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国歧途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战国歧途读后感1000字

2021-05-05 02:50: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国歧途读后感1000字

  《战国歧途》是一本由刘勃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国歧途》读后感(一):一本有代入感有趣的历史书

  读这书的时候刚好赶上芈月传热播,第一次听说了芈月这人,百度着了解了剧中的几个热门人物,再读此书书中人名居然有多人能与之对应,书中对商鞅变法这段描述的尤为精彩,愚民方可教,联想到了文革,试想若回到那个时代,估计没人想到秦国生活,倒是我老家齐国,真心宜居,那个书中提到的谁谁描述的若齐国一统江湖的那书我很感兴趣。

  《战国歧途》读后感(二):都什么年代了,还在重复过秦论 的废话

  都什么年代了,还在重复过秦论 的废话,而且 作者没有历史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好多引用都是错误的,读库 会成为 新的谣棍聚集地 ,新的 历史学者 谁会去 参考《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作者只不过是把 这些又重新翻译一遍,中国古代儒家学者 翻译过好多次了。立论 毫无根据。 告诉你们 现在 研究 先秦史的学者 都根据 考古资料 和 新文物来研究。

  《战国歧途》读后感(三):大一统与分崩离析

  独特的视角解释了战国历史的变迁,精彩。秦国的强大首先是秦国的落后使贵族势力较弱,改革阻力小,吴起投魏奔楚,客死他乡,而两国的改革也戛然而止,但商鞅变法一举成功;此外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再次秦国的国君对改革形成正反馈,没有开倒车,商鞅虽然死了,改革仍在延续。但利于专制的改革并不利于建设,在大一统的格局下,秦国原有的运行机制便不再高效,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战国歧途》读后感(四):错走半步,就是歧途

  基本上每章都讲的某一个国家。

  晋分为赵魏韩智,智被灭。

  士人兴起,各种迁徙,贵族爱国,士人几乎不爱。

  魏国赶人才。

  商鞅变法,秦专制,反迁徙,重耕战。

  秦风无衣歌颂秦楚的同袍情。楚怀王中材。

  赵与代,武灵王胡服骑射。

  田氏代齐,有田齐太公和田齐桓公。齐宣王时稷下之学。

  燕王哙禅让。

  长平一战互相损伤。

  《战国歧途》读后感(五):打了五星 但还是说点不足之处

  一、基本没有配图

  在地缘政治学中,历史和地理是交织在一起的。书中出现了数次:秦有四险关,但对于之前没有这个地理概念的读者来说,说一百边也不如给张图。

  二、关于史料的收集和辨识

  可能是因为本身定位就是科普,对于史料的应用并不太讲究方法,感觉是抓到什么用什么为主,不知道是不是论点先行。(当然,这点可能是我要求太高)

  三、后记的最后一段

  后记的最后一段文字,应该是作者点题之笔。可惜限于各种现实语境,只能说重复列了一下十字路口的重要性,并没有基于全书内容给出更具吸引力的阐述。(也可能没法说)

  《战国歧途》读后感(六):走错一步,就陷入歧途

  群内部推荐这本书读罢春秋不成歌,歧途哭返说战国。我觉得这番话讲的荡气回肠,于是我这个月就读这部书。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读过历史,现在我读这段战国史,只觉得酣畅淋漓,心中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隐隐向往。这本书从春秋末期战国初开始讲起。分章介绍了战国七雄在那段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崛起、发展壮大、直至部分消亡的史实,后来秦国天下一统。在本书中作者以古文献为原始资料,再辅以合理的推测,将史书写到这个地步,我认为是十分了不起的。权力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每一位君主都想总揽大权,但因权力分配不均而导致亡国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认为,历史给我最大的价值是借鉴史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面对古人的智慧我会感叹,还有这种办法?面对今人对一些模糊的历史展开的一些脑洞开的比较大的推测,我觉得这也未必不是一种可能性。其余七雄在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风云史,作者的表述已经十分清晰,我本想根据史实写点什么,后来想了想,实在不敢妄言。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可以细读刘勃先生此书。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举硅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共勉之...

  《战国歧途》读后感(七):哭秦

  很薄的一本小书,讲的却是大时代。作者笔力不错,讲故事行云流水。难能可贵的是,史籍考证和作者生发的感想被很好地区分开来,既不混淆又不隔阂,一口气读下来很舒服。书是按照每个国家各分一章来组织的,但暗地却有一条很清楚的脉络紧紧地扣着主题,即“歧途哭返说战国”。

  既然歧途的核心是终结六国之秦,写秦的那一部分“商鞅黑洞”确实最打动人。商君书中《去强》《说民》《弱民》,就是反复强调要想国家强大,立于诸国之首,就要让人民贫穷,让人民卑贱,让人民奸猾,让人民没文化,让人民低素质,让人民道德水平低下。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想来,还是令人战栗。事实上在秦国屡战屡胜国力强盛的同时,六国的普通人民无论过的多差也不愿意迁移到秦国,而秦国是唯一一个实现严酷的户籍制度不许人民迁出的。

  同样发人深思的,是秦国的一整套制度设计亦即生产组织的种种,靠得全是六国来的外国人。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既然秦的制度是严禁国民的思考和尝试的,那就没有内生的创造能力来获得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于是唯一获得know-how的途径就是学外国的。依靠着后发优势一举灭掉六国后,也就再也没有地方可学了。于是技术上的优势,思想上的进步,也就如流星一般,再也没出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了。当一大哭。

  《战国歧途》读后感(八):春秋战国解惑

  每个章节都解了一个对周朝,对战国的惑,历史是偶然中的必然。很开心的阅读体验

  第一章 从三家分晋开始

  解析了一下春秋战国的节点如何确定,然后顺着这个思路,我把周朝的宗法制度给捋了一遍(书引导你去扩展一些基本知识,而不是全部都倒给你,引起你的兴趣,给了你了解方向和提纲,然后你去补充完善,是个很棒的阅读体验)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讲了周朝的宗法制度,怎么从大夫、士人、庶人,然后出现了士大夫,庶士。这个这个社会时期的困惑:春秋到战国,封建萎缩,宗法崩坏,贵族结构也由膨胀到解体,留出一大片真空,于是产生一个问题,原本属于贵族的某种权利,现在归谁有 第三章 魏惠王的野望 第四章 商鞅黑洞

  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成功 第五章 战国无八雄

  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就是吴越两国,为什么战国七雄里面没有这两个国家呢?

  第六章 连横与楚国噩梦

  附:南楚之南 第七章 赵国的两张面孔

  赵武灵王的故事,为什么会赢,输在哪里

  第八章 齐国往事不如烟

  第九章 燕过无痕

  除了韩非子、商鞅那套集中君权的方法,还有一个方法是给“士人”以更多权,燕国的尝试 第十章 长平之辨

  第十一章 天下一统

  再次描述为什么秦国会赢

  (其他章节现在还没体会,应该以后可以再翻翻)

  《战国歧途》读后感(九):小笔记

  战国歧途 1.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被分为赵、魏、韩。其实这三个以前都是晋国的异姓分封贵族(大夫),等于说谋朝篡位了。重点是后来周天子还承认了这三个人的地位,有人认为礼乐制度从此时开始崩坏。 2.战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和他们领地内的大夫开始有矛盾了,那就要借另外一股力量来抗衡这些大夫贵族,就是:士。 3.士一般出于寒门(孔子的弟子最受各路诸侯欢迎),好控制,要求也不高。用他们这个阶层来对抗贵族还不怕死,敢想敢干。 4.春秋战国人对于“爱国”这一观念很淡泊,常常齐国人跑秦国去辅助,最后还帮忙打自己国家。 5.商鞅变法总结下就两大法宝: 种地和打仗。种地:秦国地广人稀,从法律去规定农民开垦,强制性增加土地面积。打仗:著名的砍人头“尚首功”,和爵位挂钩。 商鞅之法根本是:秦国人不必拥有脑子!只要出力气,好打仗。想要把人民塑造成工具,维护王权利益的工具而已。也是可怕… 6.合纵连横,合纵是弱国结盟与强国对抗,(南北)连横是强国加弱国去消灭其他弱国。(东西)以战国时期来说,秦国为强国,那其他国家联合抗秦,就叫合纵。某一国家联合秦去攻打别的国家就叫连横。 苏秦,合纵之才。张仪,连横之才。 7.楚国在春秋和战国完全不同的表现,大概有下面几个原因。 楚国贵族根深蒂固,远没有秦国那么好改革。而且在春秋时期好战和北伐的贵族,后来都被迁到楚国南面去开荒了,所以就显得战国时期楚国不喜欢争强好胜了。 楚国之南太大了,面积大反而不利,地广人稀,人口不足啊。

  《战国歧途》读后感(十):就算历史有如果

  不同于一般的通史,本书没有按照年表泛泛而谈,而是采取了类似POV的写法,以章为单位,以一件事或者一个国家为切入点,讲述了大背景下,一件事情的缘起、走向,又或者国家的抉择,以及在这些节点上,如果。。。的种种可能,这大概也就是书名的由来吧。

  先秦史料所缺者巨,各路记载往往互相矛盾,作者在比较各种材料(但不堆砌罗列,这很重要)的基础上,做出的分析还是很客观的,虽然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论点无甚新意,但确实是很合理的推断,而且对于先秦史上一些常见的大众误解,也都点出并做了必要的解释。具体到写法,一句生动而不刻板还是没毛病的,读之有一种听人娓娓道来的感觉,吐槽的频率跟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没错这书还有吐槽!真的不用跟太史公、孔二以及那谁谁谁谁道歉么),完全不会觉得刻意或者用力过猛。

  综观全书,看似歧路遍布,实则大路始终只有一条,视角再多,核心论的也是与秦的关系。不能说强秦与河东六国哪一边就更先进了,但这确实是一场务实与效率主义携地理决定论对先秦文明多样性的一次碾压,晋分而天下亡,历史终究还是向着相对无趣的大路缓步前行了,虽然难免唏嘘,但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本书前期写的很出彩,讲士人,讲商鞅,讲魏楚等都写得很好,后期多少有点赶工的痕迹,燕国跟最后的大一统总觉得言之未尽,遗憾遗憾,然而瑕不掩瑜,作为一本带点科普性质的小型历史读物,我打4.5星。。。。呃,豆瓣是不是没这选项,那看在吐槽跟玩梗的份上,必须五星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