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十三年之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三十三年之梦读后感精选

2020-06-25 23:57: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十三年之梦读后感精选

  《三十三年之》是一本由[日] 宫崎滔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十三年之梦》精选点评

  ●翻书党,苦闷人类奋争史。

  ●还是不太习惯日本人的叙述口吻

  ●一夜完,作者33岁写的对自己前半生的回忆录,滔滔历史执着茫然奔走的真实人生,豪侠之气扑面而来,没有国界,没有歧视公私分明,真正的世界大同之人。唯一可惜的是让家人受了苦,有了大难顾小爱,但是这样的人我敬佩,虽然最后所有努力貌似都是失败告终,但就像“云图”,时间线上播下了大爱种子未来必定会灿烂绽放

  ● 一般说来,作者只要保持率真文章就很难不好看行文浪漫主义的豪侠之气,是偶喜欢风格文笔大部分霓虹作家都好……orz 撇去史料价值不论,小说看是很愉快的。宫崎虽是义士,但却是吃喝嫖五毒俱全……还是个中二中年orz 成书时他才31岁,对比一下我们实在惭愧之极。最郁闷的是,这书是个坑,到惠州起义时,就木有了!到革命成功那里都只能自行YY啊尼玛!!

  ●大人英雄估计就是这样的吧 读后 对英雄之造成 及 英雄对历史的推动 有一个直观了解

  ●醇酒美人流浪革命

  ●只能算是有一定史料价值的个人日记

  ●值得一读,但个人不是那么喜欢这种风格

  ●偏爱没有道理

  ●此书保存了一些史料,但最大的功用恐怕却是成就了孙文的早期神话同盟成立前,孙一贯重视会党之力而轻视留学生团体,所以当时在东京的留学生,大多都不知道他,只是这个书一出,加上孙自己的《伦敦蒙难记》,一个神话就此产生

  《三十三年之梦》读后感(一):亚洲主义

  19世纪末,日本的亚洲主义,黄皮肤联合起来,对付白人。对宫崎滔天而言,绝没有想到20世纪30年代侵略的事。然而,由于侵略的历史,所有的亚洲主义一律被抹黑了。但是,们之间又绝不是没有关联的。它们关联何在?亚洲主义怎么从互相提携变成侵略?

  《三十三年之梦》读后感(二):贵在真实

  昨天老师微信给我,说买了这本书,因为村松梢风的《魔都》里有提到。我万分惭愧,对这一茬完全没有印象,因为魔都是在地铁上看完的,浮光掠影。急急忙忙在鸠摩上找到资源,花了一晚上匆匆翻了一遍。

  对于我这个(伪)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其实没有太大的文学价值,但是史学价值真的很大。辛亥革命前的中日交流,现在研究得很少,而这本书却集中精力描写了那个时期。说是历史,其实更像是日记,非常真实,甚至有点可爱。宫崎寅藏在写当时的风云变幻的同时,丝毫不避讳自己的私人生活,特别是感情生活。真实记录自己在青楼的活动,在作中大概不多见。他也没有像样板戏一样写自己的革命历程,或者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在写一段失败的经历,以及由此引起的情感变化。

  宫崎怀着极大的热情,想要在中国促成一场革命,在现在看来虽然有些异想天开,但是却不免有些感动。现在我们很难去体会这种从满腔热血到满腹愤懑的感受,但是却能够体会到他对中国的热爱。很难想象会有日本人一心为了中国,放弃自己的妻儿,放弃故国的一切,为中国革命背水一战,不知道什么力量在支撑他,将中国当作自己的祖国。

  《三十三年之梦》读后感(三):迷茫与淑世

  宫崎滔天,这是一位改变过中国历史的日本人。从两事可知:戊戌变法后,是他帮助康有为、梁启超逃到日本,遂使日本成为后来中国革命者的大本营;孙中山先生困难时,宫崎滔天曾给予援助,故孙中山在为本书写序时,谦称“拜序”。

  本书是一本口述史,记载了宫崎一生的思想与行动,这些记录被史家反复引用,称为辛亥革命前后重要的见证材料。

  抛开史料价值不谈,本书最令人感慨的,在于它真实写照了一代东方思想者面对现代大潮冲击,所产生的迷茫、困惑、无奈,并在躁动中,最终走向了淑世。这,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角度。

  宫崎也好,孙中山也好,包括后来的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他们在传统东方教育的框架中成长起来,那是一种入魅的教育,在封闭环境的灌输下,他们相永恒的道德,相信伦理是精神最终的家园,如不能为这世界找到一个情感能接受的道德理由,那么,他们将失去方向。

  然而,现代化打破了宁静,每个人都能看到,船坚炮利如此不可战胜,除了学习,绝无他法。然而,西方文明为这世界提供的道德解释,与儒家传统区别巨大。后者解释一切,前者止于一身。那么,活着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深深困扰着东方的仁人君子们。

  在宫崎的记述中,我们惊讶地看到,和孙中山等先贤一样,他被两个话题所困扰:第一,如何强国强种,摆脱列强的欺辱。第二,为全人类寻找道德立场。两个精神脉络彼此缠绕,撕裂了他们的天空。理解了这个思想背景,就能明,为什么他们最终不约而同地走向极端的解决方案——淑世。

  民主在西方话语中,是一种制度,但在东方话语中,是一种态度,太多类似的客观名词,被转化成主观名词。意识形态化的背后,体现了紧张与关切——他们自认为找到解决方案,便迫不及待地将其道德化、神圣化,希望以此来替代传统文明“陈旧”的内核。这种希望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其实仍然是希望用传统的钥匙,打开现代化的锁。这不可避免地带来幼稚、简单的问题,

  宫崎滔天选择过儒家,也选择过基督教,最终成为了革命者。革命是他生命价值的支撑,只有在革命的伞下,他才找到精神家园,因为这里没有犹豫,没有怀疑。在充满危险的实践中,明天成了一个诱人的字眼,当想到自己是在为后人谋幸福时,加之革命在西方也正时髦,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终于找到了契合点。

  值得关注的是,宫崎滔天不仅以日本革命为己任,而是向往整个东方的革命,这和后来中国革命者将世界放大到全球,是同样的思想方法。

  作为一本心灵史,本书令人一咏三叹,也令人豁然开朗。

  《三十三年之梦》读后感(四):值得执着

  人活着,未必要如樱花盛开那般霞云满天罢,若是可以如洁白的云朵缓缓飘落,降生为花,而逝去时亦和着歌,零落成泥,依旧呵护着缤纷的落英,何尝不是别样的滋味呢。

  书页在手中窸窣翻过,宫崎君的这一份辛亥记忆,是历史,也如他自序中所说,是一番痴人的梦呓。这般痴狂的喃喃独语,却难得的坦诚动人。

  世间本没有一件事,自然而然地天遂人愿,何况是要创一番事业。辛亥起事,酝酿成一段历史之后,似乎只是豪杰奋起,磅礴壮烈,可那当时当地的内心起伏波澜,非由亲历者陈述而不能感知。宫崎滔天先生在他协助中国革命的心路历程中,不讳言种种阻滞,种种挣扎矛盾。但如何的困厄亦不改他是这样“一位自始至终真诚拥护自由平等及民主共和理念的人”。

  印象颇深的一处是说“我”嘲骂孙文先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先生驳斥了,两人争辩起来,脾气如同孩童,最后竟至于垂泪无言。书读此处,忽然仿佛能够相隔时空,感触到革命者那委实苦痛的挣扎,面对腐朽凋敝的家国,心有余而尚无力起事;面对列强贼寇的重重阻挠,痛恨而难以反抗;终于面对盟友至交,却竟难以互相体谅。想来一时间感触万千,涌上心头,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心情,也恰是对民主共和梦的难以舍弃。

  老实说,中国近代史的创伤屈辱时常在我心中酝酿一种酸涩的委屈感和孤独感,在未知晓史实细节之前,常常以为中国革命的斗争与反抗是踽踽独行的悲怆,唯有国人不愿奴颜媚骨地挺直脊梁,方才能够开创不做列强走卒和封建奴隶的励志篇章。然而《三十三年之梦》却为我带来这样一份暖意:尽管在亚洲近代史上,日本的帝国主义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但人民从来无罪,甚而如宫崎先生这般的侠义之士,在尽心地支援亚洲受压迫民族摆脱列强侵略统治,以致诚挚无私,鞠躬尽瘁。

  正如林启彦前辈在为此书作序时写道的那样,“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道路可谓无比曲折坎坷,两国人民始终无法建立坚强的互信和真正的友谊”。这样的事实,实不为两国人民所乐见。战争侵略的伤口固然无法抹煞,真诚和宽容在当下或许更为重要甚至紧迫。一衣带水的情义和历史渊源的血脉让两国人民不能也不会相忘于江湖,百年前的辛亥,有“宫崎寅藏君……日忧黄种陵夷,悯支那(无贬义)削弱……”(孙中山序言),今天的中日,有友好互访,赈灾互助。在时光的长河里,曾经携手的友伴,不会轻言割弃这份感情,曾经战火纷飞,尚能死生不顾,仗义侠骨,如今人道为先,和平发展,就更应增进交流,提携互进。

  当世界潮流浩浩汤汤,战争变为竞争,革命变为革新,宫崎先生的《三十三年之梦》不会再幽闷苦暗,更不必再感到“世事人情,醒来总是一梦”。若他身后有知,会感慨于百年前他渴慕建立的“四海兄弟皆自由,万国和平自由乡”正在今日民众齐心奋力中一步步地实现。

  落花之歌啊,也可不再那样酸楚地唱,痴人的梦里,继续做着新的梦。

  而当所有的梦醒来,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三十三年之梦》读后感(五):侠气与狂醉,我喜欢的风格

  记得读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时,我极其迷恋书中伊谢尔伦集团那种“侠气与狂醉”的气质,这些志同道合的自由派流浪儿在艰难征程中苦守理想,在伊谢尔伦这颗美丽而孤独的星球上为保留自由的种子而战斗,但他们的生活却又不失浪漫与放达,也许明天就要战死,但今日依然举杯高歌,肆意狂欢,醉过之后仍将理想付诸行动,勇敢地迎向自己的命运。这部小说名义上为架空历史的宏大叙事,其实无一处没有历史厚重的身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另一个日本人的作品,就是这部《三十三年之梦》,一读之后便喜欢上了,这又是我热爱的文字,是极真切的从历史而来的“侠气与狂醉”的气质。这个日本人叫宫崎滔天,本名寅藏(又名虎藏),别号白浪庵滔天,真是一个极狂放的名号呢。他写的不是小说,而是他对自己前半生的回忆录,写作时也不过三十三岁,他却已生诸多感慨,叹谓“人世原是一场梦。‘三十三年之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今公开作说梦的痴人,又岂能免贤者的一笑?”。是感伤自身还是嘲弄世事呢?了解了一下历史,才知道这个宫崎滔天是参与过中国革命的大陆浪人,他与孙中山、黄兴均结下深厚交谊,足迹遍布亚洲各地,人生充满传奇色彩。由于他与日本外务省的关系,中国史家对于他的评论有所保留,普通人也不太熟悉这个曾经热情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甚至有人直斥他为日本间谍。抛开这些历史争议和各种先入之见,如果要看个人命运如何在百年前那场历史巨变中跌宕起伏的话,《三十三年之梦》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本。

  一谈到革命,人们大约总是热血沸腾的,何况宫崎滔天还是亲历者呢,可是这本书的开篇就是惆怅的,就是一个武士看逝水不归、落花不再那股子悲悯的情绪,写作此书时恰逢中国革命事业屡遭挫败,他亦穷困潦倒,正要投身浪花节界,做一个艺人,靠卖唱浪花曲维持生计,无怪乎其开篇自序的颓唐与伤感了。即便如此,他的行文之中还是掩饰不住一股江湖豪侠之气。

  若以为宫崎只是在剖白“我是如何走向革命的”,则未免狭隘了。宫崎的文字是极活泼有趣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年青浪人的成长史,他又毫不讳言自身的种种缺点和幼稚可笑之处,他经历过各种有趣的事,结交各色怪人,有过各种乱七八糟的梦想,他目睹了日本和中国社会底层的种种挣扎与艰难的事象,他一直在苦苦寻求确立一生志向的信仰,先是自由民权,然后进入基督教,转而被无政府主义吸引,最终仍回到儒家的“淑世”之道来,又深受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潮洗礼,与志同道合者共赴中国,参与革命运动,这些皆因他的叙述而生动起来,也慢慢展开了日本明治时代和中国清末的社会图景。

  书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宫崎人生的转捩点,就是他与孙中山的相识。他先是期待,他自己加了一个令人笑倒的边注:“何其似妇女之盼情郎”,见到真人后,从各种细节中观察,觉得孙先生与他心目中的豪杰形象有距离,心生疑虑,等听完孙先生的一番民主共和的宏论,乃大为叹服,为之倾倒,“如痴如醉地回到旅馆”。后来他便回日本找人、找钱,前来襄助了。当时这些革命团体在世人眼中不过是些流寇罢了,怎想到这些年青人日后翻起的滔天巨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