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读后感摘抄
《第一人》是一本由加缪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人》精选点评:
●这是加缪的遗作,死的时候才47岁啊。
●看这本书后突然对以前看的加缪作品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读到一半发现是断稿
●吹爆。没写完真是太可惜了........ 唉。
●突然发现了自己偶像不一样的一面!和局外人不同和鼠疫也不同,这本书里的加缪温柔而且细腻,感受着记录着来自世界的爱意与温暖。这本书里可能埋藏着一个从不为任何人所知的他,那个在被虚无彻底吞噬之前,敏感的纯洁的生机勃勃跳动着的心。
●细节很细腻
●感人,尤其母控部分,哭了
●在这儿我领悟了 人们所说的光荣 就是无拘无束 爱的权利 我年轻时向人们祈求……
●超出我浅薄理解力的好,读完好怅然
●之前看过加缪的《局外人》,就给人一种海岸边炙热的阳光与海风的感觉,而这本《第一人》也给人以类似的感觉。读到主人公考中学的那段情节的时候,突然联想到了《我的天才女友》里对应的情节,但是这两者给人的感觉又不一样,前者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只是一个小坎坷,很快就走进了校园里的梧桐树下的气息,而《我的天才女友》就一直给人一种很强的压迫感,像是平静河流下的暗涌。 平常很少看自传类的文字,总觉得伟人的一生和我们没什么区别,但看完这个之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他们从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展现优于他人的特质,并勇敢地抓住了机遇,一步步的成长,最终凭借那股勇气和天赋,改变这个世界。
《第一人》读后感(一):埋葬在死板下的这个男人,比他还年轻
雅克四十岁的时候去看了父亲的坟墓,坟墓里面的父亲29岁,他觉得没有父亲与儿子的感觉,而是混乱与怜悯。马郎对他说:“您再也不需要一个父亲了。您独自成长起来,懂得爱他了……”。
雅克感到空虚与冷漠,“当我开始辨别善良与恶的时候,我才认识到,我需要有个人为我指路,责罚并赞扬我,不是依仗权力,而是显示权威性。我需要我的父亲……”。
《第一人》读后感(二):关于翻译和译序
我觉得翻译的不好,前面两章读起来磕磕绊绊,以致我觉得前后似乎不是一个人翻译的。还有我认为在小说的序言里写冗长的解读诠释,尤其还大段引用小说原文,是特别傻逼的一件事。这种自觉智力高人一等又好为人师是一种病。(爱解读小说的病因,是否来自中国最傻逼的群体之一,红学家?)翻译小说就是翻译小说,余下的请留给读者自己。感谢感谢编辑,翻译的谬误之处请读者谅解,我觉得就是最好的译序。
《第一人》读后感(三):加缪是家族里打破阶层固化的第一人,这也许是书名的由来
“他从零开始,这就是加缪对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他把自己视为本家族从原始状态中走出来、走向文明的“第一人”。 ”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这个时髦的网络用语,阶层固化,套用这个时髦网络词语,就是他打破了套在家族头上的那个阶层枷锁,他和他的家族所在的阶层终于在他这里结束了固化。
“整个家族几代人都这样处在赤贫的境况之中,赤贫也就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意味着加缪一生下来就是在没有书本、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空白之中。”
----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初中之前那本读过唯一的课外书《优胜作文选》。
《第一人》读后感(四):作为第一人的雅克/加缪
在”学校“这个篇章中的描写很生动引人(小学至中学三年级),似乎作者对这段时期的生活非常留恋,记忆是鲜活的,人物是友好的,生活是迅速的、快乐的。加缪一生尊敬的启蒙导师路易·热尔曼也作为书中的小学老师贝尔纳尔的原型。不论是童年时期的学校生活,抑或是步入中学后随之而来的懵懂的青春期,雅克·科尔梅里,或者说,加缪,对生活始终是充满渴望和热情的。生存的有意义与否似乎并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影响--他贪婪的吸收能够接触到、感受到、辨别到的一切:这一切包括活生生的每个人、他生活的街区、脚下的泥土、青春的热切、书本和书本里的世界/思想。
可惜这是作者未完成的遗稿,原著到中学三年级后就停止描写了。书末附有作者创作此书的提纲和笔记、与恩师热尔曼的通信,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年表,对粗略了解加缪的一生和著作很有帮助。
《第一人》读后感(五):幸福下藏着苦难
在四星和五星之间徘徊,最后给了五星,因为这是让我倍感亲切的一本书。
《第一人》是加缪生前写的最后一本书,因他的意外去世而变为残稿,在此书中,他追溯自己的童年生活,并展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像我这样的人读起他的故事,能感觉到一种亲切感。雅克在贫苦生活中长大却依然感觉自己的童年如此幸福,撒欢的孩子在匮乏的物质生活和窘迫的家庭环境里依然能够找到快乐,即使家庭无法给他钱去看球赛,即使祖母因为怕他磨破鞋而不准他去踢球,否则就是鞭子,但他的童年依然很快乐。
他与伙伴们一起玩耍,游泳,跟着舅舅去打猎,在阿尔及利亚的午后睁大眼睛看着苍蝇飞来飞去,看着这片地区在烈日下趋于死寂,他不满,所以他拒绝午睡。
当人们长大后,幼时的记忆总是甜的,不论它曾经处于何等贫困的境地,孩提时代,好像总是快乐的。
我的童年也与其有相似之处,一样是与同伴嬉闹,一样是家庭困苦,但当晴天阳光洒下,孩子的心中依然是明亮而充满希望的。
雅克的求学之路读起来也让我有熟悉感,他的老师亲自到他家中劝告他的家人,向他们陈述受教育的优点以及雅克中学毕业后能挣多少钱。记得小时候在我们这的县城里,老师也会去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家中,劝告他们的家人,有些老师还会自掏腰包给那些学生买应用的练习册。
我不喜欢国内作家写的孩童,他们大多无知幼稚,在苦难的映衬下注定了其悲惨命运,描述孩子的感觉只是为了让人痛心,他们终将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最惨的那部分。可在孩子看来,这个世界都是幸福的,哪怕幸福下藏着苦难。
这本书是加缪的溯源之作,他对父亲,对母亲,对书中的每个人,他的描写都是温柔的,即使他用很重的词语来描写,这个画面依然像是加了滤镜一样呈现在你面前。
它与《局外人》不同,《局外人》好像不带感情一样,可这本书处处洋溢着温情。即使是移民时期,即使是讲起残酷的战争,哪怕是说起生活的意义,这本书依然很温柔。
这种温柔,让人觉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