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园炒股秘籍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林园炒股秘籍读后感锦集

2021-05-09 04:0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园炒股秘籍读后感锦集

  《林园炒股秘籍》是一本由王洪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园炒股秘籍》读后感(一):林园使我大彻大悟,开始赚钱!

  

14年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林园在台上说,从03年开始茅台他还拿着不放手,地下的嘉宾和观众都嘲笑他,因为茅台从07年到14年一直在横盘下跌,年轻人不喝白酒了,充斥着整个市场。

但是林园就是坚持拿着。14年我当时看这个电视节目,断定这个口舌笨拙,形象很差的大老粗,是个股市骗子。

2020年初,偶尔机会再次看了这个视频,当时茅台已经1000多了!我顿时茅塞顿开,林园哪里是骗子,有骗子坚持持有一直股票十多年不放手吗?有骗子始终投资嘴巴股吗?彻底警醒了我,我用差不错2个月时间,看完了我能搜集到的所有林园的文字,视频,音频,反复看,反复想,终于大彻大悟!按林园的方法,开始投资股票,赚到了宝贵的第一桶金!

林园,持股云南白药十多年,茅台,十多年,四川长虹,深发展,招商银行,该抛的时候抛,不恋战!他看不懂的时候就抛。真正的大智慧。持股时间那么长真正的叫有毅力。

股市,就是考验人性!太聪明,没有反人性的坚持,是成功不了的!

极力推荐这本书!加上搜集他所有视频,音频和文字,反复看,你会大彻大悟,悟出真理的!

  《林园炒股秘籍》读后感(二):林园炒股秘籍

  林园著名投资人,深圳市园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证券市场红周刊》荣誉顾问。拥有近30年的资本市场的投资经验,旗下产品穿越牛熊为客户代理丰厚的回报,在投资界被称为“中国股神”“民间股神”“中国巴菲特”等。

  1989年,持全家拼凑的8000元本金投身股市,反复波段式投资深发展,在股市中赚到第一桶金12万。

  1992年,股市资产超过1000万。

  1993年,卖掉股票,投资房地产,逃脱了中国股市第一波大熊市。

  1994年,卷土重来,重仓深发展和四川长虹。

  2000年,撤离A股市场,将资金投向周边国家的资本市场。

  2003年,在A股熊市时杀回来,倡导价值投资,重仓绩优股,收益倍增。

  2005年,股市资产已达到4亿元。

  2006年,股市资产突破20亿元,成立私募公司。

  2016年,卖掉银行股、保险股、买入医药股。

  林园的选股的方法。

方法一

  1)选自己熟悉的行业

  2)要买跟踪三年以上的企业

  3)选择未来3年好算账,不买未来盈利不确定

方法二

  1)垄断行业

  2)老字号

  3)龙头企业

方法三

  1)选择行业

  2)选择龙头

  3)合理价格

方法四

  1)把重心放在股东权益报酬率,而不是股东盈余

  2)计算股东盈余

  3)寻找高毛利率的公司

  4)保留一块钱的盈余,都可以穿凿一块钱的市场价值

方法五

  1)利润总额,先看绝对数

  2)美股净资产,不要去关心

  3)资产收益率,10%以下免谈

  5)产品毛利率,更高更稳定

  6)应收账款,注意回避

  7)预收款,越多越好

方法六

  1)在行业盈利出现拐点的时候选企业

  2)从盈利高的品牌中选择

  3)巨人一般的品牌,婴儿的股本

  4)选择能够看得见的公司

  5)选择10年之后仍然存在的企业

  6)数字说话

  6-1市盈率与成长性的关系

  6-2从未来复合增长率大于18%的公司中选

  6-3选择毛利率在20%以上的企业

  6-4从盈利总数中选

  6-5现金流越多越好

  6-6选择历年分红比集资额大的公司

  《林园炒股秘籍》读后感(三):一套适合中国人思维的投资体系

  

本文首发至公众号:林北的投资笔记

作为给樊登读书供稿了3年的书稿作者,我读过很多投资的书,但我内心存在的疑虑是,很多书是美国人写的,对于中国的投资环境,到底有几分适用?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我花了168元买了一本《林园炒股秘籍》,看看这位从8000块钱炒到300亿身家的中国股神是个什么逻辑。某东上还缺货,可谓一书难求。读完之后觉得林园先生的投资思路,可能更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版的芒格式投资

我在之前的文章讲过“查理·芒格式的价值投资”,提出这样的看法:价值投资就是投资公司本身,股票只是一个渠道,这跟你发广告或直接上门找老板谈价格一样,只是个报价器,报价合理我就投,不合理我就走人。一个芒格式的投资者,持有的是公司本身,要把自己当公司的老板,而不是在乎股价——记住它只是个渠道。至于我分析的对象,不是分析股票,而是分析这家公司本身。总体上,林园的投资理念,就是中国版的查理·芒格。

首先要非常讲究确定性

优秀投资家的第一项素质是什么?胆小。

这个说法不严谨,确切地说,是谨慎。

林园的确定性观点,和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以及巴菲特、芒格的观念,都如出一辙。投资不是投机,不是扔骰子拼点数,不是把命交给随机性。投资是对行业、企业有非常细致深入的研究,反复把握,确定安全了才出手。所以巴菲特说:很多人把波动视为风险,波动那都不叫事,如果你做了深入的研究,有足够的安全边际,那投资就是没有风险的。

林园对确定性的要求更严格:反复算,反复调研,一定要清清楚楚,有95%以上的把握才出手。“看不懂的行业,算不明白的公司,宁可不买”,这是他和巴菲特一样的观念。对此,我们也有一个熟悉的词来形容,那就是“能力圈”。

4000家上市公司,你能抓到1家茅台,就已经能够财务自由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国首富轮流坐,有搞网游的盛大,有搞挖掘机的三一重工,有搞房地产的万达,还有搞电商的马爸爸。不要贪,就锁定在你的能力圈里做精做细,让你在这里有95%以上的把握,够了。

林园的投资范式

如果说把这本书浓缩为6字真言,那就是:行业+垄断+成瘾。

首先是对宏观方向的把握,选择未来成长性最大的行业,所以他抓住了银行、彩电、白酒等大机会。行业就像一台电梯,乌龟坐上去也能直上云霄,毕竟,企业是行业里的企业,所以一定要选自己看得懂的,增长率高的(年复合增长率>15%),朝阳的行业。

要注意到这一点和巴菲特是很不一样的。巴菲特一般不看行业,只看个股,他相信,即使在一个衰弱的行业里,龙头公司也会是那个活下来并赚钱的。但是巴菲特确实在这一块吃过亏,比如他买过纺织厂、报纸、鞋厂,最后亏了钱。

其次是从行业里挑好公司,那什么是好公司?最好就是垄断,这和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不谋而合,只是林园更极端一些。因为有护城河(竞争优势)的公司不一定拥有垄断地位,但垄断企业一定有极高的壁垒。那么,一家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能在哪些指标看出来呢?主要是毛利率:20%以上,应收账款少,议价能力强。

从定性上看,有3类公司能入林园的法眼:

老字号:和巴菲特一样,比如买可口可乐和喜诗糖果行业龙头:有第一就不买第二,资源一定遵循马太效应垄断企业

最后是成瘾,尤其是那些跟嘴巴有关的行业,比如喝酒、吃药、抽烟。总之,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依赖性越大就越好。不说这些实体产品,就说现在的微信、抖音、王者荣耀,一样具备“成瘾”标准。

选股的四个“好”

我看了3个月共64份巴菲特致股东信,巴菲特选股也就4句话:好生意、好理解、好管理层、好价格。

林园对此不谋而合:

好生意: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要的就是这种硬朗的“赚钱机器”。

好理解:对于一家公司,要能算出未来3年的账,再往后的算不来,但连未来3年的账都算不清的,一定有风险,不投。

好管理层:和巴菲特如出一辙,找那种叫花子都能管理好的公司。林园的观点更有中国特色:喜欢国企而不是私企,国企有监管,安全一些,私企老板指不定给你搞出什么幺蛾子来。

好价格:在这一点上,林园和巴菲特有一定的不同。巴菲特寻找的是绝对便宜,而林园眼中的便宜是和增长率相对的,如果未来3年的增长率>PE%,就算PE有100倍也值得。

林园选股的6大财务指标

1,利润的绝对数

这个指标我倒是没听过有人会去在意,但林园的观点是,如果一家公司赚钱的体量都不够大,它就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扩张能力,所以他对净利润的指标是1个亿。

2,毛利率

这个好理解,直接代表了公司的定价权。

3,应收账款

前面也提到了,代表了盈利的成色,是不是实实在在的盈利。

4,预收账款

和应收账款的道理相反,表示公司是不是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你得先款后货。

5,ROE

必须>10%,因为没满足这个指标的,连增资扩股的资格都没有,还谈什么增长?最好>20%。

怎么只有5个?林园还提到了每股净资产,但他对这个指标的评价是“不去关心”,所以他真正关心的只有这5个指标。总体上可以看出,林园最关心的还是盈利能力。

寻找高增长行业中的小股本龙头

这个信息量有点大,关键词有3个:高增长、小股本、龙头。

高增长的行业,这个已经说过了,那小股本怎么理解呢?林园偏好2种股,指数成分股和小股本的龙头股。指数成分股估计是在趋势投资时使用,比如牛市前期,成分股肯定先涨,这样才能拉升大盘提振信心。但从长期来看,就纯价值投资而言,林园喜欢的是小股本的龙头股。

小股本,就意味着这家公司肯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尤其在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里,那么,这个行业的蛋糕那么大,股本还那么小,未来成百倍增长就是可期的。如果现在我们还去买什么银行股,那就没什么可期待的了,市值都很大了,你看工行,宇宙第一了,你还指望它增长?

龙头,就意味着行业增长的时候,甚至洗牌的时候,涨最好的,活下来的,肯定是龙头,最稳健的,还是龙头。中国人喜欢炒小、炒新、炒概念,概念火的时候垃圾也能涨,但掉得也快。怎么判断你捡到的是金子?找那个龙头,也就是有竞争优势的,毛利高的,最好能垄断的那个。

如果暂时没跑出龙头怎么办呢?林园的逻辑还是先布局行业,这点和巴菲特很不一样。他会每个都买一点,然后观察,等龙头跑出来了加仓。

与巴菲特价值投资之异同

林园的粉丝们称其为“中国巴菲特”,总体来说,他有8成和巴菲特是一样的:追求确定性,价格要划算,公司要稳健,不投机,追求护城河,而且极致追求精要主义,4000只股票里只敢重仓3-5只,一拿就是好几年,选股标准极其苛刻。

但他是以“产业为本”来进行思考,而不是巴菲特从个股入手来思考,即使一时半会找不到好的个股,只要判断这个产业未来有很大空间,那宁可分散买一点,先坐上电梯再说。这是二人最大的不同。

本文首发至公众号:林北的投资笔记

  《林园炒股秘籍》读后感(四):《林园炒股秘籍》读书笔记

一、不值得买,也不值得读

  散户对于林园这样的投资者很容易产生崇拜之情:8000 万到 300 亿的超高收益率、信心爆棚的坐而论道、身边朋友的现身说法、中国版的巴菲特(活的)……林园平时谈论的,也似乎是业界认可的“价值投资”,买的也是价值投资者的至宝“贵州茅台”,不看 K 线、不听消息似乎也继承了巴菲特的“衣钵”。这一切的一切都导致了这本书的价格(定价是 168 元)远远高过其内含价值(虽然书中林园的朋友说“关于林先生的这本书我一直定期重温,10 年至少重读 10 遍”)。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的营养价值并不高。

  之所以这样觉得,原因有三:

  其一是本书的作者是王洪而非林园,很多内容与其说是林园自己的看法,不如说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林园的做法,谈了谈自己的理解。王洪是谁呢?根据介绍,1964 年出生于湖北洪湖。教育经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比较文化博士班(博士肄业、硕士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EMBA 工作经历:在中关村做过 3 年电脑销售;在上地做过 3 年房地产开发;在海淀做过 9 年文化娱乐出版。1993 年投身股市,从业 14 年(现在算应该有 27 年了),近年来跟随林园专职研究上市公司,深得林园投资真传。说王洪先生的履历,没有贬低的意思,我相信王洪先生在投资上也有很多心得体会。但是,这不是林园的。全书的前九章都是王洪先生自己的看法(虽然据说是根据林园口述和微博写成的),这点是需要注意的。如果想了解林园先生的思路,建议直接读第十章到第十三章。

  其二是这本书是 2007 年《中国股神林园炒股秘籍》这本书的再版。再版主要增加了后面三章(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可是后面三章不过是林园最近十年的一些访谈、报道,甚至连一篇林园自己写的文章都没有,倒是多出来一堆粉丝出来无脑吹捧(第十四章),让整本书的结尾显得谄媚无比,体验不好。再看一看价格,2007 年版《中国股神林园炒股秘籍》售价 28 元(虽然已经绝版),加了一些访谈、报道、粉丝吹捧,变成了 168 元。其实这个价格倒是没什么,但是书本身没什么营养的情况下,这个价格就很突兀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感觉就是,林园不过是一个“幸运的傻瓜”,其成功的背后是偶然。偶然的事件天天都有,可你非要做个归因分析,把它叫做炒股秘籍,我觉得就不太地道了。

二、林园到底是怎么赚到钱的

  1、1989 年-1990 年:深发展带来的第一波牛市,8000 元到 12 万

  这段期间主要是反复操作深发展赚的钱。一方面是股价疯涨,另外一方面是林园频繁穿梭于各个营业部之间(我估计是价差套利)。这段时间,林园赚的是制度套利的钱。

  我从网上找了一段话,来侧面印证那段时间的疯狂:

根据老股民李宏生买说深发展原始股得成本推算: 李宏生 1988 年作为深圳发展银行的储户,在柜台上买入了 80 股深发展股票。他清楚地记得当年深发展分红配股的情况,“1989 年是深发展股票第二次分派股息。当时每股派 7 元,并 10 股送 5 股,以同样的比例发售新股,每股股价 40 元(注:此时发展股是 20 股合 1 股)。这样,我的股票变成了 160 股,总的成本是 2540 元。1990 年深发展又进行了 1:20 的股票拆分,我的 160 股变成 3200 股,并派发股息每股 0.5 元,我得到 1600 元股息,同时又每 10 股送新股 5 股,并以 3.56 元价格向大家每 10 股发售新股 1 股。这样,我的股票又变成了 5120 股,成本变成 2079.2 元。不过在领取股息时要扣个人所得税,好像是 6%还是 3%的我没记住,就不算了吧。虽然年底时股价最高到了 80 多元,但我都没时间排队去卖,也不想卖……” 对深发展上市,李宏生认为,这支股票给予股民的回报已经够多了,所以上市规范交易的价值远超过黑市炒作的利润。 姑且按这位老股民的成本计算深发展原始股的成本吧:2079.2 元/5120 股=0.406 元/每股。深发展 1991 年 1 月 2 日上市的开盘价是 67.41 元。67.41 元/0.406=166 倍。3 年半原始股东就获利了 166 倍。真是个奇迹呀!

  2、1990 年-1992 年:原始股套利,12 万到 1000 万

  这段时间上证走出了一波历史上最大的牛市,走势如下:

  这段时间的涨幅即使在整个 A 股历史中也是非常显眼的:

  林园主要买了原野、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等原始股,这些股票上市后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可以说,1000 万以前的林园主要是享受到了上市第一波的红利,本质就是制度套利。这段时间的投资思路是纯投机的,根本谈不上什么投资。

  3、1993 年-1994 年:离开市场,炒作房地产,小赚

  1993 年-1994 年,股市下行剧烈,高点到低点几乎跌没了 80%:

  我们无法知道当时林园是如何思考的,但是结果是,他逃顶了,转而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估计林园的身价在 1000-2000 万之间,和顶峰时股票市值相比,并没有大规模的增长。

  4、1995 年-2001 年:A 股牛市,1000 万到 1 亿

  从 1994 年最低点算,到 2001 年最高点止,指数大约翻了 6 倍:

  林园这段期间主要买入的股票是深发展和四川长虹。深发展林园的成本可能在 10 元左右,买了 1000 万,40 元脱手,获利 3000 万;四川长虹买入价格 25 元左右,买入约 2500 万,卖出的时候价格 60 元以上,市值 6000 多万,赚了 4000 万。从 1997 年年中到 2001 年,资产大概从 6000 万左右的水平又翻了一倍,达到 1 亿元以上。

  5、2001 年-2003 年:海外投资,最终资产 1.7 亿以上

  这段描述的并不详细,只说 2000 年到 2003 年,海外投资收益率达到 3 倍。不过想来林园也没有把所有资产放在海外,假设一半(5000 万)的资产在海外,投资回报 3 倍,拿了 1.5 亿回来,加上原来的 5000 万,大概累计资产 2 亿。

  6、2003 年-2005 年,绩优股投资,最终资产 4 亿以上

  从这个阶段开始,林园的投资风格被人贴上了“价值投资”的标签。但如果查看真实的账户,你会发现,也不太是价值投资:

  你会发现,他赚钱的个股主要是白酒(贵州茅台、五粮液)、中药(同仁堂、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其次是银行(深发展 A)和地产(万科 A)。结合 2003 年以来“五朵金花”的行情[1],或许林园只是比较善于发现市场的主流风格。看他持仓,你会发现,与其说他选择了价值投资,不如说这些价值投资的标的逆向选择了他(因为只有这些赚了钱)。

  7、2005-2007 年,加杠杆可转债套利+PEG 选股,资产超过 20 亿元

  林园这个阶段通过 PEG 选股,选择了一批 PEG 小于 1 的公司(包括招商银行、瑞贝卡、黄山旅游、丽江旅游、上海机场等),并通过加杠杆套利,赚到了不少钱。比如,招商银行借了 1 亿 6000 万,买入可转债,转股后成本 4 元,后来涨到快 20 块钱,这部分就应该赚到了快 10 亿。

  8、发产品,暴跌超 50%,销声匿迹

  2007 年,成立林园投资公司,募集了第一支基金,后来在 2008 年净值跌破 0.5,一度跌幅接近 60%,林园就此归隐。

  2011 年,净值基本上回复原先的水平。2012 年茅台出事,产品略有下跌,后面相对表现一般。到了 2017 年,因为蓝筹回归,产品收益率爆棚,重新复出。

  9、复出,资产超过 300 亿元

  2017 年,林园因为一直持有茅台等公司,净值涨到 4 元以上,又出来卖基金产品,到处路演、推销。

三、林园——中国特色的“lucky fool”

  读遍全书,你会发现林园的投资思路有不少都是被证伪的,比如 PEG 理论、老字号理论、全球化理论、无风险套利理论、小股本理论……但是即使这样,他依然拥有那么多的资产,在我看来,他不过是诸多靠茅台致富的“幸运的傻瓜”中的一个而已。

  林园是一个聪明人,他深谙市场行为的模式,比如上市套利、权证博弈套利、可转债套利。正如书中所说,“林园的财富,超过一半都是来源于无风险套利”。虽然这些模式后来都已经被历史证明了是有风险的,但是林园凭借市场的早期机会,在并没有遇到风险暴露的时候,靠着“聪明”狠狠地从市场捞了一次又一次的钱。

  林园也是幸运的,他买入(又靠着他“死拿”的风格)的个股,恰好是中国 A 股中最为耀眼的那几只:贵州茅台、云南白药……但是这有多少是归功于他的呢?我认为微乎其微。换句话说,站在今天,平均找 3000 多人,一人买一只 A 股,只要有钱就买,永远不卖,过了 10-20 年,也会有一个长期持有市场未来 20 年明星股的“大师”走出来,向你推销他的理论和方法。

  书中有一段话我认为比较准确描述了林园是怎样的一个人:“据记者观察,林园并不是一个善于从理性角度认识公司并进行投资的人,他只是凭借着对股票市场天生的洞察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来选择公司与行业。”对投机机会的敏锐把握,对市场行为的聪明认知,对风险的片面理解,敢上仓位敢上杠杆,再加上幸运的选择了一只长期牛股,最终成就了林园这个所谓的“神话”,并因为媒体的宣传,误导了后来人。

四、读书笔记与点评

  1、“确定性”理论

  林园认为“只有把确定性放在首位,才能实现复合式增长”。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要寻找公司经营的确定性。在经营确定性的基础上,再考虑价格是否合适。

  他认为通过如下选股可以实现投资的确定性:

选自己熟悉的行业要买跟踪三年以上的企业选未来 3 年“账好算”的企业,不买未来盈利不确定的公司

  在具体的方法论上,看重:

日常重点研究的股票不超过 30 只;每年新增加跟踪的股票限制在 5 只以内;企业 3 年内年均利润复合增速在 18%以上,市盈率在 20 倍以下;看重分红政策,要求公司多分红,不管是送股还是分现金,必须要送而且得多送,这样可以通过除权填权来获得收益;只要公司盈利状况不发生变化,坚决“持有”;喜欢零库存的公司;卖出的情况: 公司经营出现困难,毛利率持续下降;发现性价比更好的公司;做资产配置,需要同比例下调所持股票的比例,以抵御市场风险。

  在选择行业和个股上,他表示:

喜欢“老字号”和“老大”,他认为“老字号”代表着品牌值得信赖、产品质量过硬,定价能力较强,产品毛利稳定,未来有机会全球化,企业最差的情况就是经营稳定,股票风险相当有限(典型企业包括云南白药、贵州茅台、五粮液、片仔癀、马应龙等等);在龙头企业里面,他比较看好集中度增加的龙头企业(典型企业包括招商银行、中集集团、江中制药、伊利股份、瑞贝卡等等)。看好汽车制造业(宇通客车)。行业未来增速快(国内外),公司成本低,和国外比竞争力强。

  点评:林园所谓的确定性实际上并不具备确定性。

在选股标准里,盈利的确定性本来就是不确定的,简单的得出“账好算”虽然大概率是对的,但是长此以往,总会死在小概率事件上;在方法论上,PEG < 1 并不代表企业一定没有什么风险,分红的看法更是对企业资金分配理论的不理解造成的;在行业和个股上,“老字号”和“老大”也事实上证明并不是确定性更强的要素。比如老字号里面,也有马应龙这种做不起来的;老大里面,也有中集集团这样一直在徘徊的。林园只是找到了一个现象,却没有很好的找到这类企业的本质。

  2、“无风险”套利理论

  林园的无风险套利,主要体现在运用可转债和权证。

102.50 元买入招商银行可转债,转股后持有,仓位 30%;五粮液股改方案中存在认沽权证,但是林园赌大股东不想行权(行权需要准备 20 亿现金),因此价格需要在 7.96 元以上。因此在 6.5-6.8 元的价格,林园借钱买股,最终获利;上海机场也有类似的案例,就是赌认沽权证不行权(行权需要 77 亿现金),最终获利。

  点评:林园通过借钱的无风险套利,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只不过他幸好没有遇到小概率事件。林园之所以能在这个上面挣钱,本质上还是他敢赌的性格。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他已经死了好几次了。更何况,这种赌大股东行为的,在 2015 年以后遇到了非常大的挫折,很多大股东自己都死在了股市里。所以本质上,林园不过是“幸运的傻瓜”。

  3、财务判断

  比较神奇的是,林园居然很少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公司的财务报告。他采用的策略是,选一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名企业和国营大企业,远离主业不清的企业。对于财务问题,他的做法是交给别人来看(既看标的公司,也看同类公司),他只是综合多个人的判断进行决策。

  如果非要说财务信息,他关注的指标主要有:

利润总额看绝对额。这里他看的是绝对值,要求绝对数量大,这样公司才有扩张的动力;不关心每股净资产。他认为这个指标被人为修饰,不值得关心;ROE。一般要求超过 20%, 不能小于 10%。这个里面的考量是公司是否会增资扩股以实现股本增长,因为证监会对配股的要求是,连续三年 ROE 平均在 10%以上,而且不能有任何一年低于 6%;毛利率。他要求产品毛利率要高,而且趋势是稳定上升。因为这样他才好给企业未来的收益“算账”,增加投资的“确定性”;账上现金。他认为账上有充足现金的公司更加“硬朗”。

  点评:林园大部分的财务判断是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和逻辑的,而所谓买知名企业和国营大企业,在随后的市场中,也屡屡出现反例。甚至 ROE 这个本来比较正确的财务判断方法,林园关注的也只是符合配股要求,根本没有理解企业内在价值增长的本质和动力。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给林园贴上“价值投资”的标签的,仅此一项就可以将他剔除这个流派了,因为他或许自己都不知道价值投资的价值指的是什么。

  4、跟踪和调研

  林园认为,需要跟踪企业每月的财务指标,如果企业的基本面发生变化就坚决卖出,有足够的时间让你跑。在跟踪的内容上,他认为,一个就是判断大方向到底好不好,一个就是企业好不好打交道,本质是和企业搞关系。

对投资的公司,每个月至少打一个电话去了解;和茅台厂工人聊天中了解到库存有 300 亿元,市值当时只有 90 亿元,于是不买五粮液了,开始买茅台;和茅台主要销售商核实销量数据;去招商银行调研,认为服务很好,又不像外资收费,得出中资银行收费是迟早的事;调研黄山旅游,发现住宿客满,认为这种情况以后经常会出现;如果企业员工说加班,他会花 1000 元/月一个人,每天去工厂转一圈,核实是否加班;同时找人去城市商店核实产品生产日期;云南白药的药效很好,销量很好,认为是好公司,不知道未来如何,就是“攥着”;调研是主要要感受到员工的信心,寻找员工对企业未来盈利信心很足的公司。

  点评:可以看出,林园的调研是相对随意而片面的,很多具备同样特征的企业却没有走出类似的行情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而且,后面公募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也让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从这些信息上获得超额收益了。

  5、市场择时和策略

  总体而言,林园的策略就是买入持有,不断加仓,一直满仓,拿到牛市。熊市主要配置大盘股,到了牛市期间,会加大对绩优小盘股的配置比例。牛市中敢于持有不断创新高的股票,关注身边人是不是在谈论股票,判断拐点。

  林园会选择组合投资来化解投资风险。因此熊市期间持股相对集中,牛市期间持股相对分散。

  点评:这个地方更加看出了他本质上和我身边一些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投资者一样,都具有那个年代的烙印,对股市存在着这样的固有印象,而且并不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进行更新。也更加说明了,他的投资风格本质还是博弈。

  6、小股本理论

  林园认为小股本的公司更加好,因为股本扩张后会反复送转,反复除权,反复推高。当初深发展的暴涨就是靠的这个。

  点评:这个市场行为模式确实是一代人的迷思。至今虽然效应越来越弱的,但是依然有博弈这个事情的人。

  7、2007 年后投资理念的更新和变化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大部分内容是 2006 年底写成的,之后林园就遇到了人生重大的转折点:2007 年资产突破 20 亿元后,他发行了林园基金,随后熊市中净值跌破了 0.5。因此可以通过后面的部分大致了解后面十几年他的理念变化。

  目前,林园提的最多的就是“行业+垄断+成瘾”,这个观念似乎主要是由于白酒和医药帮他摆脱了曾经的“噩梦”,他总结出来的。

  目前他看好医药股,但是在一次访谈中,当记者问一些细节问题时(现在的记者也比原来水平高了),你会发现,他很难回答。因为——他完全不懂啊!

参考资料

  [1]

  “五朵金花”的行情: https://www.douban.com/note/68323923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