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锌皮娃娃兵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锌皮娃娃兵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3 02:10: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锌皮娃娃兵经典读后感有感

  《锌皮娃娃兵》是一本由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九州出版社/铁葫芦图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一):真相还是认知?

  一直带着难受的心情看完此书…而看完后,该有一种难过,就是想起大学毕业论文的题目,又再认清那时的论文真的很敷衍,很垃圾。以战争为背景,却道出每一个人内心的战争,无论是生存回来的军人还是军人的家人,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场不可逆转的灾难。道出真相的人需要勇气,接受真相的需要胆量,辨别真相的需要智慧。而解读出来的我“真相”却与每一个人的经历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二):作者的手法非常犀利

  作者很厲害,能夠讓那些戰爭親曆者或者是戰士的父母妻子們敞開心扉說出那些事情,對他們來說很沉重的事情。可憐他們年紀輕輕被強制或者自願到戰場上,活下來的都被戰爭扭曲了心靈,無法回到和平年代了。而戰死者的家人則沉浸在痛苦中,甚至每日以淚洗臉。看完覺得當局太過分了,有錢人可以花錢去掉名額,沒錢的人怎麼辦?好不容易回來了,說好的報酬分分沒有,或者大打折扣,怎麼能這樣?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三):非虚构写作

  历时10年的阿富汗战争,苏联先后投入150万人,大多是20岁左右的娃娃兵,其中大约5万人被以锌皮棺材的方式运回国。作者没有旁白、没有中心人物地记录当事人、相关联系人的讲述,其中涉及欺骗、腐败、投机、屠杀、虐杀、仇恨、遗弃等血腥和丑恶,更多的是殇痛。作者观点是反对战争、反对任何战争。一旦卷入,普通人根本无法与命运抗争,乱世之下安有完卵。很多人学会了仇恨,没有学会思考,狂热分子应该看看这本书,冷静一下。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四):战争都是非道义的

  冠着正义使者的头衔,宣扬着国际主义义务的人道帮助,却成了政治斗争利益的牺牲品,罪犯的同谋。像斯坦福监狱实验,把人性的残暴丑陋兽性暴露无遗,杀戮的快感就好像根植在基因里,被激发了。曾经的战火烧掉了家园和希望,留下了支离破碎,愤恨和耻辱都还尚存,转眼却插手别国内政,转化为对主权的践踏,对阿富汗平民的摧残俨然是当年纳粹的翻版,苏军好像要夺回世界大战期间祖辈们的耻辱。这些以杀戮为使命的军人或为求生存,或为求嘉赏,或为求乐趣,丧失自我,亦人亦鬼,逐渐濒临崩溃,寻求白色粉末以强打精神,伏特加以麻痹神经,贪享一刻宁静虚幻的美梦。这场旷日持久非正义的战争终归站不住脚,国力削弱,政局动荡,分裂解体,自食其果,至今仍翻不了盘。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五):读一半 的痛

  一直读一直读,读到我怕自己也因为他们的故事麻木在战争里,赶紧还走。

  无法想象人们是怎么描绘出那些血腥的场面,那些永远不为世人所知的场面,没有人会相信吗?没有人为此负责吗?我甚至开始怀疑存在这样的世界吗?

  在没有规则的世界里,人该怎么生存?那些娃娃兵,扭曲了的童年,主动请缨的他们会有失望吗?他们会怀疑自己的祖国吗?怀疑那些命令?甚至在战争中,我不敢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看待他们做过的事,在那样的生活里,我怕自己误导了他们。

  他们也不想这样的吧?检查自己的四肢是否健全好似已经成为习惯,那个“失去双腿的人满街都是”的场面我不敢想象。

  我们该谴责谁?我开始害怕,害怕人性。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我害怕它正在悄无声息的降临。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六):我还记得,我曾自命不凡

  书中战争亲历者所说的,没有经过粉饰的事实,打破了当局者一些美好的捏造,给了观众一个褪去光环和幻象的战场,那个战场是布满残肢和鲜血的,是浸泡过无数娃娃兵眼泪的地方,更是所有放在锌皮棺材里混杂着阿富汗泥土的肉块,他们的主人,生前最后的踏足之地。和常人一样,所有的亲历者都会被放在棺材里,只不过我们埋葬的只是自己,他们埋葬的是自己一生的噩梦,与自己早就失去的青春美好葬在了一起——这对他们来说,是种解脱。

  所以说战争残酷,谁都不是真的赢家。一位母亲嘴里所说的“我当即决定把一个儿子交给他们,以便挽救另一个”的这种看似无法理解的想法,其实正是战争中民众最无助的表现。而那些所谓的曙光,也不过是那些亲历战争的士兵被黑暗淹没的呐喊。

  “你想成为英雄吗?英雄需要杀很多人,或是死的很伟大。”

  “我还记得,我曾自命不凡。”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七):论士兵- 勿做棋子

  1. 士兵是用来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军队应该是人民的军队,而非政治的军队。用来防御,而非侵略。

  2. 战场是残酷的,是和平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和平世界的秩序和法律在战场是不适用的。在战场上为的是生存,在战场上,士兵是武器,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服从。

  3. 为了保卫祖国走向战场可以理解,为了和平主义支援他国道德上也不是问题。但若是被欺骗了呢,只是打着国际主义的招牌,行侵略之实。在战斗中的人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本以为用一场战争验证生命的伟大,却经历了生命的污浊。

  4. 回去后,被国内人民看作第三种人类,阿富汗人、杀人犯。是的,是杀人犯,但武器是政府给的,命令也是政府下的。当他们回国,国人甚至不知道那里存在战争。知道后却认为他们是杀人犯,是凶手。可那是他们企图证明自我,企图生存,最后迷失的地方,是改变他们的地方,是他们成为另一个他们的地方。而这一切他们都是被动的,最后,别人指着他们说你们是杀人犯、侵略者。多么的悲哀。

  5. 也许这也是很多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士兵参加切尔若贝利救援的原因,既然不被这个世界所接受,那就去能接受他们的地方。

  6. 战争永远是残酷与邪恶的,士兵永远是被动与伟大的。棋子永远是悲哀的。

  一本好书,不一定非要让你绞尽脑汁,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亦是一本好书。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八):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前言作者写到:“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我想我是根本不想遇见战争了。不仅仅是身体的伤痛,更重要的是心灵情感的不堪。我这次真的有点慌了。以前看战争电影,喜欢各种炫酷的爆炸场面,各种枪,坦克,飞机。现在的我反而更加关注导演想告诉我的东西了。

  战争阴影下,没有参与,更无法去体会了。二十岁的左右的娃娃兵,青春都来不及光顾,却已泪如雨下了。光是看着一个个小标题,我都有些心惊胆寒。我从此对战争有了无法忘却的感受。那些哭到无泪的母亲,终身残疾的男人和女人,无法生活在现代的娃娃兵,不敢相信任何人的少年,只能抱着杀人才能回家的念头,便不堪负重,做下这一系列的残忍事件。仿佛另一个人在沉重的死去,久久不愿醒来。至此,别再讨论战争了吧。

  现在的青年总想煽动战争,其实是在走向死亡。想想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想想你心疼的姑娘,想想陪你整个童年的小狗,想想那个温馨又美好的家。你终究不会去靠近那个字眼了,战争。

  我总是在想,作者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情写出了本书。靠着无数人的回忆,叙述,不愿去添加任何作者自己的话语,便写出了让人痛心疾首的文字。

  战争太残酷,残酷到你会赶紧出去拥抱一切,珍惜一切。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九):我不想杀人

  不太喜欢写战争的书,但是看的书又大多都是在写战争。问自己矛盾吗?好像不是。在描写战争的书中,仿佛只有一群野蛮的人,杀戮攻占了他们的大脑。他们忘记了自己是人,忘记了他们杀戮的是同类,他们只记得,站在对面的是敌人,是需要毫不留情杀掉的敌人。当还没看清杀掉的人的脸时,对面就又已经站上了人。但是这怪他们吗?难道是他们不愿意做一个善良的人?难道是他们喜欢杀人?我不知道这些问题要怎么回答。 有时在想,如果我不幸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或者一个战乱的国家。我做的会有他们好吗?当同类的枪指着我的脑袋时,我会怎么做,我要怎么做。我是否也要像我口中的野蛮人一样,抬起我的枪对准他的胸口,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位获得诺奖的伟大女性。《锌皮娃娃兵》是她把别人的不堪的回忆,用他们的嘴,用她的笔,记下来。不知道,当她在揭别人伤疤时,是怎么样被辱骂,被攻击,但她还是把这本书写了下来。

  看这本书的书名,是否会觉得是穿着锌皮做成的衣服的士兵呢?看过之后我才知道这书名…… 20岁的年龄,本该在校园里学习玩耍,而不是被放在锌皮做成的“箱子”里被运回国。整本书被阴霾笼罩,让你逃不出她给你创造的空间,让你不管多喜悦的心情都变得十分沉重,让你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有战争?

  有战争不是“百姓”的错,是“朝廷”的错,阿列克谢耶维奇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苏联的政府,苏联的人民不想要战争。我想,不仅苏联不需要,全世界都不需要,所以这本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吧。

  《锌皮娃娃兵》读后感(十):锌皮娃娃兵

  

《锌皮娃娃兵》 阿列克谢耶维奇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很值得一读。

后悔没有按时间顺序读他的书,反而是从后到前。可能是因为切尔诺贝利给我的震撼太大了。阿富汗战争反而稍微减弱了一些。

然而,只要想想,在我们的太平生活之外,阿富汗的人依然在水深火热之中,可能在一个平静的下午,一声炮火,家人都没了。

书中讲了很多派往阿富汗士兵的故事。我想到了抗日战争,作为受害的民族,并不知道日本人是怎样的心理。这本书似乎让我有了了解。

战争永远都是政治家的游戏,却让军人背黑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选择服从。有人崇尚武力,但这并不是所有。军人就是无条件服从,他们也有心心念念的家人,也会有别离的痛苦,想念。一旦上了战场,只有一个信念:我要活着回家。你不杀人,自己就死。哪怕一开始很害怕,很同情,到后来也只是行尸走肉,因为区区一人无法改变什么。

里面有一个苏联人同情阿富汗小孩,没有杀他,并将他送回家,结果送到家却被那里的阿富汗人杀了。永无止境。

为什么要有战争呢?苏联军人战争完以后却被所有苏联平民看不起,经历多少生死侥幸生存却在活下来以后受到更大的心理压力。

心已经死了吧。

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政治家永远都是贪婪的,虚伪的,永远打着幌子,制造完美的假象,实际就是恶魔。

战争就是分离,天地相隔,阴阳相隔。母子的分离,夫妻的分离,那种无法言喻的思念。

至于阿富汗人,和以前的我们一样,每每一想心理都一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