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锦集

2021-05-13 04:0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锦集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是一本由[美]科尼利斯·德·克鲁维尔(Cornelis A. de Kl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一):不知道写什么标题,但是真心很生气!

  冒着被大家说是喷子的风险,好吧,我很可能是没有耐心细读整本书,可是你们告诉我,这本书理论是蛮多,但真正可以用到实际情况里的真的很少好么?

  花了36元抱着很大的期冀去订购的这本书,就是因为相信在前边所有评论了的前辈们,书里大量高大上的叙述,说了一定的道理,说的好高端,可是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方针,没有!!!

  举得例子勒么高端,里面的数据勒么正规,名词无比专业,可是真心觉得没能帮助到现实,理论勒么多,总结勒么多,就是没有看到有关实际解决方案,,,

  书本身可以评价为还行,可是为了被飞走的36元,我就是想给差评,评价书好的人,你们可以负责任的来证实我的无知么?

  来,告诉我,这本书具体好在哪里,到底怎样帮助了你们,请帮我解析!!!

  写书评的朋友们,写的时候麻烦你们摸着良心想一想好么,求知的人们是真的希望读到好书的,麻烦你们负责任的推荐好么?????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二):企业及个人发展的10堂战略课

  对于非虚构类的书,阅读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去读,比如这本书起码要带着这几个问题:(1)何谓战略,(2)如何制定战略,(3)战略的作用,(4)战略的实施。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到,非虚构类的具有指导意义类的书籍,衡量其优略的的标准是读完之后能否解决阅读者的困惑。

  本书首先定义了何为企业战略,分析战略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然后阐述了好的企业战略的衡量标准,如何制定有利于企业战略,制定这样的战略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做哪些分析。最后由又回到战略的制定上来。书中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案例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说的法则。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说“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定义了什么是战略及为什么要实施战略”。

  至于书的作用非要细细的反复品读并且真的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有了一定的经验才能体会出来。

  对于个人的发展也很有意义。要实现最终的看起来很遥不可及的目标,是可以把大目标阶段化的分解成为小目标的分段达成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类似,也是需要分析自身优略以及身处的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待续.......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三):睿智需要系统地充实

  不得不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可能和我的职业发展路径有关,我是一个非常本土化的科班出身的职业人,所以在工作里,看过太多的非专业同行没有系统和理论性的做事方式,不得不说我很多时候是嗤之以鼻的,也正是这样,我越来越强调各行各业从业者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着实践的和理论的,如何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睿智,我想除了过人的情商和缜密心思,就要必须的把自己打造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本书中除去对企业运营关键词的解读外,还难得地加入了大量数据分析,最宝贵的是大量的企业管理模型不光直接地为我们梳理清晰思路,更让我们在因地制宜地变化管理中得到无限启发,而直白的描述性语言,让我们彻底摆脱掉晦涩的学术专业用语,对于急需补充管理知识又没有太多时间的人来讲,绝对是一个超级棒的教程。

  每每看到有人痛斥大学教育,对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这件事批判不已,就会想是不是要这样的绝对化?究竟理论知识是不是我们必须的?答案是必须的,就像重点院校之所以相对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也会有相对较高的成效,不仅是勤劳所致,相信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培养,让他们在每个岗位上都回有意识的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体系,不断的完善自我,是自己可以跑得更快,想得更多。

  对于这种体系类的管理书籍,我更愿意推荐给每个人,此时我在想,也许可以给公司的每一位中高层订阅一本。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四):如何可持续的发展是一个企业的发展的核心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企业目标是创造并留住顾客,利润就是其产品。”就一个企业而言,如果能够持续的维持下去,那必然是其一直需要奋斗的方向,然而,这个社会发展之迅速,产品淘汰之快速,曾经风靡一时的诺基亚手机转眼间就被苹果给淘汰,如何能让企业永葆活力的生存下去,这就必须要懂得运用战略。

  很欣赏书中的一个小标题,即“战略是为了创造选择”,没错,如果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那么只能看着它自身自灭,因而,一个企业想要持续的发展必须制定自己的战略规划。如何制定?先要了解其含义:“战略制定是为组织勾画一个长远愿景,同时在实现愿景的方式上维持一定的灵活性,创造一系列选择以适应变化。”

  就拿最简单的客户服务来讲,过去,客户服务停留在提高售后服务这一战术层面上,而如今得上升到创造客户价值的战略层面,与客户结成绩效伙伴,建立满意忠诚客户群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而战略就是发展,发展需要战略。

  战略规划需要结合内在因素和外在情况,缺一不可,这一点书中运用了几个章节对此描述,在此不一一赘述。不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发展使得多元化战略映入人们眼帘。最早接触这个词是因为我所在的单位近段时间也开始谋划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其实是很大的挑战,毕竟这是一项有风险的选择,如何在新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如何分配战略资产等等问题,需要管理者在决定前认真思考。如书中举例:“当佳能公司实施多元化战略、从相机业务拓展至复印机业务时,它缺少能够挑战施乐公司的强大直销队伍,当时施乐拥有由大公司组成的客户群。佳能没有投资建设销售队伍,而是决定通过已有经销商瞄准中小型公司和消费市场。”由此可见,在选择多元化战略之前不仅要分析自己企业的优劣,更要关注其他企业的优劣,从而能够另辟蹊径,找到发展的出路。“多元化让公司有机会了解新市场和商业模式,从而了解如何改进现有业务。”从长远来看,多元化战略是时代所趋。

  尽管书中是以10堂课来讲述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过这10堂课又紧紧相连,密不可分,主要在于战略的意义与制定本身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构成,而制定战略又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向前发展。个人觉得,本书略有些深度,适合管理人才学习。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五):有效的战略开发是决定不做什么

  由于不是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这本书我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特别是在看一些图表和分析工具时,深深感觉到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跟不上作者的思路,好惭愧。这本书虽说是写给管理者看的战略培训课程,但对个人发展来说也很有启发意义。

  所谓战略,是指定位某个组织以寻求竞争优势。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定位”;二是“竞争优势”。不仅公司需要战略目标,个人职业及能力发展也要设定战略目标。你在职场中如何定位你自己?要如何实现你的职业目标,凸显自己的竞争优势?联系到我自己,我兴趣广泛,在很多方面都想插一脚,给报纸写小稿、听文化团体举办的各种讲座、学MOOC、诵经、甚至是学习裁缝烘焙这样的生活技术,都曾列在我的to do list里。但我随之也发现,个人精力十分有限,想做很多事的结果,就是什么事都无法做到完美,甚至有时为了赶时间,马虎了事。就像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中说的“done, not good.”而舍弃这些事项又让我觉得为难。

  作者在书中写道:“有效的战略开发就是决定不做什么,以及致力于选择哪些行动。”“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的方法,往往不是把很多事做好,而是把一件事做得比世界上其他人都好。”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严肃考虑过到底自己不应该做什么,而应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哪条路径上才能卓有成效地提升个人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这本书围绕公司战略对不同流派的管理思想、分析工具进行整合,为读者提供了延伸阅读的索引。在讲每一个决策模块时,通过有逻辑性的引导性问题,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策。在介绍全球化、人口、资源、城市化、疾病、气候、生态系统等世界环境变革方面,也有精要的表述。给我的启发是,在致力于培养个人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要考虑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如团队合作、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等等,而不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

  To be or not to be is not the question, the vital question is how to be and how not to be.——Abraham Joshua Heschel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六):一个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最近公司开年中大会,所有的中高层干部统统都被抓起开大会去了,据说今年的年中会议大有传销的架势,每天不到凌晨三四点是绝对不会放人的。而我们这些小啰啰忽然就接到铺天盖地的工作,每天加班累成狗。

  其实环顾四周就很能理解这种状态背后的心理,这背后埋藏着呼之欲出的恐慌,这几年,传统行业快速扩张,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春天已经过去了,对于管理者们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已经饱和的市场,更加挑剔和理性的消费者,大量要求人性化工作环境的90后职员,以及现在江河日下的房地产行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有的这些,都让这些思维还停留在昨天的管理者们深感不安。

  尽管大老板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出很多新口号,但是所谓船大难掉头,行动比喊口号难得太多了,而很多既得利益者们,都死抱着自己的一块船板不撒手,至于船开往何方,他们恐怕是无暇顾及。

  我说这么多,差不多像在描述一场灾难,事实上,一个管理不清晰不正确的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场灾难。

  这个世界上管理者很多,想做管理的人就更多了,但是所谓的管理并不是给下属布置任务,每个月比普通职工多拿一点工资这么简单的。这个词语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所以我在看这本《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的时候, 几次都觉得看不下去了,内容太多太硬。

  但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有时候看完一本厚厚的书,也许有用的就是其中那么几句话,可是正是这几句话,扭转的是整个方向和战略,这时候这几句话带来的效果,就如同原子弹爆炸一样。

  这本书从一个高屋建瓴的角度,梳理了一遍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什么是战略,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略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战略与业绩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正确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如何处理风险;横向剖析行业的方式,如何制定战略,动用什么样的战术。等等

  看来看去,其实这本书就相当于在教育一群人如何在没有硝烟,但是厮杀更加惨烈的战场上赢得一切。要有大局观,要有正确的方法,要有横向和纵向甚至斜向的分析能力。这是这本书教会我的关键词。

  它没有纠结在一些具体的事物上,而是把握一个大方向和大格局,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个管理者,眼睛里看到的绝对不能是如何才能多搬几块砖,而是必须胸中有丘壑。

  因为对于所有的管理者来说,智慧不在一个层次,较量就不在一个层次;格局不在一个层次,未来就不在一个层次。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七):纯阳书评二百八十五之《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

  这是一本大师德鲁克加持过的、中规中矩的商业战略教科书。因为大师加持过,所以肯定不是一本烂书,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又中规中矩,难以与大师的名气相称,所以那些过分看重大师名气的读者可能会略有失望,稍有纠结。

  在大师德鲁克看来,这本书之所以重要,理由有两点,一是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大量有关战略的书籍,但只有这本书唯一问到“什么是战略”以及“为什么要实施战略”这两个重要问题。二是也只有这本书专注于探讨管理战略中的有效行动。也正因为这两点,这本书显得卓尔不群,因而得到了大师的赞赏。我们不能轻易怀疑大师的品味,更不能怀疑大师的利益动机,但是应该历史性的解读大师的评价。大师做出这一评价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在此期间又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战略书籍,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书当年所照亮德鲁克双眸的亮点就渐渐失去了以往那样的光芒了。倘若一个读者在拿起这本书以前,已经读过几本这一主题的书籍,业已形成了一个有关商业战略的框架,那么他就很难与德鲁克找到共鸣,很容易认为这本书也就不过如此。所以大师的加持很可能带来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是正面的,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有迷信权威的本能,即使感觉吃到嘴里的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味,也往往不会把真的感觉说出来,而是人云亦云的表示:“很好,不错”。另一方面则是负面的,有一些人会满载对德鲁克的敬意所生发出来的期望而来,但往往又会失望而去,失望之下,愤而差评。

  作为一本教科书级的商业战略书,这本书中规中矩,谈不上有什么大毛病,作者认真的阐述了“什么是战略”,“战略与业绩的关系”,“外部战略环境的分析”,“行业分析”,“组织的战略资源分析”,“业务单元战略的制定”,“全球战略的制定”,“业务组合的塑造和管理”等重要的战略问题,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战略知识体系,也提供了一幅很好的战略理论和框架的概览,还提供了一套战略工具和方法的说明和介绍,最后还辅以大量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和把握这些战略知识、理论和工具。

  作为教科书就有教科书的小毛病,教科书往往讲究大而全,过于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结构化,所以很容易什么都谈,但是什么都谈不好,杂而不深,一笔带过,比如这本书里边居然都讲到了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但是也就是几笔而已,所以倘若读者如果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而且感兴趣的话,这本书对读者除了提供线索外,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其他帮助。

  最后,这一版写完估计也有几年了,所以不少案例比较陈旧,让人读起来颇感沉闷,增加了阅读的枯燥感。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八):从衣食住行中出发,看待战略

  小时候爷爷喜欢跟我们这些小毛孩讲那时候他们那个年代打仗的故事,谁打赢谁,谁靠着几十个人打赢人家上百人,那时候就很好奇的问爷爷,为什么几十人可以打赢上百人,难道是神仙吗?那么厉害。我爷爷会把烟斗往石头磕,磕出烟灰,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对我们说道,那是战略。好吧,年少的我就这么以为战略是一种很牛的东西。以至于后来"战略”对于我而言只是军事上的一个神奇的什么东西。

  读《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后觉得有可能在我们还不是高管职责的见习高管人看来谈关于战略的话题显的有些毫无用处。读后,纵观身边的衣食住行,才明白关于这些“战略”的故事已经无时无刻不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比如书中第一课中的:谷歌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一搜索引擎的?苹果够公司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沃尔玛能维持其持续不断的增长?西南航空为什么总能胜过众多对手?是什么造就了星巴克如此强有力的品牌?大部分人不会关心人家怎样的发展,我们只会关注给我们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对我们胃口。但是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战略。

  一个好的战略,从最初的认识战略,到中间的制定战略,后面企业的战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在其中战略的制定又深受各大因素影响,就全球构造-12个主要全球趋势(1.人口趋势。2.城市化。3.传染病的传播。4.资源管理。5.环境退化。6.经济一体化。7.知识传播。8.信息技术。9.生物技术。10.纳米技术。11.冲突。12.监管。)这个外部因素对战略的制定来说已经意义深远。

  在战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时又和企业,评估战略资源和能力以及评支持和反对变革的压力是息息相关。。一个组织的战略资源包括其有形资产,相对财务状况,市场地位,品牌和人员能力,以及具体的知识、能力、流程、技能和文化。

  一个好的公司的必然有一个好的管理者,他们有着在先与常人的洞察力,也能依现在环境预测公司未来的战况,而提前完善制定着一套套战略计划。

  要不然为什么在我们想喝咖啡的时候,首先星巴克,而不是上岛咖啡,有可能这我们的这个选择也是星巴克战略中的企业文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九):一本不只写给高管的管理类书籍

  虽然在前言里,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准备承担高管职责的见习高管和希望承担高管职责的MBA和EMBA学生”,但是,读完这本书,其实你会发现,所有的管理者,甚至是所有的职场人,都能看得懂这本书。

  原因很简单,如果你目前不是高管,只是中层管理者甚至只是基层的管理者,也许目前没有机会制定公司的战略,但是,看了这本书,至少会理解公司的战略。尤其是目前的工作并没有办法接触到太多的高层会议和了解战略制定的详情,了解战略制定的思维,当公司“大方向”的政策暂时与手头的工作或是部门眼前的利益矛盾时,你会比普通的中层管理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虽然战略这个词似乎频频被提起,但在印象中,始终觉得这是个挺高大上的,离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比较遥远的词语。战略,似乎是只属于某些高管的奢侈品。当工作内容没有到达指定战略的高度,工作思维是否有必要走在了解战略制定思维的前面?或者直接的说,是否能够看懂关于战略制定的内容?

  管理学专家,就是能把看似高深莫测的管理学掰开了揉碎了展示给读者看,读第一章时还觉得比较空洞的战略,每读一章,都不断的清晰和丰富这个概念,等读到最后一章,竟然不知不觉中完全理解了本书开头的意思。会有一个念头跳出来:原来是这么回事,原来公司的发展方向这样制定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当然,如果是能够接触到公司战略制定层面的高管更值得一读。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方法论,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商业实际案例,并且在执行层面的分解阐述的非常详细,这也是本书的特色,基于大量的商业案例,使得内容不枯燥生动,而是更接地气。

  我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读此本书,大概就是要透过企业发展的现象,看到战略发展的本质。毫无夸张的说,未来的公司竞争,必是战略先行。也许变幻莫测的商场征战看似无法可循,但是,公司发展的风云变幻背后,却一定遵循着某些客观的规律。

  另外,书中提到了《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等书籍,如果之前对这两本书有所了解,那么,你会更轻松更快的领会到作者的意思。

  一

  《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修订第4版)》读后感(十):有点艰深的干货好文

  一本好书,能在遇到的某个时间突然点亮你的的思维,带着脑子去想事情,《管理者的10堂战略课》就是在我营销思考上点亮一个特定逻辑的书。战略,最早是军事用词,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战略”也更多的出现在描述国家某一阶段的发展计划、地域间的经济动态、行业间的发展倾向等领域,听起来就是大场面大气魄。趋势变化起来很快,现在即便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公司也在谈战略,期望能跟着行业发展的龙卷风飞起来。小到最小社会单位---人,其中敏锐的人也开始用战略指导自己的品牌经营,在想要的领域吸取、积累自己的资源。

  企业的案例,想起见过的一篇对娃哈哈的商业分析报告,里面解析了娃哈哈的渠道和产品的优势。结合书中的分析路径来思考,发现娃哈哈的渠道和产品战略,就像一个强大的护城河,让娃哈哈在饮料企业群体一直有话语权。首先,娃哈哈的渠道定位并不死磕一线城市,它的目标渠道更多是二线及二线下的城市和城郊乃至乡村。虽然一线城市市场很大,但是被丰富的产品养得挑剔,手里又相对有点钱的消费群体,不大看得上娃哈哈,而在目标地区,娃哈哈就是实实在在的牌子货,基本上有小卖部的地方就有娃哈哈的产品。曾去过8线小城离城区几十里的山里,村子里唯一一个小卖部里面就有小卖部的产品(营销人在这里向娃哈哈的渠道人员表示敬意)。第二,娃哈哈做产品有点类似X讯做产品,游戏界出新秀,X讯很快会有类似产品出现。娃哈哈有几个拳头产品:娃哈哈纯净水、营养快线、八宝粥,但是后来又做了非常可乐、啤儿茶爽、启力、激活,而这些产品的相似款大家回想一下能找到原型。这些原型产品经过了市场的考研,在各自的分类里占有一定的份额,娃哈哈的同款产品只需进入市场开卖,节省了市场调研和新品入场遇冷的风险。现在的思考可能在资深人士看来流于表面,但是相对于过去的自己,现在对娃哈哈的认识相对还是有了点进步。

  从自身来说,学会制定工作战略同样重要。将营销成为主动的自我投入式的发展战略,而不是算盘上的算珠,推一下动一下。刚开始入行的时候,并不懂怎么来结合线上线下做营销,大部分精力在写稿子,做线下活动时更多是执行,而不是整体来思考怎么做更有效果。那段时间策划、执行、文案,每一样都很努力看书模仿,但是把它们三个分离了,工作起来就是断断续续的没有预想的成效。刚进去握住了新媒体的的机会,将公司的微信平台做起来,但是一想到以后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考虑了很久从原公司辞职出来。现在的公司是创业型公司,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垂直细分行业,自己负责营销推广的一大摊子事。根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现有阶段,一方面开发微信后台,一方面做搜索引擎的推广,同时还得负责网站的更新推广。事情很多很琐碎,但是每一阶段都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进展。

  做一个想干点事情的普通人,一个想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来完成目标的普通人,学会用战略眼光来发展自己蛮重要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