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裙》经典观后感1000字
《夺命裙》是一部由亚历斯·冯·华麦丹执导,亚历斯·冯·华麦丹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夺命裙》精选点评:
●这两天魔障了一般喜欢alex van warmerdam的电影,最喜欢这部结尾hans被保安抓住拼命喊i'm normal。弟弟的结尾曲进来的特别顺滑,超级美。他的电影里的女人们都特别有味道让人特别喜欢。
●96威尼斯费西比奖
●还是那么好看
●阴郁、怪诞,感觉对这个世界我知之甚少
●导演让人领教什么是神秘主义
●本片更像人类的心理学分析,各色人等有着各种出人意料的怪诞的动机,那条怪异色彩的裙子其实是人的欲望的象征
●7. 一贯的风格。
●果然我就是和华麦丹不对路
●华丹麦的架空故事里,总是有种不得不的荒诞
●华麦丹的电影总有一股怪诞的味道,本片也不例外。一种宿命感贯穿全片,依然带有点黑色幽默。
《夺命裙》观后感(一):没有谁是无辜的
能把人的异化讲的这么诡谲,warmerdam实属有创意。
记得美剧犯罪心理某集提到,如果我们就是我们所占有之物,失去了这些占有之物,那我们将是什么? 惯常的还有“你占有物的同时,也被物所占有”。
然而warmerdam并没有局限于物的层面,人们会被外物占据,同样也会被精神、情感、情绪、想法、看法等等所深深捆绑,片中裙子设计师的性癖、老年妇女渴望裙子带来的“年轻”以及由此触发了疯狂的性的念头、年轻女孩们被“美丽”吸引而拥有裙子、检票员迷恋裙子且在一种变态的浪漫迷恋驱动之下做出种种疯狂举动、老头落魄不堪了也还迷恋着法式香吻所带来的那种情绪与感觉。。。可悲的地方在于,我们还始终像检票员那样骨子里以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我是正常的!”。
我们的生活与世界也许就像裙子一样,布料色彩图案的产生、随风飘落在某家的花园、之后种种辗转,处处充满着偶然性,然而多种裙子引发的事件之所以可以构成这个故事,形成这个世界,正是由于“人的或情或物的痴迷占有”。
犯罪心理曾引用过一句话“所谓命运,是人们将很多偶然累积在一起创造出来的词”,个人不太认同这个,世界也许本质上是偶然的,但是我们的存在以及所谓的命运却因我们的缺陷而存在种种必然性的悲哀,所以没有谁是无辜的。
《夺命裙》观后感(二):裙子的旅程
在看Alex van Warmerdam第二部电影的时候,猛然回忆起前天看过的《夺命裙》。一条裙子的旅程。终于回忆起来它的结局了。
收割棉花——裙子的原料;
倒霉的设计师看到了邻居争吵,看到女人身上的花纹,有了灵感,蓝色裙子的图案诞生了;
图案送到了用猪虐待女人的奇快设计师手中;
设计成型,投入生产;
第一批货运到了城市里,一对老年夫妇买了一件;
穿了裙子的老太婆晕倒了,咖啡弄脏了衣服;
老太婆死在床上,洗好待晾干的衣服被风吹走;
吹到一大户人家的庭院里,园丁送给了心仪的保姆;
保姆穿着裙子坐列车会画家家里,乘务员看到了蓝色裙子,准备性欲计划;
画家看到了蓝色裙子,在最新作品上画上了这个图案;
乘务员强奸保姆未遂,保姆还被公交车司机侮辱,都是裙子惹的祸,保姆将裙子丢弃给为非洲收集旧衣物的孩子;
小店老板娘在收集厂里面找旧布料改造衣服;
中学生买了改造后的蓝裙子,乘列车回家又被乘务员顶上。
乘务员性欲计划再次失败;
中学生在公园喝直饮水,装有裙子的包包被女乞丐偷走,女乞丐穿上蓝裙子取暖;
女乞丐冻死地洞中,男乞丐撕下一块蓝裙子布做纪念,当围巾使;
男乞丐将身上所有钱花光,买的制服妓女一个法式香吻,男乞丐用布擦擦嘴,随手扔到地上;
除草剂碾过,蓝裙子布灰飞烟灭;
画家的画在博物馆展出,乘务员看到了,瞬间用小刀把有蓝裙子的部分割下,管理员制服了乘务员。
真不错!!
《夺命裙》观后感(三):碎花神秘主义
黑眼圈第十观影日,荷兰导演华麦丹黑色幽默电影《夺命裙》。 一部荒诞、阴郁、妖娆、怪力的作品,算是为日程过半的第八届黑眼圈那些疲态渐露的评委们,加了加油,通了通电,让大家精神精神,下半场继续好好看电影。 故事情节不复杂,讲了三个倒霉催的设计师(事业失败,情感受挫,精神变态)分工协作,陆续把身上的衰劲儿之魂注入产品——连衣裙,然后随着连衣裙的流转祸害了一串人的故事。 导演把一个老套路,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暴力变态性,老病孤残死)饶有趣味的讲了一遍,并且在片尾老师给学生讲油画那段点出了他的艺术趣味和想表达的:阴郁的人,阴郁的色彩,还有一条令人欢快的裙子,画面令人感到什么——矛盾的对比。 神秘主义往往都是令人着迷的,不可知又自有定数,矛盾和随机。片头的棉花收割对应连衣裙被割草机收割,说的是轮回和定数;开始老头儿看电视搏击比赛想踢人的那位先被打了脸,说的是不可知;油画表达的矛盾;连衣裙流转的随机性;检票员对连衣裙上碎花图案的着迷。 另外提一句,导演本身也是一位画家,在本片中他扮演的就是那名着迷的检票员。 再说一点题外话,导演对碎花图案的着迷,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大学时偶然间看到一幅照片印象特别深刻,但是不知道是谁拍的,叫什么名字。后来在学校图书馆的一本摄影集里我又很偶然的发现了它。我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把影集借出来,偷偷把那幅照片裁下来,找了个相框裱了起来。 平时爱书的我一般都不会把书折角污损,更是不会做出裁书的事儿,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因为那幅照片有这种行为。我想吸引我的就是那幅照片带给我的那种有点儿矛盾的,又说不清楚的神秘的感觉吧。 对了,那幅照片是美国摄影师德马克林拍的,名字叫——《端庄与浪漫》……
2020.8.4
《夺命裙》观后感(四):在欲望的意念磁场中流转的小人物命运
《夺命裙》不像片名想象中世界奇闻录里获知的那种离奇咒语,一旦谁沾上了就会发生死亡事件,并非这样的恐怖片。导演让人感悟伤悲和讽刺的人生寓意大于要使人哗然的那种《死神来了》的诧郁感。
当然,裙子的诞生就充满了戏剧感,一个民族仇恨的爆发事件,当印度民族曼陀铃音乐被荷兰极端排异分子所排斥时,印度人以牙还牙把荷兰特有的风车机关音乐推到了河中。而这个事件中的配角,一条迅速消失在门后的印度妇女裙子上斑斓的叶子图案给旁观的布料版图设计师带来了夏季来临的艺术灵感。接下来,通过这个图案的定稿人则把小组审评人的家事恶毒的说出来讽刺,使这张被否定的图案在两个老头子的厮打中脱颖而出,而将这块布料设计成裙子的设计师则是一个性变态,在虐待并向一个女友开枪后对这副布匹开始了创作,似乎将这些残留的邪恶灌注进自己的设计中去。
这条裙子的工厂剪裁加工过程摄影机都全程追随,那些红色叶子和蓝色底色的图案颜色在一遍遍翻新,印刷的过程中充满了生命制造的神奇感,逐渐鲜明,逐渐变成它应该存在的模样。于是隐隐约约的,拥有叶子图案的裙子便诞生在一种仇恨、冲突和邪恶的意念磁场氛围里。
最后屏住呼吸的处在橱窗内等待着玻璃窗前把它穿走的女人,看着一个个表情投入而灿烂无辜的女人停驻痴迷着裙子憧憬着自己美丽的身姿,这时电影里的安静让你甚至能感受到这条裙子的呼吸。(整部电影中的人物似乎都只是这条裙子的配角)
随着裙子的流转,一个个女人穿着它都遭受了死亡、暴力或是性威胁的伤害,凡是见到这条裙子图案心中邪火被点燃的男性都做出了不检的事,检票员,公车司机,公园老流浪汉,他们似乎都控制不住自己被一种邪恶的力量操纵了身心,或者说这条裙子是事情组成的一个因缘,配合着邪恶的进程。
比较值得拿来说的一个人物就是那个检票员,看过都记得他每次被发现异常行为第一句话总是“我没有不正常。”这个人物虽然是社会上被典型认为的那种变态,当看到他为了得到那个在车上见到的女人,跟踪她,在她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千方百计从肉体上诱惑她,过于急切导致女人害怕逃离,自己丧心病狂的追逐在公车后面,然后在第二次再次看见另一个穿着同样叶子图案裙子的女人时,让他勾起上一次的遗憾,同样跟踪这个女的却没有对她性侵犯,而只是需要她用行为上表演温顺爱情对之臣服,这一次他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又忘了逃走。这时他只是一个可悲的有着内心惆怅欲望的一个可怜小人物。在他心里,也许认为自己的需要都是真诚发自内心的,都是正常的,但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却永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这个片子的主题虽然都围绕着欲望和暴力,但是它也是人性难以避免的主旋律,人生正向那件衣服的命运一样循环着,有很多的邪恶事件在本能欲望中滋生,掩盖着小人物的伤痛。
《夺命裙》观后感(五):妖娆怪诞《夺命裙》
这是上周的食客送给我的礼物,
会同一只极其美丽点缀着满满的紫水晶的戒指。
《夺命裙》非常好看。
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开始厌烦一本正经四平八稳的电影,
转而去喜欢别人或者觉得怪诞无聊的电影。
所以,邪典就这样诞生了。
就像村上春树也会由衷的喜欢《粉红色火烈鸟》一般,
我超级喜欢这部《夺命裙》。
一个倒霉的设计师,早晨起来,
空姐女朋友冷冰冰的宣告了分手,
老板打电话来,告诉他,他绘出的布料,图案没有夏季气息。
正在此时,楼下劳作的工人愤怒的把隔壁一直在放的印度人的唱机打烂,
愤怒的印度人冲出来,把一个路过的推着儿童布景音乐车的假货推翻,
印度人的妻子,害怕的出来阻止,
设计师敏锐的看见印度女人身上裙子的花样:
明亮的蓝色上,一片一片的叶子,一半是棕黄,一半是红色。
丫找到了灵感。
以这样的一个开头打开电影,
下面的故事可想而知。
这种电影压根就无所谓任何原则和规律,故事发展海阔天空,
只会让我这样的观众欢呼:“丫死了!我靠,我靠,我靠!”
所以也根本无所谓什么男主角和女主角。
出场时间最多的男主角是一个变态,丫是火车售票员。
在火车上看上一个女的,丫就要去强奸。
其实他是一个处男,他强奸还要安排剧情。
比如告诉女的:“我敲门,你就问:谁呀?声音要包含甜蜜的期待。
然后我进来,你就把衣服脱掉,先是内裤再是裙子,动作要优雅……
对了,然后你躺上床,问我:可爱的售票员,请到床上来!”
我看的时候都笑喷了。
奇怪的是,这样的电影中,每一个小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
没有一个不活灵活现。
电影到了最后,情调也逐渐变得凄凉。
最后一个穿上夺命裙的女人是一个流浪汉,冻死在地洞里。
她的地洞,并不在深山中,而仅仅在公园滑冰场里。
这毫无疑问是一部可以深思追究下去的电影,
如果愿意的话。
而我,浅薄的仅仅陶醉在兴高采烈的疯癫气质中,
似乎也完全可以。
因为太喜欢这部电影了,花了半个晚上,画出了夺命裙。
这是上周的食客送给我的礼物,
会同一只极其美丽点缀着满满的紫水晶的戒指。
《夺命裙》非常好看。
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开始厌烦一本正经四平八稳的电影,
转而去喜欢别人或者觉得怪诞无聊的电影。
所以,邪典就这样诞生了。
就像村上春树也会由衷的喜欢《粉红色火烈鸟》一般,
我超级喜欢这部《夺命裙》。
一个倒霉的设计师,早晨起来,
空姐女朋友冷冰冰的宣告了分手,
老板打电话来,告诉他,他绘出的布料,图案没有夏季气息。
正在此时,楼下劳作的工人愤怒的把隔壁一直在放的印度人的唱机打烂,
愤怒的印度人冲出来,把一个路过的推着儿童布景音乐车的假货推翻,
印度人的妻子,害怕的出来阻止,
设计师敏锐的看见印度女人身上裙子的花样:
明亮的蓝色上,一片一片的叶子,一半是棕黄,一半是红色。
丫找到了灵感。
以这样的一个开头打开电影,
下面的故事可想而知。
这种电影压根就无所谓任何原则和规律,故事发展海阔天空,
只会让我这样的观众欢呼:“丫死了!我靠,我靠,我靠!”
所以也根本无所谓什么男主角和女主角。
出场时间最多的男主角是一个变态,丫是火车售票员。
在火车上看上一个女的,丫就要去强奸。
其实他是一个处男,他强奸还要安排剧情。
比如告诉女的:“我敲门,你就问:谁呀?声音要包含甜蜜的期待。
然后我进来,你就把衣服脱掉,先是内裤再是裙子,动作要优雅……
对了,然后你躺上床,问我:可爱的售票员,请到床上来!”
我看的时候都笑喷了。
奇怪的是,这样的电影中,每一个小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
没有一个不活灵活现。
电影到了最后,情调也逐渐变得凄凉。
最后一个穿上夺命裙的女人是一个流浪汉,冻死在地洞里。
她的地洞,并不在深山中,而仅仅在公园滑冰场里。
这毫无疑问是一部可以深思追究下去的电影,
如果愿意的话。
而我,浅薄的仅仅陶醉在兴高采烈的疯癫气质中,
似乎也完全可以。
因为太喜欢这部电影了,花了半个晚上,画出了夺命裙。
因为太喜欢这部电影了,花了半个晚上,画出了夺命裙。
http://bulaoge.com/topic.blg?dmn=bonnie&tid=197592#Content
我最喜欢听的电影,最近是《无米乐》。
画面不太看,我背对着电视机,
我只是听着里面老人苍老的台语,以及非常好听的音乐,还有麦子刷刷的声音。
偶尔回头看,会看见荷锄的老汉在稻田之中,
夕阳中写着字:大暑。
勾起了我这种没有在农村生长的但是生活在一个农业大国的,
听起来有点矫情但是确实存在的对农业社会的情怀。
一边听这样的声音,有时传来粉俗艳但是粉生动的台语歌,
一边埋头画《夺命裙》。
大厨蹲在一边帮我画。
两个人就“蜡笔画是否要涂满”产生了分歧。
所以,敏那桑!你们看到画的不好的部分,
都是他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