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歧途》的读后感大全
《战国歧途》是一本由刘勃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国时代的变法触动的是旧贵族的利益,加强的是君主个人的权力,春秋末战国初,各国皆有变法,力度和成效取却大不相同,一方面考验君主的魄力和远见,另一方面跟各个国家封建贵族的势力和传统也有关系。秦,楚,赵,地处四夷却后来居上,得益于靠近蛮夷戎狄从而比之中原老牌国家较少受到封建礼教之束缚,变法阻力相对较小。而秦国身处西陲,长期收到西北戎族的军事威胁,无论是国家的军事动员能力还是国民的尚武精神,都经历了血与泪的试炼。变法图强,奖励耕战既是秦国西御戎狄,东拒三晋的军事需要,也是秦国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诉求,这也是秦国成为诸多变法国家中最为彻底的原因之一。秦自孝公以后君主多长寿而英明,大力引进六国人才为己所用,从魏国夺得河西之地,又向南拓得蜀地,兼领崤函之险,远交近攻,终于一统华夏。
这本书从新的角度去讲了以前的一些历史,同时也是推翻了以前《史记》里的一些说法,作者的大部分看法也是从历史事件中抽丝剥茧去做合理化推测。从三家分晋开始一一叙述各国为何在战国落败,最终秦国为赢家的原因。其中有很多教科书里都出现的小故事,作者也都做了不一样的解读,譬如长平之战赵国为何战败?用赵括是否真的如此糟糕?作者点到为止,就给了人很多想象空间。可能历史的有趣就在于此?它有官方的面目,但是大概率不是官方呈现的样子。唯一比较混乱的地方就在于全篇立论不太明确,大概是理清秦国成功的原因——秦国变法比较彻底,为何能彻底呢?顺从了人性,又无视了人民。再者地理位置的优势,易守难攻,导致处在关内的六个国家安全感不高,开始搞军备竞赛,各个国家的紧张程度不同,搞法也不一样。最奇妙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些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了吧,譬如齐国不那么尊重皇权,燕国居然真的复古搞禅让制。这放到今天,是绝对不可能的。总之真的很奇妙,值得一读。
正文没有空虚地掰扯什么得天下是因为民心所向,因为有德,算是比较靠谱。整篇有理有据,但是后记部分说"接受秦制,就得忍受腐败,腐败到忍无可忍于是天下分崩。企图回到周制,必然导致战乱,尸山血海之中,人心渴望统一。"然后作者又引述了三国演义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里就又开始忽悠的套路了,把可选择的政治制度简单划分成秦制和周制,这显然不靠谱。腐败到忍无可忍于是天下分崩,这里又在夸大民众的作用。我国的民众基本上处于无目的漫游,被动接受现状的状态,人心从来是被掌权者用来代表自己观点的,作者正文里批评了传统书籍里人心在秦与六国征战中的作用,到了后记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也太假了。另外为什么企图回到周制就一定导致战乱(这里他明显有所指代),这里就没有深入讨论原因,和全书风格不符。所以我判断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应该是"周制"未必不行,其实这个问题完全看你站在谁的角度看,民众,还是权力阶层
《战国歧途》读后感(四):战国版「万历十五年」
多数人觉得战国历史是一混乱的历史:国家多,人物多,事情多,但这本书为你梳理出一段段战国版的「万历十五年」:
例如商鞅变法从何时开始为秦国制造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如何将六国吞噬,又如何将秦国吞噬?
例如楚怀王真的是《史记》中描写得那么愚蠢吗?被秦国屡屡戏弄,最后还被秦国绑架?
例如长平之战真是秦赵一面倒的战争吗?秦国难道就没有付出沉重的代价?其他五国没有施救到底是为何?
一切一切,都有更深层原因,真实的历史往往比你想象中更复杂,如果你没有置身那个年代,你还真不可能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
作者刘勃抽丝剥茧,利用当今的新发现,剖开战国历史的一个横截面,从小到大,从线及面,用轻松缜密的语言理清历史中含糊不清或丢失的文本,试图还原一个相对真实可信的历史。
战国纷争,选择无限,充满变数,一步踏开,全盘皆变,是为战国歧途。
成功者很多就是利己主义者,吴起看来就是一个,他一生为自身功绩来做事情,在魏国就想魏国能在自己手里更好,在楚国也是一样的道理。他能否算成功,要看怎么定义了。相对一辈子来说,他足够成功,在每个国家都能登顶,着手改革,看见国家一天天变好,自己的计划如期进行,封侯拜相。哪怕最后死于乱刀,但那时,大刀阔斧改革之人有谁能立于不败之地?一生能留下政策让国家进步,且生前能官居高位,这一辈子就算是成功了。 若对于后世来说,吴起这等人便不及孔孟荀了。但思想程度的高深是不应该以某种标准来衡量的,思想不应该是有正确答案的。只能说为了愚民以维护统治,用儒家思想装饰的高升思维冠冕堂皇的来装饰自己是很好的方案。由此孔孟逐渐得势,一来便是两千年。但这发展成果他们本身并没有享受到。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前者,前者是能看见的让人能有切实满足感的思想,比如今年我吃不到猪肉,你上来之后我能吃到猪肉了,这便是好的。有人会说我是小农思想,好吧也许就是,但这并不丢人,你我皆是平凡人。后者告诉我君子什么样小人什么样,对农事表示不屑,讲士这一阶层搞得仿佛高高在上能指点江山一般。礼教之所以能够推行乃是以国家稳定为前提。关中大旱人人皆易子而食时,几千年礼教宛如一只狐假虎威的狗,站在皇帝旁边嘤嘤狂吠又没有对策。一边对自己的无知毫无反省,毕竟祖师爷是看不起农桑的,那我肯定不能看得上啊。一边是对别人易子而食之事嗤之以鼻。朗朗乾坤巍巍华夏!老祖师爷教你们那么多你们怎么可以干出这种事情呢? 所以我更喜欢吴起这种利己主义者,前提是这个“己”是高尚的。如何去解决高尚还是低下的问题我还没有想出来,但至少比跟着祖师爷学两千年更有用。这个“己”一旦高尚自己又是务实派(利己主义者基本都是务实派,毕竟想对自己更好就要做更多事情),那事情的发展就会变得快速且高效。任何情况都能套上来,乾隆要当“十全老人”,那他必须让百姓说他好,那他就得做事情。邓公想要国家发展,那他一定得让经济活起来。农民想吃饱商人想赚钱,都是一个道理。 事到如今,利己主义者依然不能算一个褒义词,更多情况人们愿意把它归纳为贬义,毕竟谁都希望能站出来一个又一个活雷锋,你只用歌颂他动动嘴皮子,日子就能好起来。但这很明显是不现实的。乾坤其实早早就定了,你我皆是“肮脏的利己主义者”,只不过有表现出来的,有没表现出来的。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有像我一样的,也有像你一样的。
《战国歧途》读后感(六):这才是真正战国的纵横阖捭吧
小的时候看战国,都是当英雄传记来看的,譬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对蔺相如就非常崇拜。一个门客,没怎么受过培训,也不是系出名门的素人,居然举重若轻的将强秦玩弄于鼓掌当中,真是牛。
长的稍微大一些,开始用相对叛逆的眼光看这些事情,渐渐地对蔺相如就不感兴趣了,反而是对被嫌弃的廉颇的一生,既同情又崇拜。一生征战无数,那真是战必攻,攻必取。但是在赵国的地位,却始终差一点,前者被赵奢强压一头,后者还被蔺相如追平,长平之战的时候,甚至被没有军功的赵括说顶替就顶替了。
真正成人之后,再读这些故事,总会有让人有种不吐不快的疑问,为什么?
完璧归赵时候的秦国,是真正的强秦,也就是这个时期,昭襄王基本搞定了齐楚,开始专心对付三晋,为什么蔺相如居然在他面前还有那么生动而嘚瑟的表现呢?
廉颇怎么就那么不收待见,廉颇倒也罢了,为什么最后赵国的千里长城李牧也那么不收待见,真的因为赵国君臣一直很蠢么?
除了赵王,楚怀王为什么也那么蠢,他真的是一个成语故事里面的昏君么。。。
这本故事,几乎对所有让人不吐不快的疑问,有着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并且在回答这些问题当中,会有这层层剥茧般细腻的逻辑推理,以及旁征博引。所谓的让人茅开顿色,就是指的这个感觉把。
一切还是因为秦国的文化专制,他对于文化的选择性保存,使得大量的真实的史料被销毁。目前很多学者只能通过文献上面为尊者讳的只字片言来推断真正历史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这本书按照战国七雄(还有越国)的国别,将每一国的高光时刻写成了一章,并加以论述以及推理,详细的呈现了战国七雄中每一个国家的气象以及气质。总体来看,作者看问题的角度非常深入透彻,分析的鞭辟入里,表现的深入浅出。作者综合的采用了地缘政治,统治思维、社会结构、政治风气等等维度,去很深入的挖掘了战国七雄的情况,从而把一个血淋淋的、无比显示的战国时代剖析在读者面前。
战国七雄,到了中后期,实际上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奠定了今天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一方面也决定了七个国家在战国马拉松竞赛当中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国家为了改变文化内生发展路径做出的努力,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去感受所谓的变法,产生的阻力。
现在一说起来强秦,无论是小说,甚至一部分历史专著,都会无限强调商鞅变法的重要性。但是本书对于商鞅变法的作用其实是克制性的,甚至强调商鞅变法是一个黑洞,吞噬了秦文明的个性。
商鞅变法的确带来了民富兵强,但是这种优势对于山东六国并不是吹枯拉朽式的。作者毫不讳言变法之后秦国图谋天下的一些狼狈境地(例如客观剖析出被楚怀王攻打至蓝田,甚至长平大战的前夕对阵廉颇也是捉襟见肘)。然而,作者总是通过沉着而冷静的分析,让读者明白各国的真正境遇,并结合地缘政治和国际形势对他们做出的政策选择进行精辟的说明(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就是关于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战力对比分析的论述)
个人最喜欢的,是长平之战,赵国赵武灵王,还有齐国威王宣王缗王这三章的内容。个人认为这三章的内容加起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很客观的看待战国历史的思维框架。他可以指导你对于战国时期君臣结构、战争策略以及政治战略这些重要事项的看法。
1. 在学历史的时候,所有的人物都带着脸谱陈列在你面前,所有的事件都如流水账一般铺展开来,尤其是先秦时代的人物离我们太过遥远,一些刻板映像就更加严重,加之一些文学作品的渲染(是的主要是大秦帝国),导致在我很长时间的认知中,商鞅是一个心怀秦国穷苦百姓居庙堂之高忧其民的仁人志士,张仪是一个效忠秦惠文王勤勉一生的风流义士,苏秦是一个坚韧不拔胸怀坦荡的高岭之花,白起是一个虽然身负百万赵军性命却也不失赤子之心的“有道”之将,楚怀王则是一个蠢笨如猪误国误民的庸碌之君....
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些认知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而且作为作文素材实在太好用了,便反反复复加深了这种印象,看完《战国歧途》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道理自己一直都明白,作为人,总是复杂的利益导向的,可以说他做了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后果,但是如果给非这些事情加上一些“初心”,未免显得太过于幼稚,但在历史人物上,这个道理好像就被自动忽略了,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的生产总值增加了军事实力这是他的做的事情产生的结果,下层百姓因此生活水准提高了是这一结果的必然影响,这种影响是好的,但是不能说明商鞅就是个大好人为了让百姓吃上饭才变法的,论事不论心,这才应该是一个理性人该有的处世之道。
战国时代的人似乎比现代人活得更加明白,可能是这么多年文化的发展让我们都接受了某种程度的教化,隐隐都会觉得追名逐利是一件为人所不齿的勾当,就算怀有这个心思也不能宣之于口,不然便是宵小之徒不配为伍,看看苏秦多么坦白“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厚富盖可以忽乎哉!”。
利己之心人皆有之,在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不妨更加客观一些,从文学的角度可以给他赋予各种各样的优良品质,但从事实角度,褪去心中的幻想出来的滤镜才能更加真实的通过历史来了解世界,了解人性,读史也就真的可以明智了。
2. 这本书第二点给我启发很大的就是封建制度到官僚制度的过度以及伴随而来的君主集权。在我们出生两千多年前,官僚制度和皇权就在华夏大地开始生根发芽,到了现在早已耸入云天万木葱茏,从我们的祖祖辈辈开始就在它的树荫下或统治他人,或被他人统治。它存在太久了,久到我们认为各级政府官员和皇上的存在理所应当,好像这个世界生来就是如此一般。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一直推行的是诸侯分封制,封地内的经济军事都由诸侯拥有和掌控,整个国家权力是分散的,资源也是分散的。所谓官僚的产生,是在经济交通逐渐发展,各个国家外患不断(有地缘的因素---平原地带的国家打来打去太容易了,书中曾提过在欧洲就没有产生大一统的国家),国君看着自己手下的那些贵族,对内也面临着亲者危疏者乱的困境下应运而生的,官僚与君权相辅相成,君主需要推行自己的政策需要有一批自己的人马,这一批人马权力来源于君主,没有财政权和兵权,对君主的威胁远远弱于贵族;而官僚阶级想要获取利,就必须依赖给予自己权力的君主,从而加强了君主的权力集中。
整个战国时期的变法都是围绕着加强君主集权来开展的。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是没有办法活到最后的,外部的困境可以扬汤止沸,通过一些权宜之计暂缓,但终究处在恐惧之下不是办法,所以根本之道就是强大自身,让自己变成侵略者而不是被侵略者,这种情况下对内就要集中优势资源,无论是财力民力物力都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减少内部损耗,国君在这种情况下启用自己人,一手抓起财政权军权便合情合理,一旦这种权力被承认,再想要收回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况且还有一大部分官僚阶级在掌权后依然是国君忠实的拥拓者。
六国其实相继都有过改革,但只有秦国最为成功。作者在书中分析的很有道理,因为秦国本身野蛮,百姓不开化,强权之下很容易听话,所以变法遭受的阻碍小,等到下面人反应过来好像割舍了一些权利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而山东六国文明程度相对高一些,在改革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文明环境下的阻碍”,慢慢就落在了秦国的后面。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在想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到底是什么关系,国家强大自然是好的,但是这种强大如果要付出一些个人的权益,那是否要权衡一下?如果时机不给人权衡的机会,国家机器发展壮大之后个人就再也没有与之对抗的能力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个道理吧。
《战国歧途》读后感(八):竞争的成败与资源的使用
《战国歧途》描述了始于三家灭智,讫于天下一统的232年历史。涉及魏、秦、越、楚、赵、齐、燕等国,对三家分晋、魏迁都大梁、商鞅变法、胡服骑射、燕王哙禅让长平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做出新的解读。
本书以战国七雄兴亡为主线,而兴亡的关键在于对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资源的使用效率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化使用,一方面是挖掘更多资料,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影响资源使用的因素包括:君权的扩张、士人的崛起、国家战略、山川地理等。
君权扩张和士人崛起是相辅相成的。战国初期,各国变法图强的核心就是强化君权。当时,统治阶层的矛盾是国君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君权扩张必然会侵害贵族的利益,君权扩张的过程实质就是君权摆脱贵族制约和限制的过程。贵族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已有的权力,国君可以依靠的只有士,特别是在本国没有根基的外国士,吴起和商鞅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国君依靠士打击贵族,扩张权力;士仰仗国君,取代贵族,获得权势。君权扩张最大的成效就是,没有了贵族的掣肘,国君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社会资源,投入到国家间的竞争中。
国家战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如何分配资源。根据作者的分析,很多国家还存在春秋时期的思维惯性,例如魏、楚、齐等大国,没有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导致由盛转衰,在竞争中掉队。 秦国从昭襄王开始,奉行远交近攻,不断蚕食邻近的三晋、楚国土地,扩充实力。而从魏迁都大梁、齐国近交远攻等得出这些国家仍然处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模式中,没有看清战国形式与春秋的不同,从而导致国都处于易攻难守之地或多次征战获利不多、四面受敌等情形。
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时代的国家竞争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地理优势可以使国家节省许多防御的投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外扩张当中。最早变法的魏国的衰落,与秦国最终能够统一都离不开地理因素。“商鞅变法,仿佛为秦国造就了最锋利的矛;而秦国,早已天然拥有最坚固的盾。这盾就是秦国的山川形势。”关中地区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关中平原土地肥沃,事宜耕种,使得关中地区成为很多王朝都城所在。秦国只需要守住函谷关等少数几个要害,就能确保国都无忧。六国组织了几次合纵攻秦,除一次外,其余都未能迈过函谷关。而魏国处于四战之地,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防守,这大大阻碍了魏国争霸步伐,围魏救赵就是一个典型。
战国时期,秦国变法并非最早,但却最为成功。《商鞅黑洞》一章对商鞅变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商鞅变法最大的成效就在于把秦国现有资源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投入到战争中,同时尽可能的挖掘资源潜力。当时,国家间的竞争,最直接的就是军事实力,即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供养军队需要足够的粮食,因此,商鞅在最大限度内把耕种与打仗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整个秦国都只为这两件事服务。所有的奖励和惩罚都围绕着这两件事,商鞅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向秦国人提供从事种地和打仗的最大诱因,摁下了秦国这架战争机器的第一个按钮。既然是战争机器,秦国人民也就沦为驱动机器运行的工具,也只要做好种地和打仗就可以了,其他都是多余的,都会成为种地、大战的障碍,因此都是打击的对象。于是,人民成为只会服从命令的木偶。以至于对新法发出赞美之词的人被商鞅认定为是“乱法之民”,处以流刑。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有自己价值判断的人的服从性就会减弱,服从性减弱就不会把所有精力都倾注于耕战。讽刺的是,在该章结尾,作者写道,商鞅最终活成了自己新法所反对的那类人,最终成为了自己新法的“第一道祭品”。
六国虽然也实行变法,但无法复制秦国的成功,有很多因素,最主要的是秦国相较六国开化较晚,野蛮落后,贵族势力较弱,有利于君主集权,“冷兵器时代,野蛮落后往往是个优势”。
专制统治有利于资源的有效使用。对资源的极致使用在战国这样的特殊时期,可以使国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到了和平时期,资源的过度使用,权力的过度集中,只强调人的工具性,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统治的稳定。
---------------------------------------------------------------------------------------------------------------------------------------
《战国歧途》以及类似的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的书籍,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看待历史的一个新的视角,这当然很重要,但不是全部。因为这类书籍进行的新解,往往是出于对史料的取舍,他们对所引用的史料的解读大多能够自圆其说,但问题在于所引用史料的可靠性,有时甚至只是根据一条史料来推出结论,因此,对这些解读的真实性我持保留态度。
《战国歧途》于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一些我们确定“确定无疑”“习以为常”的事情要多一份怀疑,多问一个“为什么”。也就是说要大胆怀疑,仔细求证,此方为读书之道。特别是古书惜字如金,一个字细加推敲往往能挖掘出很多信息。我们往往习惯于传统的解释,思维受到禁锢。这些历史新解,在传统的帷幕上打了一个小孔,也许这对巨大的帷幕而言无关紧要,但是,或许这个小孔会成为颠覆传统的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