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里的微笑》经典观后感集
《烛光里的微笑》是一部由吴天忍执导,宋晓英 / 丁嘉元 / 杨津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一):居然还能找到这个影评
随便搜搜居然鞥搜出来,我太佩服了
小时候组织去看这个片,可惜这么大了我也没遇到这样的老师。
主旋律片,现实中这样的老师不多啊
最后这个老师死了,也是我们所有人幻灭的时候
《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二):烛光里的微笑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管看过还是没看过这部电影,对它的宣传海报应该不会感到很陌生:几个小学生围在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身边,教师微笑着,批改着桌上打开的学生的作业。相信这是很多人小时侯经历的画面。而影片中的女教师的形象,更像是我们那个时代教师形象的缩影——热爱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也让我们想起很多那个时候的往事:红领巾、班队会、淘气的学生……
《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三):时代的支撑者
当时学校包场看电影,其实内容都不记得了,就记着那个年代的电影,好老师都得有些什么病,还坚持工作什么的。同学们看完回来纷纷拿这种片子取笑。
现在才明白,那个年代的女老师有多不容易:微薄的收入导致营养不良,每周工作6天,公交车把人挤成相片,家里没有任何电器,衣服手洗,做饭烧水生炉子,每天买菜,买煤买粮都是重体力活儿,打煤坯、劈柴火、孩子都得自己带、老人不仅帮不上忙大多还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但得尽点心都必病无疑。我母亲就是那个年代的老师,她和她的中年女同事们,几乎每人都是一身病。
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还惦记每一个学生,用心用力地爱孩子,那非得体力透支了不可。虽然编剧老套,但也真是现实情况,让人不得不心生敬佩。
现在这么惨的情况很少见了。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孩子的幸福。
《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四):长二小学,三泾北宅。
还记得那时候学校突然驶来了好几辆白色的面包车,竖起了长长的架子,高高的,都赶上了教学楼的二楼。学校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帮忙植起了小树苗。在操场的后面,很快砌起了一个“新校门”,那就是“烛光里的微笑”中这所学校的入口,没人知道,影片中一个个走入校门的学生,都是躲在这假门墙的后面。而如今早已三十而立的我,开始怀念起这影片背后属于我们记忆中真正的母校——长二小学。非常感谢烛光里的微笑描绘的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更怀念,影片中镜头切换之间,那熟悉的操场、走廊、楼道间的镜子、斑驳掉漆的绿墙面,仿佛依稀能听见我们当年的读书声。非常感谢能在镜头切换间回到我童年熟悉的“三泾北宅”,看到无数次走过的大小铁路,雨天漏着水的油毛毡房…属于你们的记忆,是我一生中无比珍贵的东西。那时特凶的班主任郑老师,你还好吗?还有那和蔼的数学李老师,你还好吗?
《烛光里的微笑》观后感(五):《烛光里的微笑》
影片讲述的是上海一位普通教师的感人事迹,王双玲老师和蔼可亲,人人都尊敬她。有一天,王老师接了一个差班,不仅成绩不好,连课堂纪律都是倒数第一。早上,别的班都在读书,而他们班却是欢歌笑语、自由自在。王老师知道后,不但没有责罚他们,还跟他们讲道理。于是,王老师决定这节课先不教课文,而是教同学们怎样长大,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老师的讲话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王老师有心脏病,医生说必须要在家里休息两个月,但王老师为了同学们还是坚持去学校上课和家访随后的日子里,王老师了解到许多同学的家庭背景,放学后还经常到他们家里做家访,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感受,并细心照顾那些有困难的同学。比如,周立平同学与他的妈妈相依为命,全靠妈妈糊纸盒赚钱供他上学,渐渐地,他妈妈的脾气变得很怪。有一次,周立平放学回家后准备写作业,可是他妈妈却执意要她去干活,周立平不肯,妈妈就大发脾气。周立平一气之下就跑了出去。这天晚上,外面狂风暴雨的,周立平还没有回家,妈妈开始着急了,冒着大雨四处寻找,最后找到了王老师家。王老师一听,二话没说,就冲进了滂沱大雨里,一直找到半夜,,终于在一个旧厂房找到了周立平,她小小的身子披着一块塑料布,全身已经湿透,正冻得发抖呢。妈妈紧紧地抱住了她,母女二人失声痛哭,而浑身湿透的王老师疲惫的脸上则露出了微笑。又如班里有一个名为小鹏的学生,他的父母因非法赌博、倒卖黄碟被公安局抓捕。小鹏沾染上了父母的恶习,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孩子。王老师了解他家里的情况,就把小鹏领回自己的家,像慈母一样照料小鹏,使小鹏第一次感到了家庭的温馨。王老师就是这样用心爱着她的每个学生。用自己那宽广的胸怀,像温柔的春雨一样,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浇灌着他们那幼小的心灵。爱戴王老师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了。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有一次,为了庆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王老师带全班出去郊游。刚爬到半山腰,正当同学们兴高采烈的时候,王老师突然晕倒了,她就这样永远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在电影的结尾,每个同学的桌上都点着一支小小的蜡烛,烛光里闪着同学们晶莹的泪花。只有照片里王老师的脸上,仍然挂着同学们熟悉而亲切的微笑。她就是这支蜡烛,燃尽了最后的一滴烛泪,用最后的烛光照亮了同学们的心灵。 在中国,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在那个贫困的村落,在人们思想较落后的时代,有那么一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乡村教师,自己无子无女,但视学生如亲子一般,给他们温暖的爱意,予他们无尽的师情。她无私奉献,她不求回报。当自己学生因父母犯罪被抓的时候,她主动给予学生以母亲般的关怀,她对这个受伤而寄人篱下的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她说:“我不求回报,只要你以后又出息就是对我的最大回报!”很感动,不但男孩的眼眶里溢满了感动的泪水,我的双眸也情不自禁地打起滚来了!一切为了孩子,在她身上足已证实着,她不顾自己虚弱的身躯,亦然坚强地走访,亦然地关切着那些需要关心的孩子!最终那些曾经被别人认为已经顽皮到无可救药的孩子,也深深地被这位女教师打动了,最终这些孩子不负她的期望,都变成了乖巧懂事的好孩子。而这时的自己却在“烛光里的微笑”中留下了最灿烂的一幕,带走了微笑,带走了喧嚣的世界,却留下了不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