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友》读后感锦集
《以书为友》是一本由[日] 永江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书为友》读后感(一):好好读书
这本书其实是我2018年读完的第一本,周末瘫在床上断断续续地看完的,篇幅不长,内容不难,作者不作,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反正想看就看,不算浪费时间。
书中介绍了许多作者自己总结的阅读方法,包括给作者写信、给书籍打广告、给作品打分等,是个比较有诚意的推荐。
然后它勾起了我阅读和写阅读笔记的兴趣,希望我的2018是个读书年。
《以书为友》读后感(二):短评+摘录
没什么亮点,甚至还觉得有点无聊。14岁的我大概都不会把这本书看完,看完了也会觉得读个书真麻烦。 摘录: 「读畑先生和北先生的青春记的那段日子,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只是多读书,完全撇下学校的功课不管。忘了这两位先生都是大才子,而我只是个庸才。更何况北先生的青春记中有不少夸张的成分——畑先生和北先生不仅读了很多书,做功课的时候也比别人加倍努力。」 「不能把读书这件事看得太高。不能因为读了书,就四处逞威风。要知道,世上还有很多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
《以书为友》读后感(三):以书为友
很有意思,能看出作者非常珍爱书。这种珍爱不是把书供起来,而是对书报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态度。书的世界如此广阔,它可能是讲师,它可以是朋友,它甚至还是避风港湾。
拆书又装订书的方法,很新奇✔️。 读书不一定要从头到尾✔️ 可以把书中人物的名字换成周边人的名字✔️ 看完书给书写推荐语✔️ 读书时间拆开:例如每天30分钟,然后在脑海里回放✔️ 本书是读小库给14岁孩子的套书中的一本,出于好奇我给自己买了一套,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内容很有趣,像是一本书的使用说明,也可以算入门版<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喜欢看书的小朋友也许会希望早点看到这本书,不喜欢看书的小朋友,出于好奇看看,看过了也就算了。如果退回到十四岁的我,大概就是后者吧。但就如书里所说,忘了也无所谓。
quot;不能把读书这件事看得太高… 要知道,世界上还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 同时,"世界比书广阔,但不读书,就不会懂得世界这份广阔。"
《以书为友》读后感(四):以书为友,也不要小瞧不读书的人
内容不是多么深刻,但是平易近人,让26岁的我也能心领神会,常常看到共鸣的地方会心一笑。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但是这本写给14岁青少年的读物,却无私地展示了作者的读书观念和心情。如果我14岁读到这本书,可能就不会在高中只埋头于学习,电视剧和娱乐八卦了。
读书最大的乐趣,不是寻找答案,而是探索新的问题,让自己的好奇心不退化麻木。作者讲述了读书的点点滴滴,甚至还有如何拆书和复原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已经很显而易见了。
但令人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篇《不要小瞧不读书的人》:“读书比不读书强,但读书的人也不见得有多了不起,读书人不一定都是好人。有不读书却优秀的人,也有读了很多书却坏心肠的人。读书或不读书,和人的品格无关。……读书多的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误以为自己读了很多书就很了不起。……不能把读书这件事看得太高。不能因为读了书,就四处逞威风。要知道,世上还有很多比读书更重要的事。”
书里的世界固然很广阔,可是只抱着书也是学不会游泳,无法与人交往的。最后一篇对14岁青少年的建议就是最冷静的忠言,可能不只是对14岁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对任何在成长中的青年而言也一样。
《以书为友》读后感(五):以书为友读后感
以书为友是一本日本人创作的一本书,作者名为永江朗。1958 年5 月9 日出生于北海道旭川市,在北海道旭川东高等学校、法政大学文学部哲学专业毕业。以书为友这本书是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他十四岁时关于读书的困惑与豁然开朗的瞬间。当我们一个人时,书总能带来帮助,书能让我们暂时去往另一个世界,让我们逃脱现实。当自己不开心时,有困扰时,书能帮助我们。在这本书里作者详尽介绍了书籍的装帧、书店的种类、书本存在的意义、阅读的好处与坏处,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与书有关的一切,其间不乏真知灼见与幽默趣味。
我自身实话说,对读书没有特别大的好感,有可能是因为时代的问题,现在的小孩儿都会玩儿电脑,玩手机,忘记读书这件事。当然找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也是非常难的,有可能大家都把“读书”这个概念当成学校那种硬读,学习方面上的读和背书。我承认我没有作者那样热情地读书,像书里说刷牙的时候也读书,要珍惜书而我没有做到,有些书被我遗忘在那个柜子的角楼中,书里的一页被撕烂。在这本书里有几句话我非常喜欢和赞同,一个就是“不要小瞧不读书的人”作者说,“读书比不读书强,但读书的人也不见得就有多了不起,读书人不一定都是好人。有些人明明懂得很多,却还有做坏事”,然后说“有知识的人不一定都有好人品。” 另外书里有一章叫“只读一点点”,我能联系到这一章,而且也赞同,在这一章里,作者就说了书不一定要从最开始一直读到最后。可以从中间开始读,也可以在中间停止阅读。我有时候看书就会这样,我不知道前后情节但我觉得只要读的地方有意思就行了。
我能感觉到作者对读书的感情和观点,很多读书的窍门,概念都写在这里面。其实我读的时候,对读书的概念微微地变了,作者对读书的热情打动了我,或许以后我会更加激情的读书,而不只是为了别人而读书,也是为了自己。我会给这本书一个9/10。
《以书为友》读后感(六):先从学会读书的方法开始
上周带朋友逛书店,朋友推荐了一本读小库系列的小书《以书为友》,作者是日本作家、评论家永江朗。
这本书开本很小,也很轻量级,书封是淡黄色。从封底的标注可以看出,这本书被归为14岁左右推荐阅读的图书系列中的。
我14岁那一年,已经上高中一年级了。这一年开始,我的阅读量开始快速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有对我来说超级大的图书馆和方便的24小时通宵自习室(对比当下火热的24小时书店,我的母校太N了;另一个原因是我上学的城市有跟新华书店差不多大,但是允许在书店里随便看书的新知图书城。
特别是高三那一年,我每周末都要去一次新知图书城,从上午10点看到晚上10点左右。中午就在门口吃一碗米线,晚上回到宿舍吃泡面。
回到宿舍的时候还顺便去宿管阿姨那里领回一周的《中国青年报》,把冰点周刊读完。
以前读了很多书,都是在书架上随便翻到的。偶尔也有主题性的阅读,比如大学时代读杜拉斯,是十几本一起抱回宿舍看。考研的那段时间,把学校图书馆比较文学中我喜欢的书都看差不多了。
如果,在14岁的年纪遇到永江朗,或许我的阅读方式可以更有调理一点,读书的收获,也会更大一点。
现在很多成年人其实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如果你想要好好读书几本有用的书,而不是去书店拍几张照片,装装样子,那我要推荐每个人都读一读《以书为友》这本小书。这本书里介绍的读书方法也基本上是我平常会用的方法,在书店和如何对待自己的书两个章节里,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
《以书为友》读后感(七):为什么及如何读书
这本书很有趣,双十一时候买的现在才到,从一系列书中,挑出这本开始看,然后就停不下来,这两天的空闲时间都是在读这本书,甚至最近沉迷的游戏王者模拟战也都暂时停了下来~
作者是一个60多岁的自由作者,所以读书的历史和人生的阅历会更丰富一些,同时日本人对一件事情的深入和多角度拆解是很细致全面的,在这本书里也也同样,把「读书」这件事拆解的十分有趣。
从「可以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值得读书,到挑选,驯服,及最后的如何读都很完整的阐释了一番,很有收获。
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和有几个有意思的可以参考下来学的点,大致罗列下14岁的年轻人可能会经历和面对的困顿,迷茫的情绪及境遇列了一些过往在日本各个领域都比较有名气的作家及作品,或许今后有机会可以看看列了一些日本比较有特点的书店,包括连锁的大型书店,垂直类某个类目的书店,二手书店,综合类文具纪念品和书籍的玩具书店真的拆解:很详尽的介绍了如何把一本书实体书拆解和重新装订一本书的阅读,可以把里面觉得「重要的」,「幽默的」,「感动的」,「有疑问的」点标注出来,供以后参考阅读从取景器里看书:对于一些相片集的书,可以尝试从取景器来看书,这样一方面是在学习和尝试临摹,一方面也可以更多的体会到作者在照片创作时的感觉和心境(这个技巧值得尝试)一些写作的契机:给作者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给一本书写摆在店铺中的POP广告语(POP即卖点广告,是书店在后来的经营中模仿CD店的一种手段);把这本书推荐给自己的朋友。]阅读的历史:最早读书的时候,是不允许默读的,日本和欧洲等都是这样。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才开始更多的尊重隐私和不影响别人读书和不读书,与人的品格无关。世界远比书里的世界要大很多,书无法涵盖世界,同时也有「不读书就无法学到的事」 不读书,也无法理解他人。眼前的人可能满脸微笑,内心却在流泪。
《以书为友》读后感(八):从读小库起,愈发不可小觑的读库
在2015年老六巡回演讲的南京站,现场库娃问了读小库和文库本的事情,不只是南京库娃这么关心,这些问题也一直是全国库娃们疑惑的事情。
现在这些疑问化为了这本《以书为友》,摆在了大家的案头。
为了去切实感受“移动着阅读”的便利,我在上班的地铁上看完了它。
盈盈一握一词成为了为此书而生的存在,32开本的书国内不是没做过,做得舒适贴手的,上一次有这种可心印象的还是小学看的郑渊洁十二生肖童话,嗯,一个很老的版本了。
知乎上有人在谈文库本在日本的风靡和在中国的萎靡,无非还是习惯因素价格因素质量因素诸如此类。其实《以书为友》从价格来说也不算真正意义的文库本,但中国整体书价的低廉也使出版不可能在一本小书上压榨更多,除却这些,我找不到不喜欢此书的理由。
清明简单的文字,谐趣得当的插图,校注明晰的细节,每多翻一页都教我嫉妒:假如此时此刻是十四岁的我在读,必定加倍贴心,加倍同意,因为其中的许多书话,就是我如今自己喜欢讲给朋友,讲给孩童,甚至讲给家长听的衷心建议。
读小库里,除了这一本,还有好些也是不拘年龄都值得一看的作品。无数教育会议图书会议说得唾沫横飞的“中国儿童阅读产品不给力”问题,读库始终只是闷着头在做。这样子倒有点儿“灯下黑”,多得是痛心疾首的大声高呼,在那暗影角落里,有人不言不语地呈现出了理想事物。
《以书为友》也是一本一定程度上溢出“读小库”范畴的作品,封底写了,这个系列叫作“14岁懂社会”,这是第一本。
我不知道多少人留意这个部分,14岁,可能在读库与读小库之间的少年青春,确实也被这个团队的人紧密关注。忽然很暖心,其实这个阶段的人类最受忽视,既不是孩子,家人觉得可以不太操心,也不是成人,社会离他们还远,他们只好抱紧朋友,或者,还有书。
如果有什么事物能够让人自救且易得,我想,其中必然有书。
也会多心地想,读库苦心十年,不过几万用户,叹兮?悲兮?努力网红兮?
转念的转念自然是:不要了,就这样缓慢拔节才好。
我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地相信读库的理念:把书做好,自然有人来找。
一手养读者,一手开新路,这两手抓两手都算硬的读库,愿你的回报绵长,福泽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