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49大迁徙》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1949大迁徙》经典观后感集

2021-04-13 04:0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49大迁徙》经典观后感集

  《1949大迁徙》是一部由吴胜威 / 洪慧真执导,游本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9大迁徙》精选点评:

  ●中国人的每次大迁徙都是因为战乱

  ●历史悲剧,催人泪下。

  ●一个全新的角度,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tw的身份是尷尬

  ●睡过去一部分,这是四部里最不感冒的一部;抱歉我只关注那些黄金和故宫的文物,我们毕竟还是应该为文物们感到庆幸,他们还留在华人的土地上,只是换到了一个自称中华民国的地方。记起以前看的某部,负责乘船运送的官员携子坐在集装箱上几天几夜不曾合眼的背影令我震撼【journey in TW】

  ●全是被命运带着走的人。。。

  ●时代的悲剧。

  ●在无法抗争的命运洪流面前,没有人是可以幸免的……

  ●大时代几经起伏,两岸中国人都有本难念的经

  ●想去台湾看一看,一个经历伤痛之地。

  《1949大迁徙》观后感(一):历史大浪潮下,个体的颠沛流离

  2016年看的第28部影视作品。

  ************

  历史大浪潮下,个体的颠沛流离

  ************

  1945年 社会变迁!

  日本投降后的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文化、教育各种冲突。。。

  1947年 冲突升级!

  二二八事件 本省VS外省 21师武力镇压 三人联保

  1949 迁徙

  600W+200W

  沉船

  入台管制

  黄金、文物迁徙

  白色恐怖

  。。。

  。。

  。

  民族苦难史

  《1949大迁徙》观后感(二):什么滋味?

  小时候,经常会听家人说,附近谁谁家的谁谁当年跑到台湾去了,几十年后回来又怎样怎样。还有留在大陆没有走的那几个老头,我小时候还见过他们,呆呆的样子,国军团长旅长都有,当年舍不得走,历次运动被整得很惨,家人不孝顺不待见,暮年只能坐在家门口发呆,寂寞地死去。

  告别家国,到底是什么滋味?像是被无情放逐吧!片中的老兵们,几十年之后依然能够黯然泣下。还说着家乡的口音,还能记起小时候村庄城市的样子,只是,他们在那一个小岛上守望了残生。

  傅斯年到台湾写了一副很有名的条幅:归骨于田横之岛。他们那一代人,有这样的骨气。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特别想了解他们。

  三个小时的片子,看完了。一定还有更多故事。留待我去想象与感慨。

  《1949大迁徙》观后感(三):观影有感

  二二八事件是影片前段的重点,也为观者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感受:个人命运在历史变迁中难以把握,充满无奈。这种命运无常,体现在各种普通人的身上。有被迫随着军队到台的士兵,有流亡学生,有国军部队的亲眷。他们都以为迁到台湾只是暂时的,过不了几年就会回到大陆,回到家乡。如果知道这一走就是几十年,也许很多人都会对登上横渡海峡的轮船感到犹豫吧。在对陈诚之子陈履安的访谈中,他对幼时来台没有带来玩具还记忆犹新。在台湾电影《泪王子》中,空军将领刘将军坚持不愿整理杂草丛生的庭院,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暂居之地,不值得精心布置;并一再说对于太太将上海的家具全部运到台湾并不赞同。整个五十年代,从大陆迁台的人们都抱有这种想法,并没有把台湾当作定居之所。这种态度,也体现在国民政府对台湾的治理上,自然引起了台湾本省人的失望和不满。

  大规模的强制的迁徙,总会留下深刻的影响。比如明朝洪武年间的山西移民“回望大槐树”,十几年前的三峡移民。1949年前后向台迁徙的结果,塑造了几十年来台湾社会基本情况、基本问题。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来台大陆人,自然而然地要对在台湾和大陆的生活对比,对原来生活的怀念多会把过去修饰得美好些,于是这批移民对台湾本身不免有不满与抵触的情绪。大概也是因为,在这场空前的离难中,过去富足显赫的没落潦倒了,过去平静安康的变得困顿起来。物质的匮乏、地位的失去,带给人精神上的失落甚至堕落,这是《花桥荣记》里的小人物;心有不甘的,又陷入逃避现实和对过往的追忆当中,这是《游园惊梦》中的太太们,是《永远的尹雪艳》里尹公馆柔软的沙发上夜夜沉迷的老主顾。台湾电影《童年往事》对这个主题表现得冷静而温和,里面男孩儿的奶奶每天想着的事情就是回大陆去。她走出家门,走出眷村,走到田野中去,想要找到去大陆的路,可又总是迷路了,被人力车夫送回来。这种如同迷路一般的迷茫和一刻也放不下的牵挂,应该是许多当年迁台的大陆人共同的体验。

  影片的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1948年到1949年间,蒋介石政府将二百万两黄金和两万箱故宫文物前往台湾的情况。纪录片《台北故宫》详细地介绍了文物运台的过程和抵达台湾后辗转多方的漫长经历。对于这件事情,我觉得并不好评价。这些国之重器去国离乡,颠沛流离,原来是战乱所致,与战乱中的个人一样,只能随波逐流。在当时的国府看来,将重要的文物运往台湾似乎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马衡先生反对将文物运往台湾,是从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角度,一心要避免对文物的损坏,也希望这些物品回到它们本来归属的地方。其实,庄严先生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虽然他支持了文物运台的工作,但也仍然盼望着有一天这些故宫文物能够回到北平。在访谈中,家人提到庄严先生临终前还一直念叨着:北平——北平——这种至死不忘的心愿是不能假装的。只是,一个人、一群人都不能改变历史造成的困难。

  影片中也评论到,这批珍贵的国宝运往台湾,也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如何在政权对峙,战乱四起时标志政权的正统性?用什么来代表中国?国府聪明地选择了故宫文物。这批珍贵的物件儿,似乎浓缩了上下千年、九州万里;保有了它们,就似乎是继承了中国的精神形象,一个政权也就有了国家的灵魂。今天,它们还静静地躺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后面的大山中。也许当年有人对国府运走了这批文物感到不甘甚至气愤,但是,也要看到这行为产生的积极效果。故宫文物是两岸血脉相连的重要明证。每一件来自北平,来自紫禁城里的宝贝都说明着台湾和台湾人的精神归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仅仅靠法律和军事力量机械地绑在一起;它的长存,来自于代代相传的共同的自身认同。如果这些文物能通过它们博大精深而含蓄深沉的魅力,激发起每一个见过它们的台湾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归属,那么一笔丹青,胜过雄师百万,也就并不算是一个神话了。席勒说:“美育是人格的完善。”故宫文物的美,它们背后的悠悠历史,它们承载的辛酸苦乐,足以陶冶人格。而一个、一群具有中国式人格的人,又怎么会愿意永远地离开自己的祖国?在我看来,文物迁台,既是国府当年统一中国计划的一部分,也是这理想的现实遗存。情随事迁,谁能想到它们今天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呢?我们不需要再去批判那段往事,相反,应该积极正面地宣传这批文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懂得它们,维系其两岸的亲缘。即使当年迁台的老人逐渐故去,今日的台湾青年大多在岛上出生,只要这精神的血缘还在,就没有人能切断发自内心的归属。

  1949大迁徙要说短,也不短;要说长,也不长。这部纪录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事浑然一体,颇有史诗长卷的构架。但这样复杂的一段过往,在几个小时内是无论如何说不清道不完的。虽然只是挑选了典型的人物,但也还没有时间深入地探索他们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即使着重谈到了二二八事件,但回顾起来,也仍显单薄。1949年的迁徙,是了解台湾的一把钥匙,一个切入点。它的复杂和深刻的冲突性,值得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地探讨。这些任务,当然不是一部几个小时的纪录片就能完成的。我很庆幸能在课堂上接触到这部影片,它带领我寻找深入台湾人灵魂的道路,让我发现自己以为的了解是那么不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