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比天空更宽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比天空更宽广读后感1000字

2021-04-27 03:55: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比天空更宽广读后感1000字

  《比天空更宽广》是一本由[美]杰拉尔德·M. 埃德尔曼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页数:20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比天空更宽广》精选点评:

  ●读了前两章,行文思路比较随性吧

  ●书名很美。和一般的科普不同,作者应该是默认了读者具备一定基础和充足的兴趣。不能同意其中某些观点,但整体是不错的

  ●能看懂一半,不错的书。自我意识的产生必定基于神经系统的演化。独立的灵魂是不存在的。

  ●比物理好读多了,抽空整理了知识框架,比较观摩大脑的沟回跟宇宙的轮回

  ●诺奖学者的著作,值得细读。在神经科学的层面探索意识的起源,这个尺度是介于宏观现象和微观量子物理之间的补充。

  ●这题目居然是科普读物,惹。

  ●有点难懂,和第二本配合会好些

  ●这本的科普性质比较差,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会看不懂

  ●第一推动系列再版的装帧设计都挺不错。这本是薄薄的脑科学科普书,内容不艰深,有一般生物学知识就能基本理解,适合我这种入门级别。推荐与同系列作者的另一本《第二自然》搭配食用。

  ●作为一本科普书籍,可读性并不好,太多专业名词,论述的进度太快也太简单。

  《比天空更宽广》读后感(一):Wider than The Sky

  

仔细想来,这或许是显而易见的,相比空气中各类气体组成和稳定的状态,人的大脑复杂精密得多。这本书很薄,字数不多,但读起来需要花费数倍于相同字数的时间(不包括查询其他资料和记录的时间),文科生读起来尤其困难,很多脑科学专业知识需要自己从0开始建立,但作者身为学科先驱,懂得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向门外汉阐述当前脑科学的前沿理论,是第一推动丛书系列生物类不可错过的佳作

  《比天空更宽广》读后感(二):评《比天空更宽广》

  前几章对于脑的发育和神经功能进行比较详尽的解释(全脑基础,信息在皮质层间折返等),一是对没有生物学背景的读者(我)进行基础解释,也是用一种复合物理能量原则,非“形而上学”的方式为基础来谈论意识的产生,十分迷人。中间部分对于浅层意识和深层意识的讨论,不得不说,虽然有图例(也是简化而抽象的)的辅佐,基于意识的第一人称性,理解通用概念上的意识,还是十分具有难度的。尽管文章最后几个章节对意识的生物学基础再次进行总结,来理顺意识和脑的关系,这几个关于意识的部分还是值得在阅读了更多类似文章,或者进行更多思考之后再来二次,多次阅读的。

  《比天空更宽广》读后感(三):第二

  8.1

  比天空更宽广与第二自然的内容类似,不过这本对大脑产生意识的过程进行了更多的解释。

  我们的大脑因为外界环境等因素通过内部价值系统改变突触连接强度形成不同的神经元回路组合,各种不同的组合被储藏在我们的大脑库存中形成记忆,这种记忆储存可以通过内部自我映射并与及时的外部环境形成交互,产生出初级意识,这个过程只需要几百毫秒。但这种初级意识只是记忆当下,但它能帮助身体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几率。这种初级意识不仅人,连动物也有。它主要发生在丘脑皮质区(动态核心)。联想性就是从构成核心的丘脑回路的折返式和简并式互动中涌现出来的。初级意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作者说第一次是出现在爬行类动物进化为鸟类时,第二次是在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类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核心活动的复杂性会带动有意识的环境和边缘效应。列如,对于我们的视力,其实视网膜中的分辨率是不一致的,中间的分辨率高于边缘,且眼球是高速跳动的。但在实际中,大脑会在精确性和包容性上折中,从而使眼跳和平滑眼动绘制出更均匀的构建性的场景。这说明,我们大脑意识进化并非为了产生对世界的科学认识,而是对环境的充分适应才是根本。

  为什么大猩猩没有高级意识,因为高级意识得益于语言的发明,但大猩猩和灵长类动物没有语义的能力,所以他们不能发明语言。

  《比天空更宽广》读后感(四):大脑的模式与逻辑、模拟与符号

  书写的比较难懂,大概说些我的理解吧。大脑主要的两种工作方式包括模式识别与逻辑。模式识别就像头脑风暴,无数个元素充斥其中,大脑再通过联想、隐喻、类比等方式让不同的元素碰撞。从这一点看,这种思维模式很像人们通常说的艺术思维。举一个例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它把明月和思乡联系在了一起,制造了一种经典隐喻。同理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用潭水的深来比喻感情,同样制造了一个经典的隐喻。另一种就是逻辑思维,在这里元素通过各种动作连接起来。比如经典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在庄子的大脑里,可能便发生了这样的通路:惠子、鱼分别是两个有意识的个体。乐趣是一种纯主观体验,属于与生物体挂钩的一种性质。而知道则是一种理解信息的动作。在这个语境下,两个表示不同个体之间,其“乐趣”的属性通过“知道”这一个动作连接了起来。巧的是书里也提到了,思维的本质并不是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机械结构,因此即使完全重现人脑的机械结构,也无法还原当时人的思维活动。故而人的思维是一种纯主观体验,其它个体受限于大脑结构不同,神经元活动通路的动作也无法精准复现,因此思维活动也就无法确切的复制过去,因此某种意义上讲,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有道理的。

  另一个角度看,意识按照组成元素的分类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由模拟信号组成的原始意识,一种由更加抽象化、符号化的感质组成的高级意识。这样两两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四宫格。

  在相对低等动物的原始意识里,相对模式识别的思维方式占主导。比如经常处于被捕猎风险中的羊,可能会把周围的异常响动、草的剧烈摆动、周围的条纹物体与危险联系在一起。但同样也有动物产生了逻辑思维,比如猩猩会使用木棍插入白蚁洞,一些乌鸦也会将坚果放在汽车经过的路面上或者从天空中砸向地面。这些动物显然可以将周围物体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组合,进而产生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些思维依然是模拟信号占主导的意识。而人的高级意识,即是将这些偏感受的、更具体、实在的信息进一步抽象成符号,而简化的符号也进一步促进了思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