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诊断》读后感摘抄
《最后诊断》是一本由[加] 阿瑟·黑利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礼拜我给自己订电影票的时候,看到家属一直想看的柯南剧场版上了,因为就这么一场位置几乎全满,我赶紧顺手也帮他订了,看回来他给我说这集里面情节上有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一个就是柯南随便取个新化名对方就真的相信他不是柯南了,这个新化名也是他转头在书架上随便看到一个作家的名字直接拿来用了,这个作家叫阿瑟黑利,家属问我看过这个作者的小说吗?我说第一次听见呢,我好奇心那么重就顺手查了下,还给基友吐槽说哎呀最近干什么都遇上白羊,怎么查个作者还是白羊。后来把六本最容易找到的作品都下了,又鬼使神差的选择了这本跟医院有关的,我想没有什么比医院更能体现生命的衔接和断裂了吧,就像我读到阿瑟黑利的缘分是生命里一个又一个的微小延绵的点的组合,都不知道该感谢谁了,让我遇见了一位新的作家打开新的世界,就,感谢生命吧!
●有的情节一出现就能猜到结尾,比如女护士截肢、新生儿死掉。不过有的伏笔一路埋下来到最后突然爆发,比如伤寒,还是挺有冲击力的。三星半。
●很好看。怎么说呢,很平凡的故事。没有任何跌宕起伏。但是就是抓眼球。
●视而不见核心部门的问题,一味的妥协与纵容,孩子的死亡沦为代价。出现矛盾的时候,孰轻孰重,如何权衡!不忘初衷,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丢弃自满。去读去学去听去跟上时代,把电话文件应酬扔掉!
●一个医院的改革进程,了解到医院的管理以及医生们的日常。三条主线扣人心弦,细致生动,读起来非常流畅。但国外的医院医生体系与国内相差较大,似乎并未从中了解到更多国内医生们的处境,但医生们的心态,我相信应该是类似的,尽力地希望能够治愈大众的。
●振聋发聩
●最后诊断,是以病理科这个最后依靠解剖和病例分析帮助检测诊断的部门作为故事的切入点。几个医生的形象塑造都十分成功,最后的那段话意味深长。永远都不要停下来学习,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在国庆第二天看完这部小说,很能引起共鸣,知道了作为一把手有很多的不易,深深地为皮尔逊最后给接替他的年轻病理科主任话。尽可能给自己学习和了解最新社会的时间,不能被琐事所扰
●阿瑟黑利的行业小说读多就觉得事业倾向性特别强烈,无论是故事里哪一个角色都充满了浓重的行业的气息,但是真的很服气各种细节,他真的太惯用让主角两难的抉择,角色之间的冲突,革新与陈旧的冲突,但是道理就是如此,不要因为任何事情阻碍自己学习和进步啊。
●老皮尔逊辞职前说:因为管理科室和处理日常事务分散了精力,没有时间和体力继续学习,导致专业能力下降(只能用性格上的嚣张和处事上的傲慢来虚张声势)。我想这是作者对一些医生的“最后诊断”。 然而最key的应该还是科尔曼医生说的:无论医生、医院还是医疗技术——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病人,为了救死扶伤。这应该是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最后诊断”,也是需要我们时刻自省的。
《最后诊断》读后感(一):最后诊断
书写了一个医院的改革进程,了解到医院的管理以及医生们的日常。三条主线扣人心弦,细致生动,读起来非常流畅。但国外的医院医生体系与国内相差较大,似乎并未从中了解到更多国内医生们的处境。但医生们的心态,我相信应该是类似的,尽力地希望能够治愈别人。
但这种心态也容易受到自己老顽固思想的影响,他们并非故意,只是固步自封加上权力意识的综合作用,会让人失控,对新事物恐惧又反感,茫然地就抵触。这不光对医生很危险,对其他人,任何行业的人都很危险。被淘汰是很悲惨的,有的错误是影响深远的。像那位产科医生一样,紧跟时代,积极进行知识更新,适时隐退才是对的。
《最后诊断》读后感(二):《最后诊断》简要书评
这是一部人人值得一读的、发生在医院的纪实体小说,尤其是医护人员、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更应读读。全书主题虽然涉及救死扶伤、与各类疾病抗争、病理科面临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和重大责任与压力以及医院运行制度改革等沉重内容,但人文关怀与温情始终贯穿全书——医学只有一个真正的问题,以前是,今后也是,那就是让个人存活下去的问题。生存才是最古老的自然法则。所以,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无论医生、医院还是医疗技术——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病人,为了救死扶伤。故事虽然发生在美国,但同样适用于中国。通过这本《最后诊断》,我了解了更多的医学常识和背景知识,也更理解了医护人员特别是医生的辛苦和不容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在其职业生涯中不可能从不出差错,所以,请换位思考吧:“当你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辜负了你。你戳破了我们的弱点,找到了我们的不足。但是,请让我们再试试,我们一起试试。有时候,我们比这次做得好,不要就因为一次的失误而否定我们。这世间充斥着无知和愚蠢,偏见和盲目,这些我们都暴露给你看了。但是我们还有其他值得为之活着的美好而温暖的事物。所以请呼吸呀!” 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那就尽情地阅读、尽情地呼吸吧……
《最后诊断》读后感(三):很精致,很专业,表现力很强的作品
镜头感极强的一部作品,阅读的过程犹如看电影一般,一幕一幕的手法尤其有助于悬念设置与情节推进。 情节推进有条不紊,医院改革与病理科,薇薇安的最后诊断,亚历山大的孩子,欧唐奈的情感抉择,几根线彼此交织却又丝毫不乱,几位配角的演绎也刚刚好。 作者的笔触老练,限于篇幅人物形象都只是某个侧面,但通过语言使人物的爆发力极强,特别是产科医生知道皮尔逊失职后的那一段,精彩! 题材框架搭得很好,比较遗憾的是篇幅过于精简,很多东西都没能细致地描绘,比如赛登斯与薇薇安的结局和欧唐奈主任的感情线。小说完全可以再扩充到上百万字,内容和人物形象也可以再扩充,再丰满,人性的揭露也可以更深刻。 无论如何,这不作品还是给人不少启示。评价一个人之前,特别是充满争议的人,请先了解这个人,人前人后,过去现今,然后再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最模糊,最难讲的,和最初的观感最违背的,然而也是最客观,最准确的,就像得出“最后诊断”的结果那样。作为一个团体的领导者,欧唐奈也是充满了智慧。
另外这部小说专业性也很高,对手术的细节与流程刻画得非常详尽,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可以想象出手术室中的场景,虽然到了现场我可能还是会晕过去(学医学的同学都真的好厉害(ง •̀_•́)ง
不知道我上次阅读一般国外的小说是什么时候,以前觉得国外小说难读,难懂。最后赞一个本书翻译,翻译得不错。会继续跟黑利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希望能得到更多惊喜。
《最后诊断》读后感(四):去读,去听,去学,去跟上这个时代。那样他们就永远也碰不了你一丝一毫了
可能每个医生在对待病人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同情心,至少在三郡医院里面是。 本书的主线十分明确,就是医院中新旧秩序之间的矛盾,暗含在医院的派系斗争中。 最后诊断,说的是病理学的医生给病人下的诊断,这决定了一个病人的一生。 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十分不讨喜的老头,乔 皮尔逊。他喜欢讽刺别人,傲慢无礼,又因循守旧,在三郡医院他就是旧秩序的代名词。于皮尔逊产生矛盾的是医院中的改革派,董事长欧唐耐,董事局主席奥登,院长托马赛利,有着傲人学历的科尔曼,约翰 亚历山大等,似乎势力差距很大,但皮尔逊一直担任病理学主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院的投资者尤斯塔斯是皮尔逊的忠实好友。
不管在什么地方,身处管理层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因为皮尔逊的固执和偏见,导致了一个新生儿的死亡,这在医院里是无法容忍的事情。皮尔逊会辞职,但在谩骂他之前,先来客观地看看这个老头
他曾经对医院做过不可替代的贡献,他的专业能力十分出色,遇到突发事件处理时冷静有条理。他在最后对他的接班人,科尔曼说。“你还年轻,浑身是劲儿,一腔热血,这是好事儿,你业务上也很在行,跟时代潮流,你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知识,我今后也没机会知道啦,听我一句劝,保持这种状态吧,不要小看这一点,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最后这段话让我理解他。“你坐到那把椅子后面电话铃就响啦,院长要跟你谈预算,下一分钟实验室的一个工作人员不想做啦,你要去安抚然后医院也会跑出来,不是查这个报告就是要追那个结果,还有推销员带着永远摔不坏的事管,还有永远烧不烂的酒精灯,你先玩这个又来一个这个刚走那个又来了,一天都过完了你就会觉得奇怪,不知道一天是怎么过的,一整天都干了什么呢。”
“听听一个老人家一个过来人,一个掉了队的人,一句劝,千万别走我的老路,去读去学去听去跟上这个时代,那样他们就永远也碰不了你一丝一豪,永远都不能对你说,他玩儿完了,被淘汰了,过时了。”
《最后诊断》读后感(五):懒得想标题的读后感
看完之后就赶紧搜了一下阿瑟·黑利,意外地发现这样一位能写出如此专业著作的人,竟曾经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可见黑利确实算得上一位天才,能将如此深奥的医疗知识、如此复杂的医院体系,编织成一个如此动人的文学作品。
看书之前,我大概对行业小说是有一点偏见的。我以为那不过是知识的堆砌,并稍稍加点线索来串联而已。之前看过一本不能称之为行业小说的作品——贵志佑介的《黑屋吊影》,大概因为作者本是保险行业出身的缘故,便在开头堆砌了大量保险业的专业知识,让我险些决定放弃读完这本优秀的恐怖悬疑作品。这里拿我所喜爱的贵志佑介的作品来做反面例子似乎不太好,但确实这一例可反映出相关作品的通病,总喜欢把知识杂糅起来,误以为这样就可以普及到大众。
阿瑟·黑利这一点就做的很好——知识的科普性有了,且作品的可读性也不缺,将知识的介入处理得恰到好处。我说不清他是如何处理得恰到好处的:可能将知识点分散得很匀称;可能是在每讲完知识点后都会紧跟上一些生活的琐碎、人物的行为与动作、或者一些不痛不痒但也颇合情景的俏皮话。
整个故事的设计自然堪称优秀。人物的立体化是一点,每个医生都尽职尽责、但也都有些缺憾或烦恼。此外,冲突的制造也显得揪心,除了类似欧唐奈和赛登斯的感情生活、或者皮尔逊和其他同事的交际这类小矛盾之外,整个故事围绕着三个大的主线:一是薇薇安的骨肉瘤,必须判断是恶性还是良性,而判断的代价则是一整条腿,由此制造了一个两难的冲突;二是亚历山大的儿子,因为医院体制、皮尔逊的顽固不化和一点点争权夺利的控制欲心思,而最终无可挽回地夭折了;三是寻找带菌的伤寒人员,最后一事差点导致医院关门,所幸千钧一发挽救了危机。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集中于整个医院里最不起眼、却又最重要的部门——病理学。围绕着这个部门,一切故事由此展开、一切人物围着他而生、一切体制的弊端和人性的美好也因此涌现。
而作者黑利又不愧为编织故事的行家,将一个充满专业知识的行业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可见作者把控节奏的能力。全文几个高潮都集中于后半段:突然一下子便要做个骨肉瘤的判断,判断过程让读者揪心、判断结果又让我们急着想解密,但被作者狠狠吊了几次胃口。突然一下又因为工作疏忽而导致婴儿去世,整个家庭的变故令人动容。而伤寒一事又如草蛇灰线、伏线千里,一开始以为不过是餐饮主管的胡闹,最后却闹到差点关门大吉。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物也因此而成长:皮尔逊因婴儿一事彻底辞职,却因骨肉瘤证明了实力、因伤寒检查为工作画下了圆满的句号以赎罪;科尔曼因此从骄傲自满而显得有人情味;欧唐奈认识到了自己属于三郡医院;赛登斯认清了自己的感情;等等。
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故事,就这样被组成了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且这个故事只有可能发生在医疗这个环境,显出行业小说的特点。这便是阿瑟·黑利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