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景观社会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景观社会读后感100字

2021-04-16 01:0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景观社会读后感100字

  《景观社会》是一本由[法] 居伊·德波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景观社会》读后感(一):看到一半受不了翻译

  看了一半死活忍不了这个张新木翻译的。支离破碎 狗屁不通 还博士生导师 顶多就是手下的博士翻译的。前四十页都是代译序 后面好好的文章被译者如此糟蹋真是让人恶心,不仅语言不通顺且名词解释不准,该有的解析也没有。最可笑的是段落之间很难联系起来 我不相信是原著本身为了高雅格调而故意如此。看了译者履历可谓是德高望重 ,但此书却是有道词典水准。

  《景观社会》读后感(二):215

  

景观是杰出的意识形态,因为它在其圆满中展示和表现了任何思想体系的本质:对真实生活的穷困化、奴役和否定。景观是物质上的“人与人之间分离和疏远的表达”。在其中聚集的“欺骗的新的力量”,其基础就在生产中,通过生产,“随着对象数量的增长,奴役人的异己存在物的领域也在扩展”。正是这个扩张的最高阶段将需求返回来对抗生活。“因此,对金钱的需求是政治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的需求,也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求”。景观将黑格尔设想的金钱原则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这是“死亡之物的生命,运行于自身的生命”。

  《景观社会》读后感(三):景观社会的结局是不是美丽新世界?

  

我是想到了《美丽新世界》,被无形的力量统治的一个世界。其实我们被动输入这些大量的信息,我们的潜意识会被控制,这里说的《景观决定欲望,欲望决定生产》,我们的消费,我们的所有行为都是被设计好的。

其实我最近对潜意识很有兴趣,看了这方面的书和《nudge》中文名为《助推》的书,其实我们被反复的一些信息和有意识的干预控制着。

整个世界都在用这种方法,但有的我们是有意识地警惕,但有些我们都浑然不知。

我能想到去摆脱这种世界的方法就是看书、思考,实践,反馈,最后改善。从而使自己储备大量的知识,用我们的智慧去做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景观社会》读后感(四):个人记录

  这本书虽用了很多前人著述的异轨,但也不乏其特有的闪光点。不足之处似乎是在于有相对完备的世界观,却只有方法论的概述。我对其中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观点以我的理解反刍如下。 景观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在生产与消费的二元反复中,景观成功地在绥靖政策中毁灭了历史。于是群众既不知晓历史,也再不关心曾在,便一言不发地顺从于景观呈现给自己的虚假在场。即景观造就了主体性被迫走向终结的时代。 继而景观接管了权力,统治者使用城市规划避免了无产阶级集会,使用了重构当代历史的景观,让大众被其所唯一蒙蔽。大众在有闲阶层来看仅仅是劳动力,是工具。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工具被培养了出来,而工具自身无自知。 在此过程中,人自身成功地寻找到人性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在上帝被无情地逐出人间后,人类自身便彻底失去了人性,不断地向着动物性和工具性发展。且人类自身无自信,要拯救被异化了的自己,人们被迫走向了漂移的道路,自行进行景象的重构。 总之,是对当今时代的反思与批判,颇具启发性。

  《景观社会》读后感(五):我们被景观毁掉的生活:德波与《景观社会》

  1967年,法国学者居伊·德波出版《景观社会》,论述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如果说当时的人们还不理解,那么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无须再为这部作品“澄清、褒扬,甚或尤其是偏爱”(阿甘本),因为这正是我们所置身的社会。商品、技术、传媒、影像、互联网、新媒体、资本无孔不入,“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堆积”,处处都能看到有意识的表演、作秀,被展现出来的景观、可视的景观及其建构起的视觉体制(Scopic Regime)正不断将我们吞噬,新闻、宣传、娱乐、广告等制造了大量非本真性的需求,我们在景观的引导下进入一种新的异化状态。

  《景观社会》读后感(六):景观主义

  序中张一兵老师说的很对,德波的批判理论仅仅是“新瓶装旧酒”,基本上抄袭了马尔库塞老先生的《单向度的人》,说是学术败笔很对,既然一开始居伊德波说景观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型非暴力统治形式,那再指出一种由于阶级专政强化而导致的暴力性的集中景观这个概念,显然与前面自己的定义冲突。这种区分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那里却得到严格区分,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国家资本主义下阶级专政强化的意义。尽管青年马克思主义的马尔库塞呼吁非压抑,并且是任何目的的非压抑,但他出于一种不知道啥的神秘原因肯定了专政强化。否定任何形式和目的的压抑以及“伟大的拒绝”这种列宁主义夺权策略,是导致居伊德波和他的难兄难弟马尔库塞一起陷入乌托邦主义的原因。(列宁主义夺权策略,亦即反对任何改良主义。)

  德波理论的问题在于他没有重视景观的合理性在哪,仅仅是提到“景观社会的经济让人失去否定性”“资本主义通过使群众贫穷贫困而维持现状的统治形式是之前的事了”而草草了事,仿佛景观主义(弥散性景观)是单有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技术而产生的,这种误解是很可怕的。所以希望阅读这本书的人少犯这种误解。但或者,先阅读《单向度的人》再阅读《景观社会》是一个极好的阅读顺序。

  《景观社会》读后感(七):碎碎念

  诈个尸。入行越深越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此圈确实物质,等级分明,而大部分人都追求着光鲜的外表和众星捧月的社交形态,一度让自己喘不过气。但近两个月终于逐渐从朋友的开解与阅读中找到药方。你我精神上平等甚至我可以更高贵,自然拥有不卑不吭的底气。由于期末ddl的原因接二连三地接触马克思、德波和鲍德里亚的书,我重新捡起并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终于重获了精神层面的踏实和自由。好了言归正传。扣一星是觉得德波尽管伟大,但却走上了一条不够明智的路。甚至可以将其归咎为他走向自杀的原因。他站在全社会的对立面,试图用情境主义解构由景观堆砌的社会,但显然逆潮而动终会被击得粉碎。当然,人固然需要顺潮流而动,但也并不是说所有潮流若线性发展下去一定是对的终点(这句话我还隐藏了的一个意思就是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线性发展的)。可以顺势,但也应借势,推动要素的内部矛盾运动。若想真正消除景观的堆砌,就应该借势推进共产主义。但有一个问题我至今没有想清楚——人类文明至今为止,总是陷入奴役—反抗—重新被奴役的死循环。我们总想着人定胜天,发明或发现出新的东西,却又总是被自己倒腾出来的新东西奴役。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的东西不断堆砌,让世界的样貌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但最根本的欲望和人与人间社会关系的权力本质始终不曾发生任何动摇。你说那个遥远的梦,那个众望所归的文明形态,真的能实现吗?

  《景观社会》读后感(八):《景观社会》有感

  这本书与《消费社会》一样,翻译或者是原作者写的就有点晦涩难懂。所以需要回溯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了解“情景主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作者在书中论述的社会批判和文化证伪。

  “只有在个人现实不再事实上是真实时,个体才被允许显现自身”——循着各种社科类论文的引用找来的读者们大概在本书开篇就会被这些看似很有道理但是一点都看不懂的句子给挫败吧。

  所以了解本书的社会背景以及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是相当必要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的生存方式上已经从存在堕落为占有,那么景观社会则进一步把占有转变为外观。由此,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如今已经堕落为视觉表象化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了。人们沉迷于景观,从而丧失了对自己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资本家则依靠着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

  景观看起来是去政治化的,景观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干预主义,然而只有不干预中的隐性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人们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和创造性。景观与过去的暴政不同,它常常呈现出某种甜蜜的意识形态控制。

  景观社会——商品拜物教——消费社会——工业文化——意识形态控制,这几个词是我在看完晦涩的书之后联想到的。当然,作为激进的批判理论家,作者的这本小册子值得一读,令生活于现代景观下的人们去思考,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当下的意识形态。

  《景观社会》读后感(九):Luv.对比参考与提炼

  1理论脉络

  马克思的经济拜物教的批判

  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异化说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

  晚年拉康的真实域之说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晚期鲍德里亚亚文化批判理论“类像”

  2对比

  马克思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了现实

  市场交换中人与人的劳动关系被物与物得关系取代

  经济拜物教的批判

  (剥削源:饥饿)

  德波

  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总体视觉图景

  物与物的关系被再一次虚化,成为商业性影像,表象中呈现为一具伪欲望引导结构

  景观拜物教的批判

  (剥削源:消费与自由时间)

  人民遗忘了本真生活的存在也丧失了欲望

  日常生活的革命就诞生其中

  3概念

  迷人性的“看” 主体丧失主体性

  意味着控制 顺从 分离 孤独

  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

  真实被表象影响取代

  划分为两个阶段

  从存在到占有的转变

  从占有到显现的转变

  (当人消失在表象中即不存在)

  4关系

  景观不是影像的聚集,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5分离

  社会发展以生产力增长为目的,而非人本身的发展

  财富的增长是社会运动的唯一驱动力,人的存在倒成为对利益疯狂追逐的工具

  工人与产品的分离

  生产者之间直接交往的分离

  非劳动时间的分离

  人自身的分离

  (身体与心灵的分离)

  《景观社会》读后感(十):处于或将长期处于景观社会之中

  德波曾说,现代社会是一个景观社会,他所料不差,现如今,我们处于或者将长期处于景观社会之中。什么是景观社会?当资本主义利用饥饿来进行剥削与统治已是上个阶段的事,新的阶段则是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被异化成景观,即通过大众传播的媒介,充斥着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在景观造成的广泛的“娱乐”之下,丧失自己的批判性与创造性。丧失了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即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通过对社会本真的遮蔽,形成了一种新的奴役。 想一想,现在的社会已经沦为一种影像,通过有意的整合,影像开始活跃于日常生活。它有利也有弊。说其有利是因为通过影像可以更方便的节省我们的时间人力成本。说其有弊,则是因为被广告所控制,制造了太多虚假的需求。景观控制人们的欲望,使其疯狂的追逐商品。现代女性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减肥,本质上来说就是在电视广告等景观中营造的一种瘦就是美的需求。倘若仅仅只是因为我胖所以我不美而来减肥,这正好迎合了其需求,其目的就是让其消费。但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需求呢?或许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景观看似不干预日常生活,其实它是一种甜蜜的统治。在大量空闲时间中,景观已占据了其中。综艺八卦热点等等景观内容,绝大多数让你放松,而不是去其思考。而也正是在这种不思考中,个人被景观塑型,使其处于无意识状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景观社会的出现,由商品统治了一切,一切都被符号化。这自然也包括人。颜值几分,收入如何,仿佛人变成了商品。对收入颜值的判断虽是一种表面判断,但也无可厚非。毕竟现代社会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所花费的精力太多。但不能忘记的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恰恰是那些内在品质,如善良,真诚,靠谱等。 如何从景观社会中脱离。我的感觉是景观社会无所不在。或者说景观社会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不愿去脱离。德波在书中给出了异轨,漂移等理论,说实话,我没看懂。我的不成熟的看法是,去思考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以此来不断的为自己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标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