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刺客读后感摘抄
《盲刺客》是一本由[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页数:5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刺客》读后感(一):藏在平淡叙述背后的无限爱意与悔恨
我阅读的第一本阿特伍德著作是《别名格蕾丝》。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盛名在外,我因为害怕被汹涌的情感淹没,犹豫了很久,最后踟躇还是败给了好奇,就这样,我翻开了《格蕾丝》,就这样,我被阿特伍德精妙的结构设计、细腻的情绪把握俘获。看完之后,还是没有鼓起勇气下单《使女的故事》,于是,我决定,翻开著作表,随机下单一本,《盲刺客》一下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这个名字开启了这次阅读。
《盲刺客》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穿插新闻剪报与书中人物创作的“小说”,用琐碎平常的语调,絮絮叨叨地讲述了两姐妹的一辈子。如果可以坚持从头看到尾,不先翻结尾会有无限惊喜。如果不行。也至少到一半再看。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又忍不住翻了结尾。剩下都是挂着眼泪看完的。
《盲刺客》读后感(二):男的看不懂建议闭嘴没人把你当哑巴(刻薄话合集)
说回书本身……有人说结构不够精确,但1这是2000年以前写的诶!
2不复杂不代表不精巧,嵌套结构太复杂又要有人嫌看不懂了,而且阿特伍德篇幅上的分配、三条线的配合简直是妙至毫巅。
3有人说啰嗦。草,一看就是男的写的。开头或许可说略显繁琐,但从10%开始,就已经完全展开了主线。文字里深沉细腻的感情我也不指望男的能懂,但就凭写了很多日常琐事说阿特伍德啰嗦?滚吧。
4我傻,我看书属于完全跟着作者走一路上放弃思考的那种,所以结尾看到【剧透】的时候完全是眩晕感直冲脑门的状态,花几秒钟想了想简直是天才……不能更天才了!严丝合缝,每一条线都说得通,每一个情节都有起承转合,但完全不晦涩,不存在看了后面忘前面、往回翻才能get到伏笔的情况。
5文笔也好!不是那种堆砌辞藻,是有一瞬间突然觉得这个句子恰到好处、神来之笔的感觉,和情节结合起来……阿特伍德,真是何等天才的作家。
《盲刺客》读后感(三):印象深刻的句子
只有吱嘎作响的轮子才上润滑油。
在战壕里,上帝像气球一样破裂了。
笨拙正表现了男人的真挚。
诱人而又危险的理想~
美即真,真即美。
历史,无非是一个被颂扬却不真实的老太太。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他们从来不用它制造枪炮,只制造烟花。
一旦你沉醉于爱情,你便会被无情地卷走。
数字就是数字,它别无选择。
危险来自于对他看得太真切、看得太多。
比上帝更强大,比魔鬼更邪恶;穷人有,富人缺,吃下去会死掉,是什么?是一无所有。
到了深夜,所有人都会原形毕露。
圈饼本身就是个矛盾的东西。尽管是个空洞,人们却学会了拿它来卖钱。一个负质量,也就是零,竟然变成了可吃的东西。给一个虚无的空洞取个名称不就把它转化成存在了吗?
撒旦也会照自己的意图引用《圣经》。
有时候,你不太相信你就在场,于是就留下了个证据,或者你误认为是证据的东西。
拳头大于手指的总和。
当你精神失常时,应该保留在体内的东西都跑了出来,而应该拒之门外的东西却趁虚而入。
在生活中,悲剧可不是一声长长的惊叫就完事了。
《盲刺客》读后感(四):再好的地方,就算是天堂,倘若我们出不去,那也是地狱
Iris从来都不是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对父亲、妹妹、Alex,甚至她自己。
她被自己困在了Aa'a星球
如果Laura代表了善、慈悲和无私,她就站在了她的反面。
最终令劳拉奔赴死亡的是她的嫉妒---劳拉的感情纯真得无暇。
劳拉死了,劳拉的那一面才在她身上重生。(也或许她只是找了个替代来转移罪责)
但Iris有可能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I is for Iris
人生的意义,是敦促内在的Laura重生。
----------------------------------
没有灵魂的人忌惮有灵魂的人,所以ta们总想夺去对方点什么好让彼此一致。比如视而不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苦难却过份夸大一般的烦恼。比如毫无理由地亵渎他们的信仰并在角落沾沾自喜。
有灵魂的人活得太坚毅了,令ta们害怕。所以恰当的时候最好可以摧毁他们信的,给他们力量的。离开了那些他们就跟ta们一样了,也会选择留在那个出不去的天堂。
但是ta们忽略了他们的勇气,这世界没有什么地方是他们出不去的,Alex说了,“这地方就像天堂,但再好的地方,倘若我们出不去,那也是地狱。”
Iris听到了,但她并不懂。
《盲刺客》读后感(五):左手的世界
我的文学世界是一个秘密花园
亭台楼阁 移步换景
我像一个导游
背诵着 渴望着永远新生的导游词
《盲刺客》看完了 像一部忏悔录 是一个姐姐的忏悔录 是一种真实人性的自白
然而 现代小说的不可靠叙述习惯 加之作品屡屡反转和对读者的捉弄 我都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蒙在真相表面的Margaret故意创造的假面纱
我们无法责怪任性 它从来没有跟上帝签订“终身高尚”的协议 真实的描写令我喜欢 但不死的信仰令我更敬佩 在这篇里不是很明显 忏悔不代表有所为 不是吗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 结构还是很新颖的 回忆在虚实之间流转 现实与虚构交替上演 带有选择性的新闻报道既客观又主观 预叙与倒叙的时间错乱令悬念迭起 不时创造恍然大悟
最喜欢的是哑女与盲童的爱情
以及她与他打一炮换一地的那种偷腥式的浪漫 让我想到杜拉斯的《情人》
与门罗比较,直观觉得Margaret通俗痕迹重一些
另外 两位女作家看来都深受短篇小说体制的影响
我也猜 《盲刺客》里面的这些结构要是拆开来 其实也只是短篇的容量 这样的拼接 也许不免是一种讨巧 与《海边的卡夫卡》类似 有没有我冒昧猜想的市场倾向呢?
《盲刺客》读后感(六):刺痒的猎奇和不耐的等待
我读的两本阿特伍德(一本是《使女的故事》),都有很强的戏剧性。这本得布克奖的40万字的大体量小说,据说是阿特伍德集大成的作品。它的阅读体验交织着刺痒的猎奇和强压不耐的等待。
第一层文本由老年的艾丽丝讲述家族故事,她和妹妹劳拉相依为命长大成人的故事,老年的艾丽丝对衰老力不从心的当下,让描述显得琐细和充满自嘲。这是对更有活力的久远的两姐妹故事的有意悬置。而第二层文本是劳拉写的《盲刺客》,一个富家女与一个穷小子的偷情故事。这本迷人的小说随着地点的辗转,直接写两人的偷情前后,贤者时间的对谈和穷小子如山鲁佐德讲述的外太空故事。故事嵌套故事。这个刺激的文本之外又夹杂了报章的剪贴,提供客观的大事记和圆滑的对外口径。
让人意味深长的是,看完小说后你会反思作者有意设计的文本间的并置,时空的交错间,每一层阐述都有了新的对照意义,于是你对年轻的艾丽丝、劳拉,你对老年的艾丽丝有诸多感想,滋味纷呈。还有那个有意隐去的亚历克斯,他活在另一重空间里,活在静寂的心如死灰中。文本并置和俄罗斯套娃的嵌套形式,让意义滋生意义。
艾丽丝年轻时的“胶着”状态,依附于豪门丈夫,一种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多么像法斯宾德《寂寞芳心》的艾菲,贵族生活沉闷无聊、装腔作势围住少女,然而少女终会觉醒,冲破围墙,只是那时,少女已老。归根结底,《盲刺客》讲的是两个少女的命运,某种意味上的关于少女的警世恒言。
《盲刺客》读后感(七):盲刺客
读到后面盲刺客的这篇故事里出现了很多对于那个男人日常状态的幻想时,大概猜到这个novel-within-novel也是出自iris笔下而非其所署名的Laura。iris虽然失去了很多选择和表露自己的机会,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细节的关注和敏感,对于每一处幽会场景或者微妙的变化都记得十分清楚:“地板上有一件皱巴巴的衬衫。为什么地上那件破衬衫总是意味着情欲呢?这种情欲是扭曲的、冲动的。你看那油画中的火焰:就像一块被扔出来的橘黄色的衬衫布。”(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描写,iris好像把每一处细节都像拍照片一样印在了脑海里。)而Laura是一个勇往直前的人,她把情绪更多用在很多有明显意味的事件上。
盲刺客这部分和iris回忆蔡斯家族这一部分的时间线好像差不多是并行的,出身卑贱不得不受人指使的盲男和为萨基诺城献祭的哑女,在禁忌中互相吸引并相爱。就像没钱没地位的alex和为了家族企业而结婚的Laura,Alex不得不去参加战争,就像盲男不得不去杀人。只不过编织的故事里,盲男为他们找到了逃脱的方法,但现实中,他们的爱却不被任何人知道,也永远不会有迈出那一个个房间的机会,现实中的“盲男”Alex和“哑女”iris也没有故事中为爱抛弃一切的勇气,在最终出版的故事中他抹去了盲男哑女的结局。 所以盲刺客的故事尽管残忍,也包含着iris对这段爱情的一种幻想吧:两个人即使身体都有缺陷,但能够逃出去、真正地在一起也是很好的结局。(盲刺客的故事结束后,他们的谈话内容更多是关于战争,也对应上了回忆里理查德一家也在为战争烦恼。)最后她收到他的电报,“通知,损失,遗憾”每一个字都清晰明了,他们的故事的确没有了结局。
阿特伍德太会写了!
《盲刺客》读后感(八):短评写不下了
和《别名格蕾丝》相似,用了【新闻剪报】作为第三方的视角陈述,再惊心动魄的经历到了报纸上也不过是一眼略过的杂事啊。
人物叙述中自然加入了加拿大的战争时期的生活状态,父亲的纽扣工厂从兴盛到倒闭,曾经穿着水手服参加社交聚会的小姑娘也学会了穿上银狐披风彰显地位,别墅里封闭的洞穴厨房也换成了明厨。
【艾里丝的回忆】看姐妹两和亚克力斯的关系有点像那不勒斯三部曲里的三个人。但这个故事没有那么多的勇气和成功的抗争。
劳拉从小就与众不同,她的自由锋芒到甚至令人生恨,她甚至都没来得及拥有一段"劳拉该有的经历"就惹来了灾祸。而艾里丝的傻瓜面具则戴得太久甚至要长成了脸,她什么都没有守护住,父亲母亲妹妹爱人女儿外孙女。
【盲刺客】和外星球的故事故事不浪漫还有点金属臭味。愤世嫉俗的青年流连姑娘的双腿,好看的屁股和一颗会滴血的心,聚少离多,不信未来。
哑姑娘和盲刺客可以有幸福的结局吗?小说没有连载下去,而我们的姑娘得到了一张阵亡通知。"没有流出来的泪可以使你变得酸臭。"
【老年艾里丝的日常】不得不说,不太好读。这一段相当絮絮叨叨,一个爱喝咖啡,总吃不完甜饼,在最后的时光里在城里乱晃,想把一生都向很久没见的孙女摊牌,幸运的是在这个孙女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的事了,不至于像她的两个外婆或是妈妈一样。
小说最后一章彻底摊牌,本以为盲刺客是劳拉写的自传。后来以为是劳拉冷眼旁观写的艾里丝的故事,因为劳拉不会说我无法工作这样的话。最后发现劳拉竟然和这个故事没有关系,默默纯爱遭人蒙蔽。
劳拉的死把生活的重担扔回了艾里丝身上,好像也把勇气传给了这个没用的姐姐。
《盲刺客》读后感(九):艾莉丝:不可靠的叙述者
劳拉死了,她的死与她的姐姐“我”以及“我”的丈夫理查德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是这个悬念,牵扯着我的好奇心,让我耐着性子读完了这部充满老奶奶絮语的五百多页的小说。
故事的叙述者“我”是艾莉丝,是劳拉的姐姐、理查德的妻子。“我”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在故事前四分之三的篇幅里都在隐藏真相。当然,她这么做符合她的性格——她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淑女”,一言一行都合乎规范,因此,当她要讲述一个有悖伦常的真相时,她显得很犹豫、很为难,她既想一吐为快,又害怕没有任何铺垫地太快地说出真相,不仅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还会让别人对她的道德感产生质疑。因此,她需要铺垫和解释。
她开篇就告诉我们,劳拉是个小说家,生前写过的唯一一本小说是《盲刺客》。她在叙述她前半生故事的时候,将“劳拉写的《盲刺客》”分篇章穿插于她写的故事中。一个故事似乎是劳拉和托马斯的故事,另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关于艾莉丝的祖父母、父母、艾莉丝姐妹、艾莉丝婚姻的故事。两个故事交叉进行,互为映照。
然而,如果这两个故事所对应的现实,正如所有人以为的那样(劳拉和托马斯厮混并怀孕),那么,这部小说就没什么稀奇的。
我在前面说过,艾莉丝是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她在小说的前四分之三篇幅都在掩盖真相。她让读者误以为小说中出现的那本同样题为“盲刺客”的小说,写的是劳拉和托马斯的故事。
我们都被她骗了,像小说中的读者被小说中的《盲刺客》欺骗了一样。
艾莉丝高明的地方在于,在终于说出真相前,她慢慢释放出几个线索和一点蛛丝马迹,让我们产生怀疑,想要求证——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引诱着我们不断阅读,去探求真相。
比如她写到她在多伦多的大马路上偶遇托马斯,她朝他走了过去:
这时候他转过身来,起先我不敢肯定他是否能看见我。我伸出手,像一个溺水的人在寻求救援。那一刻,我在心里已经背叛了我的婚姻。再比如,她曾讲述过在她的家里,只有厕所是她的避难所。后面在小说《盲刺客》的文本中,我们又发现了这样的段落:“她”在书摊买了刊有“他”的故事的书,回到家后躲到厕所里阅读——很显然,这个情节只会发生在艾莉丝身上。
结构和“不可靠叙述者”所营造的悬念与假象是这部小说的亮点。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刻画。无论是艾莉丝、劳拉还是理查德,我都觉得是一个个模糊的影子。
《盲刺客》读后感(十):Mise en abyme
Mise en abyme是专门描述这种故事里面套着故事写作技巧的术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像镜子中的镜子一样,有着无穷的反身映射的功能,因此《盲刺客》被讨论最多的也就是它的的自反性,通过人物自己构造的经历来盘点既定事实,让人怀疑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能力能够看清现实并且展现真实。同时被讨论的是20世纪上半期的系统性压制,这个压制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性别和社会阶级方面。比如艾丽丝·格里芬说:“我仿佛是沙子,我仿佛是白雪——别人在上面写了又写,轻轻一抹就平了”。这个句子出现在理查德多次拧她大腿产生了消了又现的淤青的时候。艾丽丝意识到自己被当作一件物品交换,自己的身体变成了家暴的理查德的私人所有物,是他征服的对象。
虽然这个“俄罗斯套娃”一样的故事到最后都汇总成了一条线,但是每一层都使用了不同的风格或者体裁,因此格外具有吸引力。最外层的故事是艾丽丝晚年深受心脏病的折磨,意识到死亡临近在提康德罗加港(虚构的地方)写下的回忆录,时间跨越了整个二十世纪,集中描写的是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在southern Ontario的生活。1916年,她出生在名门望族。1933年经济大萧条,纽扣厂遭到火灾,她被嫁给了父亲主要的竞争者-四十岁的理查德。第二层故事讲诉被陷害成纵火案凶手的工会组织者亚历克斯逃脱当局追铺的经历。作为一个通俗科幻小说的作者,亚历克斯用寓言式的故事来批判资本的剥削构成了小说的第三层。第四层是时不时出现的剪报,形式包括讣告、新闻、娱乐头条等。第五层是艾丽丝妹妹劳拉死后在1947年出版的哥特式浪漫小说《盲刺客》。其实在艾丽丝揭露之前,作为读者,我们或多或少已经猜到《盲刺客》是她写的,不过冠以妹妹的名字而已,记录了自己和亚历克斯的风流韵事。
小说的开篇就很精彩,“大战结束后的第十天,我妹妹劳拉开车坠下了桥”。读者立马被赋予了侦探的身份,是自杀还是他杀?有一种要从零碎的叙述中找出事故的原因以及谁应该为这个悲剧负责的使命感。与此同时,阿特伍德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受限视角,因此注定了在这个推理竞赛上我们只能跟艾丽丝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故事的高潮来临前,没人可以先找到有罪方。故事的结尾也很精彩,揭露一切是基本的,但是艾丽丝必须活着才能揭露呀,其他人死的死,搬走的搬走,消失的消失,仿佛在跟时间赛跑。但是作为读者,我们知道她肯定会写完,因为知情者只剩下她了呀。于是一种小说的双重性就出现了,艾丽丝故事的结尾也就是阿特伍德故事的结尾。(p.s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