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后感摘抄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由简·奥斯汀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一):挺好的
我还挺喜欢李继宏的翻译,因为自己对 那个时代的英国并不了解,作者在文中所写的一些调侃,反讽很容易忽略或者读不懂,李继宏的翻译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美中不足就是译者有些炫技。我是个很懒的人,每次读国外作品,总是记不住人名和人物关系,虽然译者把伊丽莎白译作小丽,有一些俗俗的味道,还有一些信翻译的艰涩难懂,但是终究还是优点大于缺点。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二):你们不工作么?!
李继宏另辟蹊径的翻译给本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非议….
我想,18世纪末英国上层阶级的生活丰富多彩,八卦,赴宴,调情,打牌,写信,女工,八卦,旅游,说爱,打猎,弹琴,礼仪与繁文缛节,八卦….
quot;我也说不清到底是在何时何地,看见你那个模样,听到你哪句说话,然后就爱上了你" --- 泡妞经典啊!
冷幽默是英国文化对世界闻名的伟大贡献!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三):翻译出《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的李继宏哪去了?
1、小说本身结构真的很完美,三卷层次分明,中间部分恰好是本书的高潮,就像数学上的正态分布一样。
2、翻译的确实有点不敢恭维,看过李继宏翻译的很多小说,这本算最差的了。
2.1、读起来虽然很顺畅,但文字偏理性,翻译的不美,一板一眼,没有读出文学著作该有的那种味道;
2.2、书中很多信件还用蹩脚的文言文翻译,很影响阅读体验;
2.3、注释部分有一些确实能帮助读者更充分的理解本书,但没用的居多。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四):傲慢与偏见 短评。
很喜欢《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看了李继宏译本的简介后,就萌发了买来看一看的欲望。 总体来说也不是那么糟糕吧,后面的注解读来也很有意思,看出译者也确实用足了心思。不过阅读过程并不令人享受,前前后后地翻很麻烦,没有一口气全部读完的欲望。不过注解确实不错,可以让对英国历史文化不甚了解的人,趁此大致了解一番。
内容翻译方面个人认为还算不错,不过名字昵称的翻译“小丽”。。什么的确实是个槽点。
整本书不算尽善尽美,但也具有一定可读性,几种不同译本对比阅读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五):翻译讲真非常不走心
现在的译者越来越浮夸,虽然因为看着微博上写的翻译过程很有趣所以买了一本,但是非常买完非常后悔。其实他微博上的吹嘘的翻译亮点,但凡熟悉《傲慢与偏见》的读者都能自然地感受到,只是作为考据来说比较有趣而已。并不是高出前辈的做法。
而且探索过程作为论文非常不错,作为小说翻译,把注释一股脑全扔在最后非常的不合适。不要求按页,或者至少分章节放注释啊,全扔后面连红楼梦都不敢这么干。更不要说人物的昵称非常地出戏,小丽、小琳这种读者看了都懵了的本土化接地气翻译方法非常地不适合这部小说,你都放了那么多注释了,注释一下Elisabeth昵称Liz翻成丽兹很累吗?而且原文中不止有一种伊丽莎白的昵称方法,每一种昵称代表了不同人物跟伊丽莎白的远近关系,就不能在基础的地方走走心吗?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六):三观不正的爱情小说
没有想到自己看的这个译本是最差译本,可能真的需要再看看别的版本吧。这个译本的译文确实有点喧宾夺主了,译者将华丽、精深的辞藻用于某些重要或者不恰当的地方,似乎以炫耀自己的文字功底为目的,而非传递本小说的主旨,将来希望有时间看看别的译本。
但是本书的主旨我也不敢恭维。这本书确实在宣扬要为爱情而结婚,而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但是我却觉得这本书也在不经意间表现出阶级偏见。故事中性格随和、年轻有为的都是富有 的绅士阶级,而所有那些不堪入目、偷奸耍滑的男人无一不出自贫下阶级,这本书的人物安排可能无意如此,但是阶级偏见仍可从字里行间表现出来。
作者是个很会写故事的人,但是,我却不觉得她的三观有多好。说到底,她不还是想嫁给一个富有的绅士阶级,哪怕他的傲慢伤害了自己,但是仍能在对方表达出爱意后,内心充满柔情,从而对其后续做法带上有色眼镜看待。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七):李继宏,你能安安静静的翻译一本书吗
这本书其他版本我也没看过,就选了一本最新出版的,也可能因为李继宏翻译的。然而,这也成为了噩梦的开始,也成为了最最最让是恼火的一本书。
为何一本名著,被你翻译成这样子。为何你又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翻译的如此恶心。你是在炫技还是在侮辱读者。从开始就隐隐觉得很无语。什么小丽我还以为书里还有中国人呢。玛丽,伊丽莎白,丽迪亚都有丽字,到底是哪个丽?前面小丽是丽迪亚,到最后小丽却变成了伊丽莎白。难道那些小丽,小琳这样翻译名字很接地气吗?书中第二卷十二章的那封全书高潮的信件,你却很拽似的,用文言文给翻译了。而且连个段子都不分。你这样翻译考虑过读者的感受没有?考虑过顺畅度没有?而且里面文言文还加着国外姓名和地名,这你都做到,还弄了个杨舒氏。我天啊,你是真太创新了。描述所有了。还有什么福上校,福太太。我的无语啊,他们不姓服。最后更是大胆创新到让人诈舌。什么二姨子,小姨子,还自创了个姨甥,还翻译出了一个让我愤怒的女红。再来一个妹夫,还有什么愚叔留白,展信快乐。我实在无力再说。我只能说,你不是在翻译,你是在实力魂书。这本书已经被你大胆创新的乱七八糟翻译给毁。
无力吐槽,无力批评。为了再被震惊到浪费时间读一本让我愤怒的书。你的书以后我还绕过去吧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八):傲慢与偏见
电影看过两三遍,因为想更加了解达西先生这个人物,就买了书籍,当当网购买,没注意看译者。这本翻译着实不中不洋。(两星是给本版本的翻译。)
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偏见其实就是喜欢了,每个人都明白时间的可贵,除了本尼特太太。伊丽莎白更是明白,只是她不明白这种注意就是喜欢,只不过披上了误解变成了讨厌。如果她对达西的看法,是真实存在的,达西先生就是傲慢且自私的有钱人,伊丽莎白还会喜欢吗?我相信,她还是会花时间注意他。直到另外一个人来临,她才会忘记达西。幸好是误解,那么这份感情也就理所当然的一发不可收拾。达西是女人的梦中情人,他的深情与专一是现代生活里不可望不可及的。他对喜欢的人的默默付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本书中人物里最强的。在本书中,他是站在云端上的人物。伊丽莎白则给人的小心思太多。电影里嫁给维克哈姆的那位妹妹对她说过一句话,有时候你比达西还傲慢。我认为是对的,这也是由一部分自卑转化来的傲慢。伊丽莎白偏激,相信自己看到的,远不给人解释的机会,这是自卑带来的偏见。也是傲慢。远没有她姐姐简的大度。当然,她有自己的聪明和专属的独特,她是烈日焰火,点燃了达西。伊丽莎白和达西都是善良可爱的人物,有情人终成眷属,相信他们婚后的日子也会很幸福。这个不是简单的王子公主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简和宾格利的生活。)而是他们都有让生活幸福的能力,相遇在一起,这种能力会释放的更加的完美贴合。他们其实也是相似的人。
作者着力描写了两个家族。豪门贵族家庭也有道德败坏自私自利的人,普通绅士家庭也有心地善良纯白如月的人物。就像人是矛盾的,人生是矛盾的。需要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选择,去追求。读每个人的内心戏,会发现人其实是都带有自私自利的成分的,是后天的修养让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看似都有自己的人生轨道,但其实又没有。18世纪末19世纪初都有勇于打破阶级观念去勇敢追求爱追求幸福的人。可到了现在,没有所谓的阶级,感情反倒普遍来说没有那么单纯真挚了。至少,太多的年轻人缺乏家庭观念,把婚姻当儿戏,离婚率居高不下。这些算不算是物质丰富、物欲横流、金钱娱乐至上的后果?
我喜欢达西这个人物,他从雾蒙蒙的草地里走来,带着如火的光芒。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九):简·奥斯丁关于男女之间的梦想
李继宏译本的《傲慢与偏见》已经购买了近两年时间了,始终放在书柜里没有阅读,一是因为确实在读一些其他的书,二是因为担心翻开不如心目中美好,说实在的,认准李继宏的译本是在读完他译的《月亮与六便士》之后,译文语言风趣而不失个性,小说又带给我许久的感动,于是对李继宏的翻译也留下了好感,但是之后读到的《瓦尔登湖》却让我有些失望,这次的《傲慢与偏见》据说是译者花了许多时间研究,从书后的尾注也可见功力之深厚。
然而仔细阅读了豆瓣的评论,许多读者对于作者这一举动却不甚买账,甚至打下一星,我无意评论别人的阅读感受,但是在我看来,这个版本的《傲慢与偏见》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来说,研究背后带给人的直观感受确实增加了译文的准确度,比如说印象很深的“翠轼”等马车的精确翻译以及对地理位置的翻译,虽然严谨的尾注可能会剥夺小说的一些乐趣,但总体来说至少不会让我觉得太出戏,唯一一点让我不太满意的是将其中一封达希写给伊丽莎白的长信用文言文翻译,确实让我困惑了许久,如果作者确实要对应书信体翻译,似乎也不应改成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对应的是古英语,而非书信体,故此处可能有待商榷。
接着谈谈《傲慢与偏见》的内容,在作者的年代小说的写作技巧并不如现代丰富,可以看出《傲慢与偏见》也确实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和技巧,小说的剧情推进也颇为简单,基本就是通过营造宾格力-简的感情线让达希与伊丽莎白相遇,随后通过厌恶-误会-解释-感激-相爱的套路达成HAPPY ENDING,这一套路在小说模式中也屡见不鲜了。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是作者对于谋篇布局的能力,虽然情节简单,但后半部分(从达希求婚失败开始)剧情的开展很连贯,紧凑的让读者忍不住一直屏吸想要继续读下去,而尽管猜到结局,也不至于让读者早早失去阅读的冲动。
总体来说,《傲慢与偏见》在今天开来有一定的局限性,她并不是一部立意很深、着眼很大的作品,但毫无疑问的是,正如译者所说,考虑到当时英国限定继承制与长子继承制背景下女性地位的低下,作者能够以这本小说中通过对伊丽莎白角色的塑造,发出男女平等及相处模式的设定,已经很了不起。而我们也可以很骄傲的说,在小说出版12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地位相较那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十):一颗齁甜齁甜的糖果
现在回忆起来,小学三年级的那个作业,完成地多少有点荒唐。那年暑假,学校布置所有的三年级小学生读司汤达的《红与黑》并写出一篇读后感来。妈妈十分放心的给了我充足的买书钱,我一个人跑去市里的新华书店,买回了一本成人版的《红与黑》回来。结果可想而知,不出几个章节我就分不清那些外国人名了,张冠李戴想来也是有的(因为感受不到丝毫乐趣也就不求甚解了),只记得于连爬梯子去见一个女人。至于读后感,最后也只得抄了书前面的译者导读交差了事。当时的我,当然不会明白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觉得是这些世界名著真是难懂又深奥,且很无趣。
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下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时间和可供支配的金钱都成倍上涨,读书和买书的乐趣都得到了空前的满足。那时候的我自以为很有主见,其实却很容易就被出版商牵着鼻子走,但也因此读了很多当时最流行的作品,有时那些作品也会提到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便不禁觉得汗颜,懊恼自己没有早日把古典名著读通,如果可以早日把世界名著当作知识储备起来,那该是何等的见识广博。但可惜,我并不是行动派。
说起来还要感谢东野圭吾,他在《白夜行》和《幻夜》中反复提到郝思嘉这个名字,使得我实在是好奇地一塌糊涂买了《飘》来看,一千多页的小说实在是看得我前所未有地畅快,所以立下了每年至少看一本世界名著系列里的书籍的规矩。
而今年,看到简·奥斯汀的这本《傲慢与偏见》。虽然我英文学得一般般,但是实在是很喜欢读这本书的书名《Pride and Prejudice》,头韵的命名方式让其与生俱来地有一种诗的感觉。我不禁期待自己可以读到的是一本浪漫地像诗一样的故事。
后来发现我错了,虽然这个故事不乏浪漫的成分在,但从其本质来说这根本就是一颗齁甜齁甜的糖果。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和时下女孩子能读到的通俗小说差距并不太大。但我这样说,并无贬低这本小说的意思,只能说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现在的名著也曾是当时的通俗读物。
至于菲茨威廉·达希和伊丽莎白·本尼特的结合无疑堪称完美。达希先生虽然一开始显得很傲慢,但是他的品格让人尊敬,他的每一个行为都真诚可信,他还有让人可以信赖的智慧;至于伊丽莎白虽然一开始对达希先生充满偏见,但是她真实不做作,敢说敢做敢为,思想独立不受任何人所蛊惑,不知为何,我竟觉得她有点像阿加莎笔下的马普尔小姐(最后她怼凯瑟琳夫人的那一段我简直要给她击节叫好 )。最重要的是,他们会为了他们共同的幸福,而排除所有障碍,放下傲慢,也放下偏见。
这本书里,我很喜欢达希先生,很喜欢达希小姐,很喜欢伊丽莎白,很喜欢简,很喜欢宾格利先生,但是当真很烦科斯林先生。但是译者卖弄地过犹不及,着实是像极了科斯林先生。(尤其是很多注释在解释人物心理,难道觉得读者都没有能力看懂吗?)看《巨人的陨落》的时候,我会时常翻到前面去看译者的名字,心里觉得敬佩,想说译地真好;而看《傲慢与偏见》的时候,我无时无刻脑子里会知道,这是李继宏的翻译。大概在翻译的人心里,觉得这是他的作品,而不是简·奥斯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