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苏作》影评精选
《天工苏作》是一部由孙曾田执导,李立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工苏作》影评(一):《天工苏作》影评
昨天看到了昆明的点映,感触还是比较多的,这是一部讲中国苏州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影片,从片头一个匠人小时候从事这行业,一直到他到现在为止变老了,非常的令人深思。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要怎样传承下去?究竟还有没有真正愿意做这些事情的年轻人?真的有没有年轻人能沉得心思做这些?
紧接着就是第1个灯彩,一直到最后一个香山帮,非常的多,让人看到了他最美丽的那一刻,最震撼的那一刻。
李立宏老师的解说词一出来就让人想到了《舌尖上的中国》。
但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记录电影都会有的一个问题。就是当选定的事物不是单一的时候就会给人一种特别杂,好像什么都讲了,就什么都没讲的样子。就很像一部大型连续纪录片的宣传片一样。
电影里面好像明式家具和香山帮有两个镜头组是重复的。一个是做建筑的,一个是做家具的,为什么会有镜头重复掉?而且两个镜头组是一模一样的。
解说词,我感觉对于这部电影来说还是过多了一些,因为他不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那些味道的感受需要靠解说词来描述,观众在外感受不到。很多是他的震撼,他的美是可以直接刺激到观众的感官的。
但总的来说他还是我喜欢的一部电影,或许。喜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喜欢他的百炼成钢,喜欢他那种需要不停的沉淀沉淀沉淀,再沉淀,他就像给我们这一充满着喧嚣浮躁的社会,注入起了一点沉稳的能量。虽然这个能量并不大,非遗的传承人也并不多,但是我觉得通过这部电影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非遗的美逐渐的扩大这些能量。
最后我想到了马未都老师之前作词的一首歌曲《醉文明》,里面的几句“商鼎周彝,和璧随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天工开物件件优。灿烂的艺术古今享受,凭借我巧匠良工来铸就。”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个人观点,有任何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的批评指正。
《天工苏作》影评(二):《天工苏作》 | 细致考究的传统技艺,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意
天工开画卷,苏作见匠心。 这句话用来描述苏作的精妙之处,再恰当不过。《天工苏作》,一部定档7月10日上映的纪录片佳作,以宏观角度让观众领略苏作的匠心所在和独特魅力。 一提到苏作一词,可能更容易令人联想到苏绣,精美绝伦,一幅两面不重样。没错,苏绣的确非常具有代表性,也刚好是苏作之一。 但其实苏作这一概念所含甚广,苏绣、灯彩、核雕、明式家具、宋锦等等,活脱是生活本生嘛,方方面面都涵盖其中。 如此妙趣横生的佳作,岂能错过?
《天工苏作》上海首映礼
01
匠人,传统技艺的践行者
欲言其技先述其人,其实这些零零总总的技术活,都由一个共同群体默默付出,千百年来为其传承呕心沥血——匠人。
匠人之所以为匠人,并不仅仅靠其自身娴熟的技艺,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甘于沉寂、默默探索的心。
之所以我说《天工苏作》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就因为它并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匠人的心路和技艺本身结合阐述。
这种感觉就是“讲究+细致”,我不是要舔这部作品,而是要画个重点:
这其实也是苏作本身的特点,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内核,使欣赏它的人陶醉其中,而默默传承的匠人则将其奉为自身的从业哲学。岂不妙哉?
举个例子,其中一位匠人,从事核雕的周建明老师。
周老师日常在外奔波,大多是为了收上好的橄榄核来完成核雕作品。
刻刀精钢打造,果核百年结成,这么个创作模式怎么看都是一场硬核的碰撞吧。
而周老师和其他同行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雕刻核舟。
当我在银幕前看到周老师以娴熟技法雕刻一枚核舟时,倍感震撼,瞬间想到中学时背诵过的《核舟记》,要知道这不仅考验匠人的技艺,更考验耐力和细致的极限。
只见刻刀在周老师手中灵活游走,不一会儿,便将核舟的外貌雕凿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将课文中的核舟搬进了现实一般。
可别以为要说周老师和核雕这门技艺,光是一番技艺精湛的描述就完了,其实他还有过一段心酸经历:
1982年,他去厦门推销核雕作品,一条街大约30家铺子,却落了个无人问津。
如果换做是当代小年轻,估计早已改行了。
然而现已72岁高龄的周老师,不仅扛过了那段无奈的岁月,更是选择回老家收徒。倘若在外奔波,便是只为收购原料,早已不是为了推销作品。
这其实不仅是漫长岁月中的历练,更是匠心的写照:一心探索,传承为重,不图名利。
周建明老师作品
02
细致&考究,苏作之魂
聊完了匠人,再来讲讲细致和考究。
依旧还是拿能工巧匠的硬活来举例,明式家具,可别以为就是做一堂家具的事情,做就完了,十天半个月功夫。
这可绝不只是时间和人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对细致本身的追求。
传统的明式家具始终秉承精细简洁的工艺理念。
就以本片中介绍的宋卫东老师来说,为了打造一堂考究的明式家具,他不惜花费两年时间来晾晒木材,而且制作过程始终坚持手工打造,而非机械化加工。
原因很简单,这才是明式家具的制作之魂嘛,这一行自古便认为,只有手作才不会辜负木材的灵性。
而制作明式家具的过程,更是被喻为善待美人,其工艺细腻灵巧也是可见一斑。
宋卫东老师作品
从来回更换不同质地的砂纸打磨木料,再到生漆晾干后的又一轮打磨,整套流程大约一个月左右,讲真,这活也是真够磨人心性的。
而其中最为精要的还属连接各部的榫卯,简单来说,无论怎么摔怎么撞,榫卯必须始终如一。
如果说细致是明式家具的工艺之魂,榫卯就是一堂家具的物形之魂。
一堂堂造型大气比例舒适的明式家具,不仅保留明代的选材传统,沿用梨花木、紫檀等名贵木材,所展现的绝不是炫技,而是一份由内而外的大气。
苏作明式家具始终讲究造型线条简单、流畅,而结合做工精细的榫卯,之所以保持其耐用特性,靠的是结构科学。
就如同那套制作流程一样,可谓标准的大气不乏实在,典雅而不浮夸,要知道这其实还暗合苏州这座城市自古以来的生活态度呢。
将生活态度和工艺理念结合传承,真正做到以制作哲学映射生活本身,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厚度吧,一份源自生活,借由历史加持的厚度。
宋卫东老师作品
03
传承与改变,匠人们的思虑
任何一门技艺,最好的生存状态往往是活在当下,但难点也就显而易见:如何在转变中做好传承。
事实上许多苏作技艺,在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的当下饱受冲击,合理转型就成了当务之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语所言非虚,但要在举步维艰的当下,尽可能找到更多比较合适的后辈传承技艺,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道难题刚好横亘在苏绣大师姚惠芬老师面前,原因很简单,在姚老师看来,后辈对苏绣饱含热情固然是好事,但年轻一辈往往心思过多,要找对传承的人选恐怕不太容易。
姚老师在转变的当下,选择了潜心探索的道路,而不是急于收徒。
道理很简单,对于把苏绣视为整个世界的姚老师来说,苏绣是艺术,而不是纯粹的糊口工具。
也正是因为姚老师的这份沉稳探索,使得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格外亮眼的《骷髅幻戏图》应运而生。
这幅作品,姚老师用了50多种苏绣针法完成创作,而创作过程对于姚老师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冲击。
要知道苏绣展示的从来都是美感十足的景致,而这幅作品却是饱含视觉冲击的存在。
在面对机械化刺绣冲击的今天,纵然姚老师确立了苏绣与素描相结合的创作理念,也仍不免要担忧苏绣的未来。
而这份对于未来的担忧,并不只是苏绣一家独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将困扰整个传统手工业。
希望苏作的未来仍是一片明朗,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有缘人能够与苏作结缘,毕竟弥足珍贵。
《天工苏作》上海首映礼
《天工苏作》影评(三):这部非遗纪录电影,带你走进杏花烟雨的江南
提起“非遗”,你会想到什么?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一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也是从那时起,“非遗”概念开始走向大众,渐渐广为人知。 截止2020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2项,位居世界第一。
“人类非遗”古琴艺术
这些“人类非遗”,包括大家熟悉的昆曲、古琴艺术、雕版印刷、太极拳、珠算、中国书法等,以及更富地域特色的花儿、侗族大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呼麦……
而今天要介绍的这部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则将目光凝注江南一隅——苏州。
天工开画卷,苏作见匠心。 大多数人对苏州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烟雨江南的粉墙黛瓦、古雅园林与桨声灯影,却忽略了苏州还是一座手艺集萃的城市。
择一事,终一生——手艺传承人大多以此为信念,而一生的坚守不仅需要付出时光,守住寂寞,也带来“代价”。
片中的汪筱文已经年过古稀,从事灯彩技艺五十多年,将灯彩手艺践行一生的他,却正在面临尴尬的现实窘境。
苏州灯彩的历史长达1500多年。曾经,灯彩匠人是无边暗夜的光影魔术师,一手创造了那些“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日子。
然而现在,灯彩在都市的霓虹间日渐隐形。对于灯彩匠人而言,寡淡的不仅是生意,为作品而骄傲的心情似乎也一去不复返。
汪筱文却不服输,他打算复制“传说中的苏灯典范”——万眼罗灯。
为了使万眼罗灯重现于世,汪筱文每天要切割至少500个光孔,两孔间隙不超过一毫米。古稀老匠人不再适合这样精细的工作,可汪筱文仿佛重回热血少年时,他相信唯有呈现苏灯的极致,才能一举震惊世人。
传说中的万点星光,能在老匠人手中重现吗?
身体机能的衰退是每一位老手艺人都无法回避的困扰,船点大师董嘉荣的情况则尤为突出。
早在唐宋时期,苏州就是舟楫云集的商业中心。摇摇晃晃的行舟上,苏式船点临水而生。两岸山塘,一叶轻舟,色香味兼备的船点近乎艺术品,令人不忍动筷。
董嘉荣是苏式船点的头牌,曾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夺得金奖。如今的他却只是一个接小孙女幼儿园上学放学的平凡老人,搁置船点手艺已有数年。
究其原因,只因手抖——老匠人爱惜羽毛,做不到至臻至美,宁可再也不做。
如同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一代大侠就此“封刀”,从此,只有苏帮菜的“江湖”上还流传着董师傅的传闻……
如今,董嘉荣用他那双颤抖的手,努力尝试重拾绝活——
是谁如此有幸,能让封刀的一代船点大师重出江湖?不是别人,是董嘉荣最疼爱的孙女。这一次,董嘉荣所做的每一道船点,都以孙女最喜欢的童话书角色为原型。
惟独亲情,能唤醒沉睡已久的手艺。
即使身负“非遗传承人”的光环,手艺人们也绝非高枕无忧。传统手工业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几乎所有手艺人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
古老的技艺,要如何适应当代社会?
建筑设计师薛东的家族隶属于一个古老行会——香山帮。香山帮是一个大约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行业组织,故宫宫殿群、明代皇陵、苏州园林,香山帮都是其中的营建主力军。
薛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香山帮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技艺代代相传,薛东的父亲薛林根仍是老一辈匠人心目中的“把作大哥”,去年他将公司的实际权力交到薛东手里,父子关系却因设计和施工理念时常陷入尴尬。
薛林根为代表的老一代香山帮人信奉传统的一套,精雕细磨,不惜时间,不靠图纸口传心授;
薛东却讲究图纸、标准和效率。
老伙计找薛林根诉苦,薛林根却明白儿子也背负着白纸黑字合同的压力。传统要捍卫,时代又逼着人变化;老匠人有自己的执拗,香山帮营造技艺却后继乏人,面临“断代”的风险。
陷于两难的老匠人们提起当年勇,恍惚还是自己最年轻得意的时候……
电影《天工苏作》撷选了9项典型的苏州传统工艺——
比如“人类非遗”桑蚕丝织(宋锦、缂丝)。很少有人知道,织造宋锦的花楼织机,竟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异曲同工;
又比如核雕。大多数人对核雕的记忆,应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核舟记》,方寸间的核雕别有洞天。而对手艺人来说,1.5毫米的刻刀刀锋撞上一枚二三十毫米的橄榄核,是一场硬碰硬的交锋;
宋锦、核雕、灯彩、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
《天工苏作》如同一座非遗“线上展馆”,无形的巧手匠心化为有形,缔造出一件件绝美艺术作品,而电影将它们一一呈现于大银幕。
各地的非遗各有其特色,“苏作”特别在哪里?
明清时期,苏作被视作民间的“时尚风向标”,“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苏作同时受到宫廷欢迎,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中,约31.7万件是明清苏作。
2014年,苏州成为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巧夺天工的手艺,为清丽典雅的苏州城添上精巧绝伦的一笔。
《天工苏作》由著名纪录片导演孙曾田执导。孙曾田导演从事纪录片行业近30年,多年来深耕文明纪录类型的创作,代表作《神鹿呀,我们的神鹿》豆瓣评分高达8.6分。
影片由著名配音演员李立宏担纲解说,熟悉而有韵味的嗓音,是纪录片品质的代表。
聚焦手艺本身之外,《天工苏作》更着眼于传艺之“人”。一门手艺流传千载,其间的流变、传承与革新,以及手艺包含的“讲究、哲思和温度”,都与“人”息息相关。
导演孙曾田这样阐释影片的创作初衷,“通过这些人和艺的‘厮磨纠缠’,我们将呈现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开放包容的视野,一丝不苟的钻研、敬天爱人的涵养、持之以恒的创新。”
作为一部非遗纪录电影,《天工苏作》给人的初印象无疑是“美”。走进影院,等待观众的是一场唯美的感官洗礼,而从这些传承人的手艺生涯中,还将获得回望历史、启迪当下的生动视角。
如果你是非遗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走进影院,即是一场穿梭时空的旅程,在永恒的杏花烟雨江南,邂逅匠心之巧、工艺之美。
如果你喜爱苏州,对苏州有着城市情结,这将是一部不容错过的苏州城市巡礼。这座精巧绝伦、秀外慧中的苏州城,将以真实的唯美姿态呈现于大银幕。尤其是身在外地的苏州同乡会、商会朋友们,这部影片必将唤起动人的乡思。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是手工艺爱好者,影片中精巧的苏作手艺,无疑将带来灵感的碰撞;而这些“以一生守一艺”的手艺人,也将以他们对手艺的热情和信念感,感染大银幕前的你。
期待和你相约影院,在大银幕探访千年非遗,感受江南文化。 守护非遗,可以不止于口号。那些历经时光淬炼的手艺,每一道为之停留的目光,都会让它们慢些远去。