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证词·窃语》读后感1000字
《寂静证词·窃语》是一本由不明眼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证词·窃语》读后感(一):这是另一个起点
《窃语》是《寂静证词》系列的第三本。我本以为这会是这一系列的最后一本,可是结尾的一切都在表明这一系列还会有后续的故事,而且这几本作品的铺垫来看,这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这本书中依旧没有我期待的来自于双男主的cp感,不得不大吼一声:书腰误我……作者大大啊,你这设定真的不觉得浪费吗?如果光是没啥cp感我也认了,可是这本书开始,我们就再也无法忽视萧厉的“前”女友——罗小男了。 罗小男在本书中的戏份已经很高了,几乎是可以认为她是这本书中的女主角。她和她的父亲在这次的案件中牵扯极深,而她当初和萧厉的分开也并非因为感情不和或是不再相爱,而是因为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牵连,拖累了萧厉人生。而在案情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当误会矛盾逐渐解开,我不但没吃到cp糖,还被喂了一嘴的过期狗粮…… 言归正传。我个人觉得这个系列的《呢喃》和《窃语》两本书不太适合单独成书。因为《窃语》中的很多铺垫和细节是在《呢喃》之中完成的,而《呢喃》的结尾也是有些突兀。与其说是《窃语》将开启这一系列的新征程,不如说是《呢喃》和《窃语》共同完成了这个系列的过渡。 在这两本书中,萧厉从媒体人转行成为了警察,从而将作为警察的阎非和作为媒体人的罗小男联系了起来。在这两本书的故事进展和磨合之中,主角已不再是萧厉、阎非两人,而是加上了罗小男,三人小队初见雏形,隐约能看到铁三角的架势(或者更确切的说法是杠铃?),他们将抛弃自己的职业和身份所带来的设定,单纯地作为想要知道真相的独立个体去追寻正义、击破黑暗。这是我所说的“过渡”的理由之一。 理由之二则是框架的搭建。如果说《无声》这本书还是个人性质的案件,顶多是有所谋划的系列案件。在《窃语》之后的故事这已经升级成为了另一种状态,那些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势力,甚至《无声》中最大的“7.14”案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而这两本的故事则是打开了这些的冰山一角,这是我说的“过渡”的理由之二。 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的野心,逐渐宏大的结构和设定,意味着在未来的故事中有更多的可能性。我期待看到后续的故事,也期待能够看到更多的社会属性和推理属性。
《寂静证词·窃语》读后感(二):世俗的人间,终有一些令人不能容忍的卑劣行径
自古至今,都存在着一些打着慈善的旗号暗地里作恶的机构和人群,财富、利益、欲望则是绕不开的追求,并且,他们总能够想尽办法欲盖弥彰,将所犯下的罪行掩埋在历史的沉寂中。但天理昭昭,一切的罪恶都会等来相应的惩罚,没有人可以逃脱。
由国内作家不明眼创作的刑侦、推理系列小说《寂静证词》的第三部《窃语》包含了三个故事,但其实也算是一个案件,剧情紧接第二部《呢喃》,继续从渡山发现的六具尸体开始查起。
《荒山恶魔》主要讲述了偏僻山村买卖妇女传宗接代的陋习导致的悲剧,被这种思想严重荼毒的人哪怕是因为自身无法生育,而将所有的罪过推给女性,心理扭曲至极,以至于麻木的犯下了如果罪恶的行径,阎非和萧历经过排查,终于确定了凶手的真面目,但也仅仅是查清了六具尸体中的五具,还有一具无名尸体依然在迷雾之中。
《无名女尸》这个章节属于非常重要的过渡环节,事件陡然升级,涉及到了十几年前的案件,并且还将萧历的前女友罗小男的父亲罗战牵涉进来。毕竟,罗战每一年去渡山烧纸,总会被人看见,究竟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少女宋嘉坠楼案》作为最终的环节,真可谓是推理悬疑、险象环生。一切都从十几年前的孤儿福利院的少女宋嘉奇异的坠楼案开始,逼迫宋嘉坠楼的三名男青年也在当年随后不久被发现集体烧死在了一栋民房中,显然这其中有着巨大的隐情。另外,随着案情的逐步深入,福利院、少女被害、罗战、化工厂、精神病患者等所有的因素都被逐渐的链接起来,一连串的线索和证据显示,幕后黑手的不法行为也许从二十年前就开始了,在这罪恶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情呢?
不明眼的这个探案系列有着浓厚的网络媒体传播特色,借助于发达的网络和媒体进行剧情的推动,并且真正的利用推波助澜传播效应进行设定和推理。其中,加入了第三方神秘力量的介入,给读者一种幕后黑手神秘且强大的感觉。阎非和萧历在办案的过程中,屡屡陷入被动,似乎案情涉及到的人和事都在某种掌控之中,事事提前一步。但正在这种丧心病狂的设计之中,百密一疏,让阎非、萧历二人组抓到破绽,将计就计,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整个《寂静证词》的剧情铺陈和设定,张弛有序,环环相扣。推理较为细致,反转非常自然,案中案的模式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悬念和想象空间。并且,案件的结束,神秘的第三方并未露面,而阎非、萧历、罗小男的组合初步形成,期待后续的探案剧情。
《寂静证词·窃语》读后感(三):从“无声”“呢喃”到“窃语”,探寻真相的路上正义从来不会沉默
一个孩子,如果被人诬陷而难以自证清白,这种心理阴影会给他(她)以后的人生道路造成多大的影响?是在这种刻骨铭心的钝痛中掩盖伤疤、重塑自我,还是在忍无可忍的折磨中扭曲心性、报复社会?都有可能。而在左右其人生走向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无外乎其原生家庭以及周围环境在这场人生变动中扮演的角色。
《寂静证词》之《无声》就是在寻找这样一个罪犯中展开的。这个罪犯是刑侦队队长闫非心中永远的痛,他不仅杀害了数名被害人,还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了闫非的父亲和妻子。而作为受害人家属之一的萧厉,与闫非从最初的对立猜忌走向通力合作,最终将那起发生在十五年前的“七一四”特大凶杀案破获。
原来,造成凶手滥杀无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曾被诬陷过偷窃了别人两百块钱。他的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赔了钱,狠狠责骂了他;作为当时值班警察,闫非的父亲在没有处置完毕的情况下就移交了工作;而萧厉的母亲在没有掌握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把这件事情发表在了报纸之上。于是,一连串的报复行动上演了。
作为一部社会推理小说,豆瓣阅读“小雅奖”最佳作者不明眼创作的这套《寂静证词》很受读者欢迎,豆瓣系列评分高达9.6分,超过204万的点击阅读足以证明这部作品的畅销程度,作者也因此斩获豆瓣阅读长篇拉力赛、社会派推理主题征文赛等比赛领衔大奖。这部作品之所以拥有如此之高的人气,就在于作者在题材选择、人物设置和情节塑造上的匠心独运。
这不仅仅是一部凶杀推理小说,关注社会热点是作者创作的主要目的。在本套丛书中,舆论与法治的关系体现得尤为明显。“全民参与审判的时代,声音响亮便是正义?”网络暴力不仅能够彻底颠覆一个人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进而左右相关部门的理性判断。如果为了迎合舆论而不顾事实真相,就会掉进凶手布下的陷阱。“七一四”连环案误抓凶手就是因为一股舆论暗流从中作梗,导致警方误判形势,抓住了一个替罪羊,而让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当然,善于借助舆论造势,同样也可以为警方破案提供帮助。依靠舆论杀人的“七一四”罪犯,最终在舆论的旋涡中上套中计被警方擒获。
除此之外,人肉搜索、校园欺凌、未成年保护、心理障碍诱发犯罪等社会现象也是本书内容叙述的重点。作者以此为描述对象,以血淋淋的犯罪事实为底色,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另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扭曲的人性,有被绑架的舆论,有肆无忌惮的暴力,当然,更有战胜一切邪恶的正义。
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小说,本书的故事紧张程度完全可以满足读者对类似故事题材的期待。没有拖泥带水的细枝末节,没有脱离主题的卿卿我我,没有游离于主角之外的无关角色,所有的双方对话、环境描写、情景反转,都让故事情节更生动、更曲折、更加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这套书从寻找“七一四”连环案的真相入手,穿插讲述了“夜班杀手”“消失的另一半”“荒山恶魔”“无名女尸”以及“少女宋嘉坠楼案”等多个犯罪故事,而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总有一个“幕后黑手”若隐若现。每一个具体案件的侦破,都无限逼近事实的真相。相对一般的小说创作,本书采用“双男主设定”的人物塑造模式,为读者提供了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作为书中的主人公,刑侦队队长闫非和前新媒体人、后从警的萧厉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十五年前发生的那场惨案,让闫非接连失去了父亲和妻子,让萧厉失去了母亲,更让萧厉在父亲的家暴中濒临自杀的边缘,二人都在这场令人发指的凶杀案中饱受心理折磨,这也为两人通力合作创造了思想基础。闫非的过硬侦察素质与萧厉的敏感新媒体素养相得益彰,让他们总能在犯罪分子布下的阵阵迷雾中找准“命门”,最终将其缉拿归案。
从“无声”“呢喃”到“窃语”,正义在媒体上逐渐发声,舆论也在为正义助力。随着声音的越来越大,隐藏在幕后的暗黑组织也逐渐浮出水面。他们以舆论为武器,通过严密的组织行动,通过左右舆论走向帮助客户摆脱警方追踪,甚至让警方在舆论包围之中陷入迷乱而错误结案。这个神秘的组织从来没有露过面,似乎也没有蛛丝马迹可以追寻,也只是在《窃语》的最后,短暂地出现过一次。那种阴冷、决绝而又充满阴谋的杀伐果断,让人不仅不寒而栗。“窃语”之后是“棒喝”还是“呐喊”?让我们拭目以待。
《寂静证词·窃语》读后感(四):听真相“发声”,让正义远离舆论的旋涡
舆论的漩涡里,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靶子。
暴力是什么?是拳脚相向?是恐吓怒骂?不,远不止于此,暴力更是很多“听不见的声音”。
我们听过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知道语言暴力、身体暴力,可是那些“听不见”的网络暴力,同样可以置人于死地,甚至比那些“看得见”的伤害来得更加直接,也更加可怕,一根网线,却成了我们纵容自己那些不负责的言论的“杀人凶器”。
《寂静证词》系列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因为舆论带动而引发一场场触目惊心的悲剧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发表着那些自以为义正言辞的言论的时候,无形的伤害已经开始扩散。
不明眼塑造的这一系列与谣言和舆论相关的故事,实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犯罪小说,它的精彩是毋庸置疑的。暂且抛开它的推理严谨、情节紧凑不说,能够将“舆论导向”这一普遍存在却又极容易被忽略的社会现象作为故事的内核和推动力量,非常值得一看。
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想要用几个字、几句话来中伤一个人简直太容易了,屏幕的背后是一时激愤啪啪敲动的键盘声,屏幕之上呈现的却是足以毁掉一个人的难以磨灭的伤疤。
网络,从来不该成为法外之地。
“没关系,反正别人又不知道我是谁”、“没关系,反正大家都是那么说的”、“没关系,反正这个人本身就有问题,苍蝇不叮无缝蛋嘛”……
可是,真的没关系吗?或许对于发言者本身真的没关系,但是对于被大肆议论的那个很来说,无异于一场雪崩。
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很多事件的发酵都是因为自媒体人的言论所加剧的,风向更容易倒转,而利益的关系渐渐让很多所谓的自媒体人失去初心,成为了控制舆论导向的“营销号”,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们又极容易受到带动,几乎都能凭借一点蛛丝马迹编造出一个狗血故事来。
没有人想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没有人承认自己是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像印在《寂静证词·无声》封面上的那句让人哑口无言的质问:
“全民参与审判的时代,声音响亮便是正义吗?”
正义从来不是看谁的声音大,正义也不是看支持哪一方的人数多,人们常说“公道自在人心”,可当那悠悠众口堵住了那些发声的声音,人心之中的公道真的还能被看到吗?每天喊着“不信谣,不传谣”的人们,是否又在无形之中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呢?
《寂静证词》中的双男主都是“舆论”的间接受害者。警察闫非的父亲阎正平是二十年前主办“七一四案”的警察,萧厉的母亲胡雨新是三个受害人之一,也是死状最为惨烈的一个,然而他花了5年时间却没有找到杀死萧厉母亲的凶手,还曾经将萧厉的父亲萧粲列为嫌疑人进行了审讯。
被审讯后的萧粲即便以后洗脱了嫌疑,但仍一直被人指指点点地说他是杀妻凶手,各种负面言论导致萧粲失去了工作,精神也趋于崩溃,而他更是将这一切归罪于自己的儿子,只因为当时八岁的萧厉无意间说出了一句“证词”,这句所谓的“证词”让萧粲被舆论压垮,也让萧厉遭受了父亲长达十几年的毒打。
而阎正平这边所遭受的舆论压力也是扑面而来,五年没破的案子却被一个“匿名网友”列出了各种线索公布在了网络上,“警察无能”的骂声也此起彼伏,阎正平不久后也死于非命。
二十年后,闫非的妻子白灵被用一种很残忍、极具侮辱性的方式杀害,这让闫非怀疑是当年“七一四”案受害者家属的寻仇,却三年依旧没有线索。与此同时,在和萧厉一起破案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当年“七一四”案件的蹊跷之处,于是两个人毅然决定重启“七一四”案。
舆论将人逼至悬崖峭壁,萧厉的父亲被逼的精神崩溃,也让萧厉经历了一个无比凄惨的童年,时不时就被父亲一顿暴揍,导致了他长大以后的自卑、敏感,他将一切错误归咎于自己,常常深陷于恐怖的梦魇之中无法解脱;而闫非的父亲被逼的戴上“无能”的帽子,工作下调,更是惨遭杀害。
而这一切悲剧的元凶竟然也是因为学生时期的一场“舆论”的重压导致了心理扭曲,当年的议论二十年来仿佛一直都没有消失过,甚至当真相即将被揭开,他也依然会觉得“那些窃窃私语已在他的耳边响了一整夜”,就是这样的恐惧、怨恨、愤怒,让凶手变成了一个恶魔,然后展开了这样一场长达二十多年的血腥报复!
带有误导性的、不负责任的舆论,毁掉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会形成一种连锁反应,让更多的人深受其害。
半路出家的萧厉在成为警察之后,随之遇到的一些列案件也几乎都无“舆论”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无论是《呢喃》中因为被指责“大半夜穿这么少走在路上,摆明了就是要勾引男人对你下手”而制造多起惨案,只为了证明穿着保守的女性也不再是安全人群的冯殷,还是《窃语》中因为舆论压力饱受质疑、最后选择“既然他们想控制舆论,我就让他们尝尝舆论的苦头”的罗小男,《寂静证词》的整个系列都巧妙地将各种离奇的案件与舆论的影响和推动结合起来,让人读完不禁内心深受震动,却又陷入深深的沉默。
如果说《无声》是隐忍,《呢喃》是倾诉,那么《窃语》就是爆发前的震颤。舆论寂静无声,中伤无影无形,而那些未知全貌之下给出的评论,将会成为伤害一个人的“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