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明智行动的艺术》是一本由【德】罗尔夫•多贝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一):5-7 《明智行动的艺术》
作者:【德】罗尔夫.多贝里 译者:刘菲菲 中信出版社 2016年8月第2版
看完《清醒思考的艺术》再看这本姐妹篇,作者列举的依然是身边诸多小事件小细节,而给予一个可能被我们所忽略的角度去思考,字少而理清。
比如第6条“废话倾向”告诫如果没什么可说的就不要说,是在提醒不要用滔滔不绝掩饰无知。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人对于某些观点发表长篇大论,但仔细听起来其观点又很模糊,而且时常会演说超时,并扯到另一些毫无关联的话题,真正有用的信息有限。其实这就是对方的对于所谈论问题不自信的表现。高效准确的信息传递才是工作中想去看到的,你要相信,管理层也并不傻,对于一直夸夸其谈而不能准确传递有效信息的职员,前途是有限的。
《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二):“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
“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
20170326《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
这本《明智行动的艺术》其实和上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差不多,两本书实际加一块也就300页(每本书实际浪费了50多页的插图),完全可以放到一本书来讲。这一点差评。
第二,每一小节的内容都是故事开头,是不是作者【罗尔夫•多贝里】瞎编的就不知道了。后面的展开略显浅显【三分钟足够读一节,三个小时足够读完这本书了】,以至于只需要自己百度一下名词即可知道作者要讲什么了,论述过于浅显,有的地方还无法说服我。
总结:这本书适合小白,适合科普。
《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三):打破思维误区
基本原理
1. 所谓的“打破思维误区”,是指拿数据说话、多角度看问题、清楚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其他人的感受、不需要的事物就抛弃它。
2. 之所以拿数据说话,是因为很多人容易受感性鲜活的事物影响,忽略冷冰冰的数据,最终做不到理性决策。(如果想套路别人,那就拿感性鲜活的“人物”感动ta)
3. 之所以多角度看问题,是因为人们掌握了什么思维,就永远拿这种思维看待问题,对其他角度的客观事实“睁眼瞎”。
4. 之所以要清楚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其他人的感受,是因为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拿自己的感受衡量全世界的感受。你觉得甜别人不一定觉得甜;你觉得好看别人不一定觉得好看;你觉得这么做很对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
5. 之所以不需要的事物就抛弃它,是因为事物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你需不需要它,而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如果不需要,付出再多也抛弃它。
其他领域
1. 拿数据说话可以用来判断结论是否为事实,还可以用在记录上(生活记录、成长记录)
2. 多角度除了看问题,还可以看世间万物。做任何事情换种方式都会有截然不同的信息输入,比如换种思维读书、换条路线回家。多角度提醒我们的是拥抱变化,关注增量。
3. 创业的时候,自己认为有这个需求没被满足,市场不一定真的有这个需求存在。
《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四):《明智行动的艺术》书评
文/种花家兔子先生
《明智行动的艺术》是《清醒思考的艺术》的姊妹篇,两本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在讲述我们常见的思维误区。而这些思维误区,往往都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帮助我们快速、便捷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常常依据自己的经历或是别人的经验做出判断,如果没有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我们一直不会觉得自己错了,或者发现更好的观察角度、行为方式。
这本书便是在帮助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教会我们独立思考,不被所谓的成功、权威所迷惑。而我将书中所学,又运用到了书本里面。
我开始思考书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开始和相似的书籍进行比较,其中就包括拿作者写的姊妹篇《明智行动的艺术》和《清醒思考的艺术》。我发现书中提及的一些思维陷阱,作者换了一种说法、换了一个故事,又打包放进了书里。然后用大量的故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来支撑作者的结论。作者用高超的写作能力,讲述思维陷阱的同时,又巧妙的布置了一个“思维陷阱”。
比如:《清醒思考的艺术》中第48个“自我选择偏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中第25个“非我发明症候群”,其实都是在阐述人经常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误区。
再比如:《清醒思考的艺术》中第21个“选择的悖论”和《明智行动的艺术》中第18个“缺乏关门的能力”、《明智行动的艺术》中第52个“新闻错觉”,其实都是在阐释人们因为太多选择而产生疲劳的思维误区。
如果只是快速的读一遍,或许我们觉得自己掌握了52个思维错误,但事实上,我们只不过读了52个故事而已。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如书中所说,学会了明智的行动。
当然,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很多,比如提醒我使用“负面认识”,即反向思维。告诉我学会放弃,“我们不需要额外的智慧、新的想法或更多的行动,我们只要更少的愚蠢。”
我们或许应该如书中所说的一样,要懂得放弃。不要执着于读太多的书、听太多的故事、走太远的路。我们不需要像所谓成功人士一样,也开启自己的斜杠人生,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连主业都没精力、没能力应付。我们不需要像畅销书作家一样,能写出形形色色的故事,静下心来写好自己的故事就够了。我们不需要像冒险家一样,走过世界的每一寸山河,因为我们眼前的美景可能就是他们期待的下一站。
在什么都有的年代,我们有着一颗什么都想要的心,而最明智的行动,莫过于学会放弃。
《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五):继续思维错误的讨论
作者自己也说和《清醒思考的艺术》 没什么区别,只是给后续起一个名字。两本书大约有100个最严重的思维错误的解析。
我们不需要额外的智慧、新的想法或更多的行动,我们只要更少的愚蠢。
亚里士多德 智者的目标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
必须要有“因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你要尽可能多地去使用它。
激励排挤效应 当人们不是为了挣钱去做一件事时,付钱给他们会破坏其做事的意愿,换句话说就是金钱上的激励会排挤掉非金钱意义上的动力。(想起来丹艾瑞里也讲过)
语言表达是思想的镜子:清晰的思想会带来清楚的表达,糊涂的思想结果只会是废话连篇。很遗憾的是,我们只在很少情况下才有真正清晰的思路。世界是很复杂的,我们的大脑要思考很多内容才能理解世界的某一个方面。在你对整个世界顿悟之前,记住马克吐温的话:“如果你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简单是生活这条艰难长路的终结点,而不是起始点。
移民效应 威尔罗杰斯效应 病期移行
请你试着用最少的信息来思考,这样你可以做出更好的决定。更多的信息不仅是多余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劳力辩证现象 在一件事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便会对结果期望过高。 宜家效应
强迫自己更加清醒,即使你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去看待其结果,它仅仅是一个结果。你用5年时间完成的小说没有引起出版社的兴趣:也许它并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拿到你认为继续获得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你觉得值得去推荐给别人吗?还有你已经苦苦追求多年的女人,她真的比缠着你不放的女人更好吗?
小数定律
提高你对自己和对你所喜爱的人的期望,这样可以增强你的动力。同时对于不能控制的事情你要降低期望,比如对股票市场。使自己远离不好的意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期待意外。
福勒效应 巴纳姆效应
志愿者的愚蠢
越是你深信不疑的事情,你越是要多一些怀疑。
每一种选择可能都会消耗精力,浪费很多思考时间和生命。可惜的是只有在金融领域选择证券的代价比较明显。我们必须学会关门。不愿结束任何事,一切都悬而未决,不会带来成功。
睡眠者效应 人类对目的来源的认知要比对表达论据的认知减弱得更快。换一种说法就是,大脑忘掉信息从哪里来(从宣传部)要比忘掉信息本身(战争是必要的)相对快一些。因此,一个从不值得信任的出处而来的信息会渐渐赢得人们的信任,被视为不值得信任的出处会比信息内容本身被人们遗忘得更快。
当你面对着选项A(读工商管理硕士、体育场、做手术)和现状(不读MBA、空草地、不做手术)时,你习惯于将选项A和现状进行对比,这是错误的。你要做些功课,将选项A和其他可能的选项进行对比(别的投资、债券、建学校、吃药)
邓宁——克鲁格效应 请你雇佣比自己优秀的人,否则你很快就会拥有 一个公司的废物。
放血效应 我们不是在一种理论被证明错误时放弃它,而是在有更好的理论出现时才放弃它。 体液学说
如果你不想在精神上被放血的话,请你定期地检查你的投资策略、生活理念和你对他人的看法。如果事实和你的观点不符,那么请你立刻放弃你的观点。
我们会陶醉在自己的想法中。为了能够再次清醒,请你适时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回过头去审视你那些想法:在过去10年里有哪些想法是真的很超群——你要这样问自己。
请你尽量在具有积极意义的“黑天鹅”能吸引到你的领域活动——尽管这仍是不可预知的——成为艺术家、发明家或企业家。相反如果你从事的是时间需求量较大的工作(如雇员、牙医或者记者),你会徒劳地等着“黑天鹅”出现。但即使你觉得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也请你无论如何远离那些有消极影响的“黑天鹅”,具体来说就是:不要负债,尽可能保守谨慎地对待你的储蓄,即使在成功的时候也不要沉溺在奢华的生活中。
埃尔斯伯格悖论 如果你不想仓促地做出错误的决定,你必须要忍受“模糊”。想要清醒思考的人必须理解风险和模糊之间的区别。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清楚地算出风险概率,大多时候我们只有这种令人厌恶的模糊,你要学着去忍受。
文字会掩盖能力。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请你把对文字的敬畏放到一边,从现在开始停止阅读,做些可能会失败的尝试。
在所有的感情中,妒忌是最愚蠢的。查理芒格:“去关注是否有人挣钱比你快是种致命的罪行。妒忌真的是种非常傻的罪行,因为它是唯一一种无法给人带来半点乐趣的感情。它带来那么多痛苦而且毫无乐趣,为什么还有人要这么做呢?”
马克吐温:“如果你唯一的工具就是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
挑葡萄干 cherry picking 把完成的目标夸大渲染,未完成的绝口不提。
请你放弃对新闻的消费,而且是全部。你可以阅读长篇的背景文章和书籍,因为如果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话,没有比读书更好的方法了。
《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六):笔记
1、随便找个理由也比没有理由好,人们喜欢听到‘因为’。
2、不要试图走过平均水深1米的河,绝大部分深3厘米,一处深10米也会淹死。
3、滔滔不绝可以掩饰无知。马克吐温的话:“如果你没什么可说的,就什么也别说。”
4、大量信息会导致难以决策、浪费时间。
5、“劳力辩证现象”的缓和形式是所谓的“宜家效应”。我们有时候会认为自己动手组装的家具比设计师设计的昂贵作品更有价值。
6、福勒效应/巴纳姆效应,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7、相信自己能够完全了解自己对事物的根本动机,偏好和渴望,被称为人的内省错觉。内省错觉是指人们的一种强烈感觉,认为自己能够了解决定心理状态的心理过程。然而,大多数心理过程是无法用理性解释的,潜在的不利因素是大家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因此,虽然内省过后我们似乎觉得审视了内心动机,但这通常只是关于内心动机的推断,并非真实写照。
在一次一次的实验研究中,实验者们发现,内省并非是直接洞察自己内心的方式,而是一定程度上给自己制造的幻觉。你回想你的所作所为,然后找出一个你的理性可以接受的理由,告诉自己:我就是这么想的。当你需要和别人解释的时候,你还会不自觉地添加上可以让别人信服的理由。当需要解释自己的喜好或者感受的时候,人往往不那么“聪明”,而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解释(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的压力,还会改变你对这件事物的态度,甚至改变你最终的选择。
8、为什么你会认为其他人和你想的一样,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9、模糊不容性:指依照经验做出判断时,我们更喜欢已知的可能性,对于风险是可以计算的,但对于模糊是无法计算的。
10、喜欢最后的机会,因为害怕后悔。
11、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现状最好,默认效应指的是当存在默认选项时,人们决策时倾向于保留默认选项而不做出改变的一种现象。
12、赌场盈利效应(House money effect)指人们对待赌博带来的钱和工作赚来的钱在消费倾向、风险偏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人们拿着易来之财或意外之财时更愿意采取一些冒险的投资方式;对工作赚来的钱往往患得患失,不舍得花。
13、危机很少会是机会,从整体上来看,危机就是危机,不是什么强化过程。人们只是很容易忘记在危机中还会走向失败(或者说可能走向失败)。如果一位总裁宣布,其公司从危机中变得更强大,那这意味着要更谨慎地看待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实际情况可能和他说的正相反。
14、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睡眠者效应,即一个广告,你即使知道他是为了宣传而虚假的,会比一个正确的信息,记住的时间长。
15、为什么你要和你的团体保持一致--群体内外偏见,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
16、为什么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看成钉子,专业偏见,人们大多会按自己最擅长领域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依赖域现象,即如果人们很擅长某个领域,其能力是很难延伸到另外一个领域的。就像文学评论家只能写出内容贫乏的小说而婚姻治疗师自己的婚姻比他的客户还脆弱。
17、为什么计划使人感到安心,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蔡加尼克效应) 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18、为什么你对于哪一个是最好的选择很盲目-----选择盲目症,当你面对A(考研,读MBA,出国)和现状(不考研,不读MBA,不出国)时,你习惯于将选择A与现状进行对比,这是错误的。你要将A和其他选项进行对比(工作,学英语)等。
19、你坐哪条船比你划桨的艺术更重要,能力错觉,这些人以他们的能力、关系网和声望,有着继续创建新公司的最好武器,但为什么他们只创业一次呢?只有一个答案:运气比实力更有决定性。每个创业者都不想听到这话。“总裁的工作成果更取决于你坐在哪条船里,而不是你划桨的艺术。”
20、为什么检验清单使人盲目——正面效应,我们很少去考虑没有发生的事情,对于不存在的事物我们是盲目的。为什么是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
21、为什么开快车的人会开得更安全——意向性治疗谬误,效益不好的公司不会得到贷款,所以会自动被归入没有负债的一类,换句话说,负债的公司会比未负债的公司更快破产,而只要一家公司无力支付贷款利息,就会被银行接管并被低价抛售—结果就是这家公司不会再出现在该研究中。你要立即检查研究对象—比如发生事故的司机、破产的公司、重病患者—是否以某些原因为由悄悄地避开了作为样品数据,如果真是这种情况,你可以把那项研究结果直接扔进垃圾筒。
《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七):多面思考
感受
一本有意思的书,说出了人的思维误区。看的过程很兴奋,原来还有这样的事情。通读完,会不禁觉得有些误区有矛盾之处,不过,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一个合适的度。把我惊讶的和喜欢的记录下,自己警醒在现实中去实践。批判性思维和反向思考。排除法的否定方式,如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是啊,成功或目标的实现本来就是在不断的试错后解决,如果规避错误,确实可以快点到达目的地。
全面的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接受模糊,看到益处时看到隐患,看到有时看到无。制定自己的策略方式即三观。计划明确具体,关门定律不要后悔,实践行动。看到现象,判断为什么,是什么。
记录
1. 单一因果谬误当事情发生时,写下所有造成这结果的原因。标记可以改变的因素,把无法改变的因素去掉。进行实验性测试,这是唯一改变现状的方法。
我们没有自由意志,而是成千上万相关联而且引发行动的事实因素—从基因分布到教育水平再到单一脑细胞之间荷尔蒙的浓度。但我们抓着最早的理解不放,石器时代对替罪羊的猎捕。
2. 正面效应我们很少考虑没有发生的事情,对于不存在的事物存在盲目。最大的问题,为什么是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
3. 专业偏见马克.吐温说:如果你的唯一工具是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看成钉子。
大脑需要更多的思维模式,才能有更全面的观点分析。
4. 没有杀死我谬误尼采说:那些未能杀死我的,将使我更坚强。
错觉的产生,能够挺过危机,其实仅仅是运气。从整体来看,危机就是危机,不是什么强化过程。
很多人说:危机对我是有帮助的,通过它我的生活完全改变了。这能够让人理解,但必须意识到生活的改变其实在危机发生前就可以实现。通过危机才获得的认识是最悲惨的、最愚蠢的方式。
如果新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显得有意义,那么在之前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只是在之前懒于思考或意志不坚定。
与其安慰自己可以带来益处,不如让自己搬离危险区。
理解:明明很多错误与困难可以避免,为什么还要偏偏走一遭。有合理的方式你不做偏偏选取最笨拙的,还以为自己很努力。能停止这种欺骗吗?
5. 知识的另一面知识是清楚明白的,没有模糊不清的内容,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不存在的,以清楚的知识为基础做决定,可能有较大的风险,置身于假想的安全中。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人类从无到有是实践出来的。
6. 害怕后悔害怕后悔会让人不理智的行为,为了不再后悔,偏向于保守行动,不敢扔掉无用的东西。最后的机会使得我们不去动脑筋思考,而对与后悔害怕可以使我们人生发生变化。
7. 选择盲目症当做选择如果与现状相比,这是错误的。例如:选择读MBA与现状不读MBA比较,应该是读MBA与做其他事比较。
8. 缺乏关门的能力为什么要断开自己的后路?不愿意结束任何事,一切悬而未决,这样不会给我们带来成功,我们必须学会关门。为自己制定一套生活策略,像公司一样,有意识地忽略一些可能性。无限可能是没有可能。
9. 劳力辩证现象对一件事情投入精力越多,期望结果越高。纯粹是认知不协调的特殊情况。
“宜家效应”是其的缓和形式,认为自己动手的比设计的更加价值。自我满足。
更加清醒是了解“劳力辩证现象”,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在某件事,也一定要保持距离去看待结果。只是一个结果。
举例:
某些机构的申请测试很恶心、很暴力,这种“入门测试”越残酷,申请人形成自豪感越强。
商学院让学生无休忙碌于布置的作业,无论有用还是愚蠢,因为付出过多都容易让学生获得学位后看成是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0. 注意力错觉当只关注一点时,能够让人陷进去。而不会关注看上去额外的情况。在焦点背后还有哪些情况没看到但重要。分析时可能其他可能,行动时集中。
11. 威尔.罗杰斯效应又称为移名效应:那些从俄克拉何马州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人,提高了美国联邦各州的平均智商。why:把最好的中较差的移到最差的后,两者的平均效果都得到提升。不用做行动就可以使数值看上去更好(说是谎言但也得承认是方法)
举例:
假如你是一家电台的编导,拥有两个频道,A的收视率很高,B的收视率很低。要你在半年内提升收视率,做到有奖,做不到饭碗不保,你怎么办。
很简单。将A中低于平均收视率的但受欢迎的节目转移到B播放。两个频道收视率都会提升。
《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八):《明智行动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行为错误》读书笔记
文 | 李伟诚
001 这是《清醒思考的艺术》的姊妹篇,虽然名称上看,好像一本是讲思考,一本是讲行动的,但实际上你可以把2本书放一块看,因为他们都是对严重思维错误的解析。
002 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用故事 解析 结论的结构,拿三页纸说明白1个效应或现象。为了方便检索和使用,所以按照目录简单罗列一下:
1、用理由辩护。在与人交流解释原因时,即使理由是一些多余的废话,也比没有理由要好太多。记住句式“因为……”。
2、选择疲劳症。在所有的选择、比较、权衡之后会让人感到精疲力尽。因为意志力是易消耗品。
3、关联谬误。人们有自动把人与物之间产生关联而产生的谬误。
4、平均数的问题。提防“平均”二字所产生的影响。
5、激励排挤效应。金钱的激励将排挤非金钱的动力。
6、废话倾向。语言表达是思想的镜子,越是滔滔不绝越是在掩饰无知。越理解,越是能用简单、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
7、威尔•罗杰斯效应。或称为移民效应,如何简单的从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到另一个分数上,让这2个分数值都增加的小聪明。
8、信息偏倚。信息多会产生干扰和误导,很多信息其实并没有多少价值。或者说我们要精要主义
9、聚集性幻觉。以为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么首先应把它看做是一种偶然和巧合。
10、劳力辩证现象。觉得自己做的饭菜最香,但实际上也就那样吧
11、小数定律。分母小得到的数值比分母大得到的数值,抖动偏差要大。
12、期望的正负效应。自证预言。
13、简单逻辑。小心直觉,持有怀疑的警觉。
14、福勒效应。巴南效应。
15、志愿者的愚蠢。除非你是名人,否则与其参加志愿活动,还不如直接捐钱,发挥的价值更大。
16、情绪激发学。小心依赖情感来做出复杂决定的情况。可以用“我对此是什么感觉”来替代“我对此是怎么想的”来察觉。
17、内省错觉。没有比自己的信念更令人确信的事情了。如果太相信自己,那就要小心了,保持怀疑心。
18、缺乏关门的能力。每一种选择都可能会消耗精力,浪费很多思考时间和生命,怎么办呢?关门!
19、对新事物的狂热。RT。
20、睡眠者效应。人类对目的来源的认知要比对表达论据的认知减弱的更快。避免方法:1)不接受任何你没有要求得到的建议;2)躲开广告宣传;3)思考你熟悉的说法的来源?为什么是那样?
21、选择盲目症。选择并非只有二选一,可能有第三个,或者更多的选择项。
22、竞争偏见。指不给有可能超越自己的人做推荐的倾向。
23、最初效应和近因效应。这2个正好是相对的,前者类似于第一印象,后者类似于最近能想到的印象。
24、放血效应。不要去等待一种更好的理论出现,而固守现在的错误理论。
25、非我发明症候群。我们会陶醉在自己的想法中
26、黑天鹅效应。你懂得,不解释了。
27、依赖域现象。知识很难从一个领域延伸到另一个领域。在使用自己知识的时候,小心知识的诅咒。
28、虚假同感偏差。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和自己一样的错误思维。
29、篡改历史现象。大脑记忆偏差,会扭曲曾经自己经历的事实。
30、群体内外偏见。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
31、模糊不容性。要理解风险和模糊之间的区别,同时要忍受令人厌恶的模糊。
32、默认效应。人们有牢牢抓住现有事物的倾向,即使这个东西会给我们带来不利。
33、害怕后悔。小心“最后的机会”。
34、凸显效应。类似光环效应,怀疑那些似乎顺理成章的解释。
35、知识的另一面。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
36、赌场盈利效应。钱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包在感情的外衣里。
37、拖延症。你懂得,不解释了。
38、妒忌。避免方法:1)停止与其他人比较;2)找到自己擅长的事物,建立自己为主导的圈子。
39、心智理论效应。人们回去感受对面的人的想法。
40、“没有杀死我”谬误。没有被打败你,未必真的使你变得强大。
41、注意力错觉。想想“看不见的大猩猩”。
42、策略性虚报。不只是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过去做了什么。
43、想得太多。想的太多,会阻碍大脑中感性的智慧。
44、计划谬误。高估时间和好处。避免方法是:想过去的经验请教。
45、专业偏见。当你有一把锤子时,你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46、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这个效应指未完成的任务会占用我们的意识空间,一旦完成就很快的撤出。解决办法是GTD,让自己心如止水。
47、能力错觉。厉害的人,未必是因为他能力强,而是有可能他站在风口,随风而起。
48、正面效应。存在的事物比不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大。所以偶尔也需要考虑一下没有发生的情况,小心正面效应。
49、“挑葡萄干现象”。把完成的目标夸大渲染,未完成的绝口不提。所以要小心是不是对方在绕着箭画箭靶子。
50、单一因果谬误。如果有系统思维就不太容易产生这个谬误。
51、意向性治疗谬误。小心是否因为某些原因为由悄悄的避开了作为样品的数据,而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52、新闻错觉。作者提倡不要看新闻,包括电视和报纸杂志上的,有3个原因:1)新闻常片面或故意制造刺激;2)没有意义;3)浪费时间。
003 为什么要了解上面一堆东西?因为提升自我并不费力增加额外的智慧、想法或行动,只要更少的犯错犯傻就好,而这堆内容就是能让我们避开陷阱。
《明智行动的艺术》读后感(九):明智行动的艺术,每章精华一句话总结
1 为什么很差的理由往往也能用:用理由辩护
▽只要能说出一个原因,甚至只是有“因为”这个词,人们就更容易接受结果。
2 为什么做的决定越少,效果会越好:选择疲劳症
▽选择是消耗精力的。
3 为什么你不会穿希特勒穿过的羊毛衫:关联谬误
▽人们总爱把一些物件和人扯上关系。
4 为什么没有战争的平均规模:平均数的问题
▽实际中要考虑具体的发布情况。
5 你如何被钱毁掉了动力:激励排挤效应
▽不是因为钱去完成的事,给了钱反而不愿意干了。
6 如果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什么都别说:废话倾向
▽思路不清才会废话连篇。
7 作为经理你如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使数值看上去更好:威尔·罗杰斯效应
▽内部调整的把戏。
8 如果你有敌人,那就给他提供大量信息:信息偏倚
▽过多的信息对决策没有帮助。
9 为什么在满月时会看到人脸:聚集性幻觉
▽人们总善于“总结”规律。
10 我们为什么要爱经历痛苦才得到的事物:劳力辩证现象
▽人们对于自己投入了精力的事物会觉得更有价值。
11 为什么小型公司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小数定律
▽如果样本数量少,对他的统计结论就没有意义。
12 请谨慎对待你的期望:期望的正负效应
▽对鼓励的事提高期望会提高动力,对不可控的事降低期望会减少失望。
13 不要相信你最先凭感觉想到的内容:简单逻辑
▽要拒绝相信凭感觉最先想到的答案
14 如何揭穿江湖骗子:福勒效应
▽普遍,恭维,正面,自身选择忽略
15 为什么志愿工作只对明星适用:志愿者的愚蠢
▽普通人自己做志愿者不如捐钱让别人做起到的作用大
16 为什么人是情感的傀儡:情绪激发学
▽你喜欢什么,就会相信其害处很小而益处很大
17 你为什么要和自己唱反调:内省错觉
▽因为情绪影响不容易看清楚自己的内心
18 为什么你要断了自己的后路:缺乏关门的能力
▽给自己更多的选择,不如不留后路
19 为什么我们要用好的换取新的:对新事物的狂热
▽衡量一件事物在于它的价值,而不是新旧
20 为什么煽动宣传会有效果:睡眠者效应
▽人们更容易忘记消息的来源,而只记住信息的内容
21 为什么你对于哪个是最好的选择很盲目:选择盲目症
▽别用选项和现状对比,要和其它类似选项对比
22 为什么我们会说后起之秀的坏话:竞争偏见
▽雇用比你强的人
23 为什么第一印象具有欺骗性:最初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只会注意到头和尾
24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未知的事物:放血效应
▽只有一个新理论出现,人们才会用它取代旧理论,而不是因为旧理论是错的
25 为什么自己做的菜吃起来更香:非我发明症候群
▽人们总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
26 你如何利用不可想象的事情:黑天鹅效应
▽尽量做有好方向的爆发机会的行业
27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不能延伸:依赖域现象
▽知识不易迁移
28 为什么你会认为其他人和你想的一样: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
29 为什么你总是有道理的:篡改历史现象
▽我们会无意识地将过去的观点调整为今天的看法
30 为什么你要和你的团队保持一致:群体内外偏见
▽对一个群体的认同感会扭曲你对事实的看法
31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天马行空:模糊不容性
▽风险可以计算,模糊不可以计算所以要忍受
32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现状最好:默认效应
▽人们一般不愿意去改变默认设置,甚至更愿意保持现状
33 你为什么会喜欢“最后的机会”:害怕后悔
▽不按常规办事、不与大多数人行为一致的人会更后悔,最愚蠢的情况是将这种对后悔的害怕与“最后的机会”结合起来
36 为什么钱不是赤裸裸的:赌场赢利效应
▽钱的来源不同人们对它的用法不同
35 为什么实践高于研究:知识的另一面
▽重要的知识在实践中,但是如果文字表达好的话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34 为什么显眼的不等于重要的:凸显效应
▽突出的特征不一定就是本质
37 为什么新年时下的决心很难实现:拖延症
▽适时放松,减少分心影响,计划分解,设定期限
38 为什么你需要自己的王国:妒忌
▽妒忌无法给人带来半点乐趣
39 为什么你宁愿读小说也不想看统计数据:心智理论效应
▽鲜活的人物形象比数据更打动人
40 为什么危机很少会是机会:“没有杀死我”谬误
▽危机来临之前避免它
41 为什么你偶尔应关注焦点之外的内容:注意力错觉
▽我们只看到自己关注的部分
42 为什么大话也有说服力:策略性虚报
▽看做过什么而不是他说什么
43 为什么有时候你应该跟着感觉走:想得太多
▽熟练的跟着直觉即可
45 为什么拿锤子的人会把一切看成钉子:专业偏见
▽每个人都会以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去认识问题,所以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44 为什么你打算做的事情过多:计划谬误
▽意外会影响计划的实际进行
46 为什么计划使人感到安心: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具体的计划也能让未完成的任务从记忆里消失,心情平静
47 你坐哪条船比你划桨的艺术更重要:能力错觉
▽运气、选择比努力和能力更重要
48 为什么检验清单使人盲目:正面效应
▽存在的比不存在的更被我们关注
49 为什么会绕着箭画箭靶子:“挑葡萄干现象”
▽“挑葡萄干”:把完成的目标夸大渲染,未完成的绝口不提
50 石器时代对替罪羊的猎捕:单一因果谬误
▽事情不会仅有一个原因,但我们总是试图将事情归结到一个原因上
51 为什么开快车的人会开得更安全:意向性治疗谬误
▽要检查研究对象是否以某些原因为由悄悄地避开了作为样品数据
52 为什么你不应该读新闻:新闻错觉
▽读新闻无用,不如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