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印店》经典观后感有感
《复印店》是一部由维吉尔·维德里希执导,约翰内斯·西尔贝施奈德 / Elisabeth Ebner-Haid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印店》观后感(一):即使是自己的复制品,也不会和自己完全一致
男主角在一次偶然复印自己的手之后,复印机就源源不断地复制出无数个他,面对无数个自己,他惊恐万状,最后在惊吓中从高高的烟囱上摔下去。
就算世界上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复制品,也不能保证思想一致,行动一致,更不要说利益一致。那些人,只是表面上一样而已。这些自己在一起,各种冲突、各种罪恶都不会少,但却少了很多乐趣。
因此,某些苦心孤诣地要把所有人裁剪得一致的人,实在是过于自信了,那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事。
《复印店》观后感(二):迷失复印店
电影让我想到鲍德里亚的类象理论。每天的生活,几乎一成不变,就像在复印,引出一个个类象,你以为自己是真实存在独一无二的,其实有和周围人有何差别?重复的叠,叠成人类这个整体。受从众心理影响,我们所做的决定越来越像,往往决定前,都会咨询:你怎么看?我们选择配偶,朋友,也都是选择和自己习性相仿,志趣相投的人,教育孩子,也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在同样的环境下,我们亲手复刻了无数的自己。开始,或许还有差别,就像影片中,开始观众还会认出谁是最开始的主人公,随剧情发展,早已认不出,我们,越来越多,越来越像,你做什么我便模仿,自我是什么?已经找不到了,也完全没有寻找的必要性。每张复印纸,都印着琐碎的日常,偶尔出现特例,比如印出手印,大家又争相模仿,特例也变得庸常。或者当你死亡,才意识到自我,坠落的瞬间,回想到自我是怎样迷失,但好在也算找到了瞬间的自我,因为只有你一个人跳了下去,真是值得庆幸,不过,可惜的是,这个世界真的没有继续的必要,不过是一张纤薄的纸,一揉便碎。
《复印店》观后感(三):毫无意义
这是一个复制化的时代,影片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我们每天在复印着别人也在被别人复印。现在社会个人造成了各种压力,机械化的生活,让人丧失了很对真挚的情感。在我们观看影片的时候发现影片的镜头并不稳定,这使得我们观影不适,给观众一种紧张感,营造了偷窥他人生活的另类情感。配合着紧张且富有张力的循环的烦躁的旋律和快节奏的剪辑使得观众在屏幕前坐立难安,但又深深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直到观众发现复印机复印出不同的男主之时,观众也明白了导演的用意,因为在影片最一开始导演就在向观众表达这是一部荒诞剧。 影片的特地采用了黑白色差 ,也在屏幕上不定时的加入了一些特有的色斑,就是为了模拟复印机打印的效果,一闪而过色斑的出现更像是我们平时复印失误时在纸上出现的黑色印记,导演通过这一明显的特征来向我们表达,快节奏的生活使一切开启了二倍速,这是机械化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趋利的生活使得人们缺乏个性,而影片最后男主跳下高楼,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这个社会扼杀了个人思想,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男主人公放弃了挣扎继续投入到众多个“我”之中,成为麻痹愚昧的工作,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的人
《复印店》观后感(四):终有一天,你会恐惧于你自己(自问/自答)
思考:
1、导演想要通过这部短片,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相比囿于他人而难以掌控自己,本片编剧/导演传达出了个体丧失唯一性更令人感到恐惧的思想。
2、尝试使用视听语言编故事的方法,叙述故事。
参考答案:阴郁的清晨,机械枯燥的一天再次开始,在复印店工作的男主角起床、洗脸、梳头、上班,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这一天他偶然将手放在复印机上,手掌的图案被影印下来,接着出纸口源源不断送出凯格尔日常生活的画面。他惊恐万分,拔掉插头,下班回家。 第二天他如往常一样醒来,梳洗过后竟发现床上躺着另一个自己。他诧异万分,跟踪自己来到复印店,另一个他虽然最终消失,但随之而来竟是更大的混乱。
3、该短片采用的什么样的叙事策略?凭借该短篇的叙事方法,可让你想到那些影视短片或剧集的叙事。
参考答案:线性叙事,一人视角发现多个自己的内容;类似电影有《恐怖游轮》也是采取相近叙事方略。
4、该短片作为故事来讲,它的创意点在哪儿?
参考答案:出现类似于克隆复制的人后,尽管是同一个人物,编剧、导演却赋予他们社会属性,比如,有些人是警察、有些人是工人、还有一些人是议员等。强调出了个人的唯一性于社会多元的对立关系。
5、本片故事主要道具“复印机”,假若你想到了之前我们公众号曾推荐过短片——《黑洞》,那么尝试比较该道具对于两个故事的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短片《黑洞》的故事主要在办公室发生,主要道具是复印机;《复印店》的主要道具也是复印机。复印机的最基本特性是复印,即重复。
《复印店》观后感(五):支离破碎后依然是伦理的正常
人生,好比复印的纸质页码,页码越多,反复的神经就会在心底滋生,以至以为生命只有自己。人类的生存变得自私,自私行为下的环境成为细菌惬意生活的暖床,从此,时间紊乱,世界变成复刻回忆的画面,画面堆积时,认不清自己与他人的区别,穿衣、饮食、乃至晨起、洗漱,最终连选择了结生命的方式都不能加以控制。而控制的本身在于自己对copy shop本身的拥有,从复印手掌开始,似乎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如果可以选择窥看自己人生的方式,这种类似复刻回忆的形式,通过纸质效果显现出来,有趣而真实。人本能性的想窥视他人生活的心理,注定了它必然发生的结局,而记忆是逐渐消亡的事物,如同食物得以消化,又从胃部把能量带给肢体以动作,那末,不管如何,消亡总会发生,唯一可以选择的便是如何保留这层对自己意义深刻的回忆,那么复刻——窥探,便是迫不得已的举动。
个体性可以存在的理由,在于个体本身想自由发展,不想受限于外在的环境。存在便是因为个体的坚定性以及自我认识的深刻性渐渐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个体,也无从谈所谓整体,当然如果只谈整体,世界的同质化便不可避免,楼房、衣物、电视节目、汽车,最后甚至是人,都会一模一样,至少从表面看来,它的同质性会超乎人的想象。
广场上站着的同质化的他,是追求复刻、窥看、整体,所统一造就的后果。自我本身在意识到这个时,似乎只有恐惧与逃避,当后者变成主题时,压抑的存活只会导致自我意识追求死的升华,让死本身的阴暗变得毫无畏惧。当他终身一跃时,或许他还曾考虑簇拥的人群是他的信徒,会将他救起,但是当影像破裂,才发觉原来这仅仅是一个梦,剩下纸张撕碎的支离破碎。
我们对待自己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与思考产生,产生的焦虑会过多的赋予无谓的影像,若可以自我控制住它的泛滥,本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应有的节奏,只是到了最后,连自己本身都不相信了,然后自杀。
斯大林、卡扎菲似的自以为是的存在感往往忽略了个体本应有的人格尊严乃至生来平等的权力。但神化后的人物,总觉得自己是神,最终当个体再不相信整体时,当再不相信神一样的人物时,神化人物悲催的下场便成了必然。
没有排解掉忧,何来幸福的邦,没有复印的方程式,大概会恢复人伦的正常,也许就不会有惨剧。
《复印店》观后感(六):被包围的自我——短片《复印店》主题分析
短片《复印店》模拟了复印机的光亮扫过画面的效果,模拟出主人公不断“复制”生活。巧妙地利用了复印机这一隐喻,来表现主人公不断重复的生活,但在这重复的黑洞中迷失了自我,渴望逃离这种惊悚的生活。
复印机是导演的一种隐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复制”,而从不断地复制中也能看出主人公不断变化的心里过程。 从复印机复印出第一个手掌开始,一切都开始了复制,生活被一一复制,甚至是思想。主人公起初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并不害怕,只是略微惊奇,最终等到自己完全被复制的一切所包围、吞噬时才感到害怕。短片在狭小的空间中展开如:卧室、复印店。导演将主人公设定在如此紧凑逼仄的空间之内,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原本简单的生活被复制后就如放大镜一般不断放大,也可以说是狭小的空间放大了复制。导演将狭小的、闭塞的空间与突如其来的复制形成强烈的对比,我们也能看出主人公面对复制时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首先,狭小的空间正能很好地表现出人与环境的紧张。在这个狭隘昏暗的空间中主人公开始是一人出现在画面中,能表现出他的孤独,以及主人公内心渴望有人陪伴。当主人公第一次出门后看到种花的女人后,画面停留了几秒钟,透过主观镜头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空虚。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开始发现自己被复制后,并未感到害怕,内心也是渴望与人相处,对这一切也并不反感。但复制开始慢慢蔓延,静态的影像在复印纸上,动态的人物影像行走在街道上。无处不在,又各行其是。人在被复制的同时又有所不一,那些行走着的“自我”不光是被复制出来的“人”,更是具有独立个体性的“人”。他们有的开车、有的抱着东西、有的站立、有的忙碌、有的冷漠、有的开心。主人公此时的心情不再是渴望而是害怕,怕这些复制品代替了自己,怕自己迷失了自我。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不断变化的心里过程,从不断变化的心里过程中能更深入地对影片进行思考。
短片《复印店》中的主人公自己撕裂复印纸,其实撕裂的是“自己”的“自我”,是自我迷失的表现。当主人公回到复印店时, 这次他发现复印店里和他一模一样的“副本们”,他们正在影印。有几个副本正在兴高采烈地重复着昨天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意外,他们也在影印自己的手,并且乐此不疲。主人公无奈下将“复印件”撕碎,但不料却将自己撕碎。这诠释了一个在意识形态下生存的人,无力规定自我的生命,内心处于不在掌控,和被掌控中感到无比焦灼。背后折射出一种面对意识形态下,人类感到自身苍白无力的自卑感。如果说自我迷失乃人生常态,那么自我的分裂是多么可怕。人也常常会在生活中迷失自我,这是导演对自我,对世界的思考。
当短片中的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应该无限制地“机械复制”,感到害怕时,他拔去了复印店的插头,选择逃离。这是人的本能,在面对自我迷失的尴尬遭遇时往往会选择逃离。纵观整部影片,主人公从拔掉复印机插头这一细节,是他试图拒绝和抗拒的表现,但是却并未成功。当到处都是“自我”时,他的生活已被突如其来的自我入侵,自己又无法控制时,他选择拆掉复印机后逃离;当主人公再次回到家中,发现无数与自己一样的“自己”在用餐,他选择最终选择的是逃跑,这些人群起而追之。两者之间是强烈的对比,主人公代表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而那些复制品则代表的是集体无意识。最终他选择的是爬上高高的烟囱,希望在高处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结果别的烟囱上也是无数个“自我”,低头一看,地面是密密麻麻的“自我”,他已经被这无数个自我所包围,无处可逃的他摔向地面。导演利用这样的悲剧式结尾揭示主人公的命运,虽然他是一个遗世独立的“醒世人”,以局外人的角度去审查他自己的行为,自己的生活,以及作为一个“集体无意识 ”的反对者,他果敢地拔去了复印件的电源,冲向了制高点——“烟囱”实则是想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理解和诠释生活,这种对生活加以反思和自省。
影片虽然短小,但能深刻的体现出导演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我们的生活是不断的复制与被复制,人永远无法逃离这一切,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复制盛行的年代里,我们能做的是对复制进行不断思辨。
《复印店》观后感(七):导演说(转)
剧情简介:一个小复印店的老板,有一天发现自己被复印……直到后来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和他的身子。
导演:Virgil Widrich
制片:Virgil Widrich Film、Multimediaproduktions G.m.b.H.(奥地利)
片长:12分钟
出品时间:2001年
片种:剧情、实验
获奖记录:
74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2001年法国克莱蒙·费朗短片电影节最佳音效奖
2001年多伦多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
2001年纽约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等30多个奖项
从《拷贝店》一开始传来的就是复印机拷贝以及纸张撕过的杂音。那声音将一直持续到片子的结尾。Virgil Widrich两年后出来的《fast film》也跟复印机有关。我想Virgil Widrich大约每天要面对复印机工作(像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一样),“copy”的概念便在他头脑中纠缠、发酵、移位,让他梦见人也被一份份地复印。
片中复印店的老板就是这样,当他起床、洗漱、去上班、做拷贝,以及向花店的女人抛媚眼的时候都有另一个,或两个,后来是无数个他自己在重复自己的动作。他拔了电源,掏走了复印墨水,可copy的行为还是一发不可收拾,在逃难中,他爬到了烟囱顶,在那里眼一花,掉了下来。
人物不多,主人公,花店女人,路上看报的老人,街道也清闲无事。音乐是二三十年代滑稽电影里追踪乐,黑白效果的画面里也有复古的意愿。渐渐地这些人物全被一个人代替:复印店老板的拷贝。满街都是,繁殖、泛滥成灾。在《拷贝店》里,一个人代表无数人的形象,而在《fast film》里则相反,无数的形象代表了一个人,两部片子里都倾注了Virgil Widrich对纸张的无限热情。
《拷贝店》的制作过程(见本片的Making-of):用DV机摄制真人表演;把摄制的影像图片载入电脑进行画面处理;黑白打印处理后的18000(12分钟电影所需的张数)张图片;用35mm用于制作动画的摄影机拍摄。《拷贝店》印证的是电影制作的基本原理:集点成线。从DV到纸张再到35mm动画摄影机的复合制作让《拷贝店》有点难被归类,但也从另一层里揭示了片子惊人的技术容量。
《拷贝店》的空间便是个强度的复印磁场空间,“复印机”24小时地监视主人公的生活,从各个角度复制他的举止和生活方式,无休止地发行、演绎,最后让他惊恐而死。
而死去的人是个绝对安分守己的人。主演Johannes Silberschneider中等身材,气质庸和,方格的背心,长得既没比别人更奸诈,也没有比别人更迂腐。唯一可恨的就是他每天准时被闹钟唤醒;接着洗漱,上班,再下班,当天所做的就是头天的重复,他所做的也就是千千万万人的重复,并且还有浑然不觉、绝无悔改的意思。鉴于中等身材的Silberschneider长得跟谁都有点像,Virgil Widrich便定是以他来借代他所有的同僚吧,这样好把事情一般化,也可让影片的意义纵深化。被拷贝的人起初很自然地有些吃惊、困惑;但等被拷贝到了后来,有一段还显出一些怡然自乐来(几个“相等”的人围在拷贝店里拷贝手印那段),这说明如果拷贝到此为止,虽多出了几个跟自己一样的人来,也不会糟到哪里去。只是悲剧并不肯罢休,非得以死亡告终。作为实验片的《拷贝店》和《Fast film》以射线般的叙事路线,在一开始就预示了要去的方向。然而单薄的情节被奇特的制作手段一点点弥补、制胜,使Virgil Widrich的片子一路下来,回报十分可观。
《拷贝店》最后一个镜头值得一提,被拷贝的男人上了烟囱顶后,向下一望,看到了一堆漆黑的人头,像黑色的蠕虫和成灾的蜂窝。突兀的画面形成了惊人的神经冲击,像希区柯克的《鸟》里女主人公忽然回头时望见的遮天鸟群、《道利·格雷的肖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Albert Lewin)里格雷掀开链子后看到的那张恶变成了魔鬼的肖像。那一幕蒙太奇对比,成功地揭示了像鸟害、魔鬼一般令人惊骇的人灾景象。
观影:http://fr.youtube.com/watch?v=Rc4F6q1eiKU&feature=related
《复印店》观后感(八):奥斯卡短片《复印店》比复制人体更可怕的是……?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本片到底想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个“复制人”凭空消失了?为什么后面大量复制人可以直面男主?
2为什么本片为采用黑白色调且场景人物单一?为什么片尾的“蜂窝”画面令人恶心?本片音效有何特点?
3片头片尾以及大量镜头语言解读。
4 探讨中国电影教学的出路……
74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2001年多伦多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
2001年纽约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等30多个奖项
点击链接,看完再聊
复印店 真人短片_腾讯视频v.qq.com
女:我又发现一部烧脑短片《复印店》,大师看过没?
呵呵,看不懂都觉得烧脑,再听网上那些装逼犯学棍一通忽悠,更晕了吧?
女:我们老师还就爱挑这些电影当教案,显得他多懂似的,其实也讲不出来什么,还成天让我们背这背那,读课外书,而且还是他写的……
恶心之极,呵呵!我一直不明白,读书跟搞电影有啥关系?就凭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荡”的二把刀,还写书……?简直笑掉大牙!
能不能搞艺术在于你的消化能力,否则就堕落成为一个装逼犯,大尾巴狼,跟你们老师似的,貌似什么都懂,其实屁都不会!
在奥斯卡戛纳面前,他们都还是小学生。要论对艺术,对画面的感知力,还不及剧组打盒饭的呢!
女:哈,您还真敢说!
很正常嘛,其实这种人我见多了,在学校牛b轰轰,也就跟学生嘚瑟嘚瑟,出了校门,没人听您那玩意,一分都不值!
女:您这话也太难听了
本来嘛!电影,大家都爱看,解读电影也要用艺术语言和学生交流,谈思想画面和镜头,关键要回答问题,大量的问题……
成天搞那些不明觉厉,太极雷雷有意思吗?还田碧莲讲电影,你问他们自己懂了吗?知道什么叫电影语言吗……?
女:我敢肯定,就像这种短片,他们累出脑浆子也看不懂!再说了,抖音时代,谁还愿意听那些叽歪叽歪的……烦死人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叫兽”们往往很有自信,成天飘飘悠悠,拽拽的样子也是很惬意,……
女:无知者无畏,傻子欢乐多啊!
恩,这种生活确实令人神往……只是可怜那些学生啊,最后什么都学不到……
女:对,他们都是纸上谈兵,纯忽悠!
你啊,就多看电影,慢慢悟,要开“天眼”,以后真拿到国际获了大奖,也就看不起学术圈这帮人了,大多是些招摇撞骗之辈……这圈子烂透了!
女:哈,这几天听说某院士又出事了,剽窃学生论文,最后又拿“官方”做挡箭牌……
包括电影圈,这些所谓教授其实都一个特点,国际大奖颗粒无收,一文不名……这么说吧,假如您的权威或者说嘚瑟的资本只是来自“官方认定”,劝您还是低调一些为好!
女:恩,都是些学渣,就知道欺负学生,不提也罢,省着怄气……
来,言归正传,咱说说这短片
片头开始,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照相机和复印机在暗处频繁启动,交替工作,好像在监视偷拍男主的日常行为……
女:是的,音效的喀嚓声,复印机的光道,而且背景音乐也渲染出恐怖和诡异的气氛……
女:尤其您看这里,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真的无法直视,太恶心了吧,让我想起从前有一张流传很广的p图“莲蓬乳”……
哦,我没看过
女:您看看吧,绝对禁欲……我想说,这是不是考验的刻意安排?
当然,导演这里传达的思想就是:大量的复制人是多么地恶心和恐怖……
而且,这部影片的制作也是煞费苦心。据说,导演首先用DV机摄制真人表演,然后将影像载入电脑进行画面处理,黑白打印处理后的18000(12分钟电影所需的张数)张图片,再用35mm用于制作动画的摄影机拍摄。本片印证的是电影制作的基本原理:集点成线,可见本片的技术容量之高……
女:可是导演为什么如此大费周章呢?而且,这电影黑乎乎的,明明2001年的作品,偏偏搞成这种复古的效果,毫无美感可言啊!
复印机嘛,喷墨打印,可不就是这种感觉……
女:那即便是复古风,当时工业技术革命,也是很繁华的,您看短片中大街上没有几个人啊,只有一个美女……
你提的问题很好!这些其实都和导演的创作思想有关,我们都要搞清楚……
从剧情上看,男主是感觉被人偷拍了,而且是复印机干的事情。既然本片把拍照和复印联系起来,我们琢磨一下:照相和复印的工作有什么区别?
女:照相是定格的,时间凝固,将瞬间的事情保留到画面和记忆中,而复印一般只针对于文档,文字这些东西,拷贝,比如喷墨打印……复印机针对的对象是纸张
也就是说,照相机拍摄都是三维的风景或人物,而复印机是平面2D,对吧?
下面你听我分析:片头,男主在睡梦中,仿佛被偷拍和扫描,而且就是“复印机”这家伙干的!
我们将“拍摄”和“复印”两种工作结合起来思考:在睡梦中能偷拍和复印什么?
男主醒来,起床,大量重复的动作就开始了……
关闹钟、起床、照镜子、洗漱……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些小动作也就是细节
男主和衣而睡,在床上辗转反侧,醒来后懒洋洋的状态……说明其睡眠质量真不咋地,而且这家伙也并不重视睡眠,根本不把睡觉当作一种享受和休息!
女:那肯定啊,说明他满脑子都是工作,复印店那点事!
另外就是揉眼睛和整理头发的细节,连这种细节动作都再重复……思考,导演想说明什么?
之后男主第一次进复印店,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手”被复印机扫描了一下……
女:这个桥段想说明什么呢?
一般说来,任何剧情观众都可以有各种解读和想法,都再猜导演想暗示什么,表达什么……但,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也就是导演头脑中形成的创作的蓝本,或者说电影的台本,笔记,手札……
而影评人所研究的恰恰应该是这些东西!作为专业影评人,我不在乎别人的观点,别人如何判断和思考,所谓外行或二把刀心中的哈姆雷特究竟是怎样……这些都毫无价值!
女:那您说,这里的“手被复印”的动作,到底啥意思?
照相机拍摄3d场景和人物,现在复印机也要做这项工作
换一种表达方式,照相机要“吃人”,复印机也开始“吃人”了!
女:哈,我想起一个词:吞噬……
是的,如果将照相理解为将人“摄入”机器,而复印机这次也不仅仅满足于横铺在眼前的纸张,它也要大快朵颐了!
另一个层面:将复印机和男主紧密结合起来……
就像后面,男主拔下电源,抽出墨盒抱着机器奔跑一个用意……
女:将复印机和男主合二为一?
没错!而且,本片观众疑惑的之处在于:为什么男主第一个尾随的“复制人”突然凭空消失了……
女:是啊,之后的为啥就不消失呢?逐渐,有复制人都出现在他眼前……
那咱们就分析第一次跟踪
男主发现复制人在自己的店里摆弄复印机,注意这个趴着玻璃的镜头,都有隐喻……
联想到:复印机其实不就是复制铺在玻璃外的东东吗?
女:哈,有意思!
在这里,复制人竟然发现窗外有人在看他,这就有意思了,与之前的复印机只是提供过去的影像资料,两者对比,现在完全“即时”的,没有任何时间跨度……
女:之后,随着他撕碎的那张纸以后,就凭空“消失”了……为啥?
这里就是蒙太奇或者说一些技术手段了,所谓蒙太奇的梗其实都是老掉牙的,关键我们要理解“导演为什么要这么搞”?
我们注意到这个长镜头,一张纸质的画面……结合本片的拍摄手法
女:看来那18000张照片还是有用的哈!
联想之前,复制人从保险柜中取出一沓资料出来……
男主进来后,复制人消失,观众再次看到那些图片……你发现其中有什么问题?
他浏览了几张之后,其中一张就是他关柜子放回资料的动作……
而之后,当他放下这些图片,确实也去锁柜子……
说明之前复印人手中的东东是男主未来的“预测”,那是一个剧本……
而男主随后照章办事,完全按部就班,跟着“计划”走……
这里才是本片的创作主旨:
我们思考,比复制一个人更可怕的是什么……?复制他的思想!
女:哦,对了,还有你之前提问的,在睡梦中能被偷拍和复制的也只能是思想,对吧?
对极!后面的剧情都是阐述这些思想了,男主发现一个又一个复制人在家中出现……
男主在复印店看到几个人都在模仿他的手被复制的“意外”……
当一个人的思想被复制了,就如同行尸走肉,每天重复一样的动作和行为,三点一线的工作,只是不断的重复,时间还有什么意义呢?
此时还有意外可言吗?人生还能有任何“惊喜”吗?
女:你告诉我什么是tm的“惊喜”……?哈哈
这里,为什么男主抱着复印机逃跑,可还是不能阻止他眼前一个又一个复制人出现……?
女:是啊,连花店女人也成了他自己的复制品……
这里又是导演在提示:
此时,男主就是那台复印机,他不断复制自己,包括他的思想,他的灵魂,眼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一切一切!
女:哦,我还奇怪呢,背景音的闹铃声怎么会在图片里出现,原来这里的潜台词是:闹铃声也被复印了……您说的真对!
男主被无数地“自己”追踪,逃到工厂某地,几个贪婪的家伙正吃着什么……
女:他们戴着绶带,应该是隐喻议员政客吧?
那肯定是了呗!假如这些政客脑子里也都是这些枯燥乏味,三点一些的工作,我们还指望这个社会有什么变化呢?
女:哦,正像您说的,“思想和理念的复制”是最最可怕的!
现在明白了吧?这条街上为什么没有人,工厂也是空落落的,黑白色调和压抑的噪音似的背景音,都渲染这种令人几近崩溃的单调重复的生活!
连美女也变成男主,可见这个时代毫无美感,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不会再有任何想象……
连自杀都在计划内,都在预料和蓝本中,都有无数个自己仿效……这样的人该是多么可怜?
男主纵身一跃,下面都是无数个自己,这样的时代还能有人能接住他吗……?
无法逃出自己的思想和想象是最最可怕的!
我们看,柜子和锁,都有特写和长镜头,而且重复使用……
女:对,这里有何隐喻?
还是那个思想主旨,锁是干什么呢?隐私啊!
你的思想被复制,成为所有人的思想,还有什么隐私可言呢?
女:哈,难怪自杀都有人跟着……
当所有人都成为自己也就失去了自己……很哲学吧?
人类发明复印机为了解脱繁重工作,千万不要被它吞噬并复制思想,人活着不仅仅为了工作,而是丰富自己,活出多彩的人生!
所以你看,貌似一个讳莫如深的电影,你把镜头语言和导演的创作思想都搞清楚,还觉得很难吗?
即便那些蒙太奇手法,也在于你的理解,比如那个复制人,为什么凭空消失?可以理解为,在后面所有的剧情都只是脚本而已,烘托主题思想才是目的……
片头做梦,也可以理解为全篇都是梦境中……这无所谓的!
故事无论怎么讲都那么回事,电影的存在是为了艺术的诠释思想,艺术呈现,并非跟观众打哑谜,所有人都看不懂的垃圾也不可能获奖!
女:但是学术圈的很多文章和影评就是让人看不懂啊!什么意识流,新浪潮,xx主义,后现代什么的……
说白了就是装逼嘛!你问这些人知道什么叫电影,什么是艺术吗?
女:那为什么学术圈要搞这些不明就里,不明觉厉的东东呢?包括教材也是这样,其中很多词汇也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呀?
你这个问题很尖锐!说实话,电影这东西确实不是一般人能玩的,尤其到了奥斯卡戛纳级别,我不止一次说过,金字塔尖的作品,只有那些“悟透”的人才能看明白,所谓艺术修为,大师级的眼光!
咱说“学习”这档事,都有一个认识的阶段,比如分什么理科文科,左脑右脑脑的开发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多更好的创造,无论发明机器,还是原理定理科学发则,或者小说电影,音乐作曲……
女:我知道,发明创造是最难的,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
是啊,就因为人们思考的路径不一样,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尤其艺术这东西,我们都知道需要天赋……
打个比方:“你想学作曲”,但我怎么教,如何用文字表达……?我们可能有大量的教案,东方的西方的,各个音乐家都出来说两句,但假如真有天赋的人,连简谱都不用学,直接哼哼就能创作歌曲,这你不否认吧?
女:没错,确实有这样的天才,黄家驹就是一个!
所以说,艺术创作这件事很神奇,没法解释的,那怎么办,就是熏陶,各种“熏”,因人而异,总之要让你的脑电波和各种“回路”动起来……
就在“熏”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定义啦,理论啦层出不穷,花样频出,而此时,恰恰是骗子和大忽悠最活跃的时机,当这些人立刻盯上“教育”这块肥肉,可想而知……
女:扯淡谁都会,这方面中国人绝不输国外……
没错!各种商机就看你如何捕捉,太极啦,艺考啦……各种培训……就看如何忽悠?
女:好在,骗子是够多,而且傻子也足够用!呵呵
就像我现在这样解读,思维一体理论,还有,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我认为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起码你都能听懂对吧?关键我能回答问题,深入浅出……总比那些装逼犯扯犊子强多了吧?
女:那是那是,那些人压根就没看明白,还讲个屁……?看他们装逼还不如刷抖音呢,抖音好多装高手可招笑了,特有意思,您也去看看呗!
恩,其实懂艺术的都喜欢抖音和我的影评。另外,还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对我的观点不以为然……
女:这就是差距,这些人注定这辈子搞不了艺术!
是,其实这和学历没有一丁点关系,换句话说:无论你学与不学,爱好与不爱好……都搞不了电影……
女:这没办法,死活不开窍,谁也没辙!艺术这东西就这么神奇……哈哈
森森大军:三大电影节获奖电影 《索引》zhuanlan.zhihu.com百集奥斯卡戛纳获奖电影教学式影评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戛纳三分钟获奖短片《黑洞》,你看懂了吗?zhuanlan.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