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梦》读后感锦集
《三十三年梦》是一本由朱天心著作,学林出版社·理想国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一):台湾旧梦
摘记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莫名的大志 阿城、朱天文 吃惊这个作家那个近代史人物就长眠于此。 我无一例外地一定凑上去看一眼 宁宁道上人影幢幢 出神出世的朱天文 冷冽清硷的香 身无长物 微微绽露 心醉神驰 目眩神驰 我像武陵人一样地再找不到旧时路 翠茎如烟,人比花低 盘桓一日出来仿佛世间已过千年。 脸上总是一股与年纪不符的端凝。 采四海之花酿酒,不知成不成。 晴雨光影 主人家寂然如水,完全没有中国人请客的烟火沸扬。 十里稻香荷风暑气 天上疾走的云影将松林一闪一逝,我第一次忆起前生事,是宋或元的行者某吧,往来交游,逍遥散诞,几年无事傍江湖。 十里熏风 那风不晓得从哪儿来的,只管长长远远地吹过来 或许他们所处时代的人世背景是如此深厚,以致所思所想所怨所怒所欢悦所终身乞求的,不论值与不值,皆是掷地可作金石的有分量。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二):走吧。记忆。
看朱天心的《三十三年梦》,有人评论啰嗦缠杂。 是啊。 三十三年。 一个女人。 朱天心也自言自己是个至福的人。 果然。一家子人,父母是鼎鼎大作家大翻译家,她和姐姐也是,她丈夫女儿也是,一条路走了三十三年,却一样如普通人一般,父母离世,自己病弱,女儿不仅仅性取向自有选择而且决绝到做了变性手术。 于是这个,从当年的三三学舍,走到京都,这个以为自己三十岁以后再不会交朋友却依然交到一票好朋友的女人,要把自己冲散,让自己微小到可以飞入每一个梦境里,去看看那些与自己失散的人,失散的猫,她念着他们。 念念不忘大概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尽头。 她又要把自己聚起来。 重重的。 夯实的。 吃一餐。活一次。 于是。千万束光射进来,是浮光掠影?还是可以穿透生命重重的的铠甲? 都不一定。 这个世界上,唯一有可能的事,是一个女人愿意知道另一个女人的故事,落花天气里的愁念,闻一闻她咖啡杯里的香气。 愿意读她。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三):有如呓语
朱小姐的书读过三本,击壤歌,猎人们,三十三年梦。
第一本,出于好奇,但觉稚嫩,念其行文时的年纪,可以谅解。
第二本,只觉佶屈聱牙,散文散出天际,读来实在不顺畅。
第三本,原谅我因为想看八卦,结果更觉难以卒读。括弧号满纸,病句长句原本就让语句不通,()更是雪上加霜。行文闪回追叙杂乱跳脱有如呓语,实在不能相信是一直被誉为才女之人手笔。全书开始通畅易读,大概是自父亡姑入台那两页起。咦,明明朱小姐可以好好说话的,为什么前半部分偏要东涂西抹说南指北把个句子整得曲里拐弯呢?
至于八卦,数落了人家太多不是,这人那人均不入眼,曾经故友大多成仇。一个对世人均目以白眼的人,也许自身也并非无懈可击。文人相轻,不知个中就里谁是谁非,但仍觉得这种皮里春秋的行文并不可取。
个人讨厌胡兰成为人,也不喜胡式行文腔调。不过,三本书看下来,运笔功力,朱小姐真是差她祖师爷爷远矣。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四):看完了
看了几个评论,好想为天心正名啊。我也有很多看不下去的部分,那些还得分析结构成分的长句,那些恍惚穿插的昨日记忆,那些如我看红楼梦总要跳过服饰名菜名般的京都地名,喋喋不休,让人心惊。这实在不是简省的叙述。如果不知道一点台湾文学,不知道一点人物和故事,真的读起来会好没意思。而我觉得,台湾文学有时确有这样一种关起门来说自家话的味道。(所以我真的好久没看台湾文学了…)
而读着读着,有时作为读者要停下来算算,天文天心已经到这个年纪了啊,我曾经和书里的她们同龄,而我其实比海盟还小。从最初的阅读到现在,过了这么多年,时不我待,也该是有些结果的年纪了吧。而她们还在写,且还在追问。故事可以重复着说,但每一遍说,都是一样的叙述一样的心,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很难的,和作家其人的品质有太大的关系。我有很多处感动的地方,天心这样重理性的人,在这本书里,好歹也难得疏泄一下吧。
唉有这样一位长辈在前头,叫人不得不选择“英勇”。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五):譬如朝露——读《三十三年梦》
晚上抽出一个小时去单向街书店坐了一会,看到书中一句“好的时代,所有文学、艺术、音乐、工匠.....会得如好花纷纷自开,中下之姿的人也都能有所作为”。象山语录中也有一句“观山,云‘佳处草木皆异,无俗物,观此亦可知学’”。朱天心的话正好是象山的注脚。 胡兰成先生当年很为钱穆先生惋惜,觉得他在新亚所为,完全不悟时代风气,当时文章风气是在周作人、张爱玲一边。我有时读手边的熊十力先生书信集,看到好些议论,也颇为熊先生惋惜。所惋惜的,不是熊先生的不合时宜,而是熊先生这样一个看重生化和流行的人,也会有暮气笼罩的一天。 我尊崇龙溪、心斋、近溪、东崖,而不喜欢李卓吾,也是这个原因。清气是最难得的,韦苏州五言洁净精微,纯粹是盛唐的清贵之气。南渡后,白石犹能清空,再往后,清气有时而有,贵气则难乎其人。到底是时代不同了。 前几天我对人说,你要看到时代的生机在什么地方,不要着眼在注定衰败的东西上,这些迟早要没落,但你不能随之没落下去。生机发动处,就是象山说的佳处。顺风张棹,能省掉多少力气,流行之义大矣哉 。 从前写过写很多文字,到此始知,昔日所言不虚。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六):【彤阅读·《三十三年梦》】
【彤阅读·《三十三年梦》】 “出草入草, 谁能寻讨, 白云重重, 红日杲杲, 左顾无暇, 右顾已老, 君子不见寒山子, 行太早, 十年归不得, 忘却来时道” ——雪窦禅师 周末两日, 快速阅读完朱天心的《三十三年梦》。 不得不说, 这本书真厚,500页整! 天心和天文是台湾传奇作家姐妹, 天心的先生唐诺, 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 可惜对于天心、天文姐妹, 虽然觉得十分喜欢她们的生活哲学, 但对她们的作品始终淡淡的。 无甚特别喜欢之感。 这本书是天文33年京都之行的回忆, 看得出来她对京都的十二分的热爱。 喜欢京都文化的亲, 本书不可错过。 书中让我们窥到不少台湾文人八卦, 这些人都很熟悉, 有侯孝贤、蔡琴、杨德昌、张大春…… 我的青春期成长于, 大陆港台文化最热的时期。 对于这些人、这些作家、这些事, 多少有着熊熊八卦之心。 所以前半段明显看得起劲, 中段感觉有些乏味和重复, 至收尾,有几个片段挺感动。 然,总体而言, 淡淡的感觉挥之不去。 不似阅读三毛般心之向往, 阅读张大春般佩服不已, 阅读唐诺般敬仰不止 …… 就是一种淡淡如水的阅读体验。 当然,绝对比蒋勋要好太多。 深夜掩卷阅毕, 不免感叹逝水流年, 终于,这一世代之人也即将谢幕。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七):和而不同的新友
很难定义这本书的类型。细想想,读本书就象是和一个点头之交的朋友机缘巧合下聊起天,然后惊喜地发现原来她和自己有不少相契合的想法,即使有时意见不同,也会被她的至诚至性至情所打动。
年少时读过朱天文的《荒人手记》,虽然承认她文字老练瑰丽,可喜欢不起来。后来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对胡路转黑,极为厌恶他的推诿矫情。于是连带着对朱天心的书也失了兴趣。倒是看过她的访谈,对她并不反感只是没有兴趣看她的书。
这次是阅读兴趣相投的伙伴推荐,当作去京都旅游前粗翻的书,所以没抱任何期望地看看。除了看讲到遊京都的部分当遊记,开始被其他讲到亲友的部分吸引当八卦看,再然后被夹杂其中的所思所感所念打动了。
这本书大致以作者每次遊日本的日期分章节,但每次的出遊又延伸到相关的思绪所及的内容,所以有人会不喜有些混乱的结构,有人不习惯她有些古文用语的遣词,偶尔我也要多读一次才确定句意。可是我很惊讶有评论说她学了胡兰成的矫情。我所读到的朱天心是至情至性又意外地坦诚的女子。她有对自己价值观的坚持,不管是交友还是社会活动。她尊敬胡兰成是师长,却也坦言自己没认真学到他所教的,并且不讳言对他一些价值观和行为的不认同。她承认,除了天文,她和与胡爷越近的学生越日渐疏远。她会在年少时喜爱“一杯看 剑气,二杯生分离,三杯上马去”的意气风发,却又在年长经事后以更平和的“各自努力,随缘好去”看待因不同价值信念而渐行渐远的少年友人。
读罢此书,于我象是发现了一个和而不同的新友。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八):人和书的际遇
另一本是,时光列车。我想,人和书也是有际遇的。
这两本书,在书架上和其它未读书目间杂地列在一起,被我鬼使神差地同时开始阅读,惊诧其相似性之下,便顺理成章地缠绕在一起。
她们,我都不曾认识;她们各自都有更具才华更受好评的成名作,我都还不曾读。这两本,实际上是各自经过大半生后所写的散文,有回忆的意味,更让我初次接触便可以看到完整的她们。
她们一中一外,时代不同,行文、性格、生活,完全不同,本不该有什么联系。但因为这两本书这样的相遇,便慢慢合二为一个人,显现在我眼前。
是这样,一个以梦为托,在那个几乎承载了一辈子的人和记忆的地方来回,就像列车;一个收藏着点状的时光,把它们均匀地洒在来和去的路上,就像个梦。
是这样,一生忠于自己,勇敢无畏,才华溢出,聚成一汪清澈的湖水。不,不是什么超凡脱俗,是“入世”的,是热切地品尝着生命的,也包括失落和痛苦,细细品来。
是这样,一个的语言源源不绝,恨不得一个句子吐出另一个句子;一个的思绪天马行空,眼睁睁一个念头吞没了下一个念头。而她们最后都这样说:不交出我的笔,不放下我的笔。
现在,天心的暴走的京都已完全是“她的京都”,她的导师、友人、父母、夫女,和当时的她被她一次次地定格,永远地留在那里;帕蒂的梦想的咖啡馆换算成一次无憾的天伦之旅和一张永恒的书桌。她们都在不停地失去、失去(所以人都是这样吧),不仅失去无关紧要的,也失去至关重要的,失去得不仅经历、连带回忆都精疲力尽,了无生趣。这时书的际遇再一次给我启示:第一句看的《三十三年梦》,她说:时间还够;最后一句看的《时光列车》,她说:我开始写一些新的东西。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九):下一站京都
三三(们)的33年,牵扯着恩师、父母、姐妹、伴侣、朋友、儿子(对啊,盟盟已学会飞翔并决定了自己的性别)之间的往往。看谢氏夫妇及朱家诸子的文章愈久,方学会脱开名气、舆论、人事来专注作品本身,也才越来越喜欢唐诺的文字,和他老婆一样下笔散漫,爱扯闲篇,却偏偏逗引得你不忍释卷,继续艰难、忍耐且愉悦的读下去。 跑题回来说朱天心,击壤歌是跳脱的少女灵气,学飞的盟盟是惊叹世间生命的慈母之心,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当然,写的是恋人间可怖的感情。三十三年梦呢,天心小姐仍不改赤诚,想到啥说啥(这倒符合山东姑娘的个性,干脆、刚烈,决然,不隐瞒)。从胡爷开始,自三三以降,一年一年间,父母恩师仙游,爱女变爱子并长大,不变的是京都,是清水寺醍醐寺的味道,是吵嚷游人中咖啡的热气,是樱花开落红叶回绿漫天飞雪的旧景致。看她的回忆录,不提三代直系血亲,其他也满满的都是文化届名人——张大春、骆以军、詹宏志、侯孝贤、蔡康永、杨德昌、温瑞安;且不限于台湾,香港的西西、北京的阿城、山东的莫言,这莫不是活体的伍尔夫姐妹嘛(当然,提到的参照物观念过于开放,许不太合适),她也不顾忌生人名誉,故旧名讳,全凭一颗赤子之心敢说敢言,连与女儿的三年冷战,都不忘坚持加上一个括号:大抵还是我对得多。 越读越觉得她可比晴雯,才比天高,心如琉璃,不许染上一粒尘埃。认真的可爱,锋利到不留情。少女气味和天蝎座的错觉真是扑面而来。 当然,我也不喜欢晴雯。 不想提朱家人对胡兰成一门心思的崇拜,不想提朱氏姐妹行文间牵扯不清的“胡爷”痕迹,不想提念兹在兹与詹宏志“曾”度过的最好时光,不想提前一秒还在说着京都风物,后一笔絮絮叨叨的又写到执着不忿旧事的紊乱,才女总是该自矜的,起码她自认为立身其正、立言其宽,自忖行事磊落不曾亏待过人。 抛去作者过往的才名,就拿来当普鲁斯特臧否沙龙届人物的八卦书一样看,哂笑,惊叹,骇异(学天心小姐用词咯)后,掩卷归去,这样也好呢。多巧,下一站,也是京都。
《三十三年梦》读后感(十):台湾旧梦
摘记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莫名的大志 阿城、朱天文 吃惊这个作家那个近代史人物就长眠于此。 我无一例外地一定凑上去看一眼 宁宁道上人影幢幢 出神出世的朱天文 冷冽清硷的香 身无长物 微微绽露 心醉神驰 目眩神驰 我像武陵人一样地再找不到旧时路 翠茎如烟,人比花低 盘桓一日出来仿佛世间已过千年。 脸上总是一股与年纪不符的端凝。 采四海之花酿酒,不知成不成。 晴雨光影 主人家寂然如水,完全没有中国人请客的烟火沸扬。 十里稻香荷风暑气 天上疾走的云影将松林一闪一逝,我第一次忆起前生事,是宋或元的行者某吧,往来交游,逍遥散诞,几年无事傍江湖。 十里熏风 那风不晓得从哪儿来的,只管长长远远地吹过来 或许他们所处时代的人世背景是如此深厚,以致所思所想所怨所怒所欢悦所终身乞求的,不论值与不值,皆是掷地可作金石的有分量。
出草入草,谁能寻讨,白云重重,红日杲杲,左顾无暇,又顾已老,君不见寒山子,行太早,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只觉浩浩阴阳移,乾坤日月长。
没膝的荒草离离。映在河里流离摇漾。水上粼粼的波光一刻却不能留,追也难追。
一瞬间江面耀亮如白昼般,游人的脸映得一朵朵昙花忽地都开了。
仿佛不胜风力,要凌波远逝了。
蝉声喧嚣大作,心里却下着大雪,一个时代过去了。
若我家附近也有那么一小片五十年不会改变的杉树林,那我也一辈子在其中厮混、不识字、不事生产……
今夜《三十三年》就读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并不好读,我甚至有点想弃书了。多么不公平啊,传奇人物本身的日常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本书有胡兰成的口气,很多遣词造句都如出一辙,但是比不上胡的《今生今世》。比较明显的就是文风太杂了,有的地方甚至拗口,丧失了阅读的美感,既然追求魏晋的清绝之美,就应该一以贯之,将美进行到底,我就可以忽略情节了,至少胡文是有一种音律之美的。我想《击壤歌》的可读性应该更高,毕竟少年成名,定是才气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