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锦集

2022-04-03 03:06: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锦集

  《全球真实故事集》是一本由吴琦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一):《单读26》之“古巴的比,古巴的波普”

  

时间静止了吗,在古巴这个地方。大隐隐于市的乐器制作大师,如同悠然自得的古巴在缓慢地奏响它的乐章。在他眼中,垃圾堆是宝藏,附近是依靠,而那个受世人崇拜的世界级演奏家,不过是一个记不住名字的“外国人”。古巴人的知足常乐与文化自信令人惊叹。他们不会因停电而暴跳如雷,也不会盲从美国贸易禁运有助保留文化的观点。他们坚信古巴的一切源于留在这里的人的努力与创造,没有所谓“黄金时代”,而是循环往复中的创新与再造。这里不追赶智能,而追寻可能。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它可以遥不可及,却没有理由放弃,物质的匮乏,精神的富足,他们活出了人该活着的样子。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二):《单读26》之“四楼的囚徒”

  

“相信我,没人关心老人”。几乎每个国家都开始面对社会老龄化问题,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鼓励生育和增加护工岗位。不止是四楼才有“囚徒”,需要迈台阶的地方都会让老人生畏。这里的老人不止指七老八十,六十岁已经需要坐在两边有扶手的马桶上的也大有人在。怎么办?永远供不应求的养老院、雷声大雨点小的以房养老、频频爆发的保姆虐待杀害老人案件,多年来世界各地都未能探索出一条安度晚年之路,仍停留在文中所述:难道她没有家人吗?……与此同时,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也刻意忽略了这个显而易见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终极问题。人工智能似乎可应用在所有领域,但很少听到它对老人有所建树,反而由于它的普及让老人更加落伍于这个时代。物理上的移动困难,精神上的抑郁成疾,人的晚景如此凄凉,何谈活着的价值。也许不是没人愿意关心老人,而是大家都束手无策。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人们只能假装自己永远年轻。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三):《单读26》之“采矿业中的女性”

  

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中,总有人在抗争。刚果、矿、女性,这三个名词组合在一起没有人会联想到美好,不用过多解释就能想象到这个国家的女性过着备受歧视以及被暴力对待的生活,但却很少有人想到她们是手工采矿业的主力军。在我们国家,矿工由男性担任(也许有女性只是我又一次孤落寡闻),但刚果的手工采矿业却因为日渐衰落收入微薄反而涌入了一大批女性。更为讽刺地是,即便是如此危险、辛劳且廉价的工作,她们仍需要购买许可或者以身体交换才能去从事。由此我们不仅知晓刚果采矿妇女的生存现状,更看到了为此发声的女性,从出身富裕的总裁、书香门第的高知、到独自创业的平民做出的每一步努力和面临的困境。那就是她们为之发声的姐妹同胞,大多数的手工采矿业妇女们,彼此之间诉求却是不相匹配的。这就是现实,温饱线之上才能谈“诉求”。这篇文章最新颖的地方就是“技术表”。每一位妇女的叙事背后都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进程,而这才是寥寥新闻报道之外最真的东西。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四):《单读26》之“干旱与挚爱之地”

  

当贺锦丽说出那句争议性的话语,全网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美国副总统说漏嘴,承认战争是为了石油”,而忽略了她的后半句:在不久的将来,水资源问题将引发战争。几周前与出租司机聊天,我调侃当地的瀑布如小桥流水般清秀。他却感叹说这是因为缺水,才导致过去一年四季都蔚为壮观的瀑布,如今除了雨季,其他时间只能靠附近水库开闸放水循环使用才能不使其枯竭。想象一下,当缺水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只影响景区的观感,而成为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从吃饭刷碗,到洗澡冲马桶,甚至每天的摄入量也需要计算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如此,南非干旱更像是一场前情预告。纵然这场危机可能部分来源于政府创造,但自然灾害下人人平等,不同阶层在面对这场危机时展现出的理解、包容以及互助,也让人更加关注与期待附近和民间的力量。虽然富人直到今日才能体会到多年来穷人的切肤之痛,但至少大家此刻感同身受、携手并进去抵抗同一个“敌人”。南非多年来不可消弭的贫富差距、历史遗留下来的种族问题竟以这种方式得到缓解,大概是任何政府也不会想到的。民间互助正如“伤口透进来的那道光”,让未来又多了一种可能与希望。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五):《单读26》之“失踪者”

  

申根签证规定,旅行者前往多个成员国且无确定主访问国时,申请可以由入境的第一个国家受理;欧盟规定难民的避难申请也必须由登记入境的第一个签约国受理。当然,他们也可以被称之为无确定主访问国……入境欧洲时旅行者需登记指纹、人脸等一切信息用于共享;而死去的难民却连姓名都难以查访。这是一群失踪者的故事,是“五兄弟”的续篇,告诉我们如果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而是在中途遭遇海难,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

一平方米怎样容纳5个人,我没有概念,但脑海中却浮现高速公路上牲畜卡车的画面。那些被堆叠的肉体,一个头的下面出现了两只尾巴六个蹄子,哼哼唧唧,呼啸而过。他们200多个人拥挤在45平方米的船舱中且拉撒全在身上时是否也早已丧失人的尊严。但他们也有家人,家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死讯,还差点被早知真相的蛇头再敲诈一笔。这让我想起电影“亲爱的”里的那位父亲:我都已经惨成这样了怎么还有人忍心骗我呢?而如此的信息不对称也让他们乐观地以为自己终将会被海上巡逻队搭救。可殊不知发达国家早已因财政紧缩不再执行此类任务,但换来的却是更多的人力资金成本去打捞一沉船的尸体……可这并不会吓倒那些前赴后继的登船者,如果你的家里有50多张嘴等着吃饭,如果你的邻居因为成功登陆在旁边盖起了二层小楼,你会不愿意去再冒一次险吗?

没人想要难民。发达国家之间的互相推诿,欠发达国家的无政府问责,这中间的种种链条似乎谁都不负有主要责任,而却似乎谁也难逃其责。也许,我们内心深处也如登船的难民一般,只能坚持自己不掉下去而不会去救其他人。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六):最喜欢里面的《英国民间观察》

  凭着兴趣,整理了里面涉及的民间社团。

  “图书馆之友”,拥有村图书馆的管理权,举办年度国际图书周,各种少儿活动,每月一次的读书会(阅读,集体讨论)等,小孩儿、老书虫在此看书,失业人士蹭暖气上网,流浪者梳洗,也是社区的资讯中心。通过啤酒节、古董汽车展、乡村音乐节上卖旧书,卖蛋糕,卖捐赠品,卖唱等来维持图书馆的水电暖气支出。

  “一日中心”,除圣诞外全年风雨不休地为村里三十多位老人举办周二活动日,提供早茶、午餐、下午茶,填字游戏、拼图、扑克牌、趣味问答等。圣诞节带老人们逛园艺市场,为老人们准备圣诞大餐,为义工和老人准备圣诞礼物。

  “以马仵斯流浪者连锁之家”,流浪者回收,维修,翻新一切家什旧物,用卖旧物的钱养鸡养猪,种植作物,自力更生。

  自然保护小组,每人缴纳低廉社团费,用以维护网站,刊发季刊,举办讲座,及村自然保护区的硬件和法律维护。村自然保护区是由“英国林地基金会”出面,村民募捐,教区委员会,地方政府等拨款买地,小组创建的一片9英亩树林。

  “依林而生”,用捐款购置了一万亩土地,用十二年将其改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回归野生森林中心”。

  “再想象资源中心”,购买附近超市过剩食品,开设社区食堂,免费赠送或者超低价出售。

  “剑桥郡假期管弦乐队”,以廉价学费为少年儿童提供音乐课,学费用来支付场租和音乐老师工薪,幕后运作团队分文不取。

  “国民自行车道网”,以最低限度降低对野生动植物的侵扰修建自行车道和轮椅车道,连接田野河流树林村庄和市镇。

  “2018—2019年,36%的英国人不定期从事至少一份社团工作”

  “附近”,心理位移上产生归属感的社区,指跟你日常生活直接发生关系的那些地方和人,意指个人和世界的真实连接,透过附近,个人完成自己情绪,思想的投射并切实收到反馈。

  除了糊口意义的工作之外,还有与人的其他联结,基于对社会关系的深耕,一起分享公共资源,改进公共空间,是一个雨滴与溪流汇合的微小过程。

  这些民间社团类似于我们的公益组织,只是数量和覆盖面,公众参与度,运作理念,远高于我们。

  学习了受教了,谢谢单读,希望多出些这样的真实故事。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七):冷酷的社会与善良的人类

  

《单读26:全球真实故事集》继承了前几期《单读》的全球行走和社会观察,但是舍弃了诗歌随笔和许多花哨的设计,这一辑读起来更加主题集中且内容充实。

我们必须睁开眼睛看这个地球,看在世界其他角落挣扎着存活的人们。全球真实故事奖入围作品大多都聚焦于那些被忽视的群体,洪都拉斯被黑帮死亡威胁的兄弟、波兰被病痛折磨无法行动的老人、刚果在采矿业中受苦却劳作的女人……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他们仍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受苦,或者用福克纳的话来说,“他们在苦熬”。在《失踪者》中,作者亲身进入了写作对象的生活,能看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考。作者从一个未知的偷渡死亡者,代号PM3900047的遗物写起,讲述自己到西非地区逆向寻找亡者们的家乡。这些偷渡的难民一方面是本地野蛮荒凉社会的受害者,一方面是以特朗普为代表的愈加严重的全球割裂的受害者。在结尾他写道:“那一天在密西拉,我数到第七位,我没法再数到八了,我明白我永远也不可能数到八百。我不知道PM390047究竟是谁。”……这一段太有感染力。

而后半本似乎是嫌前半本所描写的世界图景过于冷酷,《干旱与挚爱之地》和《英国民间观察》提供了两个公众意识和民间社群的可能有些理想化的样本。当种族与阶级对立严重的南非开普敦陷入缺水危机,住在市区的体面白人们以炫耀自己肮脏的马桶为乐,变得理解和关心有色人种的生活。而在政府行动有限的情况下,有色人种也纷纷展现了自己的公众意识,有人开水源有人扶管道,把人类打回了自然状态后,却并未令大家陷入野蛮。而在平平无奇的伦敦郊区,人们自发组成了各种各样廉价而有效的图书馆之友、快过期食物回收点、音乐训练班、老人互助会,美妙得好像乌托邦。在《单读26》的后半本,整个基调又光明而充满希望起来。

可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人们能够保持自己的善良、借着爱心互相体谅,可是这对于那个冷酷的社会现实,究竟有没有帮助?伦敦的近郊存在这种互助会,能够让每一个老年人也能够过上快乐的生活,可是波兰“四楼的囚徒”为什么就不行?那里的志愿者人手不足,居民楼甚至都没有电梯。穷困的开普敦贫民窟在干旱中能够和谐共处,洪都拉斯为什么就匪帮横行,不给人留活路?我想这肯定不能归因于不同地方的人性不同。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其性格大都相似,可是当社会症结把一个人逼上绝路,他们就没有办法过上纯粹幸福的生活。说到底,乌托邦并不存在。如果人人都能够相爱,世界才是真的乌托邦。这依赖于每个人内心那一点尚未泯灭的光亮,以及社会可以提供保护这点光亮的机会。而这两者孰因孰果,则是太复杂的问题。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里问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梳理了自然界、人类史和近代那些惨无人道的战争后他发问,如果善总是披上虚伪的公共性成为作恶的名目,如果不同的善总是导致不断的战争,那真正的善在哪里呢?他的结论是,善就是小小的人性的种子,人类历史就是巨大的恶要碾碎这种子的搏斗。 赵婷导演在颁奖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人之初当然不会性本善,但是今时今日仍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人的本性之中都有不会被邪恶碾碎的善良的种子,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

  《全球真实故事集》读后感(八):不论在哪个国家,进入新闻现场都变得更加困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