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监狱读后感锦集
《天鹅绒监狱》是一本由[匈牙利]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一):艺术,本来就是在批判中生存的
书还没看完,大抵的意思已很清晰。看了豆瓣的评分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豆瓣的评分也是一种非自由的审查。
喜欢不喜欢,合适不合适此类,我觉得对艺术本身是没有伤害的。
最大的损失在于,将某些意识强加在“艺人”身上!用某种引导或是某种制约来影响创作,那这是艺人的悲哀。是他懂得了赚钱的路数,却忘了艺术的本分。
不论审判,或不审判,留下的以及没有留下的,都是时代的特征。具有正面和反面的论证意义。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二):有感
匈牙利作家米克洛什·哈拉兹蒂在他的《天鹅绒监狱》中以“御用作家”的口吻,反讽地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的审查制度。阐述了进步的审查制度下,国家与艺术家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审查美学的思想。资本主义制度下,艺术依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的存在仰赖人民的创造和购买,国家也并未对艺术家做出承诺,只是时不时地购买艺术,这就使艺术家们陷入孤独和贫穷,他们的每一天都具有不确定性:艺术今日还能否幸存?显然,艺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并不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成为一种昂贵的装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欧国家建立了新的审查制度使艺术家的这种困顿情况得到了大逆转,艺术家流浪式的生活被打破,他们被国家收养,不必忍饥挨饿,他们拥有了众多的欣赏者。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三):水缸依然是那个水缸
上世纪70年代东欧制度下,社会给予艺术劳动所得,文化成为公民一种公共设施,当然对文化的支持需要国家大量无法回本的支出,而国家对艺术唯一回馈给社会的要求,就是它的忠贞。这一所谓进步的审查制度,它不要求艺术家必须表现完美的社会,而只要求认可制度的永恒性。艺术家后期已经会进行自我审查,以至于审查制度似乎都显得不再必要,因为艺术家已经被体制化,成为御用作家们,这体现了这制度不是由专横的命令决定,而是由合作的意愿所决定。在斯大林时期,身陷困境的他们,如同被主人愚蠢锁进水缸防止逃跑的鱼儿。后斯大林时期,主人愈发明智,鱼儿也愈发欢乐,尽管水缸依然是那个水缸。
因为有特定语境,阅读得很吃力,作者的态度隐含在文字间,需要不停自我思辨来理解。但终于明白作者所说的:我想描述的不只是制约艺术家的种种外在规定,我更关心的是那将艺术家的想象力向下拽拉、使其不断沉沦的地心引力。那所天鹅绒监狱。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四):小评
天鹅绒监狱:一直都以为这应该是一本小说,只有小说才会拥有这么带感的名称吧!而事实上不是。
一本全是文字的黑白印刷书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纸张,没有流行的故事与内容,书很薄却定价38元。做这本书的人要么就是想钱想疯了,要么就是压根没想从这里赚什么钱。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这本书不太可能畅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明知不能赚钱,为什么还要做这样一本书,总应该有所企图吧!
翻开书,如果不去计较那些无意义的助词,会发现“审查制度”这个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审查制度就是标题所言的“天鹅绒监狱”,在“天鹅绒监狱”里苟且生活着的,是一批又一批“驯化的艺术家”。
这本书只讲苏联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东欧!而我始终觉得传播这本书的人,一定是在竭力表达另外一层不能言说的含义。这也是我惊讶的地方,这本书居然能够顺利出版。
但不得不说,这本书有不严谨的地方。封面和其他内文显示的作者姓名都是:米克洛什·哈拉兹蒂,而开头的导读几页一直都在讲“哈拉兹提”。这样一个小细节,会让人觉得这本书连最起码的校对工作都是有问题的。而原本,它应该对严肃对待。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五):【说书】还有可能保证“一D专政的国家必须确保D有能力成为自己的对立面”的机制,也以失败告终
本书描述了审查的美学,以及艺术家和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
这种体制建立在言论控制的基础上,如同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周匝,真正的目的是维护现存政权的运行。
在这样的“无形笼子”里,艺术只能反应权力允许的东西,现实是被规则转换过的。
艺术家为了谋生和荣誉,不得不与这种权力和体制合作。追究起来,合谋是独立思想的失败,不合谋是现世成就的失败,因此,这样的格局终究只能是一个双输的结果。
这种体制下产出的作品,用“扭曲”的词汇进行“功能性虚构”,语言瓦解了经验,脱离了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的“现实”。
作者认为这样的关系是一种“合谋共犯”的关系,艺术家在“体制内”自动进行自我审查,创造性妥协,自我纠偏。而体制保证艺术家的吃喝拉撒,荣誉声望,要求其为自己服务。
艺术丧失批判性,而这还有可能保证卡达尔提出的“一D专政的国家必须确保D有能力成为自己的对立面”的机制,这样一种自戕后的涅磐,也以失败告终。
但作者似乎对于资本主义的自由保有乐观心态,认为那是“真正的自由”。但追究起来,无论是“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都不可能是绝对的自由。
天鹅绒监狱,浮夸冰冷,作茧自缚。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六):虾虎鱼和枪虾
作者自述:“这本书描述了审查的美学,以及艺术家和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书中研究了国家用于操纵文化的努力;探讨了艺术家与他们所处社会的执法者之间的合谋共犯关系。”这关系就像译者提到的“虾虎鱼永远在枪虾身边”。
译者把本书和现实的关系比作刀与磨刀石的关系——紧张、锋利、深刻相知、在痛彻中相互擦亮。
艺术家的尺子有两端,一头是卡夫卡曾写过的饥饿艺术家,把自己关在笼子里,以表演饥饿为生。另一头是被鲜花赞歌呵护得“国家艺术家”。
匈牙利那时候的艺术只能表现当权者允许存在的,其他的事实必须不存在。按照弥尔顿的观点,审查制度本身就是对言论自由的否定。它真正的意义只是维护国家权力的运行。
这样的审查制度“确保”艺术家们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已经做到消除审查制度和艺术家之前的对立。作家们自甘囿于高墙内,像帕夫洛夫的狗,连电击都不需要了。当然,反讽的手法。
中世纪的艺术家是上帝或国王的奴仆;近现代以来,御用艺术家变身为社会规划师。体制内的艺术家像大型机构的雇员,越不可替代,越热烈地认同公司目标。
从审查美学的角度看,艺术的社会性远非一则时尚理念,它构成了一个转折点:曾经隐于私人领域的艺术享受,如今成了洞察社会的工具、改造社会的同谋。若没有它,御用艺术就不可能产生。
自我审查了,拜拜。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七):给所有正在执行与当代艺术相关的人
口号式的“极权主义、当代艺术、东欧...”这些符号就像今天北京的“重度、轻度、中度”
无需前文后缀,大家比天鹅绒监狱所隐喻的“极权、卡夫卡等”更加简练丰腴地彰显着你们这些人的嘴脸。
天鹅绒监狱五个字又像是商政之间贪污受贿的“感谢、礼貌、尊重、孝敬”意蕴的礼盒式的,封口。
艺术本身,是假象,没有实物,一切被落进实物的艺术,全被那些实物奴役,用它们去赚笔生活费、讨功名,在个人生活质量、商业保障,还是最初开拓为艺术家提供过一段时间的匈牙利政府,源自偏袒的君主,和政府制度。朦胧不清的保障,艺术家们似乎告别了卡夫卡似的饥饿状态,可是。卡夫卡似的艺术家本身,就不应该成为艺术的代言人。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清洁自身,远离艺术,人与艺术精神才有一种灵肉无形交融的相互存在着的对视、凝望、共存。
1994年,我5岁,开始学习书法、国画,十年历程,最终我并没有选择与美术相关的职业、专业,甚至从没有被应试教育制度下的美术学科规范过。
两次退学经历,中国的画家们,吴冠中也好,齐白石也好,徐悲鸿,皆是亡魂。
拍卖场和画廊里的产品,将伴随着此时此刻我的悲凉,应运而生。高价,作为b位,对位a面,正如读者的诞生缘于作家的死亡。
今日的展览、合照、自我营销、艺术家身份标榜、项目参与、沙龙,都是对艺术精神的侮辱。
没有人能了解艺术,也没有人有能力贬低艺术。
如果你没有纯艺术学习史,以尼采式的激情热爱生命般折服艺术,此生你的灵魂被艺术放逐,那么,就不要借由字字珠玑深入我心的哈拉兹蒂德书籍,卖弄你们的符号暗号,接头式的玩耍。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八):何其相似的图景
本以为是一本很厚的社会科学著作,没想到是薄薄的一本作家闲话。没有例子也没有理论分析,只是个人最深刻也最一线的感受。其中描绘的图景,今天从事创作和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应该都会感觉十分熟悉。作者写了一大堆艺术家的事,反倒是证明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读到最后像是针对国有经济的檄文了。观点性的文字前五章就基本叙述完全了,记录如下——
1 无伤亡的审查制度
我们通常认为审查制度下的艺术家是被压抑的,是受害者,但国家社会主义通过荣誉与组织,让艺术家变成了审查者的同谋,摧毁自由独立的艺术的,是一元社会。
2 艺术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化的捷径,因此对贫穷的东方更有吸引力,资本将封建的专制社会现代化国有化,而马克思错误地以为计划经济一定与民主的发展同步。现在知识分子都变成了国家的雇员,他成为了政治精英的一部分,必须维护权力。
3 传统的悖论
艺术家的野心和激进,反而是他们悲剧的原因。他们讨厌市场和消费对自己的侮辱,希望成为精神领袖,让政治依赖艺术,于是革命自然触动了他的心。但激进派后来成为了国家梦的解说员,御用文化的平庸磨平了他们的自豪,新的社会主义新人又代表国家向他们发怒。
4 审美传统
社会主义出现后,艺术承担了一个新功能,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御用艺术必须肯定现实。但这不是倒退,艺术的公共精神第一次得到释放,私人的艺术如今为社会效劳。
5 艺术的解放
艺术家和工人一样,社会主义没能将他们从锁链中解放,只是从资本竞争中解放,这样社会主义让他们相信锁链是安全链。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九):能锁住的从来不能称之为自由
天生的异议者,反抗的男爵。仿佛上帝派出的神仙使者。始终对这个世界保持着警惕的距离,寻找微弱的不苟同者的声音。 前面的部分读的很激动,后面慢慢开始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统治者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把自由的意志困于这座丝绒囚牢。艺术家为了头衔和荣誉与社会意识妥协。审查制度的强制性上升到自我审查者的主动作为,自我扼杀。
说到“自我审查者”,最近因为特殊时期协助准备了一些文案材料,近距离目睹自我审查者的痛苦与纠结,语义已成丧尸,拆卸自己的筋骨,挤进整齐划一的模子。 但自我审查者并没有在创造艺术,这是我与他的共识,我们都是在按照一个最可行的方式表达一种意见而已。
布朗肖说过,文字有自己独立的声音。绘画音乐建筑等称之为艺术的上层意识形态同样蕴含着自身强大的力量,摧枯拉朽。 我不认为这样的力量允许创作者通过变形,隐藏等变通方式达成妥协。
它们只有存在,或者毁灭。
如果无法自由的完成艺术表达,那么成果只是一份作业而已,艺术家享受不到创作的乐趣,最美的灵感火花致盲般闪耀的光华。
如果**被册封**协会官爵,那么可能不会诞生《。。》,会啊!照亮整个时代的智慧杰作,会输给一个体Z设定的破职位?!这也太小视于艺术作品的魅力了。
那么换个角度,为什么已有的很多中产阶级或者贵族家庭中出了大量的忤逆分子,不安富足,抛弃身份。因为内心得不到满足,灵魂饥渴,于是不顾一切冲出牢笼,天鹅绒的牢笼。
唠唠叨叨的主旨就是想表达,艺术,创作,自由意志和独立灵魂,永远有着自己的选择。它们如微风,似溪流,阻却堵截只会造成更猛烈的咆哮。
华氏451。里叛变不再烧书的救火队员,改变的那一刻,便是他无意中瞥见了翻飞在风中书页里的诗句。
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这是千百年进化后深刻人类基因中的智慧。
《天鹅绒监狱》读后感(十):自由的艺术
和《论出版自由》一样,《天鹅绒监狱》也是探究书籍出版审查制度的不合理性。由于时间以及选取考察对象的差异,《天鹅绒监狱》在探讨极权问题上走的更远。
极权本质:宪法中规定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政府从来不承认审查制度存在;作家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即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审查制度。这样的欺骗本质造成的局面是大多数人活在谎言里而不自知,少数人跳出藩篱,结果被更高更坚固的墙体拦住去路,这一堵高墙便是审查制度。
《天鹅绒监狱》根据东欧社会主义现实,反思的是美苏两极主义僵持下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在这里,意识形态不再像《论出版自由》那样是强制性的,即便是人人厌恶的审查制度,因为国家制度的不同,反而成为艺术家群体的依托。
一方面,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国情下,艺术家进入市场竞争难以生存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凭借生产资料国有化的优势,将艺术家编入国有,以协会等方式,保障艺术家群体的利益,给予他们以特权,使之免于市场竞争。而作家们为了报答这份安逸并且维持现状而自愿成为国家的传声筒。同时,公共文化作为投入大收益小的事业,只有在国家的扶持下才有发展余地,而艺术只有回报以忠贞,做更好的传声筒。
另一方面,艺术家会发现,他们的理念与国家理念愈相一致,他们所享有的创作自由就愈多,自由在此种情况下已经演变为必要的酬劳。禁令不仅没有摧垮自由,反而催生自由,它为追求自由的人们提供了标准化的本能满足。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这个巨擘没有竞争对手,雇员辞职就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落下帷幕——告别唯一的自由。为了拥有唯一的自由,为了尽量拥有尽可能夺得自由,艺术家只好妥协。没有好作家坏作家的分别,只有作家与非作家的区别。这时,创作与审查制度已经融为一体了,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已经学会自审,以保持自由。审查制度已经不再是有形的高墙,反而已经是作家隐形的心墙。
艺术家已经被“驯化”,在国家的保障下,艺术家的艺术不再与现实对立,审查制度溶于文化,这是令人惶恐的所在。
书本虽然分了章节,显示了层次性,毕竟还是存在重复概念的情况,以致读来有些啰嗦,也许是内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