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信如晤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见信如晤读后感100字

2021-05-01 02:5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见信如晤读后感100字

  《见信如晤》是一本由[英]肖恩·亚瑟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信如晤》读后感(一):枝上柳绵吹又少

  勉强过关的一本鸡肋,你说它对读书人有多大用处?一无所用。你说它让知识分子产生多大共鸣?微微跳动。这本书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能唤起些微对“书信时代”的怀念和追忆——当然,被唤起的人群大都是四五岁以上年龄了。那是一个电报按照每字6分钱、加急电报1毛2的年代,那是一个躲在被窝里写情书的年代,那是一个班里生活委员集体取信的年代。。。。。。现在,很多三四线小城以及县城的马路边已很难看到信筒了,甚至在我打下这几行字的时候,“信筒”一词已经不能自动出现。好多个傍晚或者黄昏,我在万航渡路散步时,对路边依然矗立的信筒满怀敬意。

  《见信如晤》读后感(二):写给肖恩•亚瑟先生的一封信(代评)

  肖恩•亚瑟先生:

  您好!

  我很喜欢您编著的《见信如唔》一书。

  封面设计成信封形状,真是有创意。封口附近还画着一支箭矢以及分隔开的太阳和月亮。尽管日月如梭,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候,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射中心房。属于过去的信件,附着了时间的痕迹,反而更多了几分魅力。

  《见信如晤》读后感(三):关于信的力量

  讲个故事来推荐这本书吧:

  我三年级时,爸妈情感不好了,据说二人过腻了,实际缘由我也不知道。妈妈生气离开西北去东北的姐姐家了,两年不在家。那时候我们那电话只到镇里,那段时间我很自由,动不动去镇尽头看王屠夫杀猪,一看看一下午。某天走到街道里就被我妈妈的姐妹叫住说明天让我爸爸来接个电话。当天晚上,我爸爸说得想办法把你们妈妈喊回来,不然你们就没妈妈了。第二天晚上,我爸爸拿着两份信和稿纸,让我和我弟弟誊抄一下,说:都好好写,写好了你妈妈能回来了。十五天后,我妈妈果然回来了,我回家后,她扑过来,拿着两份信,哭得喘不上气,说:所有人看了那两份信后立马打发她回来了。

  我心里想,这么神奇嘛,我忘记我爸爸写的啥了,只知道他是用我和我弟弟的口吻写的。我那时候体会到文字和信力量这么强大嘛,我爸爸真牛逼。几张纸一张邮票就挽救了自己的婚姻啊。

  《见信如晤》读后感(四):信,是时光的宝物

  文/

  书信的历史,我国自古有之。殷墟出土的甲骨片里就有由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从竹简到纸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都有信笺传递痕迹。唐代著名的美女诗人薛涛为了写诗方便,还发明了“薛涛笺”的笺纸,后来被逐渐用作信纸。然而,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却道出了战乱中盼望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信,是人们寄托思念的飞行器。

  薛涛笺

  《见信如晤》读后感(五):岁月定格 我心永恒

  (一)

  这是一部跨越年代和阶层的欧美书信集锦,信的作者有王室、有精神病患者、有普通人,更多的是文艺界人士。信的写作时代和背景、目的各有不同,有求职的,有感谢的,有求助的,有无聊至极的,不一而足。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有部分书信的照片,因此阅读体验极佳。仿佛能感触到写信者的心境,就像这信就是写给你的。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值得买,值得收藏,并且它让一切电子的阅读形式都显得苍白。

  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这一对基友以及他们引起的美国文艺界的种种纠葛;还有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两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林肯;他们在这本书中出境最多。

  (二)

  书中并未收纳欧美以外的书信。

  其实,中国也有非常精彩的信,比如西汉时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情书“,”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以及吕后的回信“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这种调戏与反调戏多么精彩!还有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早已是不朽的名篇。近代精彩的书信更多,近代那些文人墨客之间你来我往的纠葛和八卦还少吗?哪一样缺少精彩?比较少见(大陆难见)的是宋美龄写给廖承志的信,细读之饶有趣味。如此,不胜枚举。

  (三)

  在习惯打字的时代,书信成了奢侈。因为,对很多习惯了电子邮件的人来说,写信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提笔忘字不说,一时间遣词造句都不会了。其实,书信能够包涵和传递的东西,远比电子邮件广的多。笔画、字迹、墨香、信纸等等,无不彰显着信的作者的心绪。这种信息,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退,反而愈加沉淀和永恒。

  《见信如晤》读后感(六):消失的时光

  “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或者我该这样问“你写过信吗?”

  信息科技化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用手机、电脑传递信息,那么还有多少人坚持着写信这种传统的通讯方式?

  我家楼下曾有一个邮筒,我还记得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搭置的,那时候邮筒涂着崭新的墨绿色的油漆,亮眼得很。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看见邮递员叔叔开箱取件,我还记得每次打开邮筒,里面都有各式各样的明信片,白的、黄的信封,它们的右上角都贴了花花绿绿的邮票,集邮也因此变成了我年幼的一个爱好。后来,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邮筒经过风霜雨雪已经变得锈迹斑斑,我再也没有见过有邮递员路过那个邮筒。不知不觉,邮筒的锁也坏了,曾经守着我们的“牵挂”的那扇小门被一阵风吹开,里面剩下的也只是厚厚的灰尘、肮脏的垃圾和连蜘蛛都留不住的蜘蛛网。我的集邮册至今也不知所踪,那个写信的时代似乎随着最后一批信件走远了,留下的也只是对当时写信时怀着满满热忱的回忆。

  《见信如晤》——致已然消逝的书信时光。这本书收录了124封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的信件和手稿。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这些信能把我带到那些我不熟悉却又很想了解的时代,我似乎能通过信件感受到写信人当时的心情。

  伍尔夫自杀前留给丈夫的绝笔信让我看得心碎,泰坦尼克号沉没前发出的最后一次求救信让我身临其境体验到当时的绝望,开膛手杰克寄来的挑衅信让我感受到血淋淋的恐惧……

  信太多,不能一一举出来,里面有情书、拒绝信、仰慕信、道歉信等等,书中最古老的一封信要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各具风味的一封封信和手稿吸引着我,我突然想提起笔写一封信,却不知该寄给谁…

  《见信如晤》读后感(七):曾经,人们相信麦子与稗子不同

  400多页,其实读起来很快,因为大部分都是篇幅简短的信件,读起来的节奏有点像寓言故事集。总的来说分为几类,一类是名人信件,比如罗斯福、艾森豪威尔、丘吉尔、爱因斯坦等等,(还有菲茨杰拉德!一个人占了三四封~)这类占了多数,能够呈现出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或一两个有趣的小事件,满足一下八卦和窥私心理;再一类是身份冲突比较强烈的类型,比如解放后的奴隶与曾经主人的通信,连环杀手的炫耀信等等;还有一类是表达人类基本情感主题的,主要是家信和朋友通信(当然多半也都是名人)。

  虽然阅读体验有时候很是平淡,但也有突然被击中的感动时刻。回想起来,这就像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者是一个情感博物馆,收藏着那么多有名或无名的人的各种情感,而共同点是——它们都需要被表达,而且被表达且留存下来了。恍惚间会觉得有些羡慕,那时候的人们至少还可以写信,在言不及义的诉说与不确定的等待中,尚能围拢心底的一点火光。

  想提一下其中一封,那是马克吐温1889年在惠特曼70岁生日之际写给他的一封致敬的“情书”。信中历数了惠特曼在他70年的生命中所见证的人类的伟大时刻,特别是各种伟大的发明创造(这个套路跟高考作文倒是很像),然后他呼唤:“请在这世上多停留一会儿,因为最伟大的事情尚未到来。再等30年,您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奇迹,巨大的成就,和充分发挥才能的人类!在您的注视下,人类会继续成长,显著地成长。等到您看见伟大的身影出现,望见他旗帜之上闪耀的阳光,那时您便可以心满意足地离去,因为您已经见到了他。地球是为他而生,他将会宣布,人类的麦子比人类的稗子更宝贵,并以此建立人类价值。”

  这是多么慷慨感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啊,如果马克吐温活到今天,看到这个让人每天都在怀疑起床姿势不正确的世界,看到麦子和稗子混在一起,人类的价值东倒西歪,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见信如晤》读后感(八):让你有提笔写信的冲动但不知道该写给谁

  #见信如晤笔记#

  第2封信,言论自由的意思是,你支持人们有权说出你全然不赞同的观点。

  第5封信,希望,正是艰难时刻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会在周日早晨起床,给钟上好发条,为秩序和稳定尽一己之力。

  第12封信,艺术是无用的,就像一朵花一样。一朵花为了自身的喜悦而绽放,我们在观赏花时获得片刻喜悦。我们与花的关系仅此而已。

  第20封信,尽管您曾朝我开过两次枪,但我还是不想听到你受伤的信息……所以,讨论让我回去的问题之前,能先把我以前的工钱结了吗?

  第21封信,一个人的真理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灾难。

  第23封信,一封弃婴母亲的信,漂亮的手写体,在我们原来,能写出这样漂亮字的姑娘一般家世应该很好吧。

  第24封信,一个小男孩写给总统的可爱的信,告诫他一定要像他一样乖乖地吃蔬菜。

  第31封信,“任性滥用语法”的雷蒙德回信,诗也写得俏皮得很:一个印刷错误在此长眠!

  第34封信,DO-完败朋友圈一万圈的一碗鸡汤。

  第37封信,重磅推荐:一封很美很令人心碎的情书。【相思始觉海非深】

  历时两个月,终于扫尾完毕。这里有关于你想要了解的一切,爱情,友情,梦想,希望,人生,灰暗,生死,离别,相聚, 有幽默,也有不寒而栗……

  中文信居然就干脆只有图片……

  《见信如晤》读后感(九):书信中自有人生,文字里充满情意

  

这本书是在独立书店找到的,随意的摆放在角落。两个小时阅读了一半,却也看遍了人生百态。我一直认为文字是仅次于人本身,能表达出情感的工具。书信虽简单,但与文学大著相比,更加有感情,情感更加激烈。最有意思的就是,让我看到了久违的“自己”。小时候一直很疑惑,作家会在写作的时候考虑各种写作手法吗,排比,类比,比喻。会需要三思而写,多次删改吗?一篇很有意思的书信让我知道了答案,在教师和学生写给作家的信里面,提到不知道不合时宜的人物出现在这个地方意味着什么?作家回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如果阅读文章,每每都需要带着研究的态度去读,那便没有什么意思了。我深以为然,好的作品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充满感情,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又何在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品读着是书中人甚至是作者的情感,主要的作用是体味感情,无需意义。如果做每件事都要有意义,世界未免无趣了些。

让我另有所感的一篇书信是论证艺术就是无用品。艺术就是让我们接受一瞬的情感,体会到短时间的情感冲击。不要指望艺术会指导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阅读这段文字的瞬间,我感受到阅读文章时,如上瘾般的感受从何而来。长大成人之后,拥有了选择阅读的权利,碰到好看的书,往往不愿意走开,总要一气呵成般读完,结束的刹那满足感油然而生,但伴随着空虚。是对文字的不满意吗?不是,是想要再一次体会这种感情。下午的两个小时,仅供我读完了一半,庆幸是书信而不是长篇小说,要是小说,怕不是要赖在书店了。书信中最多的还是弥留之际,危难之时对亲人的留恋。文字简单,没有华丽的词藻,精确的语言,但书面上涌现满满的爱意。

书信虽短,但充斥着执笔之人的爱意,恨意,怯意,祈意。阅读时仿佛看到书写之人的情感,脸上的表情,旧时的生活。现代的生活失去了书信,失去了距离,不妨在这本书中体味距离遥远,对读心人强烈的情感。

  《见信如晤》读后感(十):消失的一封信

  简单阅读这本书,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英文原版《Letters of Note》及繁体中文版《私密信件博物馆》都收录了125封信,而简体中文版《见信如唔》只有124封。抱着好奇心仔细寻找“神秘失踪”的那封信,却发现《见信如唔》陈列124封信件的顺序,与英文版及繁中版对比,90%的顺序被打乱了 —— 这并不是因为删掉一封信,而简单的错位,是有意的打乱了顺序!这难道是编辑送给读者的隐含游戏?我并没有搞清楚,英文原版信件陈列的顺序依据,所以更搞不清楚,作为一本引进版权的书籍,中文版编辑“创造性”的打乱其顺序的思路! 因为这个原因,想要找到这篇失踪的信件,并不容易。强迫症上身,制作了一个电子表格,终于找到了答案。在《见信如唔》中神秘失踪的那封信,是英文原版第41封信件 —— “Avenge My Death”,简单翻译是“为我的死而复仇”,繁体中文的翻译是“不枉我成仁”。这封信只有短短的几行,是二战时期日本“神风敢死队”的队成员之一久野正信(Masanobu Kuno)写给他子女的遗书。相信“神风敢死队”和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已经被广定性,虽然这本书的作者Shaun Usher并没有解释收录这封信的原因,但无非也是为了展示人性的若干面。我虽然理解编辑或者相关人士选择要删除这封信的原因,但却也觉得这样有些“小气”。 再说一下翻译。对比繁体中文版,我个人觉得《见信如唔》的翻译就像是冷冰冰的机器翻译,特别是考虑到这些都是信件。只看几个标题: 021简:一个人必须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 021繁:人一定不能无足轻重 032简:我会等候你 029繁:我等你 (这是一封夫妻之间的信,“我会等候你”显得有些见外) 028简:我的灵感女神不是一匹马 030繁:谬思女神非马也 037简:我爱我的妻子。我的妻子走了。 036繁:吾爱吾妻。吾妻已死。 046简:必须再次告诉你,我不愿结婚 045繁:务必再明白我拒婚之心 ... 这本书收录的信件,并不都是名人信件,繁体中文版在翻译副标题“XXX致XXX”的时候,并不都是按照原版,简单的翻译了名字,还而是增加了身份,如:(请忽略两岸译名差异) 017简: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写给埃米•科科伦(Amy Corcoran) 016繁:罗尔德·达尔致小书迷艾咪·寇克兰 062简: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写给H•R•霍尔德曼(H. R. Haldeman) 062繁:总统文胆讲稿 065简:斯蒂芬•L•特韦滕(Stephen L.Tvedten)写给大卫•L•普赖斯(David L.Price) 064繁:地主致水土管理局 ... 个人觉得,繁体中文版的翻译作为副标题,可读性更高一些。 最后建议: 这本书可以做成和《S/特修斯之船》一样,干脆仿造125封信件的原貌,增强读者阅读这些信件的体验!繁体中文版中,赠送了几个类似的附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