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活读后感摘抄
《清醒地活》是一本由[美]迈克·辛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醒地活》读后感(一):只为清醒地活
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看了第一章就想看第二章,在两天之内看完了此书,能量满满的,生活就是不断的体验下一刻,不要集中在了意识的产物上,而要将精力集中在意识本身上,体现生命的流动,死亡是最伟大的导师一节写的我真是印象很深,还有人生之道。不过重要的是行动力,是将认识转化为时时刻刻幸福的能力,最近执着于发表论文,真是想要清醒的专注的做这件事,不要考虑意识所产生的情绪,可以做到吗?值得反复在读
《清醒地活》读后感(二):我们一起清醒地活吧
又一本洗脑神书。刚看的时候觉得又是那一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啊,要如何摒弃杂音啊。看着看着就被洗脑了。有些比喻很贴切,很感同身受!!比如你专心致志看电影的时候,你是意识不到屏幕以外的事物的。屏幕上演着的,就是你内心的戏。你跳出来看,就不会被剧情的声音影响到。又比如,失恋了你倒头就睡,提不起精神,就会一下子失去所有的能量。就像外部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需要能量一样,内心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也是一次能量的付出。神书一枚,已被洗脑。
《清醒地活》读后感(三):遇见它,能改变你的余生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相信大多数人都低估它对成就和超越自我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即使你不会瑜伽,只要你能理解作者所传达的他的亲身体验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日常中,它能立竿见影的区别于你所看过的虚构小说或者工具书籍,给你有待超越的生活和身心带来显著的改变。作者在书中耐心的举例讲授“顿悟”,“临在”等等专业术语。而你呢,可以从门外汉的身份通过阅读这本书达到“身心的自由和喜悦”。其实用性让这本现在对我来说的意义远高于《圣经》的书得到了我90分的评分,难怪此书的初版当年长居《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位。 因此如果你认为自己生活或身心还有待超越和提升,同时又相信身心的平衡能够带来深度的喜悦和成长的话,这本书会在接下来的人生中改变你,通过作者传授的方法,你能体验到超越金钱所能给你的来自于你灵魂深处的喜悦,当这些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秉持之后,你会发觉你充满着力量,去发现自己人生美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总而言之,这本书能带给你自由,幸福和力量。 另外顺带一提的是,作者的新作《臣服实验》写的是他自己不羁的人生经历,同样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清醒地活》读后感(四):我们都活在了自己的思维里
我们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重新创造了外部世界,然后活在自己的思维里。要是我们决定不再这么做会怎样呢?
如果你决定不再描述,而是有意识地观察这个世界,那么你的思维会更开放,体验得更多。这是因为事实上你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你的思维已经习惯了要协助你,加工你现有的体验,使其与你对过去的观点以及未来的展望相符合。所有的这一切都制造出了一个受你思维控制的假想。如果你的思维不这么做的话,你就会变得非常不舒服。现实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太现实了,所以我们会在思维里将其重新打造一番。
你会发现思维随时随地都在讲述,因为你让它有事可做。你将其当作一种保护机制,一种防御的形式。最后,它使得你倍感安全。只要你还需要这一切,你就会不由自主地不断用自己的思维来帮助自己粉饰人生,而不是去置身其中。世界仍然在继续,对你和你的思维影响甚微。在你出生以前这个世界早就存在了,在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她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在想要紧紧握住这个世界的名义之下,你真正想握住的是你自己。
所以说,我们都活在了自己的思维世界里。仔细想想,也蛮悲伤的。不是吗?
《清醒地活》读后感(五):完美地保护了自己,你就永远无法成长
当人们保护自己存储下来的东西时,生活就变得停滞不前了。人们会说这样的话:“你知道的,我们从来不会在你爸爸面前谈论那个话题。”周围总是充斥着这样那样的规则,因其带给内心极大困扰,所以这样的事情不能发生。这样的生活只会令人感受不到生命中的欢愉、热情和兴奋。大多数的人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保护自己,并确信不要出错。在一天结束时,如果有人问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通常的回答就是,“还好,”或者“我会努力活下去的。”这样的回答传递给你什么样的人生观呢?他们俨然把生活看成是威胁。过得不错的一天就意味着你安然度过一天,没有受到伤害。像这样生活的话,活得越长,你的内心就会变得越封闭。
如果你真的想要成长,那就要做相反的事情。只有当唯一的你存在于内心时,才会获得真正精神上的成长。你并不是支离破碎的各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害怕的你,另一部分是保护害怕的你的那个你。而所有的部分都应该是一个整体。因为不应该有你不愿意看到的部分,思维不应该被分成意识和潜意识。你在内心中所见到的一切就是你的所见。这并不是你,而是你的所见。正是倾注到你内心中的纯粹能量使你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波动,正是意识感知到了这一点。正是你在观看这心灵的舞蹈。
《清醒地活》读后感(六):让生命觉醒和自由的“幸福宝典”
五六年前在书店看到一本书,书名有点怪叫《臣服试验》,作者从未听过叫迈克.A.辛格。第一次读时没啥深刻印象,但一直都忘不了这本书,2年前又读了一遍,今天又重读了第3遍,还读了他的另一本书《清醒地活》。我相信接下来的岁月里,还会一遍又一遍的拿起这两本书,这就是让生命走向觉醒和自由的“幸福宝典”!
为了保持手机运行顺畅,我们经常要清理内存,清除垃圾,停掉自启动APP,杀毒...,那么为了保持自己的人生运行顺畅不卡壳,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我们为此做了什么呢?看完这两本书,我找到了突破之道[拥抱]
《清醒地活》读后感(七):你的想法对这个世界影响甚微
如书中所说,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心烦意乱的时候,头脑中会冒出很多声音,对我的想法、做法提出质疑,以至于淹没了内心最真实地想法。
然而,不管你头脑中的这个声音说什么,大多数的时候,生活会远远超出你所能控制的范围。这就好像是你坐在黑夜中,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该让太阳明早升起来一样。只是事实上,太阳肯定会升起来,也会落下去。这个世界上发生着数以万计的事情。你可以只考虑那些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但生活还是会照样出现着这样那样的状况。
事实上,除了你自己愿意去考虑的这些事情以外,你的想法对这个世界影响甚微。如果你愿意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想法,你就会明白大多数的想法之间毫无关联。除了你自己,你的想法对任何事件、任何人都不会有任何影响。对于现在发生的事情,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及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你的这些想法只会令你感觉更好或是更糟。如果你把时间都花在期待明天不要下雨上面,那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你的想法不会改变下雨与否的状况。等到有一天你就会明白这些内心里的喋喋不休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必要不断地对每件事都做出推断。这时你会明白,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对生活进行思考得出的混乱想法造成了问题。
所以,心烦意乱的时候,我通常会放空自己的大脑,什么都不去想,试着做做冥想什么。我们需要对生活做出思考,但需要理清思路,清醒地活在当下。
《清醒地活》读后感(八):每一刻,都是等待清醒的那一刻
我们一直都在等待,等待了好久好久,却终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我们活着,然后面对死亡,知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究竟在哪一个时刻是清醒的,哪一个时刻有事意识到自己是清醒的,这不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也不是哲学家们在讨论“我是谁”的课题。我们,已经昏睡太久了,太久了。
每一个人都在正是世界里面挣扎,挣扎的人意识到自己已经沉浸在昏睡的状态里面,更是有更多人宁愿自己昏睡不醒。是啊,与其醒来痛苦,不如一直睡着,那又怎样呢,那又能失去多少呢。
太多太多人总是急于和别人沟通,认为这才是认识自己的最好的方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识,或是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生活下去,越来越少的时间,越来越少的机会与自己交流和沟通。本来,最应该了解自己的人不正应该是自己吗?那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早已经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活着存在的意义。我们活在表面,只是知道自己活着,叫什么,做着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就这样一天一天,拒绝不会的事,拒绝难的事,推脱责任,甚至抛掉责任,职位自己一时的轻松。
我们,真的离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不了解自己,在自己人生的这条轨迹上面越走越远。
每一年,我们都满怀期待的希望能够获得更好,却有做着与之相反的事情。然后,慢慢发现,自己已经不是本来那个自己。
好多好多人,开始信奉“不忘初心”,只是你还记得你的那一刻颗初心吗?即使是在很客观的评判里面,你还能评判的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吗?
那就让我们把他当做是1+1=2习题一样去做吧。慢慢的,再次的走进自己。愿你还在初一的课堂上,只在一个能够意识到得梦境里面。
《清醒地活》读后感(九):忠实于自己
尤其要紧的是: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这是作者在书中引用的话。
在《清醒地活》这本书中,心灵大师迈克·辛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平静,祥和的环境,让我们能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活出更好的人生。
我就是一个非常敏感,非常在乎自己的人。总是会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就沮丧失落,甚至会对身边的亲人发火寻求心理的平衡。这样亲近的人也会渐渐的疏远自己,就像作者在书中说到的,内心的成长在于不要总想着自己,不要过于自我,这是唯一能实现内心安宁与满足的办法。当你意识到,那个总是在内心喋喋不休的“我”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时候,你就已经做好了要成长的准备。
可能也是由于女性本身就比较细心,比较多疑的缘故。特别是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自己心理的落差很大,没有达到心里的期盼点,自己总是会情绪失控,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
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很多。要突破自己,自己要真正的成长,成熟。就像书中说的,要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你必须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让自己迷失其中。要是你将自己的精力都迷失在问题中的话,绝对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人人都知道,要是对一个问题焦虑、害怕或是愤怒的话,是无法良好应对的。你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应该是自己的反应。
每一件事不可能都如我们期待的一样顺利。可是面对事物的不完美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书中告诉我们,只有知道这个问题是如何影响了你的内心,才能找到解决外部问题的办法。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内心中有什么东西几乎影响到了每一件事情。
所以,充分了解你自己吧,就像书中所说,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在某一刻明白这一点:如果你保护自己的话,那么你永远都无法获得自由。
让自己获得自由的途径只有通过你自己。
《清醒地活》读后感(十):清醒地活 理性而活
清醒地活 理性而活
《清醒地活》的确是一本难得好书,笔者发现,这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本书非常耐读,值得反复咀嚼。
有一段文字,非常优美,开篇引用了莎翁的名句。“尤其要紧的是: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威廉•莎士比亚以上是莎士比亚流传千古的名句,这是《哈姆雷特》第一幕中波洛涅斯对自己的儿子雷欧提斯讲的一番话,清晰而明确。这番话告诉我们要保持和他人之间诚实的关系,就应该首先诚实地对待自己。但如果雷欧提斯能完全诚实地面对自己,他就会意识到父亲让自己做的事就如同水中捞月。那么,我们要对哪一个“自我”诚实呢?是坏心情的自我,还是做错事而感觉不自在的自我?是感觉抑郁或沮丧时,从内心的幽暗处发出声音的自我?还是在生命的某些瞬间,感到生活无限美好和光明的自我?
从这些问题里,我们发现,“自我”的概念比我们之前预想的要难捉摸一些。如果雷欧提斯能求助于传统心理学的话,也许能对他有所帮助。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1927)将精神分做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将本我看成是人类原始的,动物的本性;超我则是社会灌输于我们内心的评判系统;自我是我们在外部世界呈现的样子,需要在另外两股强大的力量之间保持平衡。但这些内容肯定对雷欧提斯也没有什么帮助。毕竟,在这些互相冲突的力量之间,我们应该对哪一个坦诚以待呢?
看来事情并不总是像它们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如果我们敢于探究一下“自我”的实质,就会产生许多人不愿问的问题:“我性格的各个方面和‘自我’是统一的吗?哪个是我的真实‘自我’?”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会展开一场探索“自我”的旅程。但和传统的方式不一样。我们既不求助于心理学专家,也不求助于伟大的哲学家。我们既不会在历史悠久的宗教观点中进行辩论和选择,也不会求助于那些有研究数据支持的人的观点。相反的,我们只会依赖于一个对此有非凡的直接知识的人。我们会求助于一个专家,这个专家在其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在搜集必要的信息,以期能完成这一伟大的探索。这个专家就是你自己。
让我们牢牢记住:清醒地活、理性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