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国学与人生》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一):一本通俗耐看的国学书
国学热,火了有些时候了,各种书籍层出不穷。这两年,因为从上而下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现代人没有机会、时间去一本本阅读古书,对国学的知识系统了解得并不系统,往往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解。这部书,文字简明,内容丰富,系统严谨,很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阅读。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二):【想在充满套路的世界里跟你聊聊人生】
不开书单 不唱高调 不装大师
国学 或许就是我们的祖先一点点传下来的一条条道理
确实不必装神秘
于是傅老师在书里说:
学习《易经》不是迷信;
“思无邪”与其实思想无关;
三纲五常并非儒家思想;
“三教合一”只是一相情愿;
……
像是坐着小马扎天南海北聊孔孟老庄
听着听着就会发现
我们自认为从老祖宗那继承下来的儒家思想 可能有些是个误会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三):小鱼乱翻书(6)
中庭赏月
——读傅佩荣《国学与人生》
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近日读了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与人生》一书。意如中庭赏月般心头豁然开朗。从易经到诗经,从大学到中庸;从孔孟到老庄,从朱熹到王阳明。先生用简单的文笔谨守分寸,谈着“四书三玄”。用简单拙实的文字把《国学与人生》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以儒家为主,对《易经》、《尚书》、《诗经》、礼、乐的诠释,皆采取儒家观点,同时也侧重介绍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学者与经典,兼及朱熹和王阳明。以道家为辅,在充分发挥老子与庄子的思想的同时,旁及其对道教与佛教的影响。至于《山海经》与墨子、韩非等思潮,也附带做一介绍,使国学的架构虽未能全面兼顾,亦可稍显完整。”
不开书单,不唱高调,不装大师,亲近原典,解惑人生。笔者在做“桥梁”,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让人明白国学的基本理念。“国学是要助人化解困惑,而不是制造更多迷雾”傅先生用自己文人的胸襟和气度见出眼界的高远,穷目下悟到“简拙”的意韵。带领着读者到达了国学这片清明境界。
读国学不是为了见多识广,而是修心,修身。如《易经》里,六爻皆吉的卦:谦卦。最好。空谷藏峰之象。“无往不平形于外,高山仰止运其内”。不正是现今的我们所要追求的么? 功名面前心里未必不起波澜,但依然能落落风骨的,才是所应做到的。仔细想来,人生所面对的无非也就是洒扫进退应对六字而已。我们在国学,古人的智慧里学习摄取卓越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对么幸运的事情。通过对国学的认知,,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但不排除异己,志向高远但不忽略修行,与人为善但不随俗从重,自强不息且能厚得载物。”这是傅佩荣先生此书的“心向往之”吧。
读一本如中庭赏月般的书。念一段“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明一番天人合一的道理。在夏已息,秋风起的日子里,未尝不是一场小清欢。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四):《国学与人生--一生只向心里求》
人生的难把握处不可谓不多,“一念之差”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轨迹。想把希求多内心纠结的人生过得全无障碍自然不可能,祖先留下的种种大智慧被冠以“国学”之名经由多人阐释,却不见得任何一个没经过“关隘”的人,都能听得透彻并自然纯熟地运用--此时,究竟是那些目的相同内容相悖的想法让人心烦还是人心头本就纷乱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心情,最适宜看这本书。因为首先要赞到的是--傅佩荣先生的这本书,最像位老师解答问题的态度。
个人认为,读一本国学书,如果读前头脑里没有想从中寻求到答案的问题,可以不读;读前就带着答案想找到个与之匹配的问题,用作与人辩难的材料,更可以放下。一位好老师的解答就应该是这样--不能引发出连续的思考是失败的,会被硬套进一个看似高深的问题,从此不必再加思考就能成为一个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万能回答应对诸多疑问,更是可悲的。而这些,在序章中,就经由一位师长的许诺,得到了诚恳的回应--有三个“不必”,即不必“开书单”、“唱高调”、“装大师”;也并未站在现代的角度一味批判时代的局限性;更非取巧性地以“全面”、“整体”之类的字眼把各家学说仅作为营销卖点。这些原则直到书的终章都得到了严格的贯彻,殊为难得。
本书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发端,一直讲到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流变、僵化和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其中,间以对道家、佛家、墨家和法家学说的出色论述。书中将先秦思想家们未深受政治清洗过的、对未来世界构想的无限希望表现得最为丰盈,而有趣的是,即使如此先秦时段里,同是出身贵族层级的眼界,面对纷争的乱世,孔子和韩非子在思想层面上仍有着诸多的不同--一个选择将悲悯地以礼劝世,一个选择想强力地治乱平世,看似是一个从最现实的底层追寻最理想的社会,而另一个是从最实际走向再整合起一个社会。
书中的内容还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等典籍解读造就其意义大变的前尘今生,“三纲五常”类定义形成造成其皮里阳秋的溯源揭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后人出于赞同感佩附会发挥前人的学说,虽有传扬之功,出现偏颇之处,是否要将全部毁誉都加诸在学说本身之上呢?
为自己的人生,去选择同一种悠远丰盈的思想“天人交战”、从而不断对照修正选择、最终找到内心所求的道路吧,这会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想错过的精彩人生。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五):不开书单不唱高调不装大师
金克木著有《书读完了》一书,书读得完吗?据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个数据,2016年各类出版物约26万种。有位梁小民教授说他2016年读书327本,且不论其质量和读法,这个速度相信多数人是望尘莫及的。即便如此,终其一生读书也不会超过3万种,尚不到26万的零头。这26万仅仅是一年的出版数量,而自有文字以来,书籍的累积浩如烟海,即使读书有分类上的考量,依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那怎么能做到“书读完了”?《燃灯者》中周辅成教授说“读国学要通六经,读西学要读圣经”。金先生也是这个观点。要了解中国文化必然要读五经四书诸子,要了解西方文化必读《圣经》、《古兰经》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著作,所以,要做到“书读完了”,答案不外乎读原典、读经典。 梁任公曾受《清华周刊》委托写有《读书指南》一书,书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两部分,在经、史、子、集、韵文、小学、文法、杂类浏览等部分,分别推荐了若干书目并介绍读法。此书与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相比已减略太多,但任公先生仍觉得对于国学入门来说这些书还是过于多了,故在书的末尾又附了一篇“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于经史子集择其要者,约三十种。云“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今日中国学人只可问谁读过这些书,不可问谁未读过这些书,任公先生期望过高了。 傅佩荣教授在序中说学国学有三个“不必”,首先就是不必开书单。他说许多前辈列出了“国学必读书目”,洋洋洒洒,但如今除了专业学人,一般人对此只能望洋兴叹,这也是实情。傅教授并非没有书单,只是他的更简单,“不外乎‘四书三玄’”,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老子、庄子、易经。很明显除了群经之首的《易经》,其他为儒道两家的著作,儒、道、易为国学的代表,这是傅教授的观点。 若依上述而论,似乎读原典就好,傅教授此书及此一类书就不必读,其实不然或不尽然。 原典固然是文明之源,轴心时代的光芒依旧照耀你我。但毕竟两千多年过去,其一,存在文字上的隔阂。非专业人士能直接读古文字者很少,故需要注疏一类书籍帮助理解,而前人的注疏如今亦成古文,所以需要今注今译来解决问题。其二,原典不能全盘接收。温故以知新,知古以明今,且旧知未没,新知又出。此亦傅教授所说之二不必一一不必唱高调。国学虽好,但绝不是“世间最伟大的学问”,中国文化也不是“世界的最高境界”。故需要良心学者著书给后来者指路。其三,检视所得。学习可以闭门苦读,但不可闭门造车。读了几本书就以为大道在握、目无余子,此所谓负日之暄而不知天下有广厦狐貉也。此即上文所说之不然。 其不尽然者,因国学热,什么人都来注经典谈国学,异说纷陈,使读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归趋。此亦傅教授所说之三不必一一不必装大师,国学范围何其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大师之名,如非客气就是误会。故如何于万千良莠不齐著作中择其良者,是应该注意的。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六):花叶飘零后的探问
一个遍地国学的时代,或许也是我们离中国文明恰如隔雾看花的时代,逝去的诗书礼乐仿佛离我们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国度,而我们生命血脉中似乎流动得越来越多的是对人生的困惑。当物欲横流让心镜蒙尘,我们离生命的本然似乎也越来越远。反身而诚,为探究至理与奥义,不乏有学者穷经据典,以期从浩瀚的国学典籍中回望人类来路,而为当下人们再建心灵的安顿。探究之路漫漫,而最终通向的不过是那个栖居的家园,虽然也许并非时时都如此真实可触,但却须臾未离,只不过我们报以歉意的是几曾与它素面相对?
台湾傅佩荣先生的一本《国学与人生》,也许可谓是适当其时。并不故作高深,而力求与原典再度亲近,如果说四书五经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度扭曲而被误读,那么傅先生做的努力正是尝试去解除它被人为加之的桎梏,淘尽沉沙,而再现古人通达天理人性的智慧与温情。没有长长的书单,而注目于最切身的生命之困惑,进而将目光投向古往今来,探问国学之中的智慧与明达之源,这正是作者苦心之所在吧?
全书以儒家为主轴,而兼顾道家、佛教等学说,未局限于一家之门派,重现中华文明的气度之恢宏阔远。或许我们更多地联想到的是一个文明之同化的概念,但这远不同于征服。先秦诸子百家,都在那一个混战割据的年代争辉,虽说儒学后来已占据主流,但在文化及思想的祭坛上,它们亦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万川悦纳而得以成其博大深广的格局。
面对文明的古河,我们如何去接续,这是一个似乎令多少人都孜孜矻矻求解的问题。曾经中断过,然而何以令其活水复流,这又照见了我们对待中西文明的疑惑。作者也自言并非文化沙文主义者,他希望能做到的无非是正本清源。而中西文化在他这里,我们看见了互证的希望。长久以来我们关注的往往是历时,然而作者拈来荣格结合心电感应原理对于《易经》卜筮的解说,让我们于瞬间惊异地发现,文明跨越地界之藩篱在一个共时的空间里得以握手言欢。在彼此的参照中,见出自足的可能,而国学之灵魂因此而得以独立而不画地为牢,呈现自身的丰盈。
五四以来,国学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已为统治阶层背下太多的冤案,其实正如古人的观念中,国之重器不可轻易示人,更不可所授非人。善用之为天下利,不善用之为天下害。尤其是儒家曾一度被打翻在地,然而我们未可将所有的罪名一律推之于它本身,在历史的流变中,儒学亦身不由己,但何妨今日重新上溯源头,以观其本然面目,见古人之真心?
文明在花叶飘零之后,是否依旧可以薪尽火传?尽性、合天、知命,信非一句空谈。而回归本然,在人生的修行之中去深味国学的真意,还归一脉生机,也许这是作者给我们的一个答案。世殊事异,但我们通过他娓娓道来的解说,又何妨对古人的智慧与悲心有更多的理解与同情?
《国学与人生》读后感(七):《国学与人生》读书心得
傅佩荣先生的《国学与人生》一书中对国学的解读,为我们“治学以修身”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本书以儒家学说为主,道家学说为辅,兼论其他家,在全书的引论部分,傅先生就明确提出了“理念主要描述人的理想与观念,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使人依此判断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所以当我们把国学作为一种哲学来解读的时候,我们首先想要寻找的是国学中的价值观,并从中寻找共鸣,得到给养。
但是很遗憾的是,儒家学说关于世界的解释,实际上是没有的。孔子只说自己遵循“天命”,但“天命”是什么?谁制造了“天命”?我们依据什么判断自己是否遵循了“天命”?都没给出答案。所以根据我的理解,儒家学说属于一套方法,它告诉我们怎样去为人处世,但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们要遵循这一套方法。
道家学说倒是仿佛对我们存在的世界给出了一个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这一解释太过高深而难解,似乎只能用“道可道,非常道”来形容。傅先生在本书中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P188)而人是生而有智识的,追求解释和超越似乎是人的本性,那么道家主张的超越就恰恰是追求超越以不超越,是去伪存真,是有智而忘智,最后达到“自己如此”的状态。
不管怎么说,儒家和道家学说都在追求一种自主的人生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两家学说呈现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一、儒家选择“进取”。
这种“进取”,植根于儒家的“善”,傅先生认为“儒家所谓的善,是指一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如果主张人性向善,任何一人在成全人性向善的要求时,就必然会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天下人”(P74)因此,儒家的进取可以说是基于“社会理想”或者“社会愿景”的,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和功利。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愿景和追求,儒家先贤的人格其实是特立独行的。孔子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理想无法实现,却依然勇往直前;孟子更是直接表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在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阐发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他们的确也是这样做的,哪怕不被国君采纳,尽管常常处于困厄之中,他们从未改变过心志,也没有变更过政治理想,和处事的原则。
二、道家选择“退让”。
老子认为乱世中的自处之道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庄子也阐发了“才与不才”的关系,主张在有用与无用之间,获得自在。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以柔弱胜刚强,傅先生则将这一思想阐发为“所谓返回,是说万物都在回归其根源,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人实在不必做太多无畏的挣扎,只有顺着自己本来的样子(自然)才能活得自在。所谓柔弱,是说维持最低的消耗,不必刻意非成就什么不可。人最好保持弹性,不然如何随遇而安。”(P197)
由此看来,两家学说,一选择“进取”,已选择“退让”;一刚猛,一柔弱;一选择“执着”,一选择“无所执着”,是很不同的学说,但其实这两家学说的践行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内在自我的基础上。正因为有清楚的认识,才有底气选择坚持,不论这种坚持是“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还是选择无所执着的勇气,都基于内在自我的强大和自信。
因此,虽然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才可以常常处于“乐”的情绪体验中,才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才会称赞处于困厄中的颜回“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庄子更是把“逍遥”作为至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