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旅行》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旅行》的影评大全

2021-04-16 23:1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旅行》的影评大全

  《旅行》是一部由Jan Sverák执导,Anna Geislerová / Radek Pastrnak / Filip Renc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影评(一):旅行

  导演透过“青春+公路”的形式,传达出“自由需要有度”的观点。故事不算新颖,三人关系类似《朱尔与吉姆》,导演的观点也稍显板正和陈旧;但好在剧本桥段的细节处理得很有趣:暧昧的勾引、年少轻狂的举止,还是很有看头。相比故事,导演的视听处理很赞:金黄色为主的影调、运动镜头、煽情音乐,充满夏天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荷尔蒙气息;大量田野和自然风光的全景,确实让人心旷神怡,给影片加分不少。导演的情绪调动功力到位,让人想起了岩井俊二。

  《旅行》影评(二):公路电影

  我心里总怀揣着两种情节,末日僵尸和公路旅行,而喜欢前者正是因为他为后者提供了完成最纯粹自己的完美土壤。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派公路旅行的景象:没有缘由,没有目的地,没有牵挂,没有工作,没有富余的钱,心血来潮,盲目的方向,逃避生活,臭味相投,随心所欲,甜美的风光,拂面的微风.

  准备好了还等什么?

  启动一辆不高档也开不快的汽车,破天荒的没有眩晕,懒散而且舒适,身后的妄自菲薄,试图解析都见鬼去吧,只觉得这镜头里的快速闪过的树木,阳光普照的田野,惬意的音乐和淡蓝色的香烟可以永不停止的被记载。

  《旅行》影评(三):旅行的人

  旅行目的是快乐,旅行原因是排遣不快乐,于是二男一女驾着那辆浅绿色的敞篷车开始历程。乡间城镇的景色真美,欢声笑语不断,歌声相伴永远,然而旅行背后总是潜隐着丝丝灰暗,关键时刻爆发出来:黑色轿车的突然出现和狂乱追逐,好不容易轮到有情氛作爱时却发现自己不行,在修士生活过的地方作爱却又不敢,那里还飘散着一群没有女人的男人发出的特有味道。有旅行就有结束,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但却没有必要是永恒的离别,然而现实由不得自己,死亡是他们旅途的“最后一瞥”。本雅明在评价波德莱尔诗《给一位交臂而过的妇女》中说道,城市居民的快乐与其说“一见钟情”,还不如在“最后一瞥”。但死亡毕竟是人生真正的最后一瞥,生命的旅途就是时间的“死亡”,无处不在,又显出哀歌色彩。是笑是悲,亦哭亦乐,谁能知晓?

  《旅行》影评(四):随便说说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话虽然老套,但永远有效。

  看的版本不好,画面很差,不过看过之后还是有点激动。

  片子把握的很好,两个男人,一个未婚一个有老婆孩子了,买车,上路,刚开始的兴奋一过,自然要安排女人出场了,不过在女孩出现之前,先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拉老太太的情节,这样女孩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了。很好。

  在故事的大体方向上,基本没有什么纰漏,女孩讲的那个故事和后来未婚男人的攻击性的反抗,很出彩。不过整个片子看下来,那个已婚男人的戏份好像有点弱。对比一下《布达佩斯之恋》,同样是一女两男的设置,且不说故事的差别,三个人物塑造的都很丰满,该是这个导演应该学习的。除此之外,当看到最后那个女孩和他的初恋情人出车祸死掉的时候,心里还是一惊,不禁要问导演:为什么要死掉?!不过想想之前他们两个人本来就比较极端的爱情关系设置,这个结尾也算是比较合理的了,给人一震。但是这样一来,好像就跟整部电影比较轻快的感觉不符似的。

  不管怎么样,几年以前我总是这样想,趁年轻,找个伴用脚步去丈量世界,后来慢慢淡了,似乎隐隐就有这样一个论断,在经过某个年龄段后就再也不会有这种冲动了,看完这个片子,我开始认识即使到了四五十岁时候,也是可以上路的,不管多老,永远渴望上路,所谓的冲动和激情,会随年龄变化,但上路的渴望是永远不会消灭掉的。所以,不管技术啊故事啊怎么样,这个片子还是很棒的。

  《旅行》影评(五):他们终将在沿途下落不明

  “寻找”作为“公路片”的主题,影片并未一开始就浓墨渲染上路的原因,放弃一切先入为主的概念,让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成为上路的理由。片如其名,无头展开的旅程,和片子够狠的结局呼应——无始无终、漫无目的。

  从片中三人任汽车原地行驶的一幕看出旅程的空虚。但一如每个刚出生的小孩,世界总会为他们准备足够大的惊喜一般,镜头里近乎凝滞的景致早已在路之一隅等候着两个年轻人的到来。柔和的色调里,无边的原野、疾驶而过热闹的生活场景……现实像是一个童话,展开在搭车这一再平常不过的片段中;而过去哑然于心,像匆匆向后退去的风景;将来像一次高空飞翔,极有可能是一个宿命的迷。在这里我们看到三个只活在当下的年轻人,他们不针对任何人存在着。。。。。。他们陶醉于旅途中的随心所欲,从日常生活规范中彻底分离,在一个无限可能的想像空间里,创造着奇异的喜剧和不动声色的悲剧。

  天空下、旷野中,渴望无我之自我的旅人,就像不断寻找身体的空壳流浪者,寻找着灵魂附体。在走走停停的途中,每件东西都是空白:躺在麦垛上的一个下午、低矮的小村庄、田野里劳作的人们、夕阳下的小老太婆、晨光中扮鬼脸的小孩、垃圾中翻腾的拾荒者。你可以是路边的一棵大树、干草丛中忙乱的蚂蚁或泥地里的一条泥鳅。在人群、自然、事件、幻想中蒸发,就像是空气的一次排汗。

  而路上的经历就像一只口袋,因每个人难以言说的短暂开心变得沉甸甸的。再见,有着可爱笑容的妞儿。曾走过的每个清晨每个黄昏,像撒落在童年里的白砂糖,残留着儿时对甜的简单想象。在路上的年轻人,亦不再需要火柴盒来丈量一个方方正正的世界。裁缝、水手、士兵、牧人。。。。。。往东还是往西?一直往南的旅程,也许你我将踪迹不明,但你应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这个世界依然足够美好。

  《旅行》影评(六):《旅行》:走

  疯狂:

  一生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很多行为换一种描述会很美,然而,行为的本质似乎总是玩味无穷。在古老的宗教神话和英雄的传说之中,疯狂常常被认为是命运或者惩罚。界定疯狂是确定社会界限的一种方式,然而,在疯狂的文化当中,现实和象征不断地援引,某些刻板印象让人们对于疯狂有着强烈而持续的向往。柏顿宣称:我们都曾疯狂,这一点足以说明疯狂体现出来的复杂意义。在扬·斯维拉克的电影《旅行》中,两位男主角和一位女主角的行为不仅无目的而且极尽疯狂。章诒和曾经说过:生命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事故?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经历许多之后才明白:其实生活中每个问题都有无数个解,而其中没有一个是绝对正确的。既然生活本身就是无解的,为何不为了自己放纵一次。扬·斯维拉克用镜头讲述了一次满目的的旅行,一望无际的黄色麦田,偶然相遇的野花,时不时飞起的鸟儿,在没有雨水的季节中,麦田和人一样燥热和性感。熟了的麦子就像阳刚的男人,它一直沉默着,就如上了年纪的男人,成片的麦芒直指天空,旺盛的生命力和些许小暧昧相互纠缠。麦垛上,树林中,木屋的暗影下......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们疯狂的痕迹。

  情欲:

  杰姆逊有一番很著名的言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是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消费品。”在《旅行》这部电影中,由于红发女子引发的暗潮汹涌的情欲也可以作为一种消费品,这就意味着女性身体将要具备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双重审美。可以说情欲和身体等同于内容和形式,而这也是主流文化吸引社会大众进行消费的一种动力。在以消费作为主流的社会中,女性的身体逐渐升腾成符号,这种符号又充斥着各个领域,进一步发展成软色情。而我这里想表达的就是《旅行》这部电影中的软色情元素。不管是电影还是文学抑或是其他艺术形式,情欲的表达总是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而本片明显是间接的表达,这种表达在隐晦的电影语境中增添了一种朦胧之美,这种美让人亢奋。红发女子纤细的腰肢,暧昧的表情,意犹未尽的挑逗......这些细节决定了她作为消费品而具备的特征,然而,这种被消费的情欲元素似乎并没有让人觉得燥热,反而是一种人性中最本真的表达。

  旅程:

  漫无目的的行为以及漫无目的的旅程最让人激动,因为你不可预知在下一个路口遇见谁,也不可预知明天你将经过哪座城市,浅绿色的敞篷车穿过一座又一座城市,一片又一片树林,一个又一个路口,黑色的轿车总是突然出现,狂乱追逐。影片中的两位男性角色设计的也非常巧妙,一位未婚,一位已婚,并且已经有了孩子,然而,两个人却开始了一段漫无目的的旅程。姑且不论目的,不问原因,用车轮去丈量世界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讽刺时下社会的紧迫和逼仄。或许这仅仅是一次偶然的旅行,所以导演并没有进行可以的安排,所以的经历都是一种无须控制的随遇而安,随着扬·斯维拉克的镜头,两男一女的故事或许平淡,或许不完美,或许荒诞,然而,欧洲乡村的美和浪漫却是永远难以忘却的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