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05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哲学人生》是一本由傅佩荣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20 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与人生》精选点评

  ●在适当年龄遇上一见钟情的书是种幸运,将这本书还了,在生命遇到困难时还会读的。终极问题回答没有答案,但了解到人生有那么多种活法下的困顿就不算什么了。

  ●受益匪浅的一部极好的哲学入门+人生思考书籍。近年来读过的最叫我爱不释手的一本书。

  ●整体讲书还是不错的。修订内容 应该集中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对于宗教的“辩护”章节实在不敢苟同。过于去追求终极人文情怀投入宗教情怀。

  ●值得一读

  ●很不错,值得

  ●总体还行,就是废话多了点~

  ●简洁易懂~

  ●有时间还要再读一遍,不过内澄澈了不少。

  ●好书,哲学经典入门吧

  ●中外哲学框架介绍 很多地方类比比喻说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一):今天在看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刚到二十页.

  今天在看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刚到二十页.他说到整体观点超越自己成见思想更加圆融。圆融并不是没有个性,不过人生很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方面考虑,才不至于钻牛角尖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当然太多事都是随着年龄与经验增加才逐渐凸显的。勉励下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二):头重脚轻

  站在书店里翻前几页的时候,被开篇小故事吸引了。虽然书名让人望而生畏,但是预计这是本有意思的哲学书,就借回看了。

  但是可能是我对此书期望太高,也可能是确实才疏学浅,看到后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愧对付先生了。尤其是中国哲学那部分,之乎者也,看得实在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不过记住了如下几个事情

  1.人本性是追求知识

  2.人是身体灵魂的二合一,要不断向内追求。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三):寓教于乐的哲学入门书籍

  一直想看看哲学相关的书籍,于是花了点时间,在网上搜了关于哲学入门的一些书籍。网友意见五花八门,后来看了百度经验里一个网友精心地推荐了五本较为浅显的入门书籍。分别为《哲学的故事》、、《哲学与人生》、《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西西弗神话》和《西方哲学史》,终于可以暂时不用看康德那么生涩抽象的《纯粹理性批判》。于是,到网上下了这五本电子书,不过一下子看完五本书籍,也不太可能。最后决定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当然,很大一原因是浙江图书馆只能借到这本,无语。

  本书开头,竟是周国平先生所写的推荐语。我也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这本书竟然是台湾大学的哲学教材。傅先生简单地解释了何为哲学,哲学的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两个词所合成,即“智”——爱好智慧,这里的“爱”被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傅先生还提到了“爱好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一下子就被他通俗易懂的解释吸引了。哲学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必将其看作多么高深难懂的学问。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或许哲学不能当饭吃,但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是傅先生认为提升哲学素养的四种有效方法。整本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概念,而是分析对比了中西方的哲学先人们不同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的智慧,西方的哲学先贤苏格拉底、柏拉图、萨特、加缪等人,并联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琐碎小事中,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因而,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五星推荐。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四):常读常想,常想常新。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凡事脱离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只是追随别人的步伐,听从别人的选择,匆匆忙忙浑浑噩噩过完这一生,与行尸走肉毫无区别。没有思想的肉体就犹如禽兽,人类之所以高于动物,在于会思考,有人性而不是单纯的种性。读过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感慨良多。一本好书,是能让你有共鸣,读时频频点头。读时不免会心一笑,读后思考又发现自己不过也是书中的一个路人之一,如果没有让我们有什么改变,不也还是一个不会思考的肉体吗?傅先生的书解释哲学用的都是常见的概念,语言简明而又不会让人读了生涩。无论从友情,亲情方面都有详明的阐释,解释了人生中存在的哲学。字字珠玑真不为过,常读常想,常想又常新。对于人生,生命的长度我还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生命的密度也是一点点。我想当我再经历过更多的事,经过时间的洗涤再来读这本书,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生的意义在于哪里。在于名利,财富,还是什么。走向生命的终结点时,回顾这一生,是感觉后悔莫及,还是能放手微笑离开?如果我们从不曾思考过人生的意义,那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哲学存在哪里,从图书馆来说,它总是排在第一列。原因是在于世界上一切学科的基础都离不开哲学,离不开思考。从我们生活来说,在做不同事情的时候总有不同感受,有时一瞬我们突然领悟到什么,感觉一切豁然开朗。这就是所谓的悟,生活中悟也存在着哲学。我们读书时会思考,面临高考后的志愿抉择会思考。这时是父母抉择还是我们自己抉择,自己如果没有参与过抉择听从安排之后再来埋怨父母的意义何在。当初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啊。如果自己选择,好歹也可以说抱怨自己的年少无知。但是,这是自己的人生,又能埋怨谁呢?

  人的一生,是在练习死亡的过程。这区别于庄子的思想,我们的目的地都会是死亡,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碌碌无为。而是我们要减轻身体的惰性对心灵的负担,让心灵走得更远。身体会腐烂,但思想可以跨越时间和死亡永存。如果我终其一生只是在别人的路上走着,那倒不如现在就终结了罢。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不知为何而死。是奢侈淫逸只图自己快活一生,还是以己之力来帮助他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一个人拥有的越多,越没用时间做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该做着自己的抉择,走着自己的人生。

  书太好,读的时候感觉心中有千言万语要写出来。又决定读完在写,最后再写时本想对书中说的概念以及这本书好好做些阐述。不知不觉竟打了这么多感想。学识尚浅,读过的书也只是皮毛,写的不好。随便看看吧。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五):一本书的味道

  诗人常用饱含热情的诗歌慨叹生命,哲人则用充满理性的语言阐释人生。故事家善于用一个个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故事讲述生活,哲学家试图以一套套抽象奥妙、体大思精的理论揭示真谛。生命是有限的,对人生的思考却从未终止。无论使用何种方式,人都不断地追问似乎永远也回答不完的有关人生的问题。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用哲学研究常用的澄清概念、进行推理、建构体系的方法阐释人生,语言并不艰涩玄奥,能让人在已有阅历的基础上更深层地体悟人生。读《哲学与人生》会感受到一种温和的理性、温暖的感情在滋润自己的心灵世界,也时常会感到一丝顿悟、一阵觉醒。掩卷冥思,自己对一系列曾思索不清的终极问题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精神仿佛脱离了身体,在空中自由飞翔。

  人性的问题是一切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最基础的问题。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是就人的现状而言,基督教认为人是有神性和原罪的以及我们中国古代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就人的起源而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柏格森的创化论则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给出了回答。中国古代儒家“人性向善论”对这三方面的问题有了一个统一的解释,人性本善或本恶有两大盲点:经验上缺乏佐证,我们无法证明一个人幼年时的善恶;逻辑上无法证明,善与恶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价值的呈现,皆以“自由选择”为前提,而人在年幼阶段没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当人有了自由选择能力后,一定会选择善的方向,那么择善也就成为一个过程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和这一观点相似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他说存在先于本质,人只有先存在,继而才能有自由,即选择成为自己,最终获得选择的内容。

  克尔凯郭尔提出的人生三绝望颇有意趣: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我认为自我指自己“是”什么而不是自己“有”什么,是being而不是having,自我是自身强大精神力量的内聚,而不是一个人有多少金钱、名誉、朋友和各种外在的羁绊,正如书中所说,“有”的越多,“是”的越少。不知道有自我是盲目地生活,不愿意有自我是扭曲的生活,不能够有自我是尴尬的生活。这三种状态充斥着现代社会,因此人时不时会感到绝望。

  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身体、心理和灵魂。身体和心理都属于生理的范畴,灵魂则处于人更高的层次。柏拉图把人的灵魂比喻成勇士拉着的马车,一匹黑马,一匹白马。勇士象征着理性,黑马是欲望,白马是精神,人的理性驾驭着欲望与精神前进。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灵魂的质量则需要不断地磨炼和升华。灵魂马车的飞跃往往会带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一起腾飞。

  曾经人们有一种设想,当人类发展到更高阶段,人的精神会摆脱肉体而独立存在,那么我们常常费心的肉体的种种需求就不会烦扰人类了,那时人会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活动。当下,我们无力对那遥远的未来抑或是现在宇宙中其他空间的存在有所希冀,但是我们可以品味哲学与人生,品味戴尔菲神殿上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