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止信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不止信仰读后感100字

2021-04-23 01:0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止信仰读后感100字

  《不止信仰》是一本由[英] V.S.奈保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50元,页数:4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止信仰》精选点评:

  ●印度种姓和宗教问题已经复杂到任何一个横截切面都可以做出一篇色彩斑斓的文章

  ●一如既往的奈保尔的叙述风格,冷静的勾勒,奈保尔和石黑一雄文风的区别在于,奈保尔是浅笔勾勒、寥寥数语点到为止,石黑一雄则是积郁的情感堆叠,尽管两人的文字都很压抑冷静。这本书会是了解伊斯兰世界的好书,甚至近乎于非虚构文学,奈保尔用他熟练的文风选择出的典型人物确实都从部分展现出伊斯兰教在上世纪后半叶的骤然复兴的缘由与内涵。与共产主义运动的盛极而衰的趋势恰恰相反,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现代化似乎必然会首先导致民族和宗教意识的抬头。选取的四个国家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确实都还蛮有代表性,也能从每个人的记述中去揣度他们选择思想道路的缘由,这一点非常具有探秘的新奇感。读此书的时候我非常想像本科室友那样买一本《古兰经》来看,或许这件事不会太晚,了解伊斯兰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习惯性忽视的共同问题。

  ●差不多一个月才看完,某邪教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厦门图书馆借阅。大概是由于对伊斯兰教缺乏了解的兴趣,没有看完,也实在是没有兴趣往下读。这种闭塞、偏执、严重歧视女性漠视人权的宗教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愿世界和平。

  ●初读奈保尔,感觉还是不错的。

  ●这四个国家都是被征服的国度,历史断层,过去的记忆被抹去。在后殖民地时期,都希望依靠伊斯兰教的力量来复兴,基本教义派声嚣尘上。

  ●观察入微,功力可见一斑

  ●特别棒,推荐!

  ●一定要先看《信徒的国度》,否则接不上思路。看完感觉生在中国还是很幸福的!

  ●写《信徒的国度》时,奈保尔对这四国的文化不太了解,反而主观地探讨了很多细节的问题。十七年之后,他重访四国,对当地习俗、信仰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他却开始谨言,写作时尽量做到无个人议论介入。仔细想想,似乎很多事,基本也遵循着这个理。不愧是奈保尔。

  《不止信仰》读后感(一):四国的重新走访

  太多人提起伊斯兰教就是塔利班,基地组织,ISIS,自杀式袭击,女性没有人权,但是这么一个宗教,在世界57个国家作为主流宗教(联合国有193个成员国),16亿人信仰(远大于佛教信徒人数)。

  奈保尔在1981年走访印尼,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四国之后,重回四国考察。本书也是分了四个章节来写。印尼写到了苏哈托,对于此人,屠杀华人,排华,实际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他也阻止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印尼流行,一个独裁强权的领袖,可以让一个国家不再动荡。(弗朗哥统治西班牙,萨拉查统治葡萄牙,铁托统治南斯拉夫联盟)。巴基斯坦,布托总理和齐亚将军对部落都是围剿,布托被绞死。而部落信仰的伊斯兰教,恰好支撑了当今的基地组织。伊朗,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维国王(那个国王亲美,甚至中东战争都没参与群殴以色列),可是人民没看到应有的自由,而是进入一个独裁镇压的时期,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与美国支持的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打了8年两伊战争,武力打不过伊拉克,就玩敢死队圣战。马来西亚的伊斯兰统治,让他们更头疼的是游击队,沙巴,沙捞越,西马实际独自为政,各玩个的。

  大人物还是无法采访到,写中产阶级和小人物,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止信仰》读后感(二):追求人生清爽不粘腻

1、读这本书的目的

奈保尔的文字我很喜欢。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二本他的书。以后应该还会继续读他的其他系列。叹息《重返加勒比》太短,这回读个他的长篇大作。喜欢他的文字的原因是他描写特别细致,每个人物的动作、语言和我作为旁观者的总结以及当时的天气、交通状况等都事无俱细地写的好清楚。这一多半可能还有译者的贡献。

2、读这本书的感受

人类如此弱小,需要某种信仰的力量来慰藉自己,守卫自己,以度过那些无聊、空虚或者恐惧的日子。

杜兰特在《文明的故事》里说到,

牧师并未创建宗教,他只不过有如政治家利用人类一时的情感冲动与风俗习惯来利用宗教。宗教并非出自祭司的发明或欺骗,而是出于人们永远的迷惑、恐惧、不安、失望与寂寞。

读这本书多半是在通勤路上。南京的梅雨季节既闷热且潮湿。这种感觉就是笃信伊斯兰教国家这几个给我的感受。去过一些,不多,像马来西亚、埃及。将来还想去一下土耳其,等世界不那么乱的时候。

在地铁上看奈保尔的《不止信仰》,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也是为了摆脱那嘈杂又炎热时而冷到无法忍受的车厢的不适感。对伊斯兰教有种无畏的恐惧,这种宗教带给人的感受像邪教。教中人自己也说,革命必须以儿童和年轻人为焦点,超过四十岁的人都没有用。因此伊朗大费周章去教导年轻人。他们的人民不追求怎么样好好地活着,只追求精神上的牛角尖。我们看来是可悲的。但也许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奈保尔的写作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虽然文字很清浅,并没有什么宏大的词汇,也不会过度夸张和渲染。但你读来就是很深入骨髓的感觉,有时是痛苦,有时是哀伤,但是并不会有狂喜,也不会有暴怒。但你能慢慢地感觉到他想让你感受到的那种文明的冲击。有点像那种jazz的音乐,你且看他笃悠悠地摇着船,无声无息地居然就到了彼岸了。

奈保尔很擅长写这种非虚构作品,是我的一个感受。他写得详细,容易让热爱观察社会的我来仔细体验不一样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没看够,继续他的第三本书阅读。

  《不止信仰》读后感(三):《不止信仰》简评

  维·苏·奈保尔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尽管在某些角度上看,他是个十足的恶棍。

  在英国移民文学三雄之中,奈保尔的文字颇为不同。石黑一雄的作品细致典雅、主题丰富,西方色彩里又透出东方文化的韵味。拉什迪的文字则古灵精怪,倘若读过他那本“布克奖中奖”的《午夜之子》和那本收到霍梅尼的追杀令、让数人丧命的《撒旦诗篇》,你会惊叹他的天才和想象力的疯狂,不过却因主题的敏感,或许这一生都无缘诺奖。

  奈保尔和他们很不一样,他的文字通常平铺直叙,语言简短明快,即便是偶写景物,书写出来的效果也和速写一般,寥寥几笔,一副颇有质感的场景也就还原在了眼前。和拉什迪相似,奈保尔有着印度裔血统,不过他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年轻时在英国牛津读书,之后在世界四处游历。所以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他某些恶棍样的做法,因为归属感的缺失,一个人热爱游历,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冲击下,一个人或会迷失或会失落,灵魂上已然寻不到根,便有了不羁的态度去应付多变的周遭。同样不羁的马尔克斯倾尽一生去写自己的家乡和家庭,而奈保尔大半生都在漂泊,一直在书写异乡的故事和外面的世界。

  曾写过奈保尔的《大河湾》的书评,作为和“船长”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的对比,奈保尔的视角显然更加宽广,在认识现象的深刻上更加理性,对眼前的事态也更加宽容。波兰裔的康拉德总更愿意表现自己的“西方目光”,然而这种有些刻意准备的身份,却让他的作品时而生硬和刻薄。他深刻地了解属于自己的过去,却又极力地想要将这份历史推开去获得新的认同。不过否定历史的行为往往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面对黑暗的汪洋,奈保尔也写过《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说到这本《不止信仰》就必须要读奈保尔在1981年完成的《信徒的国度》,那是作者在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一部游记。时隔17年,奈保尔故地重游,写下了这部另一番滋味的《不止信仰》。

  时间可以改变许多事情,对一个故事,对一个人,时间会提供一个机会,让每个人有了更多的维度,抑或懂得了将心比心,又或更生一份领悟。17年的时光让伊斯兰的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奈保尔也有了更加平和的心态去观察眼前的一切。

  《信徒的国度》中的奈保尔笔锋犀利。书中遍布着对伊斯兰世界中的极端现象的揭露和愤怒,而在《不止信仰》中,这份情感显然有了变化,不同的年月,让这个特别的世界产生了改变,老朋友、新朋友,都有了新的故事,而作者本身也更加的深刻和随和,没有态度上的激烈,更想平静地述说所见所闻。

  “一个人的宗教并不必然是他或她的唯一和排他性的身份。事实上,作为一种宗教,伊斯兰教并不抹杀穆斯林在许多生活领域中的有责任的选择。”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这样写道。在这部作品里,他也批判和质疑了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的观点,不能在一个片面的角度去区分人群的属性,和平与融合在于对彼此的认可和对对方身份的多样性的理解与共鸣。

  这也是时隔17年之后,奈保尔在《不止信仰》和《信徒的国度》中所展现出的不同。展示某个现象,批判某个事件,这都很容易,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所眼见的观点多如牛毛,揣测防不胜防,攻击变得刁钻,大众的情绪更容易被煽动,而少有人可以去揭示事实的真相,可以以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在《不止信仰》中,奈保尔变得冷静而平和,就如他在序言里所写,“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不是一本关于见解的书”。

  奈保尔在写《信徒的国度》时对伊斯兰教一无所知,因此他将那次旅程定义为冒险,都是对陌生世界的震惊和感悟。在写《不止信仰》时,奈保尔已然有了更多的准备和更成熟的心态,作品重在讲述,而不在情感的诱导。其实这也正是奈保尔吸引人的地方,广泛的游历,真实的还原,读奈保尔的作品就像读一部百科全书,丰富的内容没有一丝拖沓,千人千面,各有千秋,一部作品更是一个年代一个地域的众生相。

  现代社会更容易将人标签化,这源自教育的片面、信息的肤浅、生活的现实、政治的需要……因而我们好像收获了不菲的知识,实则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标签,去在一个既定的轨道上谋求一份所谓光明的发展。所以现代人多自负又自卑,在对社会和他人片面的认识中很容易受到误导和陷入极端。

  良好的宗教信仰是为了发掘人类美好的共性,但当服务于政治和群体,其往往沦为区分不同人群的印记,当这份区别走向极端,群体难免会爆发冲突。而每个人终归是多元的,在生活、工作、所处的种种现实里分饰着不同的角色,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当带着理解去将这不同的色彩穿插,人们的共识或会多于差别。

  为了认同、力量,哪怕仅仅是一份失意时的抚慰,人们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可以皈依于产生共鸣的宗教,但当信仰和宗教遭遇了蛮荒,人们更该拥有的是坦诚而真挚的爱。就如书中那个小小的段落所写:我的母亲没有信仰,但她善待每个人,受到所有人的信任和爱戴。

  《不止信仰》读后感(四):维系一个国家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权

  在人类文明的数千年历史中,几大宗教体系,莫不是从“善”这一个圆心向外围一点点渗透。只是,就好比物理学中,任何物体的运动,在它所经过处,无论是光,是水还是声音,总是会发生各种反作用力、折射,乃至变形。如果一种信仰的传播,就好比一道光的运动,在光的传播之中,其间的分子、颗粒,恰如社会变革中的个体的人,必然会遭遇身不由己的扭曲与变异。

  行进中的光,感受不到这个过程里,单颗粒个体所遭遇的漫长冲击与痛苦,尤其是当传播的手电筒是由某种强力掌控,而非自发产生,悲剧就是无可避免的。

  没有人记得,信仰的出发点,是爱。

  或许,这是奈保尔写下《不止信仰》最后想要回到的起点。他将本书的结尾之笔,停留在了一个强大的母亲身上,是这个柔弱的女子,是她的力量与爱,维系了整个家庭的分裂,让两个分裂的世界得以维系。很难说,这不是奈保尔的文明隐喻。

  这本《不止信仰》,奈保尔写于1995年,是一本穆斯林世界游记,和1979年写成的那本《信徒的国度》一样,都是游历了印度尼西亚、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之后写成的旅行见闻。为什么隔了十五年后,他要再回到这四个国家,再次寻觅当年的人和事呢?奈保尔在前言里说,他只想记录一些人,以及他们的故事,然后将这些故事以它们自己的形式缓缓展开,让读者看到每个国家和推动他的力量。他不告诉读者答案,也劝读者不要妄图从中寻觅结论,因为没有,只有过程与形态,他铺展开的就是一副文明画卷——在这些国家,它们旧有的、属于自身的文明早已断裂,而今依然行进在跨域到伊斯兰教文化的旅途中,在这个漫长的进程中,处处皆是虚无、迷茫、痛苦、断裂的文明背影。

  比如伊朗。1979年伊朗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西方化的政治制度与世俗化的生活方式,被全盘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全盘伊斯兰化。女人必须穿黑色长袍与披风,男人必须留胡子,胡子怎么留留多长,都有明确规定,且不需用剃刀刮胡子,革命卫队在街头四处巡逻,监督和防范一切不符合伊斯兰教的行为,喝酒是不允许的,听音乐是罪恶的,“就连你坐的方式都要管”“连你说法的方式都要管”“一切都必须按照伊斯兰教的方式”。

  而如果你反对这些规定,你就是否定制定规定的人;如果你否定制定规定的人,你就是否定领导人;如果你否定领导人,你就是否定先知,否定先知,你就是反对《古兰经》,而《古兰经》来自真主,若有人胆敢反对真主,非死不可,自有制定规定的人代替真主来惩罚你。

  1979年革命爆发后不久,伊朗人在公民投票中支持伊斯兰教共和国,或许,以上这些具体的规定,他们从未曾遇见,他们只是把票投给了自由和正义。等到后来的治国者把治理原则推出时,这里不仅要多如牛毛的规定,还有对领袖的绝对服从与效忠,一切都是不容置于的,也没有任何人质疑,因为他们相信,就算这些规定没有道理,那也是真主安拉的意思。

  今天的伊朗人,以信仰阿拉伯人的宗教为荣,似乎也不再有人记得一千多年前这片土地上他们自己的荣耀。当年的波斯帝国足以挑战希腊、重创罗马,他们源远流长的波斯文明,就像陈年往事不足一提,在他们的认知中,伊朗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到来才开始的。

  又比如印度尼西亚。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亚洲国家,从距离上来说,它离阿拉伯世界是比较远的,伊斯兰教传入印尼的时间,并不算太长,比欧洲人抵达印度尼西亚早不了太多,当然,不是欧洲人带去的伊斯兰教,它是从印度传入的。和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印度尼西亚的文化里,充斥着各种神秘灵魂说、佛教和印度教,印度尼西亚游离于伊斯兰教的边缘世界,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社会,居于非主流的地位。19、20世纪的印尼,先后遭遇了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的殖民统治,乃至二战期间日军的侵略。但不可否认,无论西方的殖民统治也好,日本的侵略也罢,20世纪的商业、科技等文化因子都在印度尼西亚留下了足迹,二战之后,印尼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这是个一手高举现代科技,一手高举伊斯兰教信仰的国家,整个国家倡导在精通科技之余,还得加强对珍珠安拉的信仰。一种被称为“心智训练”的民间机构得到了政府的重用,至于所谓的心智训练,就是为国家培养虔诚的良民,解决国家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政府要服务于信仰,信仰在别处,圣地在麦加,不在脚下的爪哇,那些依然存留于老一辈记忆力的本地的古老习俗、非伊斯兰教的文化,早已随风散去。

  合上整本书,为什么奈保尔要写非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世界?在今天,全球有近60个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流宗教,全世界的穆斯林人数远远超过了16亿,为何奈保尔选择了这四个国家?原因无非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自身的文明已断裂,新的伊斯兰教信仰被迎接进去。在这个新的文化体系覆盖过程中,信仰本身异化成了“爱”之外的复杂与暧昧,痛苦与沦陷。

  写至此处,不仅庆幸古老的华夏中国,虽历经数千年的战乱、异族入侵,中华文明依然绵延至今,更强大的是,面对异族的铁骑、异域文明宗教冲击,汉文化一次次地吸纳并将其同化,而不是如波斯、土耳其这些昔日的强大帝国,只剩下历史记忆。正如著名的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一书里所写的——“维系中国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权”。

  《不止信仰》读后感(五):真实故事体验者——奈保尔《信仰之外》

  我在六月份读完了V.S.奈保尔的《不止信仰》,余韵却在脑中萦绕至今。

信徒的国度8.4[英] V. S. 奈保尔 / 2014 / 南海出版公司

  《不止信仰》是《信徒的国度》的续篇。在《信徒的国度》中,奈保尔记叙了他在四个伊斯兰国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见闻。《信徒的国度》文风犀利,充满了对伊斯兰文明中血腥现象的揭露。

  在《不止信仰》中,奈保尔故地重游,对这四个国家进行重新考察。

  17年后的奈保尔,笔锋更加含蓄也更加灵活。控诉的成分进一步减少,思考却更加沉重。

  我觉得一个更有深度的奈保尔就在这里:

  在《信徒的国度》中,奈保尔从社会现象出发,指责一种信仰的偏执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的灾难:

  而在《不止信仰》中,奈保尔抛弃了信仰—社会的线性思维,将信仰放在宏大的文明中进行更深层次的考察。

  他抛却命题式的写作方式,用漫游的形式,记录受访者的生活细节。从个人性格经历,到人生感悟;还有他的交际圈子,生活环境;甚至衣着,窗台雕花的形状。

  在细节中,深入文明。

  信仰—社会式的分析,容易陷入“不信不就好了吗”的指责中;

  但在一个信仰根深蒂固的社会中,这种指责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信仰,已经深入社会肌理,成为一种如呼吸一样不可抛却的习惯。

  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柏邦妮转过一条消息(现在不知道为何找不到了),大意是60-70年代的伊朗女性,可以穿着前卫的西洋服装,自由出入各种社交场合;

  但1979年革命后,妇女失去了权利,被迫成为第二等性种,披上黑纱,忍受被屠戮的命运。

  大意就是,女性要为自己争取权利。

  但了解历史的人会知道,某种程度上这些权利是被放弃的。也就是说,伊朗女性正是在”争取“中失去了权利。

  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统治给伊朗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改良。但是他的君主立宪统治缺乏民主性,造成了社会不公,被社会精英所怀疑。

  然而,对于广大的中下层民众而言,这个政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和社会文化不相适应。

  西方化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带来了社会繁荣,但却和人们已经习惯的社会传统格格不入。

  人民热爱传统文化,而追求现代化的政府并没有对这种社会感情做出回应。

  这也是彼时的伊朗,最深层的社会矛盾。

  所以追求传统的保守人士和追求公平的非保守人士一同举起双拳,抗议政权。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不在当时的预期之中了。

  这段历史,在非常有名的电影《我在伊朗长大》中也可见一斑。

我在伊朗长大 (2007)8.72007 / 法国 美国 / 剧情 传记 动画 / 文森特·帕兰德 玛嘉·莎塔琵 / 基娅拉·马斯特洛亚尼 达尼埃尔·达里约

  而在《不止信仰》中,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1979年后的伊朗。

  除了对破败现象的描写,更多的是个人处境的记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怎样看待他们的生活?

  在奈保尔的笔下,我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或一场革命的旁观者;

  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段历史,或者一段论述。

  我是这个真实故事的体验者。

  好的非虚构应该像奈保尔。对于奈保尔的写作风格,经典的说法是“只展示,不分析”;

  但展示本身,含蓄而犀利的暗示了作者的观点;

  好的非虚构,会在事实的交叠中让读者感同身受。写作不只是作者的倾述,而是文字与眼睛的深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