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欲与哀矜》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爱欲与哀矜》读后感100字

2021-04-16 02:0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欲与哀矜》读后感100字

  《爱欲与哀矜》是一本由张定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欲与哀矜》精选点评:

  ●扬之水那一篇是理想书评,最后一篇也喜欢

  ●很好的评论集子,是看完这个才跑去看卡波蒂的。更明白《斯通纳》一些,然后对村上的吐槽也很有趣。感觉是可以补课后不断回看的~

  ●其实我的确不喜欢看文学评论的书,但张定浩还是要比唐诺要真诚和深刻许多。我必须承认,很多篇章我完全读不懂,因为没有看过作者所说的著作。但文学评论哪怕深刻的像学术论文,也好过流于自身肤浅卖弄的感悟。就这一点,这本书也依然是值得阅读的。唯一的问题是,集结成书的散乱感仍有凸显,如果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主题来贯穿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是我摸到过的内页最光滑细腻的一本书!!这种设计真是太容易让人指上情挑了……

  ●清晰,准确,宽广,推荐

  ●我所触及的批评是严肃而公正的,我所认知的批评是美妙而广博的,我所希望的批评是神圣而至善的,我以为在这三个方面,批评者都未达到那个位点;张定浩的批评更像是做批评本身,我所看到的这些文本实际上是未成熟的文本;被批评的文本难道不应该更好才对吗;需要说明的是,批评文本首先要练习文本书写,在这一点很显然,张定浩起码说是不优秀的,尤其和那些大批评家相比。

  ●“读,是为了做加法,而写,是为了做减法”,“写作,是为了去理解”,mark了一堆,看high的时候很想添加颜表情......对阅读与写作、学术和生活都极具启示意义,不如说是在讲述文学的伦理,核心即是爱与怜悯。

  ●只觉得《斯通纳》篇好。其余能得到的只是一些零星碎片,其中完全属于作者自产的更少,作者对《小于一》《悲伤与理智》式目录的推崇似乎没推到心里,这样一本文论集有充数之嫌,废话实在多,和这种文字很容易产生绝缘,一本读完心里空落落的。

  ●2019013 “爱即失控,怜悯则意味着责任。”被种草了颜歌。

  ●17.03.26 07G喜欢张定浩的文字,精炼准确透彻。论作者的文学素养和书籍导读,好大一份书单,收好。

  《爱欲与哀矜》读后感(一):爱丽丝 门罗

  

“在门罗的笔下,所有骇人之物并不是某种异质性的、需要被一次性克服或者解释的存在,相反,那些骇人之物就是我们自身,每个人都携带一个不可言喻的、恒久的地狱,一次背叛通往另一次背叛,一种匮乏指向另一种匮乏,在人生的某个低谷之后,是另一个低谷……小说家重要的首先是认识到这一切,接受那些突如其来的死,以及更多的、卑微坚忍的生,而不是企图立刻解释一切或者给出一条虚假的出路。”

所以写作是走出痛苦的一条路径,只有经历过缓过来的人才能面对当时的伤痛,把他们写下来,就和它有了距离,就会有所思,像心理治疗师要求上瘾戒断的患者记录每天的情绪行动一样,小说家们用了更高阶的方式坦诚自省自剖,转而提炼形成共鸣,又反哺更多读者。 然而,写作不只是小说家的专属,也不只是精神病人的药方,应该是普通人可以习得的一种解脱宽慰之法。

  《爱欲与哀矜》读后感(二):读后记

  (本想写个简单的短评,无奈超出字数限制,故移步于此)

  对于本书,我很难评价说它好还是极好。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读完的文论集,我还没有建立起评价的标准,只能说读的过程很舒服,很多地方也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还记得很多年前尝试读唐诺的《尽头》,只是仅第一篇谈海伦的文章,就没有读完,然后就望洋兴叹,放弃了。唐诺先生的文章太长了,我的层次达不到。这本书大多篇幅短小,所写作家或作品,于我多是仅有耳闻还没有研读过,不过并不妨碍我的阅读乐趣,因为作者所讲的,大多是超出文本之外的普遍性的东西。阅读中期有过怀疑,作者的评论都是程式化的,借助评论对象自己的文字,或其他评论家的文字,自己的评论由此展开抒发,从不逾越,似乎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后来也释然,可能这是文学评论的学术范式吧,而且规范的只是格式,内容还是灵活生动,值得思考的。作者善用修辞,白璧微瑕的是,有些并不恰当。相对于作者的评论,我更喜欢最后一篇,作者用第三人称写就的自身经历的叙述,只是结尾有些仓促,就是在你以为还不应当停止的地方,你翻过这一页,却发现没有任何内容了。以上。

  《爱欲与哀矜》读后感(三):《爱欲与哀矜》张定浩

  本来要买的是另一本书,不小心买错了,但读起来非常惊喜! 一本文学评论随笔集,以前看这种书,大部分时候阅读速度都很快,但是在读这本的时候不得不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词地去咀嚼。 在书里,作者写到了格雷厄姆·格林、爱丽丝·门罗、杜鲁门·卡波蒂、村上春树、艾略特等作家,还写到了《斯通纳》、《天堂》《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等名作,在每一篇随笔中,都不仅仅写到一位作家、一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在他的帮助下打通了所有的墙,跟着他在文学、艺术和创作的世界里探索。 私人文论,严肃且深刻,尤其是前三分之二,不得不佩服作者庞大的阅读量。 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指南”,作者在每一个篇章里把作家跟故事的内核掰开给你看,搭配着这个,你读过的书,去找来重读,会有新知,没读过的书,去读,会收获更多。 书中提到了非常多的作家跟作品,绝大部分都相当值得一看,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顺便找了两张便签来记录书单,也是个查缺补漏的过程。 以前读过几本文学评论集,在被西西的《像我这样一个读者》伤害之后就不再看这类书了,大段的复述和概括,宛若xxx带你五分钟看完xxx。 今天读到《爱欲与哀矜》,真的惊喜,它的内核不是重复而是探讨和探索。 书里有几句话非常喜欢: 每一样东西总有一个东西在外面相应,每本书都有一个影子。我们这些喜爱阅读的人不停寻找真正动人的书,而那些书同时却也在审视和反复估量着我们。 读书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从一本书漫游到另一本书,没读一本书都是了解自己还有多少本书没有读的过程,而写作却是减法,是赶在时间残酷的淘洗之前的自我淘洗。

  ——秦三见

  《爱欲与哀矜》读后感(四):“你我”的世界

  读坚涩的书中间断断续续读完,正如他自己所言“最好的学问都和人有关,理解不同时代的这些最好的学问也就是理解不同时代那些最优秀者的生命状态,而这些生命状态,可以反哺于我们自身。”这本集子便是他直面不同时代最优秀生命状态时留下的踪迹。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中讲“他们(指诗人)为终有一死的人带来消逝诸神的踪迹,即,消逝在世界黑夜之黑暗中的诸神的踪迹。”至少对我而言,他这些指向那些最好的生命状态的踪迹的另一端站立或窥视着的,并非他,而是牙牙学语的自己。

  读书,是一件最终要回到自身的事情,是在字里与行间观照自己的事情,在对自己的观照中不断进行丰盈,不断超向神的方向。在评论《无愁河边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一书的文章最后讲到,“怜悯令我们平等,令我们知晓他人是和我们同样的人,无论他是行善还是作恶,是在高处亦或低微;令我们知晓这个世界可以容纳聪明化也应当容纳蠢话……”“爱,则令我们奋力探究和接受那些自己不可理解的人和事,接受另一个和自己不同的存在,无论他美丽或丑陋,富有或贫穷。爱令狭小的自我扩展,向个整个宇宙。爱令我们自由。”这篇文章名为《爱与怜悯的小说学》,爱与怜悯,或许应该是读书中不断接近之地,通过爱与怜悯,将一个个鲜活的或干枯的与我们一般的存在,置与“你我”的世界之中。汪曾祺《人间草木》中有一句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能用心地爱一朵花的人,相必爱起人来也不会太差。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读书,并不是让我们去骄傲;更甚,用这骄傲去伤害除了自身以外的世界。

  请你原谅。

  篇目的编排也意思,在与那么多优秀的生命状态直面之后,以《一份第三人称的读书自述》收束,这一篇的节奏快其篇太多,也许是与“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兴趣,远远比不二对此时此刻和接下来二十四小时的兴趣。”这一开篇自白相适,也与过往岁月的呼啸相适,那呼啸,正如这篇文章的推进,数语间,催老了少年。

  《爱欲与哀矜》读后感(五):阅读和写作是一个避难所

  《爱欲与哀矜》是一本书评集子。

  为书评写评,是件略古怪的事。第一,这个原先我一无所知的作者张定浩他写得的确很好,边看边自卑——我要发奋看书。第二,这本书关于阅读和写作的集子,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总结,放在这里说一说有些意义。

  我想可以如此随便分析一番:

  1

  不管写什么,要写好。先要多看书,而且需要不停地看。

  看的过程还要不断比较,A比B,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C是不是又从A那里学习或模仿了什么。这样看得越多,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有了新的深度和广度。

  这本以“爱欲与哀矜”为主题的随笔集子,谈的都是文学。文学是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并不简单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辛苦的写作,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了问题,用写作在寻找答案。

  “在写作中,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身体被掏空,同时又感觉正在被什么新事物所充盈;一个人感觉自己不断地被某种外力引领着向上攀升,同时又似乎随时都在感受坠落的失重;一个人同时感觉到语言的威力和无力。”

  这个巧妙的比喻,可以理解成,阅读与写作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不断推翻已有观点,不断反思和自我升级。这就是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快感。

  2

  读书与写作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当认真看过一些书,便开始莫名有一种优越感,不吐不快。以读书为爱好的人,多少也是写作者。这种优越感可以理解成一种创作冲动,也可以是一股动力。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是一种表现欲以及表达欲。是一种主宰的自信和勇气。

  比如写到村上春树,就不可抑制得表现出来了自我的优越感,他开始批评村上春树作品的人物的重复性:

  “他的小说实在太过重复。主人公永远为男性,三十岁到五十岁不等,离异或者分居,喜欢爵士乐,阅读趣味是巴尔扎克托马斯曼,身边总有几个可人的女孩儿,很会享受生活,却永远沉浸在过去与幻梦中”

  他甚至批评“村上看似对女性无限尊重,其实女性是完全没有精神存在……”

  优越感这种情况总是难免,写作文学评论必然是带着个人色彩,炫技也好,是对大众阅读趣味的鄙视也好(多半自己也曾是非常喜欢的)。

  不过好在阅读和写作又是不断反思的过程,当写到了村上春树对于写作的看法很有意思,以及肯定了村上春树坚持翻译这些事……

  3

  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自大”又不断反复地自我检查,这一招要学习。

  “每逢你要使用某个贬义词,不妨把它应用到自己身上,以便充分体味那个词的分量。如果不这样,则你的批评充其量只是为了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清除出你的系统,如同所有的自我疗法一样,它治愈不了什么……”

  这段话作者贴在书座前,作为时时刻刻的一种提醒。这种反思完全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当脑海里出现一个想法,就需要与它作搏斗,找出另一个理由去说服自己,经过了这样几番斗争才能写出来。

  这可能也是作家的一个特性,透过不断逼迫自己来接近心里最客观最理想的东西。可以说是“克制”,很辛苦也难能可贵。写作这件事靠的自我要求,不管是写200字,还是写一个长篇,辛苦得别人无法理解。

  4

  书评的价值已经被人忽视了,职业读书人甚至成为了一种嘲讽。

  当你能力不够,需要一个读书人来解读,是一种引领和提炼,通过对作品的解码,发现或者产生出另一种深刻的意义。

  比如,对于《斯通纳》解读,张定浩的书评非常惊艳,以古典著作的特点,解读得丝丝入扣,对于一个完全没有读过这本小说的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提供了一条捷径。

  “它不是人生的还原,而是人生在经受省察之后的浓缩。在对朋友这个主题的探讨下,两个朋友是最简化的形式,每个幸运的人一生至少应该拥有两个朋友,一个比自己更有才华,一个比自己更世故。”

  这样精彩的总结,在张定浩的笔下很多……

  “一个人到了一定年纪没有朋友,就不会再有朋友,斯通纳无法从友爱的激荡中进一步学习爱,这就是他生命中重要的缺失。”

  “有两种人成长的经验,爱与死。”

  阅读的快感就来自于这吉光片羽。看书的过程中,这种自我回答似的的阅读,往往会成为难忘的生命体验。

  在这本书里,可以窥见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技巧。

  甚至我看到了一些野心,就是在不断阅读和写作中,找到自己价值。

  阅读和写作成了一个避难所。

  在其中的人,觉得自己是生活的智者以及生命的强者;

  现实生活中,或许不过是一个杂志社里不得志的小编辑或者一位脾气有些古怪的程序员。一出避难所,生活要面对种种挫折。

  可在阅读和写作中,那些属于自我时刻,他是一个君王,在与自我,与作者较量中,往往都是胜利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