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读后感1000字
《雾都孤儿》是一本由查尔斯•狄更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3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都孤儿》精选点评:
●或许,最美的事不是留住时光,而是留住记忆,如最初相识的感觉一样,哪怕一个不经意的笑容,便是我们最怀念的故事。但愿,时光,如初见。
●小奥利弗的命运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每天都渴望读一点,以至于我很快就看完了这本书!我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结局很理想主义,但现实往往并不是这样啊
●有的时候,一支亲切的乐曲,一处幽静地方的潺潺水声,一朵花的芳香,甚而只是说出一个熟悉的字眼,会突然唤起一些模糊的记忆,令人想起一些今生不曾出现过的场景,它们会像微风一样飘散,仿佛刹那间唤醒了对某种久已别离的、比较快乐的往事,而这种回忆单靠冥思苦想是怎么也想不起来的。
●最后的结局
●大团圆结局。 好人有好报。 要有仁爱之心,慈悲之心,勇敢面对自己。 看完很舒服。
●狄更斯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宣扬了自己的理想主义,无论是《大卫科波菲尔》还是《圣诞颂歌》,都有着善恶到头终有报的中心思想,每每看完他的书都会涌起对生活的期望,毕竟,没到尽头,定论永远显得太早。
●看过为数不多的狄更斯的作品
●不想看这种现实题材的名著了,不能感同身受导致觉得拖沓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构建氛围的描述实在是太多太冗长了 是个很平实的故事 后面比较出彩 所以说 人的个性也许真是天生的吧…
●爱森斯坦说是从狄更斯的小说中学到剪辑技巧诚非虚言。狄更斯小说文字叙述的电影感之强从本书第三十八章的段落描写就可见一般:雷声似乎近多了,而且几乎就要在他们头上粉碎、炸开似的。这阵雷声过去后,蒙克斯从桌上抬起头来,身子前倾去听那个女人的陈述。这两个男人俯身在桌上,心急火燎地准备倾听,而那个女人也俯身向前,好让她的悄声细语更为清晰时,三个人的脸几乎要碰到一起了。吊灯如豆的光线直接投射在他们身上,加重了他们面色的惨白和焦虑程度。在最阴森、最幽暗的笼罩下,他们的脸色看上去苍白如纸。
《雾都孤儿》读后感(一):时代的缩影
19世纪末期,大英帝国国力逐渐下降。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文学日趋多样化,许多伟大的作家出现在那个时代。《雾都孤儿》写于《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城市和工业国家的转变。《济贫法》允许穷人依赖接受公共援助,却要求他们进行必要的劳动。为了阻止穷人依赖公共援助,逼迫他们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因为贫民院的救援声名狼藉,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公共援助。《济贫法》没有提高穷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却对最无助和无奈的下层阶级施以惩罚。
《雾都孤儿》读后感(二):2017.84
借用书中角色哈里的一句话,“在这个世道,正直的人抬不起头,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干了什么可耻的事。我想是因为他们与这个世道不能握手言和,却又太在意世道对自己的态度”。 书中最可恨的,是邦布尔、麦恩太太,虽然没有像赛克斯和费金那样烧杀抢掠,但也十恶不赦。因为他们没有半点慈悲心,也不知道尊重生命,他们对这个世界只怀有欲望却没有半点爱,着实无药可救。 狄更斯笔下的雾都,虽阴冷残酷,却好歹给了小奥利弗一个完美的结局。[/cp]
《雾都孤儿》读后感(三):恶劣社会环境中的真善美
我发现我看过的几本狄更斯的小说结局都是美好的。这个作者对真善美还是非常推崇的。书中奥力弗是这个在济贫院长大的孩子,这个济贫院是政府办的,里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孩子们根本就吃都吃不饱,这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济贫院是持抨击态度的。奥力弗逃离济贫院却被抓去贼窝,被逼去做一些他不愿做的事,如:盗窃,当小偷什么是。可以说他真的很不幸运,但读到后面又觉得他真的非常幸运,他被好心的太太收养,最后还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并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者像是在用心勾勒一个自己向往的生活一样,现实中很多不尽如意的事情,无法完美的结局他用小说把它完整起来,我觉得作者是一个对生活有着信仰的人。
《雾都孤儿》读后感(四):跟从木心推荐而来
应该是读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狄更斯的小说,之前只是看过他的《大卫·科波菲尔》电影版。
会买这本书是因为看到木心说,忧来无方,在雨天坐沙发上,读狄更斯,吃巧克力,会和世界和解。一看到这个描述我转头就买了两本狄更斯的小说。
说实话看译本是有些别扭的,按理说看了这么多外国译本应该也习惯了。但还是觉得对于狄更斯这样善用语言的艺术的人来说,看译本少了很多趣味。这本书中处处是讽刺,有很多精彩的句子。故事情节也算有起有伏,可以看出狄更斯总体还是喜欢从恶中写出善来的,世界总归会是好的。这大概是木心觉得读狄更斯会和世界和解的原因吧。
个人没有特别喜欢这本书,看了好久才看完。短期内应该也不会看第二遍了。
《雾都孤儿》读后感(五):童话
《雾都孤儿》,狄更斯的反讽描写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句句诙谐,但字字透着尖刻,全篇充斥批判。
奥利弗是男版的“灰姑娘”,在现实的地狱里,虽有毒蛇猛兽四伏,但他凭借“美貌”与“良善”获得命运的偏爱,经历了由悲而喜的圆满。但相信奥利弗之外,那个时代的孤儿逃不过被剥削压榨,即便没有因饥饿、疾病夭折,苟延残喘地活着,也是或穷困潦倒或放纵堕落…
在狄更斯的描写里贵族是流淌高贵的血液拥有美好品质的,资产阶级则是唯利是图,自私残酷的,阶级是有人性标签的。撇去时代局限与个人偏见,贵族之所以带有光环,是因为人性的恶多是被钱权性等欲望激发,生来高贵富有的人群自然会多些美德。
但书中南希的存在也是狄更斯告诉我们除了出身,人仍有品性的高低贵贱,有些人的善良是不会被现实的残酷,命运的多舛而折耗的,他们如同淤泥里的白莲,清雅脱俗,但也永远陷于淤泥中。
生如蝼蚁,死如落叶。每个时代都有挣扎的贫穷群体,即使辛勤劳作也难做到食裹腹衣蔽体。他们没有生活,但求生存。有时,我会怀疑那样活着的意义,但世上不乏穷乐之人,或许也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单纯,所以容易知足。 童话美好,现实残酷,各自知命,且行且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