳稳的画上了最后的故事句点。这篇故事来自加纳德.多佐伊斯,的确,这是一篇非常多佐伊斯风格的小说。

  8.《德雷克方程式预评估》,来自弗诺.文奇的作品,依旧标志性的太空故事,讲述了一个太空版地产开发商的故事。

  9. 《追赶太阳》,火星叔叔杰弗里.兰迪斯的作品。好久未见火星叔叔的作品了。印象中,这篇文章最早以选集形式正式中文出版应该出现在吴岩老师编选的一套“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的《冲击参数》一书中。《冲击参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本收录了火星叔叔短篇小说的小说集。对他的文笔和写作功力,还源自当年《漫长的追捕》和《坠落火星》中的那些桥段。作为正儿八经的航空航天常春藤名校毕业的科学家,他写起科幻小说对于科学细节的描摹简直是登峰造极的。尤其是当年那部《穿越火星》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在科学细节处理上的文字能力。同样的,这部小说中详细的在月亮上跨越万里去追赶太阳——为了阳光和温度才能在月球上生存下来的细节,写得十分漂亮。尤其是关于在月面背部的描写,更是让人鼓掌佩服。这他写出这篇文章的十多年后, 人类探测器“嫦娥四号”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

  10.《被遗弃的世界》,post-apocalypse故事,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一个具有人工智能同时可以自我学习的纳米机器人。讲述一个在被毁灭大时代背景下,在大洋漂流最后找到应许之地的故事。小孩最终的登陆让读者在整个灰色背景下的故事看到了一抹希望的橙黄。

  11.《希文太太唯一的女儿》,迈克.雷斯尼克的女儿劳拉.雷斯尼克的作品。写得很好玩很有趣的一篇文章,跨种族婚姻戏码下的侦探片。文字写得颇为幽默。

  12.《致风暴海湾》,又一个类似《被遗弃的世界》类型的后末世风格小说。故事讲述了冷战时期的苏美两国最终没蹦住核大战终于打开,但是机缘巧合和各种政治军事考虑后,这个有限尺度的核大战又并没有毁灭地球和全部人类,那些幸存者开始寻找一台超级计算机的故事。作者是写过《冒名顶替》和《时间景象》的格雷戈里.本福德——又一个和本选集中查尔斯.谢菲尔德以及杰弗里.兰迪斯一样科学家科幻小说家。故事按照多视觉的方法写作,镜头切换有点生硬,但整体而言,尤其是文章关于国家和国家如何进行战略平衡的那些分析,以及战争爆发和最后演化到后来成为地球和殖民地星球之间矛盾的桥段让人唏嘘不已。另外,这篇文章是全选集中篇幅最长的一个故事。

  14.《天使般的外表》,好莱坞爆炸番茄片。

  15.《我买的不是这玩意儿》,这是这本选集中最短小精悍的一个小品文,在那种大杂志或者报纸中用来填空的文章是最合适不过了。写得极为好玩——一篇宠物公司记错商品后顾客反馈的投诉信。

  16.《当托马斯.杰弗逊一人用餐时》,科学讲述美国历史中最著名的“白宫鬼魂事件”的故事。那些鬼魂实际上是那些拥有了时间回溯技术的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在作者心目(也在文章的女主人公心目中),这帮通过时间旅行去观察历史的所谓的知识分子和好奇心驱使的正派人物,其实和那些有着某种怪癖喜好的偷窥狂并无二致。

  17.《暗夜中的美》,来自罗伯特.西尔弗伯格。一直以来,自己对于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小说都是十分喜欢的。他的故事具有充满张力的架构和想象空间,也充满了细腻精巧的构思和细节。时至今日,在众多的科幻小说家中,他的个人写作风格和符号依旧鲜明。从《荆棘》到《夜翼》,依旧他那些众多的中短篇,他的作品一直以来很难界定。他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形而上的科幻核心写得相当接地气,把形而下的熟悉场面写得充满精致的纹路和细腻的脉络,他的故事始终给人一种感觉,“有一种亚瑟.克拉克和艾萨克.阿西莫夫的辽远,远到已经和当下的现实世界产生足够的疏离感和距离感;但他又有一种查尔斯.狄更斯的那种野蛮包罗万象但却充满地气,让读者觉得一种别扭但是却真切的真实感。”他想来并不是那些Master选集中最被编辑喜欢的作家,但是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作品却一直经久不衰充满活力。罗伯特.西尔弗伯格不是一个始终站在科幻作家金字塔顶尖的人,但他却成为了这座科幻大厦中最重要的中流砥柱,很难想象世界科幻文学史中如果缺少他会是何等的模样,至少他的存在,证明了科幻文学作品叙事风格上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英-巴混血的小孩和对外部世界(外星人)抗争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切入点并不是那种通常意义好莱坞喜欢的大场景和励志故事,更像是心理学分析上关于童年创伤的心理重建过程,讲述了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形成的过程和细节。母亲经历的身体和情感上的创伤、外婆的忍耐和对她自己本身的冷漠,父亲典型的投机主义形象的家暴者,这些充满现实感的任务设定让这个发生外星人入侵地球时代的科幻故事更具有某种现实意义。之所以说这其实也是一篇充满显示隐喻的心理学科幻小说,是因为除了第一层面的童年创伤的故事叙述主线以外,还充满了俄狄浦斯情结——只是小主人公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了从小跟随成长的外婆。童年创伤对小主人公最大的影响,也许是让他形成了一种可以自由封闭内心的能力,这种封闭能力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每个人不愿意去面对灾难和逆境时,很自然会产生的一种逃避和冷漠处之的心理行为,在这篇文章中成为了他最后面对外星人可以探索人内心的这种超能力的有力武器。他借刀杀人,通过伤害外星人的行为,一方面杀掉了他的父亲,另一方面也杀掉了几乎无往不胜的外星人,同时还纠正了他父亲“是人类叛徒,是卖国贼”的坊间流言。他是聪敏的,也是勇敢的,但是也是值得悲悯和怜惜的。罗伯特的文笔让整个故事写得充满情感张力,一如既往的保证了他在科幻小说的情感路数创作中的先锋地位。作为正本选集的最后一个故事,这个结尾是有力的,确实无愧于压轴出场的大师作品。另外一个题外话,为什么现在的出版公司和出版社没有计划出版一套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作品集呢?无论是故事还是文笔,他都是能够和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些科幻巨匠们同日而语的科幻作家。

  整体而言,整个选集并没有落入俗套,质量各有优劣,但仅凭其中的几篇亮眼之作足以值回票价了。这种风格不意外,确实非常SFW的套路。

  实事求地说,这确实是一本中规中矩也不乏亮点的科幻选集。

  以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