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发芽的心情》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发芽的心情》读后感精选

2021-04-28 03:58: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发芽的心情》读后感精选

  《发芽的心情》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芽的心情》精选点评:

  ●文章很优美,可以细细品读

  ●台湾生活

  ●《发芽的心情》这本书我并不是冲着林清玄先生的名声去读的,而是书名,它完美的诠释了我的心情,步入大学之初,懵懂憧憬着发芽,翻到书卷,是一股扑鼻的淡雅的气息。林老师在文学上造诣颇深,在禅学上亦是充满心得,我尤爱他的散文,从说事到说理,循循善诱,我是喜欢那活灵活现的道理的。虽然诸多读者妄加评论,恶狠狠的将其圈入鸡汤的罐子里。然而读得透的人是不需要解释的,书带给你的醍醐灌顶值得迷茫的人沉下心来读读。

  ●正在看中,很不错

  ●无风絮自飞。

  ●禅意。

  《发芽的心情》读后感(一):朴素的语言充满智慧和哲理

  从中学时期开始就很喜欢林清玄的文章,他本人的名字也很吸引我。朴素的语言充满智慧和哲理,独树一帜;书写微乎其微的事物去道出生命的意义,开启心智。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的心情也跟着发芽了,一切都充满希望,勃勃生机。很喜欢!

  《发芽的心情》读后感(二):道理

  《发芽的心情》这本书我并不是冲着林清玄先生的名声去读的,而是书名,它完美的诠释了我的心情,步入大学之初,懵懂憧憬着发芽,翻到书卷,是一股扑鼻的淡雅的气息。林老师在文学上造诣颇深,在禅学上亦是充满心得,我尤爱他的散文,从说事到说理,循循善诱,我是喜欢那活灵活现的道理的。虽然诸多读者妄加评论,恶狠狠的将其圈入鸡汤的罐子里。然而读得透的人是不需要解释的,书带给你的醍醐灌顶值得迷茫的人沉下心来读读。

  《发芽的心情》读后感(三):蝉噪林愈静

  周六清雨,闲家翻林清玄《发芽的心情》散文集。序言中引用王籍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上世纪末酷暑,到大围山门处小住,宾馆外皆是蝉鸣。13年衡山农家小住,夜沿公路散步,皆烦蝉噪。 人生来自外界和内心的蝉噪很多,如何应对? 林清玄写道: 聒噪与安静,无关耳朵,来自于心,心静下来,一切的声音立即漂浮起来,杂乱的蝉声变得优美而幽远。 我想起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花落月出鸟鸣之动更显春山的静美。 前几年看黄仁宇写他在缅甸云南参加抗日一场景,他匍匐在地,枪弹在他四周爆响,极度惶恐。突见蚂蚁们安然活动如常,他顿安然,观察蚂蚁们的活动,枪弹声也遥远了。 林清玄:正常的人生是累积。青少年以前,累积知识、文凭、学历。然后,累积烦恼、悲伤、痛苦……直到惊醒,开始做减法。 李复来在《与时间做朋友》中说,人就是要累积能力,成长自我。 管控自我,用好时间,做好加减,来之安然,处之泰然。

  《发芽的心情》读后感(四):禅意功名两相宜

  近年中学课外阅读及各类试卷中,最受欢迎的两个人是林清玄和苏东坡。苏东坡受师生喜欢是因为他的人生故事:他一生经历坎坷,作品精彩,性格开朗乐观,思想兼具儒释道三家,简直太符合国人审美观和中学考试要求。写在作文中可励志、可观人生,可表理想,简直不能更好用。所以,有些老师在辅导作文时,全力推荐苏东坡故事,甚至把哪个故事可以对应哪个作文主题都明确指出。而林清玄受欢迎,则是因为他的散文。林清玄是高产作家,据说已经有十几本散文集,自述三十岁之前已经得遍台湾文学大奖。作品虽多,读下来会发现文章基调倒是颇为统一:在禅意中寻求生命的积极价值。老师们认为,无论是苏东坡故事,还是林清玄散文,都可以在不超出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得到内心的滋养和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林清玄散文在中学“走红”还有一个小小原因,就是对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学生和教师的观点难得一致,而林清玄的散文是为数不多的,师生都能接受的选项。

  林清玄先生十几本散文集中,最知名的是两个系列,分别是“身心安顿”系列和“菩提”系列。这本《发芽的心情》是林清玄先生自十几本散文集精选而成。林清玄年轻时曾闭关研究佛学两年,对禅宗尤为倾心,同时并不否定个人奋斗和俗世功名。他在自己大部分的散文中都试图展现一种人生态度:在万丈红尘中要用禅意保持心中的山静水明。例如,他在《上善若水》中写自己坐很久的大巴车去一处山中寺庙讲课,风尘仆仆赶到才知晓,讲座早已取消,因为主办方的失误没有通知到他,这是何等恼人!想回台北,无奈天色已晚,只能留宿山中。秉烛夜读《老子》,不觉烦恼尽消,心下一片清明:

  “天地都尚且不能永久恒常,何况人的遭遇啊!”

  再读下去,进而又有所悟:

  “生命之流确实像水,流过高山与河谷,流过沧桑与砾石,一站一站地奔向江海,在每一个因缘与相会中流过,不必积存;在每一次飘风与骤雨里流过,不必住留。”

  林清玄很善于在日常小事中透见生命及社会的本质,以禅意解读,得出很聪明的结论,读来很是舒服,这可能是他的散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他受中学生及中学教师欢迎,则除了上面原因外,还因为他的散文结构非常符合中学优秀作文的标准。

  林清玄散文习惯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入,中间以佛家思想解读,然后联系现实,最后得出结论——若把这中间的“佛家思想”换成“议论抒情”,就是中学优秀作文的标准结构。以《牛肉汁时代》为例:作者先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有钱的贵妇去找一位知名的画家作画,并且谈好条件,这张画像一定要她家里的狗喜欢才付钱。”相信读者读到此处,兴趣都被提起来了。然后作者绘声绘色的讲,画家一口答应,结果画完后大家来看,小狗果然扑上去舔画像。大家称奇,贵妇欣然付钱。画家的朋友私下询问,画家才揭出谜底:不过是在颜料中加入些牛肉汁而已,狗如何会欣赏艺术,但狗可会欣赏牛肉汁啊!

  作者感叹,我们的时代可炫惑的东西太多,堪称是“牛肉汁时代”。大家追求的只是事物表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可能不过是掺了牛肉汁的颜料而已。接着,作者又引了一段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弟子非常崇拜赵州禅师,于是为他画了一幅画像,问禅师画的像不像。禅师说:“如果不像,你就把画像烧了。如果像,你就把我烧了。”禅师的意思是,表面事物是无法取代内心世界的,如果画像真的有本人的神韵,那么“我”就没必要存在了。如果画像没有本人神韵,那么画像有什么必要呢?禅师更看重人内心的修为,而不是外在相貌。

  可能很多读者跟我一样,会发现牛肉汁和禅师画像的故事,如果换成一个文笔犀利的人来写,可能讽刺的意味更浓厚。但是在林清玄的笔下,却点到即止,不让读者太觉得沉重。而这,已经达到考场高分作文的条件。

  有学生评价考场作文是,得中等分容易,得高分难之又难。原因很简单:人在少年时,一点点学习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很少能细致体察他人和社会。这就导致在写作时,语言大而化之、模糊不清,立意肤浅,所谓“学生腔”严重,自然得分不高。而林清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在他的散文中,一片云,一朵花,街上行人,日常人情,处处都能发现禅意。烦闷时,读到林清玄散文,会如炎夏饮水,清凉愉悦,若稍加用心,还可以弥补一般中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浮泛的缺点。退一步讲,即便不为作文得高分,学生多读读读这本《发芽的心情》,也能滋养身心。

  有论者认为,林清玄的散文结构单调,读得多了会审美疲劳,这意见也许有道理,但再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林清玄的散文恰好能满足中学生的情感智力需求。爱读书的中学生读完此书,可能会如书名一样,写作文的灵感如小草发芽一般,渐渐蓬勃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