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锦集

2021-04-25 00:4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锦集

  《我被封杀的抒情》是一本由[日] 大岛渚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一):严肃的“情色”导演

  《感官世界》是挑战秩序之作,但绝非是大岛渚的代表作,《爱之亡灵》《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青春残酷物语》《少年》更为重要,至于《御法度》是另一种风格的奇作,他是位有严肃态度的社会派导演,无比的犀利又无限的悲悯。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二):大岛渚:“唱歌跳舞就是革命么?”

  ↓

  大岛渚:“唱歌跳舞就是革命么?”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三):止庵:自相矛盾的作家

  大岛渚写了好多书。我在日本看有一二十本,他是一个特别能写的人,他的很多电影,自己就是编剧之一。《我被封杀的抒情》里面有很多他回忆的文章和影评,评论确实写得让人佩服,他是一个很好的作家。但是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假如看书之前,大家有兴趣重新看他一两部电影,你会发现像史航说的一样,他的局面特别大。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四):做一个守望麦田的西西弗

  大岛渚在《我被封杀的抒情》中写: 制片厂的副导演是一份受尽屈辱的工作。我一直未能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为自己找了这份工作而后悔,想是否重新回到大学。每当这个时候,我就遭到演职人员谩骂。此后,我什么也不想,只是用身体来工作。参加工作将近一年左右我待在剪辑间里,熬夜完成了电影。天亮时,盛开的樱花映入眼帘,这时,我不禁热泪盈眶,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职业”感到自豪。

  读到:

  年轻士兵战死沙场,它却没有起到任何阻止他们死亡的作用。一句想到《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五):大岛渚的风骨

  大岛渚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六):大岛渚:另一种抒情

  大岛渚:另一种抒情

  文/斯索以

  2013年新年过去不久,日本北海道依然冰封,在富士山以东不远的神奈川县,一个响亮的名字伴随着漫长的冬季悄然陨落,电影界为之一震。他就是大岛渚。这个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并伴随着一股强烈的冲击力。“大岛渚才华横溢、特立独行,他的电影让世界为之惊艳。”在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人们对他如此评价。

  大岛渚不是一个拍大众化电影的导演,因此不会热衷于絮絮的日常,那些对我们来说“正常”的元素在其电影中反倒被淡化了,转而突出生活乃至人性充满“芒刺”的一角。大岛渚是一个面对电影时极其另类、新潮的人,而那颗心也总在企图剥开人性深处的孤独,将其艺术化,甚至最后诉诸于夸张、变形的暴力叙事。正是从《感官世界》《爱之亡灵》《御法度》等电影中,很多人认识了如此独特、如此犀利的大岛渚。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七):大岛渚的狂想曲

  大岛渚的狂想曲 文/ 平方 电影《感官世界》女主角割下了男主角的命根子,绝望,颓废……走在大街上,身边走过去一支队伍,这一幕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它呈现了时代背景,以及众生男女的自我隐忍在时代大潮中被无情淹没了,这就是命运使然。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竟然不再为博取眼球的色情有所迷惑,而是北被大岛渚的叙述深深震撼。大岛渚便在我的印象中高大了起来。 在他的随笔集《我被封杀的抒情》里,大岛渚敞开了心扉,回忆过去的种种,以及与电影前辈之间的交流,细数朋友们的期许等等。在缅怀电影评论家斋藤龙凤这一篇里,既有对朋友的各种回忆,也有日本电影的面面观,有自己的解读,不流于俗世。缅怀友人就像书写赞美诗的口吻,肯定川喜多和子对日本电影和世界的融合沟通做出的贡献,也怀念自己与她的美好友情。对同行友人深深怀念,记起与森川打拼电影界的经历。梳理与大卫鲍伊和北野武,及许多同行者的交往轶事。在评论电影《夜之鼓》和《洛克兄弟》的时候,对导演技术细致地分析,由此体会到他对电影的深入。 大岛渚生在日本变革时期,体查到个体与政治的紧密关联,这在他的电影作品里时刻显现着痕迹,我们时常体会到其中决然的情愫蔓延。从文字里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真性情,所以这本随笔集显露了大岛渚的情怀,他的精神碰撞和追逐,这一切都在艺术世界里,暗暗发出光芒。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八):死和爱的抒情

  《我被封杀的抒情》书评:

  书分三章。

  第一章“我的思索,我的环境”

  四篇悼文-四个葬礼。

  “我被封杀的抒情”夹在死与悼中短短的一篇。是他生命的一个片段,有时间地点和事件。

  第二章“俘虏与天使”

  每节一个人名

  我推测"俘虏和天使"所指两种生命的状态: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

  其中有一条由冬向春流动的河,他是冻河里的推舟人。接下来他提到的人,几乎都死了。最后一个死的人是“唯一的天才:武满彻"。

  死亡是一、二章里一条流动的河。或者生命本是一条由死亡作为动力向前驱动的河。还有一些少数浮现于死亡之外的物质:太阳、电影、女人们、国家、革命、、、

  (假想)其文章的主题结构是刻意的安排

  那我将浮现在死亡之外的物质笼统称为生之欲。或者爱之符号的东西。死占有绝大的部分。但也有着内在的节奏。爱,死,的空间结构所暗示的是什么呢?从主题和结构来看,它们的节奏有两种:

  1死、死、死、死、爱、死、死、死、死、爱,,,,,

  2爱死、爱死、爱死、爱死、爱死,,,,

  用他特有的灵魂祭司的曲调吟唱。(从悼文的文字,他在叙述吗?他在动情唱啊,哭,忏悔啊,非常抒情。)

  最后一章,我生存的意义

  电影批评及评论

  其中谈三岛由纪夫主演的《焚风小子》的批评和其他批评的笔调不太一致。是不是有他个人的情愫?纯属八卦。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九):封存的记忆

  之前看大岛渚的《少年》,不理解片中的男孩为什么总是镇定自若——他即使对伤害也持冷静的态度,似乎有意带着成人的面具来伪装自己。为了躲避父母施加的折磨,他孤身乘火车出逃。抵达天官桥后,男孩听到海浪声,立刻奔向大海,电影也在此时重新有了颜色。天官桥是安葬奶奶的地方,独自在海边的夜晚,男孩面对着不存在的亲人讲述火车上吃面包的经历,嘴唇紧抿。随着夜色逐渐加深,男孩对自己说:“沉睡吧,永远沉睡吧。晚安。”我当时很难想象,这样的对白会是一个年纪尚轻的人的内心独白。

  直到读了大岛渚的自传,看到他写:“与生者交流爱,恐怕会极大地伤害彼此,因此我将所爱的人当作死者封存。我之所以拍电影,就是因为这么做能抚慰生者和死者的灵魂。”幼年时经历的亲人之死给大岛渚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使他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霾,因此他将悲伤这种情感完全封存于内心深处。大岛渚说:“这种事显然使我成了一个反常的孩子。我不仅克制着悲伤,还要压抑其他所有情感,只对公共性的是非做出反应。”他认为自己应该不带任何感情地面对这个世界,以免热爱既伤及自己也伤及他人。这种对爱和死的恐惧始终遗留在大岛渚的心中,因此他想尽可能地不流露感情,但这样也不能使他的灵魂得到解脱——“难道我只爱死者吗?”大岛渚在六、七岁时便认定世界上的残酷多于世界上的善意(对,一定是不平衡的),他电影中的少年正是他在抒情压抑下的自我之镜像。

  《我被封杀的抒情》读后感(十):史航:初印象是诗意盎然

  1992年之前看的大岛渚的电影,在毕业之后复习的只有一部《感观王国》,这个片也叫《爱的斗牛》。1988年这个片子传得很有名之后,大家就开始注意它的另外一个译名,觉得另一个译名有一种保护感,特别有安全感。

  那个时候没有DVD,也不是影碟时代,更不是蓝光时代,那只是录像带时期。录影带有一个现象就是,老放的话会掉磁,掉磁多了就雪花,所以我现在想到大岛渚想到的就是雪花,每一个画面都有雪花飘落,这么一个诗意盎然的大岛渚。本来是个彩色片,但我们看,以为是黑白片,可以想象掉磁掉到什么程度了。那时候另一个比较有名的电影是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一开始就是男性的躯体和女性的躯体纠缠在一起,但画面是特别粗的大颗粒,因为它要讲原子弹的事。其实《广岛之恋》是被大岛渚无意中给使用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原子颗粒一般的男体女体,但是还是特别执着地在看,因为很激动啊。那时候我们另外传看的几个片子是《凯撒大帝》,这是一个著名的大型的史诗级三级片,然后再有《美国最后一个处男》、《高材生》,把《毕业生》也放进去了,也当做三级片了,还有《蔷薇之恋》,就记住了这几个名字,很重视的是《感观王国》,因为我觉得这个电影有诚意,别的电影跟这个比起来不够有诚意。

  人世间都是有因果的。就在前两年,国内一家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日本AV影像史》,这本书三个推荐人就是大岛渚、李银河还有史航,分为代表了日本AV的生产者、评论者和消费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