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篇

2018-01-19 20: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篇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由(英国)简·奥斯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40,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一):重读《傲慢与偏见》

  故事里的几对恋人夫妻,先是贝内特先生太太,贝内特先生年轻时看重太太的美貌与之结合,却在婚姻生活中渐渐体会到这个女人的庸俗与愚蠢,两人智力及性情方面的不匹配,但却没有试图去教育她提升她的修养,或许是尝试了却没有成效,反而放纵般的从贝内特夫人的荒唐言行中以嘲讽为乐。也因贝内特先生的不管不顾和贝内特太太的无知,致使三个小女儿养成了偏失的性格,玛丽只知死读书随时不忘说教以体现自己高智的书呆古板,基蒂的毫无主见空虚浮躁,以及最严重的莉迪亚,多情放荡不知羞耻。也不知基因是怎么分配的,贝内特先生的两个大女儿就是惹人喜爱的性格,简花容月貌端庄宽容,二女儿也就是我们BlingBling的女主伊丽莎白,活泼直爽聪明狡黠。总之贝内特先生在管束妻子教育女儿方面是很失职的,他对行为失当的小女儿们的态度几乎是“随你们丢人现眼去吧,做得太过火我就直接把你们关起来!“。

  然后是柯林斯先生和太太夏洛特。柯林斯先生原本愚蠢谦卑,意外发迹后愚蠢不改却又变得格外自高自负,在上层人士面前卑躬屈膝,其他时候确是自命不凡,言行故作高雅,极度礼让谦恭的待人态度让人觉得夸张可笑。他先是打美貌的简的主意,而后又向伊丽莎白大献殷勤告白求婚,遭拒后又转向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夏洛特为人”务实“,只求安定富足的生活,她不看重结婚对象本身,也不看重婚姻生活,只将婚姻当做一条体面出路,这恐怕是那个时代部分女子想法,当然现在也不乏有这样想法的人。

  接着是威克姆与莉迪亚。 威克姆是美男子,一派绅士风度,谈吐高雅大方,刚一出场便获众人欢心,也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偏爱,最终却证明威克姆是个虚有其表的伪君子奢侈好赌,自私贪财,一心想靠婚姻牟利。而莉迪亚娇俏风流偏又头脑空虚,整日只知在各个男子面前调情卖俏,丝毫不知羞耻。后来威克姆债台高筑要逃走,莉迪亚决心与美男同去,美男想着自己独自逃是逃,红粉相伴着逃也是逃,于是便带着莉迪亚私奔了。两人被寻回后坦然无谓的态度,尤其是莉迪亚还得意的向众人炫耀自己16岁就得以出嫁,真是让人感叹,永远不要认为无耻之徒的无耻是有限度的。当然,这对夫妇也是贝内特先生最为”钟爱“的女婿和女儿,毕竟他们的无耻厚脸皮带给老先生的欢乐最多。

  这是三桩离美满相当遥远的婚配,接下来两对是被大家看好的。

  先是娴淑美貌的简和温和高贵的宾利先生,简俊秀美丽,娴静内敛,宾利英俊潇洒,温和可亲,两人自相见后便相互吸引渐生爱慕,却因简的内敛不露,而缺乏观察力与判断力的宾利又在好友劝说下,误以为心上人对自己无意,致使两人恋事戛然而止。事隔半年后再相会,两人真心依旧,误会也解开,成就了一段佳姻。贝内特太太嫁得长女给英俊财子,高兴感叹“我就知道简不会白白长得这般美貌!”。

  终于要说到所有女子的梦中情人Mr.Darcy,达西先生的容貌仪止是值得赞赏的,又出生高贵,虽然确实有骄傲资本,但其高傲冷漠的态度还是引得众人生畏恶。而伊丽莎白又轻信威克姆谗言,说达西因为心胸狭隘和嫉妒心毁坏了威克姆前途。且又正是因为达西的劝说,使得伊丽莎白钟爱的姐姐恋情中断。这两件事让伊丽莎白认为达西不只是冷漠高傲,更是残酷无情。但在交往中,达西却认为伊丽莎白聪明有主见,潇洒活泼,别有魅力,对她日渐倾心。两人对待对方的态度和感情,向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发展。也因此达西第一次求婚遭拒。后来达西解释清楚了伊丽莎白指责他的两件事,待人态度又改变良多,对待伊丽莎白的亲友都是客气有礼,不再像以前一副不愿结交身份地位不如他的人的模样。而在莉迪亚与威克姆的私奔事件中,达西放下与威克姆的过往帮了大忙,将这件羞耻之事遮掩为正当婚姻,更是再一次证明了达西的慷慨宽容与深情厚谊,两人婚事水到渠成

  书中伊丽莎白的妹妹玛丽这个角色,也引起了我比以前更多的关注,她因外貌不如其他姐妹出色而有自卑感,因此想在艺术修养与才华上高出一等,不是抱着书本苦读就是在练琴,不能像其他姐妹以出众外貌赢得关注,便时常在公众场合高谈阔论至理箴言,处处说教在这件事里我们该学到什么教训体会到什么真理。我有一位朋友和玛丽有些相似,但我这位朋友是由于细心敏锐,容易看到人身上的优缺点,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又认为自身的优点是理所应该,而缺点却不可容忍和原谅的,于是总是在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自己知道的噢~/

  而在婚姻中放弃教导女儿的责任,反而以妻女的无知愚蠢取乐的贝内特先生, 和有些自称diaosi的人倒是挺相像,似乎这样就能减少自身不知上进、不注意言行、不修边幅所应负的责任,将阿Q精神发挥到底,以为主动将自己踩进尘埃,别人就不好再踩你。

  简奥斯汀的作品,总是在最后一章作总结性粗描,给所有人一个美满结局,我最钟爱的《爱玛》也是如此,且两部作品的男女主角,性格也大同小异,爱玛和伊丽莎白都是活泼有主见的女性形象,自负于自己的聪明和观察力,认识错误后能立即反省自己。只是爱玛因出身高贵,多了一些任性恣意妄为,无形中会将一些没有主见的人当作手中的玩具娃娃,以自己的想法影响操控。而两位男主角奈特利和达西,都是正直公义又善于观察的人,仔细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奈特利先生,达西算是现在流行的高冷型,而奈特利是个平时不显山不漏水退在一隅沉默观察一切、万事了然于心的人,却又兼具周到体贴乐观的性格,他关心穷苦的乡亲邻居,处处让他们觉得并不卑微于像自己这样的有钱人,对爱玛而言,奈特利又是个亦师亦友的人,爱玛低沉时的理解体贴,得意忘形时的谨慎提醒,做错事后的直语教训。印象深刻的是爱玛嘲笑贝茨小姐聒噪多话,奈特利那句严厉的Badly done,Emma!“若是她家境优越,或是富有,或者与你境遇相当,我也能允许你这么放肆,可她不是!她很穷苦,爱玛!她曾经生活优裕,可现在她只会越来越穷,你应当给予她同情而非蔑视!你做的很糟,爱玛!” 在奈特利先生身上,爱,不是殷勤、恭维或包庇,而是细致、启发和修正,润物细无声的助人成长,体贴踏实,宽广深厚。

  初中的时候读《傲慢与偏见》,只把它当作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来读,那时年纪小,没有那份早慧也不会将太多注意力放在观察了解个人的行为、性格和品德。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婚姻教育的书,现在读来感觉合适,让人去仔细思考吸引你的人身上是否真的具有吸引你的性格和值得你尊重的品格,对我而言,一个男人有适合的物质基础、外貌风度和钟情体贴也是不够圆满的,更重要的是对方是否能一直保有我对他的尊重,“相敬如宾”在我眼里不是关系冷淡不够亲密,而是双方长久保持互相的敬重。数月前有朋友公布结婚照,照片的附言有一句“遇到他让我时常感叹不知道一个人身上的众多美好品质是如何养成的”,那时读到这句话特别的受触动。遇到这样的人很难,但总是要等等看的。不知道奥斯汀女士是没有遇到这样一个人,还是遇而不得所以终生未婚。

  有一些人不喜欢简奥斯汀的作品,认为她叙述的那个时代和社会,她笔下故事所基于的生活圈,人们都过于注重礼仪,衡量绅士与淑女的标准无非是社会地位、出身资产、仪态举止、艺术修养。但读过《爱玛》之后,你会知道她展现出的其实是一个精致温暖的社会形象,一位真正的绅士或淑女可以有活泼、稳重、娴静、儒雅、幽默或才艺高超这些个人特质,但还要做到体贴周到、关爱他人,像奈特利会关心了解自家的佃户,爱玛会提着大篮的食物拜访穷人,连不堪的埃尔顿先生也会把照料关爱穷人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在感受这样的社会氛围人际相处时,也许会发现自己不经意间缺失了的某些东西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二):完美的达西先生

  幼时读过译文王科一版本,对莉翠的喜爱无以复加

  最近又读了一遍孙致礼先生的译本,很是喜爱。也许是受电影电视剧的影响,现在更喜欢这个版本了。

  和先生开玩笑说,我要移情别恋达西先生了。一个又有钱又英俊性格又好的人摆在你面前,谁能不动心。最重要的是,还能容忍老婆打趣他,但是在妹妹面前,哥哥样子还是要的。哈!做这样的人的妻子,嗯,一定很过瘾。

  我倒是觉得玛丽挺可怜的。一个孤独女孩子,就因为长的不漂亮。在家里无足轻重,在舞会上应该也是备受冷落。姐姐们觉得她可笑又爱卖弄不喜欢她,贝纳特太太恐怕也觉得这个女儿没有一副好相貌嫁不到好人家而不喜爱她。可怜女孩一点存在感也没有,偶尔说几句话,唱几首歌就是丢人现眼,悲哀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三):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翻译。

  小说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轻松诙谐的笔调,描述了小乡绅五个女儿恋爱婚姻的琐碎故事,因为故事轻松,文笔轻快,非常易于阅读

  这本书更易于得到女性读者的喜欢,因为那个“旁观者”就是女性,非常的女性视角,所以女性读者更容易感同身受,也更容易发出会心的微笑,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男性读者可能会对里面的一些东西有不同看法,或者觉得不以为然,或者觉得太琐碎而不值一提,但是,聪明的男性读者可以从中更好的了解女人,了解女人的想法。我的建议是可以买一本读完送给女朋友,这样既讨了女孩子的欢心,又避免了在男性化十足的书架上出现这本书的心理障碍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四):言情小说读后感

  走在路上,吃饭时,总是思考这一次重读《P&P》有什么新的收获。很早之前就知道了主人公的命运走向,这一次阅读会不由自主关注起配角和人物命运背后的东西。

  丽萃的好友夏洛蒂是个有意思的人。一个也许会一辈子嫁不出去的老处女,没有谈过恋爱,但可以很冷静理智为女一,女二两人的感情问题提出建议,当柯斯林先生出现时,她就像嗅到了猎物一般迅速做出反应成功将牧师先生的注意力从丽萃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同时化解牧师先生求婚被拒的尴尬和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即使这位牧师先生为众人看不起,言行举止总是出丑,即使好友并不理解自己的举措,但是不得不承认夏洛蒂确实得到了世人眼中和自己心目中的好归宿。婚后,能够屏蔽丈夫无聊言辞,旁人的闲言碎语,踏踏实实经营自己的手工艺,后花园,也算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女子。

  如果换做现在,二十六岁应该是三十六岁吧,写出傲慢与偏见的奥斯汀才22岁,很好奇这样小年纪的不出门的小姑娘是如何将婚姻、恋爱看的如此老成,也许他们的二十出头就是现在的三十岁吧。不得不说,时代的发展不仅让人生理寿命得以延长,心理寿命也在延长。比如我,22岁正在读大学追求的是知识,读书,看世界,婚恋问题从未主动进入我的思考范围,童贞时代的延长丰富了我们的视野,拓宽了生命的宽度,确实是件幸运的事。

  看书之余我又把05年平胸虎牙版电影看了一遍,也是想从影像资料里了解“乡绅”这个词语。伊丽莎白说达西是乡绅,自己是乡绅的女儿,非常般配。性格最接近现代人的丽萃都会暗自评估自己与达西的地位,财产是否般配,可见“门当户对”这个词并不是中国特色词语。浪博恩确实是个乡下,即使班纳特先生有固定收入,有男女仆人,有自己的土地,但与达西的家庭相比,差异极大。对于英国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层,以及其他社会背景方面的知识,我欠缺太多,也许后面去找些简明英国史之类的书来看,比如为何当时的女人只想嫁人,难道和我们封建时期女人一样有各种禁锢么?如果有,为何达西的姨妈可以如此高傲,颐指气使,如果没有,为何五位班纳特小姐以及自己的女性朋友只有嫁人这一条路,还需要了解更多。

  6月已经来了,想到一个小想法:读书是一种采集火种的行为,当看这一本书时,火种种在心里,点燃了读者另一方面的需求,发现另一个知识殿堂的小角落。也许这个知识并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但充实了我的时间容器。

  知乎上对本书定位是青春言情小说,我想这作者年龄阅历,也许在刚刚面世时确实是这样的。我现在并么有完全立即为何英国文学如此推崇此书,所以且看且想吧。让我试着总结下本书的亮点:

  1、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内心情感描述非常完整细腻,从第一面开始,每一件小事都会引发两人情感波动,细致,合理,现代人谈恋爱不过如此,所以说爱情永恒的。除了这一对,还有吉英和彬格莱,夏洛蒂和柯斯林,莉迪亚和韦翰的感情线,或相互试探,或中规中矩,或放荡不羁,作为言情小说,关键是言“情”,爱情的多样使情节丰富多变。

  2、 女性读者阅读体验应该会很舒服。爱情与社会阶级的冲突在书里都得以解决,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任意阶层的女性读者都可以得到满足。书中的男人们,达西英俊多金专情,彬格莱亲切幽默贴心,韦翰花言巧语坏坏的讨人喜欢,每个人都有女人爱。

  3、 轻松的小说。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五):他看上她不是一见钟情。

  先看到的是电影明亮干净的美丽的爱情故事。然后在看了四遍之后,终无法忍受去弄来了这本书。看到开头的时候觉得我们拥有电影这种东西真的是幸福,任我如何想象书中所叙写的开头,也无法让自己看到电影中平静地动人心魄的开始。

  这个故事其实好简单。他傲慢,她偏见。他们凑了一个故事叫做《傲慢与偏见》。可是,你看,你看。

  我喜爱新版电影中那个表白的场景放在了雨中,大雨让他的表白显得突兀,让她的愤怒显得磅礴。电影的结尾浪漫地一塌糊涂,书中的温存结局反而像是一个后传。可是电影中你看不懂的是他的担忧和矛盾,温柔和热烈,也看不到她对家人的失望,气家人的不争气。他为她的改变是认真思考的结果。她对他是尊重感激换来的爱情。

  将这么一本旧旧的书放在手掌中,是冬日阳光一般温暖的感觉。就像她的灵魂透过沉睡的木头穿过来,自由而随意。

  呐,让我们生气后认真看看自己看看你,然后继续爱着。好不好。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六):[转]读《傲慢与偏见》 品现代女子奥斯丁

  奥斯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在史料极少的情况下,很难判定。从她的小说中,我们知道她肯定最爱聊天八卦闲言碎语嚼舌头,但拜恩敢肯定,奥斯丁我行我素,独立坚强,拥有超前意识,她压根就是位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女性。

  今年1月,是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出版两百周年纪念日,于是,在经济状况不见起色闹市连锁店连着倒闭冬日大雪飘扬的日子里,奥斯丁就成了英国人温暖贴心的一件小棉袄。阅读《傲慢与偏见》吧,它能给你带来会心的微笑,让你忘却窗外的烦恼。

  媒体中也充满了关于《傲慢与偏见》的节目,广播台有好几档奥斯丁的读书会,讨论根据《傲慢与偏见》改编的十几部影视剧,讨论续写此书的作品以及此书的衍生物,讨论达西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夺人眼球(一致认为是1995年的从湖水里游泳出来的湿衬衫),参加讨论的除了作家批评家,还有美国的奥斯丁协会、澳大利亚的粉丝团等。英国皇家邮政局为纪念此书,还特地发售了一套六枚纪念邮票。

  英国人虽然喜欢冷嘲热讽,对他们的国家仿佛不在乎,但骨子里还是很希望能有让他们自豪的时刻的。2012年奥运会的玫瑰红已经渐行渐远,英国的主权信用被降级,有关萨维尔性侵事件的调查刚刚公布,公立医院爆出虐待老人的丑闻,就连一向标准严格的食品工业也无法信任了,以马肉充当牛肉已不是个别超市个别品牌的问题。左顾右盼,仍能让英国人自豪最靠谱的也只有英国的文学艺术:伦敦戏院中仍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的剧作,展览馆中的马奈、利希腾斯坦的画展仍天天爆满需提早订票。回顾英国传统,英国人热衷纪念日。去年狄更斯诞生两百周年,英国文坛大张旗鼓进行庆祝。今年《傲慢与偏见》这一本书的两百周年就有如此厚遇,还不知等到2017年奥斯丁逝世两百周年的日子到来时,英国人会如何疯狂呢。

  也难怪,《傲慢与偏见》去年被英国全民推选为有史以来英国文学中最受人爱戴的作品。有趣的是,许多人都说他们年轻时并不喜欢奥斯丁,她笔下的英伦家庭太琐碎太平常太婆婆妈妈太平淡。许多人年轻时更喜欢勃朗特姐妹,那种敢爱敢恨敢哭敢闹敢死的激情;更喜欢《战争与和平》,那种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加爱情。然而,中年之后,渐渐越来越喜欢奥斯丁了,那些漫不经心却又准确精炼的对话,那种有些刻薄却又一针见血的调侃,那种反讽与幽默。《傲慢与偏见》是有史以来名副其实的第一佳作。

  奥斯丁是狄更斯的前辈,奥斯丁去世时,狄更斯五岁。据说狄更斯从来没有读过奥斯丁,但人们总是要将他俩相对比,因为他们的作品占据着英国文学传统完全不同的空间。狄更斯的作品宏大宽阔,写尽人间悲凉,刻画伦敦这个魔兽般的大都市,充满排山倒海般的力量,他生前就已享有国际盛名,他的生活中充满了跌宕起伏的事件。而奥斯丁的作品描写平静幽雅的乡间生活和闲言碎语,许多人也就认为,奥斯丁生前隐居深闺,闭门造车,虽然充满了想象力,但她四十二岁的生命没有太多事件。

  最近,也有奥斯丁新传出版,那是宝拉·拜恩(Paula Byrne)的《奥斯丁真传》(The Real Jane Austen: A Life in Small Things)。新传得有新意,拜恩的作品就是试图打破世人所熟悉的“奥斯丁不谙世事”这一印象。

  为奥斯丁写传向来不容易。奥斯丁的父母共生六子二女,奥斯丁去世较早,她的姐姐卡桑德拉和兄弟们照管她身后的一切,对她的名声太过呵护。奥斯丁一生不停笔,她曾写过数千封书信,其中大多数写给姐姐卡桑德拉。卡桑德拉比奥斯丁多活三十多年,其间英国道德风范越来越多保守拘谨,所以,卡桑德拉有足够的机会实施“新闻审查”,将奥斯丁的大部分书信销毁,现存只有一百六十封。

  在奥斯丁去世之后的五十多年中,也有关于她的回忆录出版,但基本都是她的家人所写,其中最钦定的要算1869年她侄子James Edward Austen-Leigh的《回忆简·奥斯丁》(A Memoir of Jane Austen)。这本传记中的奥斯丁的生活是平静封闭的,她生活在拘禁狭窄的教区圈子里,对世界所知甚少。在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和《劝导》中,她的兄弟们写了作者介绍,说她的一生是“有用的、文学的、宗教的,是一个没有任何事件的一生”,并说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并没有原型,只是她自己构想出来的。

  拜恩认为,奥斯丁这种封闭保守宁静的形象,是她的家人设计出来的,他们希望世人这样看她,其实这完全是对奥斯丁的曲解。所以,拜恩的这本《奥斯丁真传》,是要打破这种误解,还给奥斯丁她真正的面目。拜恩笔下的奥斯丁是一位阅历甚丰的现代女性,拜恩试图通过她的父亲的信仰、她母亲的出身、她兄弟们的海军生涯及军旅经历、她在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亲戚们、她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表妹、她因偷盗而被捕的出身贵族的亲戚、她在巴斯的住处、她对海滨及旅行的热爱等,透视到奥斯丁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拜恩的这本书虽然是传记,但又从传统的传记中解放了出来,视角比较独特。此书不求全,也没用传统传记编年史的叙事方法。作者用了十八样与奥斯丁有关的物品来展现她的生活,这些东西或是奥斯丁曾经使用或拥有过的,或是她书中描绘过的,或是与她有连带关系的。它们包括:家庭肖像、东印度披肩、皮纸笔记本、伦敦戏院、敞篷马车、三脚帽、花边卡、结婚预告书、象牙迷你肖像、书写匣、深红色的天鹅绒垫子、玉石十字架、稿费支票,等等。

  这样的结构,让读者觉得这本书有十八个小口袋,每个口袋里藏着一件与奥斯丁有关的物品。作者首先从口袋里取出物品,进行描述,然后就顺着物品或是引用奥斯丁小说中的文字,或是拉扯出与此物品有关的奥斯丁周围的亲朋熟人,抽丝剥茧,通过奥斯丁与这些人的关系,道出奥斯丁生活的一个方面。所以,这十八种东西是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个切面,十八个时刻,它们如同十八颗种子,每一颗都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枝叶茂盛的树,双木成林,三木成森,展现出奥斯丁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此书开篇第一章讲的是一幅黑白的侧影画像。这是奥斯丁家的亲戚托马斯·内尔特(Thomas Knight)请人画的,图上描绘的,是奥斯丁的三哥爱德华十三岁时被过继给这位亲戚的事。画上奥斯丁的爸爸将爱德华介绍给他的养父母,两位夫人正在下棋,托马斯站在后面。内尔特夫妇没有子女,爱德华后来就成了他们的法定继承人,也正是爱德华一直供养着奥斯丁姐妹,奥斯丁在汉普郡的住宅由爱德华提供,在那里,奥斯丁完成了她的主要作品。如果没有爱德华和他所继承的内尔特的家业,奥斯丁就不可能有这样不用为生计担心的专心于创作的生活。从这幅画中引发出来的是对奥斯丁的兄弟姐妹的描述。例如她的二哥乔治患有癫痫症,可能还有些智障。另外,奥斯丁家经常来往的亲戚及房客,如同走马灯。与这些人物的相识与交往无疑增加了奥斯丁的见识和社会经验,拓宽她的视野,给她人物原型。

  另一章是关于一条东印度的披肩,拜恩想以这条披肩来证明奥斯丁的见识远远超出英伦本土之外,她对大英帝国及其殖民扩张也相当熟悉。披肩是奥斯丁的费拉阿姨送给她的。在英国时,费拉阿姨以缝制帽子为生,后来无法维持生计,就远渡重洋前往东印度,希望在那里找到位丈夫。费拉阿姨远行告捷,不仅找到了个丈夫,还找到了一位情人,这位情人就是未来成为印度总督的Warren Hastings。费拉与情人生有一个女儿,爱丽莎。爱丽莎成年后与一位法国贵族结婚,而这位法国贵族,在法国大革命时回法国继承祖产,成了大铡刀下的断头魂。在堂表兄弟姐妹中,奥斯丁最喜欢的就是这位爱丽莎,爱丽莎天不怕地不怕,挑战传统,不受约束,是位充满异国情调和戏剧感的人物。拜恩认为,奥斯丁从爱丽莎身上找到了自己,因为那种探险经历才是奥斯丁真正憧憬的生活。

  再有,在“四轮马车”那章中,拜恩写到奥斯丁拥有一辆当时最新潮最先进的马车,她乘着马车遍游英伦各地,旅游让人增长见识,她的视野远远不只局限于闺房和教区。更重要的,在拜恩看来,这辆新潮马车更证明了奥斯丁的性格,如果在今天,这位女作家肯定是位开着法拉利或玛莎拉蒂敞篷跑车神采飞扬喜欢飙车的主儿。所以,拜恩敢肯定,奥斯丁我行我素,独立坚强,拥有超前意识,她压根就是位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女性。

  其实,奥斯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在史料极少的情况下,很难判定。从她的小说中,我们知道她肯定最爱聊天八卦闲言碎语嚼舌头,从现存的一百六十封书信中,我们能读到她刻薄损人的话语及跃出常规的评判。想象一下卡桑德拉所销毁的其他书信,会有多么让人怵目惊心的地方

  http://book.qq.com/a/20130312/000024.htm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七):骄傲与虚荣

  “骄傲,是一种屡见不鲜的通病,甚为普遍。人类最易犯这种毛病,而且我们之中很少有人因具有某种品质——不论是确实存在的,还是幻想出来的——而不会沾沾自喜。虚荣与骄傲截然不同,但大家常常把它们当同义词来用。一个人可能骄傲但并不虚荣。骄傲多半涉及我们怎样认识自己,而虚荣则多指我们想别人如何来看待我们。”

  上面这段话,是伊丽莎白的妹妹,玛丽说的。虽然玛丽我并不喜欢,就算在这段话字里行间也显露出她的一种自以为是的那种心理,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段话确实很有见地。

  如果严格的分割词性的褒贬,骄傲应该算是一个中性词,甚至还可以划分为褒义词。因为骄傲确实是一种自发的,认识自己的感觉。一个人可以为他的出身感到骄傲,一个人可以为他的学识感到骄傲,一个人可以为他的亲人感到骄傲,甚至可以为他今天依然见到了太阳感到骄傲。不管这种事物是否值得引以为豪,这都是一个人的感觉,不涉及第二个人,第三个人。

  而虚荣,则彻彻底底的划归为贬义词了。“虚荣多指我们想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所谓的面子,应该就是这种虚荣中的一种体现方式。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很牛X,觉得自己很能,就如何如何,都是为了影响别人对我们自己的看法。应该说就算是原始人都会有虚荣心,只要他是过的群居生活,只要有人与人的交流,就免不了有虚荣心存在。没有星期五的鲁滨孙有没有虚荣心?可能也有吧。

  忽然又想到了一点,其实骄傲和虚荣很相似,都是涉及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只不过虚荣是真正的别人,而骄傲中的别人就是自己。骄傲和虚荣的主体都是我们自己,都是为了或满足自己的眼光,或满足别人的眼光。但是满足自己的眼光是有追求,而满足别人的眼光则会扭曲自己。

  就在我写这篇日志的时候,后面几个女生正在看美国派。她们挑这个时候,因为大中午的,没有男生看着,所以“方便”。想来可笑,昨天晚上我也是如此,等后面女生全都走了,才开始看美国派。我们也都很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觉得看这种电影会让人觉得很下流。

  是不是我们给自己的标准和给别人的标准不一样?允许自己下流,就不准别人下流?还是我们在自欺欺人?我们都在伪装着。

  当我们在追逐虚荣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首先想别人是不是会为这个觉得我很牛,当我们在追逐虚荣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想别人会不会因为我正在做的事而鄙视我。但是我们并不是了解每个人,而且就算了解每个人,这每个人的标准也不可能相同。所以我们往往都是建立在一个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上的。就比如看美国派,就被道德标准划归为低俗,下流。而看什么廊桥遗梦,就被道德标准划归为有素质有涵养。

  不管是骄傲还是虚荣,我们最后都是被一个虚有但存在的框框所禁锢,自以为聪明,到最后还是不知道自己就是一条别拴在石柱上的狗!!!

  如果一个女人用同样的方法把自己的感情掩饰起来,不让意中人知道,那么她可能会失去得到他的机会。而到那时还以为别人都蒙在鼓里而聊以自慰,也就真够可怜的了。男女相爱,几乎都有感恩图报或爱慕虚荣的成分,所以任其发展是不保险的。恋爱开始时可能比较随便——略有好感是很自然的事,但很少有人再没有得到对方的鼓励就敢倾心相爱。十之八九,女人所表示出来的的情意还得比她心里感受到的多一些。

  如果伊丽莎白的姐姐简早点明白上面这句话,那么她和彬格莱先生就不会那么痛苦的分开1年了。正是由于简太过于掩饰自己的内心,太过于克制自己的感情,才使得达西先生错误的认为简根本就不爱彬格莱先生,进而拆散这对情侣。真的不明白同是一个家庭里长大的,简和她的几个妹妹性格差别怎么那么大。简是显得那么稳重,内敛,毫无外露的性格。而她的两个小妹妹,属于典型的开放型女孩,投怀送抱,丽迪雅甚至和威克汉姆先生私奔。简和她简直是两种极端。

  本身的性格再加上典型的英国传统,使得简不会也不肯主动表露出自己对彬格莱先生的爱慕。也许简内心里也在斗争,只不过最终是性格加传统战胜了爱慕。她希望的是什么,希望的是彬格莱先生像柯斯林先生或者达西先生那样直接的求婚(把他们俩放在一起可能会被好多人唾弃)。可惜,可怜的彬格莱先生没有从简那儿得到一丝的暗示,一点的鼓励,摇摆不定的他在他的妹妹和好友的影响下妥协了,放弃了。正是由于简的过分内敛,导致这段姻缘险些破灭。

  但是再想想,就算简给点暗示,给点提示之类的,会怎么样呢?他妹妹和达西先生肯定会说这是误会,这只不过是简的一些礼貌性的回应,而非是真正的爱慕的表现。没有主见的彬格莱先生肯定还是会被劝动。只能说他对简的爱慕在那个时刻还没有十分强烈,没有强烈到能够放弃一切思想,放弃一切杂念,不顾一切的地步。也许还应该感谢这近一年的分离,让两个人都意识到他们是多么的爱慕对方,正是这段分离,使得他们之后的爱情更加的幸福和牢固。

  开始的一个误会,双方开始互相敌视,在近乎小孩子之间的勾心斗角之后,不自觉的深入了解了对方,开始被对方所吸引,进而产生爱情。好多电视剧,电影都是这么模式。最近看了傲慢与偏见,发现这个创意早在18世纪的英国就已经有了。

  这是傲慢与偏见4个婚姻中的一个,也是最被称赞的一个。刚开始,伊丽莎白和达西都没有对对方有好感,伊丽莎白觉得达西傲慢,达西觉得伊丽莎白不够漂亮。两者都没有任何的来电,甚至有些仇视。但是仇视和爱慕其实在这儿产生的是一个效果,都让主人公希望深入了解对方,只不过爱慕的时候,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爱,而仇视的时候,是为了抓住对方的弱点,再给予沉重的打击。如果说刚开始,伊丽莎白不觉得达西傲慢,达西也没有在意伊丽莎白,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因为双方在对方的印象中都是白纸一张,没有任何痕迹。

  这儿就似乎得推翻我之间的理论了。看来,有时候,在不能给对方一个很好大第一印象的时候,可以尝试给对方一个坏的印象,这样至少让别人还记得你,让你有翻身的机会。如果别人对你一点印象都没有,那么你就算再怎么折腾,也是白搭。

  不过,这也在于一种方式的选择。达西先生的傲慢,是人所共知的,而非故意装出来想吸引伊丽莎白的注意的,是一种性格的体现。而如果你故意来个坏的印象,在试图改变,而你没有达西的那种谦谦君子的本性,你也就只能是个背着地的乌龟,永远翻不过身了。

  有时候不自觉的就联系到作者所处的环境了。王子与公主,似乎是作者最喜欢的选择,也是还处在青年时期的简奥斯丁的最崇尚的婚姻模式。看看小说中的4组婚姻就知道,柯林斯和威克汉姆都属于反面人物,都没有多少钱,所以婚姻也就是被否定的,被鄙夷的。而彬格莱先生,家产虽然没有达西先生多,但是从拥有的几座庄园来看,也是属于上流人物,达西先生更不用说,年收入1万英镑不是盖的。所以,两位分别娶了故事中最知性,最贤淑的简和最有个性,最有主见的伊丽莎白。就像小说中第一句话一样,有钱的先生都会娶一位太太的。18世纪的英国,女性的地位还是很低下,没有遗产继承权,而像伊丽莎白这种贵族家庭的小姐,出去工作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结婚,找个有钱人嫁了,生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小说中的各位小姐才会拼了命的参加各种舞会,来寻找她们生命中的依靠。

  主人公伊丽莎白也脱离不了这种时代强加到她们身上的束缚。威克汉姆是伊丽莎白最先倾心的男士,但是当认识到他的家产不多的时候,伊丽莎白立马就对他冷淡了。而当伊丽莎白到达西先生家里看到宏伟的建筑,美丽的庄园之后,伊丽莎白的就被俘虏了,与其说是被达西先生的人俘虏,还不如说是被他的钱所俘虏。

  可能这种说法会让很多人所鄙视,说我玷污了主人公高尚的心灵,但是,从实际出发,从当时社会的风气出发,这个观点应该还是站的住脚的吧!!!

  我并没有说伊丽莎白是因为财富才嫁给达西先生的。应该说是财富是必要条件,没有财富,伊丽莎白是不会考虑达西先生的,但是有了财富,伊丽莎白还是会考虑这个人的人品道德。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尽管伊丽莎白知道达西很有钱,但还是很鄙视他的傲慢。

  其实可以看看伊丽莎白对待柯林斯和威克汉姆的态度。柯林斯是相当的令人憎恶,尽管有点小钱,而且社会地位也不算差,但是就算有了财富这个必要条件之后,他的人品还是让伊丽莎白对他没有任何的好感,对他的求婚是断然的拒绝。

  威克汉姆呢,人品应该来说更差,但是他懂得伪装,伪装到连伊丽莎白也为他倾倒。但是威克汉姆没有钱,丝毫家产都没有,所以没有了这个必要条件,伊丽莎白也是不会考虑他的。从伊丽莎白和他的舅妈的谈话中可以和明显的看出18世纪英国女性心中的婚姻观念。财富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钱,没有可以安安稳稳的过下辈子的财富,婚姻?免谈。

  但是这不是伊丽莎白的错,她甚至没有错,只有这样,她才能够幸福。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使得包括她在内的英国女性都以婚姻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像主人公这样的富家小姐,一旦没有遗产,则意味着父母离去之后他们将一无所有,而从小到大她们都没有过生存教育,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庭,她们都不知道该如何生存。社会也没有给她们学习的机会,她们唯一能够做的,也就是找个人嫁了,继续过着这样的生活。婚姻是她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从娘家嫁到夫家,继续自己的锦衣玉食的生活,或者说是继续自己的附庸生活。

  这是大环境造成的。使得她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财富。她们也考虑爱情,也考虑意中人的人品道德。但是生活在18世纪英国的简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只能首先考虑的是生存,毕竟只有活人才能有爱情。

  那时候的童话,小说里只有王子与灰姑娘,没有公主与臭小子。

  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作者不同的思想。也只有现在这个男女平等,男女都能享受到相同待遇的时代下,才会有怪物史莱克和公主菲欧娜之间的结合,而这个恐怕是简奥斯丁所不敢想象的。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八):简·奥斯汀是真正懂爱情的人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中几乎囊括了人性所有的缺点:班纳特太太的爱慕虚荣,趋炎附势,彬莱格的没有主见,丽迪亚的放荡不羁,达西的傲慢以及麦里屯人的随波逐流,就更不用说伊丽莎白的几个小妹妹。这些性格特点不禁让人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人与事。那些奉承阿谀的背后是怎样的丑恶嘴脸,但幸庆的是我们读书之际,便远远少了那些社会中为了一官半职类似卡洛蒂小姐的那类人。当然了,大学本来就是小社会,你仍然可以听见有些同学为了能够在学生会中有一席之地开始大张旗鼓的使用一些手段,这真让人惊骇。

  本书以《傲慢与偏见》命名,真是切到好处。读完此书,不难发现书中的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与傲慢和偏见这两个词语直接挂钩,同时又表现的那么自然。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文章的布局。通过人物的性格为线索来突显整个故事的发展。行文一开篇就把达西先生塑造成一个反面人物,紧跟着就是他的丑恶嘴脸终于引发了一切对他的不满意,顺而伊丽莎白对她的憎恶就顺其自然的将文章推入高潮。借此,作者却生动活现的开始了达西先生对伊丽莎白的爱情发现。进而将达西先生一切的性格特点巧妙地回转,转换成一个正面人物。该文通过一封信来揭露整个故事的情景发展,达西先生在给伊丽莎白的那份长信中是怎么解释了彬莱格与吉英的不幸婚姻和威克汉姆与他家的缔结,虽然信中内容是关于道歉,但不乏还是尖锐的话语,傲慢的态度,恰恰就与他内心的正直诚实形成鲜明地对比,这便是作者的妙笔生花。在哪一部分,伊丽莎白也在内心袒露对达西先生的缠绵爱意,因此两人的爱情便在各自心里还是滋养。

  吉英始终是一个美丽,温柔,贤惠的角色。她与彬莱格先生的爱情或许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彬莱格先生的温柔,随和却也缺乏主见加上吉英对世事的积极,对外人不存芥蒂之心的态度刚好使他们结合在一起,但从反面来看,她始终没有伊丽莎白的明智和聪明。也难怪班纳特先生会格外疼惜她。当然,并不是说伊丽莎白则是一个完美之人,不值得挑剔的。关于她的思想还是有些虚荣和优柔寡断。总的来说,她还是文章中最有思想的一个女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行文中的爱情故事。像卡洛蒂为了钱财和婚后有一个华丽舒适的生活的爱情不值得提倡:而尽管吉英和彬莱格的爱情真实美好,但毕竟他们只是一见钟情,而且双方都没有太多的独立思想:唯有达西与伊丽莎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时间在挫折曲折面前的真情流露。起初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恨更加坚定了他们的爱情,这一表现更为妙。为了爱情,达西是如何从一个高傲,不屑与下流社会有所来往甚至是不愿说话到后来处处得体的转变,只是为了抹除之前留给伊丽莎白的坏印象,这就是爱情。不论爱与恨,都义无反顾的改正恶习,接受教训,不再自以为是。

  在生活中,或许会有很多人为了爱情而改变自己,但有时这些改变并不是心甘情愿。一旦两人之间有了小摩擦,自己的本性就亮相出来,这终究只是错误的时间遇见错误的人,各自消遣罢了,甚至有的人还会借着爱的幌子,得意忘形的说快乐与忧伤终究是两种表现,难道这就是这个世界所谓的现实的爱?值得反省。

  真正的爱情,不在乎得失,就好像达西先生默默为伊丽莎白解决了所有的难题:真正的爱情,不在乎贫穷,就好像达西先生最后不在乎伊丽莎白的家境:真正的爱情,不在乎外貌,就好像达西先生看其她女人都不再漂亮:真正的爱情,是真心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宽容,理解,支持对方,这便是真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