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摘抄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是一本由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 / 谢尔登·所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一):so far so good
36周岁生日,在动车上读完,从后往前看的。
前天去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即使在墓地,也未必就能沉思死亡。
昨天去了龙泉寺,cosi,cosi.
晚上看到朋友圈里一个同龄人校友逝世的消息。
“又一个于娟”。
这书对宗教、文化给出了新的视角。对反恐战争的心理解读很有意思。
实验方法有新意,但是翻来覆去就用这个方法也太无聊了。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二):人类努力探索自身的不归路
再次证明人类的渺小与无知,各种日常行为难以解释,更何况行为背后的逻辑与所谓的真理。只能站在某个角度去探索,不同的人群从不独特角度去分析解读,都是管中窥豹。本书算是一个角度吧,一方面让人意识到死亡,但又不要去畏惧,而是用大脑自信的去引导自己本能的行为,从而获得自尊(好宽泛的概念),然后享受这短暂而美好的世界。看了书真的如生与死中睁眼的女子,混沌中清醒了。不负此生方为上策,否则动物性太强。
文中有的结论是由实验做对比引出的总觉得有点牵强,但不妨碍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自圆其说就好。真理不就是这样被探索着的么~~~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三):回避死亡,保全自己
本书的作者们进行了长达30年的关于死亡对人类的影响的试验研究。在涉及到和死亡相关的信息后,会对一些人做出决定有影响。因为死亡本身对于人类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感,所以各个民族都会有追求永生不死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不仅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也慢慢向宗教转化。也因此产生了信仰,信仰是人们抵御生存恐慌的有效保障,所以人们在采取某种信仰之前,必须完全确定其有效性。我们有赖于一些核心信仰来获得自己的心理安全感,但是大多数的核心信仰都是建立在“相信”,而不是“事实”的基础上,所以它们很难被证明是正确无误的。因此,只要我们的信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们就越来越相信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有宗教仇恨和宗教战争。坚信自己正确,也是维持自己的自尊,对于人类而言,自尊就是对抗死亡的象征性保护。人类这么做,只是在回避死亡,保全自己而已。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四):人类的原始驱动力:怕死
作者是三位心理学家,在对人类行动的本能上的研究已经合作了30多年。
作者认为,人类行为有两个典型的现象:拼命维护自己的自尊,以及强烈维护所在族群的优越性。而这两种现象的原始驱动力其实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怕死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有和动物不同的两种能力:一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二是跨越时间的多维度思考能力,这就造就了我们人类能够清晰的意识到,死亡是所有生命的必然结局。
这种对于死亡无能为力的感知,导致了恐惧感,为了克服恐惧感,人类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心理机制,用自尊和文化世界观管理对死亡的恐惧。
宗教就是典型的文化世界观,在某些宗教里,它让人们相信在往生之后灵魂会生天或转世,以另外一种形式存活于世界之上。
这种心理意识也是有生物学验证的,人类的生存、繁衍需要这种故事来克服对死亡恐惧,以达到整个人类族群的延续。
我们做哪些能提高自尊的事情,就是在感受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本质上就是用自尊来抵抗死亡。
当我们觉得生命有价值和意义,就不会焦虑于生或死的问题。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五):那个地铁里喂奶的妈妈
看到她在拥挤的晚高峰地铁上,竟然当众袒胸露乳的奶孩子。我第一反应是反感。
她就坐在我身边的座位上。二三岁的小孩子前一秒钟还在开心的呵呵笑,不到一分钟就开始大吵大闹大哭。燥热的车厢里逐渐荡起一阵骚动。孩子的妈妈生怕招惹大家的反感,赶紧搂过孩子,顺势揭开自己的上衣,把X填进孩子嘴里,孩子安静下来了。但是那个白花花的胸脯,和孩子翕动的鼻息,让更多人不安了。大家都开始转开视线。侧身、偏头、刚在还在逗孩子的隔壁女孩起身站在了车门口。
“好没素质啊”我心里也在不禁的想。
但是突然有一个念头,闯入脑中。我为什么会觉得这样没素质?这种从心而来的反感到底是为什么?
喂奶是妈妈的本能,喝奶是小孩子的需要,这个妈妈这么做也是为了不让孩子吵闹。这到底是为什么?
现在我知道,也许是她的行为提醒了车厢里的各位,我们的动物性。我们是无所不能的人,但也同时曾经是需要人照顾喝母乳长大的小婴儿,这一点和各种小动物没什么两样。但我们的心底是拒绝的。
经过几万年进化的人类,其实一直在做的事情都是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但同时,如果事情提醒了他们其实自己身上还有动物性格的话。那么就会有一种不自然的反感。
我对自己的反感,有了一点点的深入的理解和解读。这也是读这本书的收获。
“我们无法返回伊甸园,实际上我们也从来没有到过那里。但是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关于死亡的意识。我们也明白无所不在的死亡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知识会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知道如何更好的过完这有限的一生。书里的一些观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可以知道一些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年头会在你身上触发一系列不幸心理现象和各种防御行为。然后你就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反应。这样一来,你就会对自己所做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更加自信。”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六):永恒的话题
西方人到了加里略、培根、牛顿之后,都处处以实证主义来处理问题。这在自然科学肯定没有错,而且的确是推动了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
但这样的实证主义,对于社会科学是否有效呢,不一定。
原因之一是:人一直在变化,一直在进步,你没有办法固化。
原因之二是:人类社会太过复杂,一个现象,其实是由无数的原因构成的。你无法创造一个理想化的实验条件。
原因之三是:人是环境动物,你在实验室做出的结论,实际上跟本无法在现实社会中重现。
本书作者说,本书是他团队三十年共同心血的结晶,真是可惜了这么一个好的题材。结论是正确的。但作者为了证明一些观点,不去分析大量的已有的社会现象,不去从现实例子中得出结论。而是试图通过一些简陋的实验来证实,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作者很多时候都是预设了目的而做的实验。
但本书仍有大量宝贵的参考价值,这是一些摘录与思考
生命是一场伟大的冒险,虽然终点一定是死亡。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才有了现在的我。
而乔布斯也曾经说过,你如果将明天看作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的生命会变的更伟大。
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死亡,就是你价值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作者把人对死亡的看法分成长期意识和短期意识,长期意识指的是理性思考,而短期意识则是指本能思考,潜意识思考。所有人的短期意识其实都是一致的,都是分外的恐惧死亡。但正是因为长期意识,因为理性思考,我们才这所以为人。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站在理性角度讨论,如何看待死亡。
一、因为恐惧死亡,所以我们坚持迷信,依赖宗教,服从世俗权威。
二、宁可把生命浪费在琐碎事物的追求上。譬如说财物、权力、荣誉。这些永不满足的欲望让人产生了不幸和危险。
三、接受死亡这一现实 ,减少对死亡无意识的恐惧。从而让自己更珍惜每一天。
时刻应对死亡的来临,无论死亡什么时候到来,无论死亡带来什么,都在我意料之中,已经在我意识中出现。
四、个体生命终将死亡,但基因、历史、价值观、思考终将流传。家庭、民族 、国家、人类长存。
五、相信灵魂不灭,相信精神上永恒。
六、在艺术和科技领域内创造,从而创新或者教育下一代,作为自己留存的东西。
七、在潜意识层面,把自己看成这个世界的一个部份。把自己的生死,看成是这个世界新老更替正常的一环。从而让自己感觉到永恒的生命。个体消灭,生命河流永恒。
八、用药物、用宗教来催眠自己。密室沉思,自己深陷于沉思或者愉悦的感觉中。
当你在和孩子玩耍时,参加宗教仪式时,投入创造性活动时,沉浸在自然世界中时。
九、建立硬核世界,建立岩石性世界观。
关于死亡的最后的想法,也是本书的终点和结论。
一、经常性的思考,甚至是每天思考,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告诉自己死亡的不可避免。让自己的潜意识层面从理性角度,意识到这一点。以免自己在生活中作出潜意识层面的过激防护。
于是我们的一生可以过得更庄严,给我们生存下去的勇气,对别人充满怜悯。更关心人类的未来。而不仅仅是沉浸于自己的欲望。
二、因为害怕死亡,所以寻求意义。
我们应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何在,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
三、因为害怕死亡,所以我们寻求一些外在的东西,以减轻自己的焦虑。
譬如扩大社会交际,增加精神内涵,寻求真诚的信仰,追求个人成就。
感受与地球母亲自然合一,体验超越生死的感受。
四、即要有硬核世界。为自己建立框架,信条,习惯,行为规则。
同时又要容忍不确定性和不同信仰的存在。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七):死亡恐惧及其对抗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在他的理论中提出,每个人都有“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因为惧怕死亡,我们才会过分关注自身的种种变化,从而导致神经症形成。 或许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惧怕,千百年的文化就将其设为一种禁忌,除非某些特定的严肃场合,否则禁止谈论——就像你很难和亲朋好友就“如果我死了……”进行一场严肃的对话。 这种文化禁忌就像弗洛伊德式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压抑:只要我不去思考,就可以当做没有。就像《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提到的,人们很少意识到自己终有一死的事实。 这是一种有效策略,通过忽视“人终有一死”的事实,我们就可以摆脱达摩克利斯之剑,去生活、去行动、去爱,而不是被死亡恐惧所压垮。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完全摆脱“人终有一死”的影响。 然而在《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中,以杰夫·格林伯格为代表的三位实验社会心理学家却提出,死亡恐惧即便被压制在潜意识之中,也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 三位作者的观点源头是文化人类学家欧内斯特·贝克尔的《拒斥死亡》,贝克尔认为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一种无意识的努力,这种无意识的努力就是拒绝和超越死亡。而三位作者则认为,拒绝和超越死亡的源头就是死亡恐惧,它是我们生命的核心。 拒绝死亡的典型表现就是寻求永生或者想法设法延长生命。但在意识到生命终有尽头后、永生不可能实现后,则会转而编织永生和轮回的神话——将死亡作为永生或另一种存在形式的开端。 但拒绝死亡并不是《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讨论的核心,三位作者关注的是死亡恐惧另一种应对形式——超越死亡。 三位作者提出,当人们意识到“真实的永生”无法实现后,会转而寻求“象征性永生”——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世。 这种象征性永生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拼命创造社会价值,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即通过让世人铭记自己的事迹或成就,从而千古留名。似乎在他们看来,即便生理性死亡和社会性死亡无可避免,但只要第三阶段没有发生——还有人记得他的名姓,那么死亡就没有彻底完成。 三位作者在此处的论证足够让人信度,毕竟谢利·卡根曾在《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中阐述过相似的观点,而在本书中作者还以济慈、亚历山大和葛洪等人作为案例进行论证。 问题是三位作者阐述完象征性永生后的笔锋一转,他们认为个体创造社会价值的目的是提高自尊,即获得价值感和安全感。在他们看来,通过创造社会价值,个体就能获得社会认可,社会也就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 借由这一点,三位作者把所有和提升自尊有关的行为全部纳入对抗死亡恐惧的形式。但问题在于,社会心理学的自尊有极大的覆盖领域:除自身创社会价值外,还包括维护自己所处的团体、社会,维护自己认同的观点和价值观,以及抹黑或贬低立场相反的人——你可以想象你在国外看到景点门口的“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时的反应。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战争、歧视、辱骂、辩论等都成为对抗死亡恐惧的方式,因为两者立场不同,而失败则会降低自身的自尊水平。 如果说通过把创造社会价值与自尊等同,成功扩展死亡恐惧的应用范围,那么三位作者随之提出的近端防御和远端防御则使死亡恐惧涉及到人类的方方面面。 三位作者认为,当人们接触到和死亡有关的信息后,会先后经历近端防御和远端防御两种策略。近端防御的功能通过某些方式缓解信息带来的焦虑,而远端防御则负责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 比如当你某天发现自己的身体已大不如前,那么近端防御会立刻做出某些决定来缓解焦虑,比如制定健身计划或提高饮食质量;而当这段信息重新回归潜意识之后,远端防御则再度把目光集中于能让你提高自尊的事物,比如工作或兴趣爱好。 但三位作者同时又提到,近端防御也可能会产生有害的后果,比如寻找貌似站得住脚的理由或者通过逃避问题。就像之前的例子里,你可能会觉得是因为昨天没有休息好或者干脆酗酒逃避。 伴随近端防御和远端防御,死亡恐惧就可以解释我们的一切行为,包括健身、酗酒、阅读、吸毒、网瘾甚至是自杀——毕竟人的所有行为都有缓解焦虑或提升自尊的功能。 三位作者在《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中的野心在此处昭然若揭,他们想同弗洛伊德一样,建立一个可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究极理论。只不过弗洛伊德选择的是本能(从性本能到生本能与死本能),而三位作者选择的则是死亡恐惧。 但问题是,能解释一切就意味着什么都无法解释,“出于死亡恐惧,他可能会健身,也可能不会”与“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一样,是事实,但也是废话,无法预测任何事件。 但这并不意味着《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没有价值,毕竟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认识你自己”。就像你会发现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意义,并且认为自己在社会中有一定的价值,那么他将会更有能力抵抗死亡的恐惧,然后做出某些改变也说不定。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八):未知死,焉知鱼之乐
未知死,焉知鱼之乐
子过 读《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2017/03/02
--------------------------------------------------------------------------------
季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敲黑板给学生划的这个重点内容,让中国人数千年来致力于生学,而规避死学。死,成了中国人最为忌讳的话题。然而,不谈论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
十多年前在日本的仙台,我曾因为国内的SARS而反思过死亡与生命的意义。仅仅数年后,当年居住过的地方就被一场罕见的海啸吞没,无数人葬身鱼腹。而去年,患脑中风的父亲在挣扎了一个月之后去世。彼时的我一面读《西藏生死书》一面思考着灵魂的不朽。不得不说,当死亡踱到了我面前,我才发现对他了解得实在是太少了。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没有体验(长这么大一次都还没死过),而是因为文化将我们屏蔽在了解的机会之外。
本书系统地描述了自婴儿期到成年期对于死亡的意识与心理变化,也通过大量实验来证明死亡是人类逃离不了的话题。而当人意识到自己的死是注定无疑的事实时,都会思考:既然“夏虫不可语冰”,那人生的意义又何在?
或者,我们再通过《三体》中的描述来更加宏观地思考下:当太空中的飞船飞回星球时,发现星球上的时间已经流逝了数千万年。曾经的亲人、朋友,甚至人类都已经从星球上消失了。星球上已经没有人类存在过的任何迹象,那么曾经的人的一生、人类的文明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是想得太少,而又有极少数人却又想得过多。
想得太少的,多半是“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得过且过;
想得太多的,多半是诚惶诚恐不能自已,精神失常;
想得不多不少的,多半是且行且珍惜,首尾难顾。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人生充满悲欢离合,而唯一永恒的竟然是变化。何期讽刺!“不变”、“永恒”似乎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倘若团聚了就希望永远相守,倘若幸福了就希望持续永生。
幸福了就追求永生,可是永生了是否就一定幸福?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开篇就探讨了这个话题,电影《夜访吸血鬼》也透露出某种生录对于永生的困惑。
动物对于死亡只能妥协,但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甘于此。书中提到了许多种不同的反抗方式:除了人类一直在探索的用科技力量永生外,通过子女延续生命是最唯物主义的永生观,通过放弃肉体而专注于灵魂不死是最唯心主义的永生观。前者偏儒家,强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死了你一个幸福十亿人,你死了但你的精神长存;后者偏道家,个人修道与别人无关,肉体如衣服总是要破的,但是灵魂却可以长存。从这个观点来看,道家才是真正的”慎独“,儒家的”慎独“倒像是做给旁人看的。
既然死亡从肉体上不可抗拒,那么就必须让精神处于释然状态,否则的话大家饮食起居都会被这个话题压得喘不过气来,又如何行乐?
所幸,书中告诉了我们对于死亡恐惧的心理反应:在显意识阶段,有近端防御机制,我们可以只当自己离死还远得很,不急着思考这个问题;在潜意识阶段,有远端防御机制, 我们依附于一个文化、一个集体、甚至于某个名人,就会有种释然的心态。中国人喜欢罚不责众、提倡集体主义,大家手拉手肩并肩,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这样死起来心理上要好受得多。
不管是近端防御还是远端防御,防御机制的好处在于可以让人不必忧心忡忡,等事到临头再说,这样至少比杞人忧天的人能多活些年。思前想后,似乎只有“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所有对付恐怖的法宝。
倘若没有读过其它的心理学作品,那么读本书一定会大点其头;但如果读过其它的心理学书籍,那么就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本书陷入了弗洛伊德式的逻辑——把问题简单化了。本书认为死亡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弗洛伊德必然不认同,他认为性才是决定力。鄙人对二者都不认同。我觉得性的问题、死亡的问题解决了,人还是会恐惧、会焦虑。假想一下,未来的科技可以令人永生,而且保证金刚不坏之身免遭意外死亡,那么人类行为就没有驱动力了么?个人从此就开心了么?这个逻辑就像“我只要有了一个亿就一定幸福”一样。图样图森破!
因为没有一个亿,所以我要工作、所以要拍老板马屁、所以要忍受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一切根源都在于那一个亿。所以,我觉得一个亿才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因为当我拥有了一个亿,老子就不用工作了、老子就等别人来拍我马屁了、老子的人生就从此彪悍、没有苦难实现超脱了。是这样吗?也许我的理论不对,我也很想验证下。如果哪位愿意给某人一笔资金来体验一下拥有一个亿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我愿意来当这个小白鼠供人研究。不客气!
孔子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既可以说是他对于死的态度,也可以说就是一种敷衍。他尽管知道老子是知晓生死的龙,但是毕竟无法达到老子的境界。所以孔子只好退而求其次,撇开死的问题而只研究生的问题。老庄自然是了悟生死的,所以才能罔顾世俗的礼法勿忘初心地来对待世间万物,看世间皆为鱼之乐。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既然在要庆祝生,自然要庆祝死。这就是佛家、道家对于死亡的态度。可怜孔子非老庄,未知死,自然也不知鱼之乐。
子过
2017年3月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九):自尊、文化与死亡
这书貌似是《拒斥死亡》的继承和发扬篇。
这书的毛病在于,一直在讲死亡与文化,会给人一种文化仅仅源于死亡的错觉,实际上,死亡只是文化的成因之一。
搞得像是所有情绪全都来源于死亡恐惧一样,那像有的美剧主人公是不死之身,照作者的意思就都没法拍了,不应该有那么多情绪了。
有实验,让这本书一下子棒了起来!不是单纯在那里谈生死高论。但后面更多的是大篇大篇一厢情愿的拉论据。
而且实验,你也找不到这样的一个对照组,即有一组人从小长到大从来没有看到和接触过死亡的人,他们会不会有诸如自尊之类的死亡恐惧现象。
此外,即便是有很多实验,我会觉得,我自己代入不进去你的实验,我自己设想一下的话,总是和你的实验结果不一致,难道我比较独特,思想与大众不一样吗?
怎么说呢,还有种煞有其事的感觉,一般的趋利避害在他这里都变成了近端防御和死亡意识,有点为了自己的理论成系统而拉论据的感觉。
推荐序
心理学应死亡而生?这个逻辑串的不知真不真。
审判妓女
这个对照实验倒还是蛮出我意料的,让我预先设想的话,我会觉得法官想到死亡后,会因想到人终究要死而带有一些悲伤落寞,继而对妓女抱些同情少些惩罚。但实验结果却是多了很多惩罚。这确实也是社会学心理研究的奇妙之处。
对于心理安全的需求
说的好矫情,中国农村多少贫穷家庭的孩子远没有他幸福。
关于情感纽带的论述也没说清楚,猴子的实验也不知要说明什么论点。只能说明幼童不止需要食物也需要温暖吧。
孩子是如何发现死亡的
我觉得害怕危险危机生命,和即便什么危险也没有也终会死亡,不是一回事,不要把它们都归为对死亡的恐惧。
欲哭无泪
或许是因为7岁的孩子还搞不清以色列和俄罗斯的区别呢。
团结在国旗周围
所以说生命本没有意义,文化就是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缺乏自尊的代价
一直在聊自尊,但自尊这个词实在是太大了,把什么缺憾都归为自尊吗,应该细说哪一点的自尊怎样缺失。
哥贝克力石阵的神秘之处
这个观点挺新啊,促使农业产生的不是嘉禾吗,竟然可以是仪式。
象征性永生
这一篇说了好多追求象征性永生的体现,但很少有我感同身受的。
人类毁灭本性的解析
说的这么惨,就不能用科学的理性实证来面对死亡吗。
为了美,我们必须承受痛苦
直接用死亡把美学的道理都戳穿了,不尽然吧,美学家们肯定会辩出更多的理由来支撑美学。
154页
我觉得这种男性的尴尬是出于环境文化层面的反映吧,至于环境文化终究还是由于死亡,那得多思考一步了,你直接用性欲让人联想到自己是动物会死亡,有点跨度有点牵强了。
155页
关于男性对女性的态度矛盾,作者讲说一方面男性有性欲另一方面男性想否认动物性。但我们一般会听到的是另外一组矛盾吧,一方面男性对有魅力的女性有欲望,另一方面男性想要独享这个女性但又苦于霸占无方。
168页
我们常说的道理是自制力不强吧,怎么也归到近端防御了?
174页
近端防御远端防御,搞的这些个专业词,我估计在其他死亡的书上也不再能看到,不成共识。
179页
所以作者的分析就是精神分裂者的死亡防御盾牌构建的太夸张了,以至于轻易被穿破,崩溃。从进化的角度来想,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是被劣汰者,如果行为思想是由基因控制,这是个失败突变种。
181页
死亡恐惧导致自尊行为,死亡恐惧导致精神分裂,同样是死亡恐惧引发的东西,聊自尊行为时从来也不提我们该怎么做,聊精神分裂时大谈我们该怎么做,所以作者的文字中潜藏的价值观就是尽可能舒适的、不痛苦的活着。想来这确也是一般的价值观,但这可是一本聊死亡的书,这么深触价值观内部的内容,也要抱持朴素的价值观吗?
换言之,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舒适的尽可能久的活着。而舒适和尽可能久这两者终究会有矛盾,于是必然会变成两者目标的拿捏。
181页
精神分裂者和宗教信仰者有什么区别,都是笃信一个不能实证的东西。
184页
这个结论,得的莫名其妙。
185页
洗手的结论得的依然有点大,我觉得至多说明死亡跟一个人在意的东西(尤其是强迫症)是有关联的。
这么一说我感觉我也有点社会焦虑症,我也不愿意去跟公司啊团体啊打交道。
怎么判别一个人的行为算得上是某某症呢,就只因他在某方面相较大多数人更如何如何吗?
186页
我的体会就是,死亡会跟你真正在意的东西相关联。
190页
解离状态是一种舒服的状态,经历过的人再看死亡,会有焦虑。
已经经历过解离状态了,文化共同体在其心中位置便弱了。
所以为了让自己有能力抵抗死亡恐惧,我们要骗自己,告诉自己人生有意义。
193页
西班牙还有大哲学家,他的话确实很赞。
194页
这一part明显是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而论述自己的观点。你咋不去说那些因太痛苦而自杀的人呢?因为那些人畏惧痛苦胜过畏惧死亡,这与你的唯死亡主义相悖了吧。
198
所谓的建立意义实际上是建立信念吧。
那我作为正常人呢,怎么做呢,就抱持现在的意义就挺好?不要去思考宇宙大问题?那向死而生怎么说?
203
这两个反对意见恰恰说的很犀利。
205
在实验前思考一下死亡,或者填一下问卷,或者问一下问题,还有实验后的填字,说到底这种实验方式能不能算合理,有没有可重复性。
第11章
怎样说服一个人接受死亡?就是长篇累牍的说相关的废话直至你觉得好了好了我接受就是了。
我还想问,当我能真正接受死亡的时候,是不是就不需要那些自尊了?
《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读后感(十):不怕死,我们就没有艺术、没有科技、没有刑罚了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只是因为觉得书名很有趣,“怕死也能出书?”带着这样的戏谑翻开了第一页,谁知就停不下来了。马斯洛需求说生理需求是人的底层需求,在看着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生理需求的满足,不止是填满了饱腹的生理需要,更是暂时让人遗忘了对死亡的恐惧,而透过这本书,我也重新站在别的角度,打开了对死亡的新看法。
1.在中国,死是说不得的恐惧
有知名博主说过,中国最缺的教育是性教育和死亡教育。
每当提到死亡,长辈总是会一言避开,会说“去了很远的地方、出差了、去玩了.....”,但就是不能说出一句,他死了再也回不来了。
不止人的死亡无法言说,连和喜爱的宠物好好说再见,可能都做不到。小学门口卖的小鸡很难养大,它们死了的时候,爸妈总会哄着我们不哭,买另一只给我们,用新生命填补死亡的空缺转移注意力来回避死亡。
什么是死亡?从没有被认真讨论过。
明明是以后再也不能相见了,也会说得像只是暂时出了远门,哪一天就会突然回来一样。
从小在大人回避死亡的引导下,小孩也会渐渐感到死亡是说不得的恐怖,懵懵懂懂却让人惧怕。
2. 我们不一样
人类看到牛,猪,马等其他动物,都会觉得生老病死很自然。为什么唯独人就不能直面死亡呢?
是的,正是我们畏惧死亡,我们会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从外型上,就能很显著地看出差别,通过化妆。发型,穿衣服,打耳洞,甚至纹身,等等外形改变的行为,来和动物进行区分,以前我没有觉得这样会和死亡有什么关係,但是确实,人类总是会在无意识之间,和动物区分开来,把自己塑造得比动物高一等。
仿佛通过对其他物种的蔑视,我们比他们聪明,我们比他们高等,通过凌驾其他物种和自然之上,就能够暂时逃避,我们和其他动物一样终将死亡的现实。
3.追求永生,不只是迷信,还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喜爱长生不老的,不只有秦始皇,从远古时代开始,各种迷信和对神灵的追逐从未停歇,希望能够通过和上天或者更高意识的接近,来祈愿他会保佑我们,健康长寿,活得更久一些。
东方有各种仙丹神水,西方有各种炼金术、巫术。
而在追逐这些神奇法术的同时,其实人类内心深处也知道,死亡终将来临,所以肉体永生不够,还要精神永生。
希望自己被世界记住,即使肉体消失了,但是我的精神永远存在,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怀着这种信念,宗教、文学、艺术、建筑.........不论是实物或是无形的创作,都以不同的方式被产出和流传了下来。
仿佛自己的作品能留存在这世上,自己的精神也不会死亡一样。
没有伟大的创作,也有伟大的罪恶,当不成英雄,为了得到象征性的永生,也有人选择成为恶魔。
万世流芳只是幌子,不想“死亡”,不想默默无闻地消失在这世间,才是最深层的恐惧。
4. 最接近死亡的疾病,终将被死力量吞噬。
记得抑郁症刚在中国发酵传播时,坊间说这是“富贵病”,都是閑得慌闹出来的,只要往积极的方向多想想,多运动就没事了。
但是本书认为,精神分裂,酒精,抑郁症,恐怖症与强迫症等,都会让人的精神状态长期处于紧绷和混乱当中。而抑郁症就是最接近死亡的病症,正向情绪和活力无法调动,只能长期与抑郁为伍。精神分裂症,酒精。毒品等,也能让人长期处于迷幻状态。精神意识无法清醒,当死亡无限接近的时候,终将会被这深渊吞噬。既然它早晚都要来临,何不在我的控制下到来?
所有的疾病,都要正视。
总结
我也是第一次从不同角度,思考生和死。以前我总觉得,现在年轻身体好,死亡应该离我很远。想到死亡,多不吉利啊!
但是看完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死亡,其实可能会在任何时候发生,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身体长期忽视的信号。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已经在等着我们。
把它用黑布蒙上,不看不听并不代表它不会到来,既然逃避不会令它消失,不如就掀开这块黑布,直视它,接受终有一天将会死亡的事实。然后,带着敬畏和感恩,珍惜活着的日子的!
正视死亡,也能为我们做出更遵从本心的决定。
婚前发现他是超级妈宝,分手还是结婚?
工作稳定但上班总想逃,辞职还是继续?
年纪渐长爸妈一直逼婚,将就还是坚持?
只要不断问自己,这种状态可能会一直到死都不变,你愿意吗?内心的答案,会引导你改变和做出勇敢的决定。
如果不想这些“沉重”的话题,可能会觉得大家都这样过,凑合下吧。但是一想到可能下一分钟就可能会死,这样的人生真的愿意吗?
虽然听上去差不多,但是,答案可能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