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豌豆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睡在豌豆上》是一本由[日] 湊佳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一):也许她不是真正的公主
所有人都庆幸,失踪的姐姐回来了。但只有我知道,她是冒牌的。——睡在豌豆上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二):如梗在喉
看完这本书之后,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怪异。仍然没有办法理解《豌豆公主》要表达的东西。
然后是结衣子的故事,起初真是平凡又无聊。万佑子失踪后每个人的态度都符合他们的身份,最后结局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不够精彩。铺垫了这么久,心里都在为最后一幕鼓吹呐喊,敲锣打鼓了,结果结局一点也不出彩……
看《告白》电影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不过我都没等到最后一幕,就已经睡着了。
怪异的地方在于,结衣子为何执着于前后两个姐姐不一样呢?一样,她不会成为公主。不一样,她也没有成为公主……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三):谈谈两点
一是我用阅读器读的这本书,黑白的屏幕看不见封面颜色,对于这个封面我真的无话可说,可能人的审美不一样吧。其次电子书的排版让人迷惑,正常是黑体,然后突然出现一段宋体,请问是想起标明时间线不一样的作用么?那你倒是弄的准确一点呀,排版真的有问题。
二是内容方面。故事的最后妹妹去了警察局,为了什么呢?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有点虎头蛇尾。两对姐妹的故事也的确让我能够理解亲情的内涵,这两个字写起来容易,但在实际中确是一副口罩,伴随呼吸存在,却是让人难以感知。意识流的写法(我没判断错吧)让我感到有些拖沓,心理描写是亮点,可是总是有“如果…不这样”“要是…就好了”的这种假设,读起来未免鸡肋。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四):《睡在豌豆上》
看完《睡在豌豆上》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深切的情感,无论是万佑子跟结衣子之间的姐妹情,还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对万佑子跟结衣子的亲情都是让人无比感动。《睡在豌豆上》文笔悠闲,叙事娓娓道来,让人感觉非常舒服,文字给人一种慰藉人心的力量,让即使生活不像剧中人物那样幸福的读者也不会生出一点嫉妒的心思来。当我在华中师范大学7号楼的教室里读完整篇小说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平静的,刚收到的微信上好友朋友在说着她新买的高跟鞋。这一篇来自日本的小说,真的是让我内心非常平静。孩子的心灵幼稚而又成熟,父母总是把孩子当孩子看,其实,孩子懂得的东西有很多,尤其是在情感上,他们是最敏感的。也许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过自己是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的经历,我一定会用我全部的爱来爱我将来的孩子,给予他我想得而再也得不到的童年温情。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五):谁是真正的姐姐
记得有次看倪萍主持的《等着我》寻亲节目,看到有一个男孩3岁时不慎被拐,从贵州拐到广东普宁,在9岁时被警方解救回来,但是因为孩子已经没有儿时的记忆加上在养父母家的生活习惯和贵州很不一样,半年后借着探亲的机会又回到养父母家,再也没有回来过,即便亲生父亲绝症病危,也没了他的消息。后来在节目组的牵线下,已经身为人父的他和亲人通过节目相聚,场面唏嘘不已,近乎斑白鬓发的母亲,抱着久违的儿子,失声痛哭。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六):硌在心里的豌豆
前半部分放下书好多次 断断续续才看完
读到找猫那部分结束的时候 去洗碗 边想着这小说该不会从悬疑转向家庭伦理了吧 我还猜想着会不会是那个娜娜还是风香和案件有关
妈妈利用结衣子 通过找猫来查探万佑子这个情节的设置 大概是全书里看着最让我难受的部分了
妈妈自以为能骗过结衣子 用她最真爱的布兰卡 帮助她继续着搜索万佑子的行动 结果是结衣子被同学孤立 还差点被坏人强暴
就想起这两天在知乎上看过的一个问题 “父母的偏心 会严重到什么程度”
就因为假万佑子小时候体弱 万佑子经历过“诱拐事件” 结衣子至今 连被告知真相的权利都没有 一个人十几年来在姐姐不是万佑子的困惑中兜兜转转 也是很让人心酸
看到最后结局 万佑子的真相被揭穿的那片段 有些惊讶 但还是有点老掉牙的感觉 又是那种电视剧里演的感觉
这十三年来 结衣子怀念的 大概是以前的万佑子给予她的那种温暖吧 那个每天读故事的万佑子
然而这个每天读故事给她听的万佑子 却慢慢变成了那颗被褥上的豌豆 硌在结衣子心里 遥不在意 万佑子无法体会 只能结衣子自我折磨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七):到底什么是姊妹情深?
不应该在晚上才开始看一本新的小说,而且还是悬疑小说。 我为了一口气读完,于是熬到凌晨两点。我太难了。 湊佳苗的特色就是大量心理描写,这本也是,几乎都是围绕第一视角结衣子的心理活动展开。 没有血缘但是一起生活八年的姐姐,和有血缘却从天而降并且刻意模仿冒充的亲姐姐,似乎,结衣子更愿意接受前者。 这本虽然比不上『告白』精彩,但也不能排个湊佳苗精彩佳作前三名吧。 对于结衣子所承受的,我觉得我都能理解,而且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 妈妈给结衣子带来的伤害,是血缘也好,亲情也好,都无法磨灭的啊! 生养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我们对孩子们的喜爱都是一模一样的吗?我们对孩子们的待遇都是公平的吗? 虽然我很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可能父母心里的那碗水,端得就是不那么平。那我们又该如何平衡? 相比于睡在豌豆上,要我说,大概用如芒在背形容更贴近结衣子的心情吧。 最后,回答结衣子的问题,我觉得感情比血缘更重要。 虽然结衣子的妈妈忽视了她的很多心情和处境,但是在我看来,结衣子也没有坦诚啊。 妈妈,也并不是天生就会做妈妈的人。如果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请孩子大声表达出来好吗?不要害怕,不要隐忍,不要把所有的委屈藏起来。 就痛痛快快告诉妈妈,你伤害到我了,请你别这样,请你抱抱我,请你好好爱我吧!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八):个人见解
因为一直喜欢悬疑推理,进入其中,以主人公的视角,再看他人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等,所以我曾读过许多作家的悬疑推理类小说,比如说东野圭的白夜行,我第一次接触作家湊佳苗的时候是她的作品《告白》,之后我还看了电影,我很喜欢她的风格,所以我就我对她的了解和对《睡在豌豆上》这本书的感受。 我认为从她作品里的角色设定可以看出她对人心的敏锐观察与一针见血的剖析,对许多读者来说,这正是凑佳苗的独特之处。以精细深沉的笔触刻划出善恶并存的人性。 “所有人都庆幸,失踪的姊姊回来了,但,只有我知道──她是冒牌的。”作者再用以前的回忆与现实进行对比,场景不断变化,所以读者需要一直有耐心的读下去。 主人公 悄悄萌芽的疑问以「有哪里不对劲」为养分,一点一点长大,当最终的答案揭晓时,苦苦追求的真相是否可能带来更残酷的伤害? 作者很擅长描写家庭人际关系,这次写得也是十分细腻,平淡中却张力十足。读着如水般流畅的句子却有莫名其妙的紧张感,众多人物的行为和内心变化仿佛让小书变得真实。她写得真实且深刻的部分,就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促使读者去思考。 「……父母可以为了孩子进行复仇,也能牺牲自身所有来寻找下落不明的孩子;而孩子亦可为了父母拚命。但是,姊妹呢?有可能为了姊姊或妹妹,不惜断送自己的人生也要帮她做些什麼吗?为了姊妹,自己究竟能犠牲到何种程度呢?看到姊姊努力的样子,妹妹会无条件感到高兴吗?亲子关系和姊妹关系,我对两者之间的绝对差异很有兴趣。」──凑佳苗.《睡在豌豆上》出版纪念专访/《波》2014年4月号 摘录 小说中“妈妈”、“万佑子”、“真正的姐姐”最后都选择相信血浓于水的即是亲人。而结衣子心中的万佑子永远是儿时陪她一起读豌豆公主的姐姐。 最后作者用结衣子想见来叩问姐妹的含义让我思绪万千,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也写出结衣子她会在这两种选择中仔细权衡,做出合适的选择的,也是在告诫世人姊妹真正的含义。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九):在真实的经历者面前,这是一篇彻头彻尾的瞎话
我有个姐姐,我妈妈第一次婚姻的产物,我和弟弟在十二岁以后才知道,现在仍然相处很好,姐姐也一直认为亲妈家才是娘家。另一方面,姐姐的爸爸,我们叫叔叔的男人后来又有了一个女儿。知道她的存在七八年了,素未谋面。
这就能对比得出,假的不完全的血缘,不是真实感情培养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在那个年龄,未成年时,家中长辈的选择至关重要。成年后,或许我们大多人会和《等着你》那样,权当多一门亲戚。
全书六节
第一节,结衣子在咖啡厅的推理很好的制造了悬念。但既然是现实,可以不只是把遥当做一个解释真相的工具,(至少)可以借遥去探询妈妈。
第二三四节,遥的失踪(其实从神社的玩耍就可以看出,妹妹的孤僻不是大问题,遥那种不属于这里的隔阂才是潜在危机)。虚实结合的手法很扯,把转换搞得那么自然更是做作。还不如一节回忆姐姐的归来,两节回忆遥的失踪。
第五节,姐姐的艰难伪装。人艰不拆啊,这个姐姐令我越发讨厌遥。她自己完全没有直接的作为,妹妹的质疑让我们读者彻底戳破了她那可笑的完美外衣。另一角度也是为此类事件提供了反面典型。
第六节,真相,只有妹妹蒙在鼓里。埋下的几个伏笔,两个学姐的口述,布兰卡的死的隐瞒,最后揭开时没有了惊讶,因为放在了遥的自述后面。结尾只有妹妹摆出一副要“得出什么结论”的样子,明明可以深挖主题––只能说作者还是适合悬疑啊,又不比东野圭吾可以灵活转换,作者的生活片段,儿时回忆我认为就是凑字数。至少,结合我书评开头,家人在这件事中发挥的作用就可以进一步探讨。结果最后只有外婆给了我一些感动,“人都是会变的,接下来可以尽情尝试”。
如此看来,还不如全文结构大改。第一人称一直变换。妹妹开头“我怀疑我的姐姐不是亲姐",外婆爸爸(这个角色也是废了,还不如直接展示和姐姐的短信)找人,外公妈妈维护姐姐,遥找到港湾,姐姐的爆发结尾。
只能说这类题材本来可以偏深度,偏家庭,偏悬疑,结果成了四不像。最直接的,我看到那个日本当代人气作家文集的头一篇是这品相,直接卡掉了。省了三十五,幸好幸好。
《睡在豌豆上》读后感(十):真相,其实没那么好。
《睡在豌豆上》是日本备受瞩目的推理小说作家湊佳苗所写。在看过整本书之后,我感觉我还是不太理解这本书在说些什么。与其说不理解,倒不如说是没看懂。书里的内容,是现在与过去交叉在一起。与《穆斯林的葬礼》一书排版有些相似。不过不知是译者的问题,还是原书就是这样写的。 书上那个小小的标签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对价值观造成强烈震撼的[终极谜团]惊愕登场。”然而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这句话有些夸大其词了。因为这本书从一开始的《豌豆公主》的故事到万佑子姐姐失踪,再到两年后找回了万佑子姐姐,一家人恢复以前的正常生活。结衣子在这中间,一直充当着旁白者一样的身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着这一个又一个充满着离奇色彩的故事。 万佑子的失踪,使得结衣子在心里内疚不已,然而结衣子在此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可能是个“捡来的孩子”。因为父母对自己与对姐姐万佑子的态度相差太多了。在姐姐万佑子失踪后,结衣子的心里很内疚,可内疚的同时,好像又夹杂着那么一份小小的喜悦。也许这就是一个孩子心里的一点小私心。 因为姐姐万佑子不在了,结衣子可以受到很多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也许大多数的孩子都曾有过这种心理,觉得父母的爱,可能会更多的分给另一个兄弟姐妹。不过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这种看法就会有改观了。就如同书中的结衣子一样,在万佑子失踪后,她还是会想念自己的姐姐,想念万佑子曾讲给她听的那个《豌豆公主》的故事,尽管她早已能凭借自己阅读,可她还是喜欢那个会给她读故事的万佑子姐姐,用同样温柔的语气给她说起《豌豆公主》的故事。 在快要到结局的时候,整本书也迎来了一个高潮。结衣子怀疑这个找回来的万佑子并不是自己的万佑子姐姐,而她的想法也得到了她外婆的认同,而在DNA检测结果的面前,结衣子也显得无能为力了,可她还在怀疑着,直到遥的出现,让她找到了真相的入口。 最后结衣子巧施一计,成功的将万佑子和遥骗回家,也从中得知了一切的真相。可在这真相的背后,却隐藏着结衣子无法接受的事实。 也许书封面上的小纸说得对,真相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人们不愿面对,也不想面对的真相。也许让这些真相就这样埋葬在土里,不为人知才是最好的选择。或许结衣子还会在深夜的时候,感到脖颈处有豌豆的硌着的感觉,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却让她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