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诊断读后感摘抄
《最后诊断》是一本由[加] 阿瑟·黑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诊断》精选点评:
●老皮尔逊辞职前说:因为管理科室和处理日常事务分散了精力,没有时间和体力继续学习,导致专业能力下降(只能用性格上的嚣张和处事上的傲慢来虚张声势)。我想这是作者对一些医生的“最后诊断”。 然而最key的应该还是科尔曼医生说的:无论医生、医院还是医疗技术——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病人,为了救死扶伤。这应该是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最后诊断”,也是需要我们时刻自省的。
●对待工作我们要有敬畏心!
●很好看。怎么说呢,很平凡的故事。没有任何跌宕起伏。但是就是抓眼球。
●上礼拜我给自己订电影票的时候,看到家属一直想看的柯南剧场版上了,因为就这么一场位置几乎全满,我赶紧顺手也帮他订了,看回来他给我说这集里面情节上有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一个就是柯南随便取个新化名对方就真的相信他不是柯南了,这个新化名也是他转头在书架上随便看到一个作家的名字直接拿来用了,这个作家叫阿瑟黑利,家属问我看过这个作者的小说吗?我说第一次听见呢,我好奇心那么重就顺手查了下,还给基友吐槽说哎呀最近干什么都遇上白羊,怎么查个作者还是白羊。后来把六本最容易找到的作品都下了,又鬼使神差的选择了这本跟医院有关的,我想没有什么比医院更能体现生命的衔接和断裂了吧,就像我读到阿瑟黑利的缘分是生命里一个又一个的微小延绵的点的组合,都不知道该感谢谁了,让我遇见了一位新的作家打开新的世界,就,感谢生命吧!
●B站上一个我很喜欢的UP主推荐的。我有时很怕国外所谓最牛的商业小说作家这种噱头,好像国外没有咱们的大晋江,各种莫名其妙的狗血畅销书,买来一看还不如晋江的二流作者。好在这本书还可以读下去,而且是医院里被忽略的病理科,情节都猜得到,但是写的挺吸引人,还很好读,嗖嗖看完。感慨就是活到老学到老!需要提醒的是此书写于1959年,又是写科技迅速发展的医疗行业,难免有落后的感觉。很佩服这种作家啊,阿瑟黑利擅长写行业小说,即使没有真的人生经历,却也写的让人身临其境。
●职业、生死、爱情,能把生活中的某件事情写好已经很不容易了,作者竟然能如此流畅地将医院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讲的清晰完整,爱上阿瑟黑利!
●最后诊断,是以病理科这个最后依靠解剖和病例分析帮助检测诊断的部门作为故事的切入点。几个医生的形象塑造都十分成功,最后的那段话意味深长。永远都不要停下来学习,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一场病理科的革新 印象深刻的是道恩伯格给早产儿手术前的心理变化,一个勇于承认力不从心的医生,把患者放在最高优先级 皮尔逊代表着一种风云人物的影子,在忙碌中逐渐放弃学习和自我更新,错过了最新的技术,强烈的自尊驱使他们不愿低头,在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中负隅顽抗 本来以为薇薇安的截肢也是误判,作者还是善良,老医生的反思和教诲也更合理
●阿瑟黑利的行业小说读多就觉得事业倾向性特别强烈,无论是故事里哪一个角色都充满了浓重的行业的气息,但是真的很服气各种细节,他真的太惯用让主角两难的抉择,角色之间的冲突,革新与陈旧的冲突,但是道理就是如此,不要因为任何事情阻碍自己学习和进步啊。
●看得停不下来,可以改一季电视剧了。 行业里的水,讲的没那么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放到2018来看,推荐指数五颗星。
《最后诊断》读后感(一):最后诊断
书写了一个医院的改革进程,了解到医院的管理以及医生们的日常。三条主线扣人心弦,细致生动,读起来非常流畅。但国外的医院医生体系与国内相差较大,似乎并未从中了解到更多国内医生们的处境。但医生们的心态,我相信应该是类似的,尽力地希望能够治愈别人。
但这种心态也容易受到自己老顽固思想的影响,他们并非故意,只是固步自封加上权力意识的综合作用,会让人失控,对新事物恐惧又反感,茫然地就抵触。这不光对医生很危险,对其他人,任何行业的人都很危险。被淘汰是很悲惨的,有的错误是影响深远的。像那位产科医生一样,紧跟时代,积极进行知识更新,适时隐退才是对的。
《最后诊断》读后感(二):《最后诊断》简要书评
这是一部人人值得一读的、发生在医院的纪实体小说,尤其是医护人员、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更应读读。全书主题虽然涉及救死扶伤、与各类疾病抗争、病理科面临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和重大责任与压力以及医院运行制度改革等沉重内容,但人文关怀与温情始终贯穿全书——医学只有一个真正的问题,以前是,今后也是,那就是让个人存活下去的问题。生存才是最古老的自然法则。所以,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无论医生、医院还是医疗技术——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病人,为了救死扶伤。故事虽然发生在美国,但同样适用于中国。通过这本《最后诊断》,我了解了更多的医学常识和背景知识,也更理解了医护人员特别是医生的辛苦和不容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在其职业生涯中不可能从不出差错,所以,请换位思考吧:“当你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辜负了你。你戳破了我们的弱点,找到了我们的不足。但是,请让我们再试试,我们一起试试。有时候,我们比这次做得好,不要就因为一次的失误而否定我们。这世间充斥着无知和愚蠢,偏见和盲目,这些我们都暴露给你看了。但是我们还有其他值得为之活着的美好而温暖的事物。所以请呼吸呀!” 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那就尽情地阅读、尽情地呼吸吧……
《最后诊断》读后感(三):一小阶段的医院故事
写出一本医院管理的小说不容易。医院也有别于其他很多行业,每个科室针对着不同的病患,各有千秋。尽管普遍认为外科最为重要,也不能忽略了它们彼此的紧密联系。尽管医院管理者是故事主角,他也不能像酒店管理或机场管理那般处事,医院特殊在于这里关乎拯救生命,医院里的各个领域和个人都可以很关键,也不容忽视。他们之间微妙关系,时刻影响着不仅是管理工作,还有医疗质量。 故事的背景足够有趣,讲述一家没落医院的翻身战。能否再次成为有水准的好医院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眼光和医务人员的质素。期间发生的人事变动与人际关系、院区加建升级、各科室主任医师管理和救治的事情。比较着重描写医院管理和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影响。病历案情则没有过多的涉及,个别的几个医疗案例虽也算吸引,但不能算大起大落,总的来说依然围绕着医务人员发生的故事,没有多少疑难杂症,惊心动魄。更多是管理,医院骨架下发生的正常事。
整体叙事结构可能没有《航空港》那么有层次和条理,只是描述了一小阶段医院里发生的故事,篇幅算短。但在阿瑟黑利的书里,每个行业的专业素材都很硬核,也没想故意含糊,因此故事才能这么真实而又吸引。其次,医院工作人员的业余情感和私事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故事性。虽然没有看到很宏大的管理计划实行和故事版图,故事仍然生动。 P.S. 相信近20年看到的很多剧集,都在模仿或多多少少抄袭(借鉴)《最后诊断》的故事桥段。
《最后诊断》读后感(四):很精致,很专业,表现力很强的作品
镜头感极强的一部作品,阅读的过程犹如看电影一般,一幕一幕的手法尤其有助于悬念设置与情节推进。 情节推进有条不紊,医院改革与病理科,薇薇安的最后诊断,亚历山大的孩子,欧唐奈的情感抉择,几根线彼此交织却又丝毫不乱,几位配角的演绎也刚刚好。 作者的笔触老练,限于篇幅人物形象都只是某个侧面,但通过语言使人物的爆发力极强,特别是产科医生知道皮尔逊失职后的那一段,精彩! 题材框架搭得很好,比较遗憾的是篇幅过于精简,很多东西都没能细致地描绘,比如赛登斯与薇薇安的结局和欧唐奈主任的感情线。小说完全可以再扩充到上百万字,内容和人物形象也可以再扩充,再丰满,人性的揭露也可以更深刻。 无论如何,这不作品还是给人不少启示。评价一个人之前,特别是充满争议的人,请先了解这个人,人前人后,过去现今,然后再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最模糊,最难讲的,和最初的观感最违背的,然而也是最客观,最准确的,就像得出“最后诊断”的结果那样。作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欧唐奈也是充满了智慧。
另外这部小说专业性也很高,对手术的细节与流程刻画得非常详尽,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可以想象出手术室中的场景,虽然到了现场我可能还是会晕过去(学医学的同学都真的好厉害(ง •̀_•́)ง
不知道我上次阅读一般国外的小说是什么时候,以前觉得国外小说难读,难懂。最后赞一个本书翻译,翻译得不错。会继续跟黑利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希望能得到更多惊喜。
《最后诊断》读后感(五):去读,去听,去学,去跟上这个时代。那样他们就永远也碰不了你一丝一毫了
可能每个医生在对待病人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同情心,至少在三郡医院里面是。 本书的主线十分明确,就是医院中新旧秩序之间的矛盾,暗含在医院的派系斗争中。 最后诊断,说的是病理学的医生给病人下的诊断,这决定了一个病人的一生。 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十分不讨喜的老头,乔 皮尔逊。他喜欢讽刺别人,傲慢无礼,又因循守旧,在三郡医院他就是旧秩序的代名词。于皮尔逊产生矛盾的是医院中的改革派,董事长欧唐耐,董事局主席奥登,院长托马赛利,有着傲人学历的科尔曼,约翰 亚历山大等,似乎势力差距很大,但皮尔逊一直担任病理学主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院的投资者尤斯塔斯是皮尔逊的忠实好友。
不管在什么地方,身处管理层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因为皮尔逊的固执和偏见,导致了一个新生儿的死亡,这在医院里是无法容忍的事情。皮尔逊会辞职,但在谩骂他之前,先来客观地看看这个老头
他曾经对医院做过不可替代的贡献,他的专业能力十分出色,遇到突发事件处理时冷静有条理。他在最后对他的接班人,科尔曼说。“你还年轻,浑身是劲儿,一腔热血,这是好事儿,你业务上也很在行,跟时代潮流,你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知识,我今后也没机会知道啦,听我一句劝,保持这种状态吧,不要小看这一点,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最后这段话让我理解他。“你坐到那把椅子后面电话铃就响啦,院长要跟你谈预算,下一分钟实验室的一个工作人员不想做啦,你要去安抚然后医院也会跑出来,不是查这个报告就是要追那个结果,还有推销员带着永远摔不坏的事管,还有永远烧不烂的酒精灯,你先玩这个又来一个这个刚走那个又来了,一天都过完了你就会觉得奇怪,不知道一天是怎么过的,一整天都干了什么呢。”
“听听一个老人家一个过来人,一个掉了队的人,一句劝,千万别走我的老路,去读去学去听去跟上这个时代,那样他们就永远也碰不了你一丝一豪,永远都不能对你说,他玩儿完了,被淘汰了,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